陳黎詩作的歷史敘事——〈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 ◎詩手菜鳥
前言
陳黎是有名的台灣詩人,他的詩作偶有涉及本地的歷史。本文希望從〈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中分析陳黎詩作的歷史敘事。
作品介紹
〈太魯閣.一九八九〉完成於一九八九年三月,收錄在《暴雨》。
〈 紀念照(三首)〉是是陳黎在編輯《洄瀾憶往——花蓮開埠三百年紀念攝影特輯》時,自照片中看到家鄉的舊貌,有感而作的系列詩作。〈 紀念照(三首)〉分別包含〈昭和紀念館〉、〈布農雕像〉、 〈蕃人納稅〉三首詩,完成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收錄在《家庭之旅》。
詩作分析
陳黎的詩作可以從各個方面分析,本文將會集中在〈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這四首詩中,在敘事技巧上作集中分析。
經整合分析,陳黎在〈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這四首詩中使用的技巧主要有四項:從景色切入敘事、時間跨度大、以自然之物比喻、借用典故、強調不同語言。下文將會將會逐點詳細說明。
從景色切入敘事
陳黎在詩中一開始會先描寫一個靜止的畫面,勾勒出背景,之後才切入一個流動的敘事。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一節就是靜止的畫面,詩中以「萬仞山壁、雲霧推抹、濕潤中流轉、靜止的千綠、陡峭光滑的巖頂絕壁、莊嚴若蓊鬱的雨林、墨藍的星空、褶皺曲折的岩面、亂石崩疊的谷底」等描述太魯閣這個片土地,令太魯閣的形象、地貌鮮活地呈現在眼前,同時讓讀者有一個具體的畫面、舞台能接續後面敘事的「演出」。
〈 紀念照(三首)〉中也有相同的處理,〈昭和紀念館〉一開始的描述:
時間是昭和七年
六個穿著整齊制服的消防隊員,或立或坐
機械而對稱地分擁鏡頭中央兩輛
擦得鮮亮的消防車
後面是一根木頭電線桿和一棵檳榔樹
再後面是銅獅雄踞的紀念館
一朵雲剛剛飄過,停在照片外
不遠處花崗山公園的涼亭上
〈布農雕像〉中的:
九個布農族人
九塊頑固的石頭,並排坐在分駐所門前
〈蕃人納稅〉中:
「蕃人納稅」——六個耕織完畢的卑南族人
手持稅單,魚貫地走進午後的役場
他們筆直的身軀恭敬地向著端坐桌前
同樣恭敬的稅吏,向著滴滴答答,具體而微
勾勒往事的算盤,他們赤裸的腳踩在地上
〈 紀念照(三首)〉有附上照片,上面引用的部份是詩中簡單描述對的照片,讓讀者對大環境有具體畫面之後才進行下一步——切入敘事。
時間跨度大
這幾首詩的敘事主題都是歷史書寫,詩中敘述的事件,時間跨度都很大,時間從原著民時期到日治時期,再到民國時期,最後甚至跳到現在。詩作以大的時間跨度展現本身敘述的歷史經歷事件之多,時間之長,再讓讀者在這些不同時間的事件中有所感受。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二節有不同的人來到「你(太魯閣)的峽口採取砂金」,有紅毛的西班牙人、紅毛的荷蘭人、被滿州人驅逐過海的中國人、驅逐走滿州人的日本人。他們在太魯閣的峽口、山腰、溪頭築壘,架砲,殺人——發生爭鬥。最後,用刀漢人和用槍日本人說:「投降吧,太魯閣番!」有着紋身的原著民離開他們的家從深山逐漸遷移到平原。這裏展示了有不少到外族人因為利益(採取砂金)而來,對應不同時期的台灣:從荷治、西治到明鄭、清治到日治,發生不同的爭鬥、流血,從刀槍到槍炮,原著民從山裏被趕到平原去。
〈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三節接繼上一節,說「那些被中國人驅逐過海的中國人」國民黨來台,「帶著戰餘的炸藥,鄉愁,推土機/他們在你糾纏的骨骼間開鑿新的夢」開始在台灣發展和建設,跟着來台的人開始在這裏落地生根——「他們把自己種進你的身體」。時間快轉到現在,太魯閣已經有「那些坐著冷氣巴士遊覽你的人」,因現代化人們開始到太魯閣遊玩、欣賞美景,當中多少人知道或記得太魯閣孕育生命的地方。
在〈昭和紀念館〉中主要場景建築,從一開是阿美族出錢出力蓋成的阿美族會館,過渡到日治花蓮港廳消防組。詩中有敘述從一開始的台灣因海港而興旺起來,有築港者的血汗和勞動者殘留地上的檳榔汁;之後到二戰,有盟軍飛機飛來;再到,國民黨來台,把主要場景建築改成民防指揮部,接着再改國軍英雄館。詩中的時間回到現在,「我」的阿美族學生已經會說國語了。
在〈蕃人納稅〉中,詩作則是從日治的卑南族納稅,跳到現代拍或是收藏這張照片的人。
總括而言,陳黎在這幾首詩中的敘事時間跨度大,藉此表現出台灣經過的不同時期。
以自然之物比喻
陳黎在這幾道書寫歷史的詩作中不約而同使用自然之物比喻當中的人。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三節中,這樣寫道:「跟著新認識的異鄉女子,他們學習/接枝,混血,繁殖/一如一遍遍種下去的加州李,高麗菜,二十世紀梨/他們把自己種進你的身體」以以加州李、高麗菜、二十世紀梨比喻跟附國民政府來台的人,像外來種子一樣在本地生長,和「新認識的異鄉女子」——即本地的原居民學習。也用「接枝」、「他們把自己種進你的身體」這些用於植物身上的詞語套用在他們身上,以表示他們在台灣落地生根。另外,「接枝」指把從一品種的枝條移植在另一品種的上,也是一個對跟附國民政府來台的人一個切合他們背景的比喻。
在〈昭和紀念館〉以火比喻在之前的人們,而「英雄,因為他們像滅火一樣消滅/弱勢者的聲音、名字、紀念物」。之前在這片的人們是火,是自然的存在,是為生存的,同時具威脅的,被強大的國軍英雄館的「英雄」消滅。
在〈布農雕像〉和〈蕃人納稅〉中,詩作分別以「頑固的石頭」和「泥土連著泥土」比喻布農族人和卑南族人,這兩個比喻同樣是自然之物,而且石頭和泥土是和土地連結之物,更顯原著民和這片土地之間的親密連繫。
這幾首詩使用自然之物比喻當中的人,以表示他們和土地之間的連繫。
借用典故
詩作中有不少借用典故的地方,這樣令詩的閱讀層次增加。
在〈 紀念照(三首)〉最明顯引用的就是三張附上的照片,讀者在讀詩的時候也可以觀看照片,有實際的視覺對照。
除此以外,在〈布農雕像〉引用雕塑家羅丹的雕塑作品加萊市民(加萊義民)。加萊市民作品源於14世紀百年戰爭期間,英國軍隊攻陷法國加萊市。經談判,英方要求加萊市交出六名高貴的市民處死,以保全城市。詩中以「我不知道雕塑加萊市民的羅丹看到他們/會不會要他們站起來。九個布農族人」將詩中敘述的九個布農族人和加萊義民相提並論,連結起上來。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三節中兩處引用了典故。在「到一個叫天祥的地方撿賞落盡的梅花/他們把御榻鋪在溫泉的小徑,頂著熱氣/大聲朗讀正氣歌/但你不是華清池,不是馬嵬坡/不是迢遙朦朧的中國山水」當中,天祥和正氣歌連結。正氣歌的作者是文天祥,而太魯閣有一個地方叫天祥,兩樣明明不相關的東西,被後來從中國來台的人因懷念故土而將兩者拉在一起。後而提到的華清池和馬嵬坡是中國盛載歷史的景點,但太魯閣並不是那些地方,詩中以並列參照的方式強調這點。後面提到的「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相同效果就不作贅述。
第三節後段提到「福爾摩莎」,福爾摩莎是台灣的代稱,傳說葡萄牙人航海時發現台灣,發出福爾摩莎——葡萄文美麗的之意的讚歎因而得名。詩中以福爾摩莎說太魯閣不是福爾摩莎,的確是美麗,但美麗不是它的全部。
強調不同語言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四節中,列舉四十八個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古地名。對名人而言,這些地名或許只是一些完洞的聲音,這些古地名在泰雅族語各有所指(參見陳黎在詩未之註)。接繼第三節現代人可能已經忙記太魯閣孕育生命的地方,第四節開首一連列了二十個尋找,希望一步步尋回太魯閣相關的事,之後列了四十八個泰雅族語的太魯閣地名,當中各有含意。
在〈昭和紀念館〉中有兩處提到語言,一是「日本製的消防車不曾擇定滅火的語言/它說日本話,它說台灣話/它說阿美族,泰雅族話,它說客家話/但沈默的歷史只聽得懂一種聲音:/勝利者的聲音,統治者的聲音,強勢者的聲音」和「救火聲,我的阿美族學生抱著一粒大白菜/從花崗山上走下來。他用國語說:」。前者提到消防員不分語言,不分國界為需要的人服務。這裏也可以從語言看到當時台灣種族多元。後者可以用前者後句的歷史聲音作連結,經過歷史的進度阿美族學生已經會國語了。
在〈布農雕像〉中「他們的眼睛正視前方,他們的臉龐刻著不同/發音的布農族語「莊嚴」:莊嚴的哀愁」這裏雖然沒有直接便用語言說話,但以無聲的方式將代表自身的語言和「莊嚴」、頑強作結合。
縱觀來說,強調不同語言在詩中有強調族群,也有土地連結的效果。
總結
陳黎在〈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中是展現的敘事特色為先從描述景色構造有形的背景,再切入時間跨度大的歷史敘事,在詩中借用典故再次增加間跨度和層次,又以自然之物比喻和強調不同的語言,連結土地同時作出區分。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9.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黎 #太魯閣.一九八九 #紀念照 #歷史敘事
李梅樹紀念館介紹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到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藝術史展覽大排長龍,想起潘家欣老師的這段話。長路漫漫,但還是有許多人在努力。
#舊文重溫
#據說今天延長到八點
--
身為美術老師的潘家欣,在新書《藝術家的一日廚房》中,用輕鬆詼諧的口吻,介紹了臺灣史上二十六位應該被記得、卻時常被遺忘的藝術家。在序言中,她這樣解釋自己的寫作理念:
「本書後來大致定調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近代藝術家書寫,書中收錄的美術家出生時間最早從1871 年開始,最遲的則出生於1920 年。他們出生、成長期間,正逢日本現代化、臺灣被殖民的過程,也經歷了二次大戰,親見國民政府來臺後的屠殺戒嚴,無論是生活模式、語言、國籍、政治意識的轉變,都是天翻地覆的一代。」
「政權環境的劇烈更迭,激發美術家思考自己是誰、從何歸屬?生命輕如鴻毛,而那些沉重不堪、那些絢麗美好的,我們又該如何去記憶、去思量?這段近代史脈絡,形成臺灣創作意識的重要養分。美術家的創作,是為自己的一生、也為時代留下註腳,而我們何其有幸,可以欣賞到這些心血結晶。」
「我試圖以時下流行的次世代語言來闡述美術家生平、轉譯生硬的專有名詞,作為通俗讀物,本書的書寫方式並不如學術論文那樣隨時註明出處,而是將參考資料統一放在最後章節,為求生動活潑,更增加了許多趣味性的口語,所以讀者在閱讀這本美術大補帖時,不妨想成是某一種形式的說書。」
「我傳述的故事雖有所本,但是因為經過轉述再轉述,故事便會添加許多血肉、生出更多羽毛來,如果因為這本書,使你對其中的藝術家產生好奇、開始去追尋一路留下的線頭,如果你也因此而念念不忘,這本書的目的便達到了。事實上,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經過家屬指正,內容也修補了一些過去專欄書寫的闕誤,讓我驚覺還有大片空白亟需彌補,更有許多畫家資料散佚待尋。我期待更多讀者的迴響、更多補遺與修正,繼續拼湊那段破碎而豐富離奇的藝術史頁。」
「是的,這段歷史非常離奇,藝術史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作為殖民地的臺灣,卻因為殖民母國的建設,意外搭上了亞洲近現代化的高速列車,並且在極短時間之內,迸發出極為驚人的創作能量。而當時的臺灣畫家,心中懷抱的夢想,不只是成就個人在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而已。雖然畫家彼此間多少有些競爭意識,但是大多數人更秉持要全體『共好共榮』的憧憬。我們讀了那麼多西洋藝術經典,但可曾看過一整群藝術家互動如此親密、相知相惜的盛世?又何嘗讀過如倪蔣懷那樣捨己為人的偉大故事?」
「講得俗一些,這就叫做先人風範。」
「再說一個笑話:十多年前,吾友陳允元棄法律從文學,他說要去念臺灣文學所,當時幼稚的我大吃一驚:『蛤?臺灣哪有什麼文學?你頭殼壞掉啦?』」
「很好笑吧。那就是十二年……不、十六年來國家教育給我的視野:文學只有中國文學、美洲文學、歐洲文學,臺灣是沒有文學的。」
「可是真的嗎?」
「同樣的,我知道現在隨便路上抓一個人,問他什麼是臺灣美術?路人的反應仍然還是:『蛤?臺灣美術?』如果遇到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可能會講出朱銘,看過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的人還可以說出個郭雪湖(然後口誤說成郭雪芙這樣)。不過,講到西洋美術的話,隨便一個臺灣民眾都可以說出畢卡索、達文西、梵谷,有些人還知道羅丹。」
「我想說的是:故事沒有經過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傳頌,那就不會成為經典。」
「我們這一輩人,應該要如地毯式轟炸那樣去推廣臺灣美術,應有一千個作家去寫陳澄波,要有兩千個老師在學校裡談顏水龍,要有三千篇網路文章分享〈恐怖的檢查〉,戶外教學應走訪三峽清水祖師廟、郭柏川故居或是李梅樹紀念館。讓臺灣近代最重要的藝術影像,如同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一樣,普及深入眾人的視覺記憶地圖,讓故事鮮豔地活下去吧,一代又一代。」
*潘家欣,《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大寫出版,2019。
*▎博客來 ☞ http://bit.ly/2XRW5LL
#說書 #閱讀日常 #藝術 #歷史記憶
李梅樹紀念館介紹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臺灣史上許多重量級的藝術家如陳澄波、李梅樹、倪蔣懷、陳植棋、李石樵......還有好多日本時代發跡的藝術家,都曾師承同一位老師嗎?
今天也是被稱為「臺灣美術啟蒙之父」的石川欽一郎逝世的日子,一起來回顧這位超強老師的故事吧!
石川欽一郎(1871/8/8 ~ 1945/9/10)來自日本靜岡縣,曾於1907年及1924年兩度來臺任教,並兼任國語學校美術教官。
在藝術推廣上,他發起「番茶會」,邀請總督府官員、學者、藝術家等人參與,向社會推廣藝術,之後更倡議臺灣總督府舉辦官辦美展(也就是後來的「臺展」),提供了臺灣美術的重要舞台。
在教學上,他啟發許多學生的藝術天分或興趣,若遇到有志成為畫家的學生,石川會協助分析狀況、提供意見,若有經濟條件較差的,還會協助介紹給實業家取得進修資金。
此外石川也打開學生的藝術眼界和歐洲藝術接軌,如畫家陳澄波在留學東京之後仍寫信給老師表達自己想赴法國進修的心願;又如倪蔣懷,更是將自身奉獻給臺灣藝術的未來,與老師一樣孕育一代優秀的藝術家
而從石川先生描繪臺灣風俗和風景的作品中,也可以發現對臺灣的熱愛。他在〈台灣地區的風景鑑賞〉中提到:「熱帶的氣候影響台灣所有的風景,因炙熱的陽光及濕度所造成的自然景觀,台灣彷彿『光之鄉』般籠罩在閃爍明亮的光輝之下。另外,受到天空光線明亮強烈的原因,所以山峰線條強而有力,更顯壯麗挺拔。」
這段「光之鄉」的描述就像透過藝術家的觀景窗,帶我們重新看到一直被遺忘的美景,也帶動學生對於臺灣的鄉土之愛
在石川欽一郎的帶領下,他的學生(如陳澄波、倪蔣懷等)也開始一連串的美術運動,在臺灣美術領域灑下奠基的種子,影響非常深遠。即使在1932年返回日本,石川仍積極參與臺灣的畫展,而畫家陳澄波留下的文件中,也有許多是與石川欽一郎的往返通信,可見其在學生們心中亦師亦友的份量
9月10日,一起紀念這位臺灣美術啟蒙之父吧!
李梅樹紀念館月底也將展出石川欽一郎的作品唷!
https://www.facebook.com/limeishu.org/posts/3539860106047937
圖為攝影家彭瑞麟拍攝石川欽一郎照片,兩人也有深厚的師生情誼(感謝 彭瑞麟與我們的時代 授權)
文字參考、推薦閱讀: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現貨
聚珍:http://gjtaiwan.com/r/97
露天:http://gjtaiwan.com/r/98
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 + 活動贈書一本|免運
聚珍:http://gjtaiwan.com/r/ta
露天:http://gjtaiwan.com/r/tb
本文刊登於專欄:https://www.gjtaiwan.com/new/?p=72351
--
官方網站:https://www.gjtaiwan.com
關於聚珍臺灣:https://gjtaiwan.com/info
李梅樹紀念館介紹 在 李梅樹紀念館特色 :: 台灣觀光指南 的推薦與評價
... 李梅樹三峽祖師廟,李梅樹介紹,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梅樹油畫,李梅樹紀念館門票. ...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跟著李梅樹畫中旅跡,走看台灣從北到南您 ...,館藏特色—館藏 ... ... <看更多>
李梅樹紀念館介紹 在 李梅樹紀念館| Xinbei 的推薦與評價
紀念館 設立之宗旨在紀念於三峽(三角湧)土生土長的前輩畫家李梅樹(1902 - 198. ... 為藝術奮鬥犧牲的李梅樹教授,同時介紹純粹古法建造雕樑畫棟美輪美奐的三峽祖師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