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峰 專欄】數典不忘祖
最近有一位先生強調台灣人都是「琶侃國人」,我們要「復國」。原來他將西方文獻中曾經稱台灣為Paccan,就譯為「琶侃」(學者多譯為「北港」),而且他還強調台灣根本沒有來自閩粵的移民,全都是原住民琶侃人漢化的。我提出質疑,因此,他在臉書上不斷罵我「數典忘祖」(統派中國人也這樣罵我)的人,讓我想起,我現在正在進行的回憶錄,其中有一章剛好就叫做〈數典不忘祖〉,現在我就節錄其中一兩節,回答這位「琶侃人」。
#祖譜 #族譜 #南島民族 #血緣
📌快加入民報FB社團,每日新聞精華不漏接📌
👉https://cutt.ly/Tr8r0I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劉益昌 教授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
李筱峰fb 在 民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李筱峰 專欄】時事眉批十一則
教習近平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方法
只要發表聲明:1.樂見美國衛生部長訪台。2.樂見美台建交。3.宣佈進一步要促成台、中建交,互派大使,台海雙邊建立兄弟之邦。
這不用花什麼成本,保證習近平獲諾貝爾和平獎。(如果這樣沒有得獎,我負責賠償同額獎金)
(以上純屬癡人說夢。倒是台灣應制憲正名,有以待之)
誰價值是非錯亂?
郁慕明不滿李前總統以「國葬」厚葬,批評說:台灣真是個是非價值錯亂的地方。
答曰:最黑白不分、價值錯亂的人,就是現在這些罵人價值錯亂、是非不分的人,以及他的祖國。
這些人過去曾經發誓要消滅共匪,現在卻親共媚共!唯中共馬首是瞻。
📌快加入民報FB社團,每日新聞精華不漏接📌
👉https://cutt.ly/Tr8r0Is
李筱峰fb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專文】「#拆牆者 」《我的人生交響曲-陳永興七十自述》序文
文/黃文龍(眼科醫師)
「拆牆者 」,這是流亡在美的中國海外文人余杰評價他友人劉曉波的用詞:破除舊有的國家政治、文化、思想藩籬而改善社會風氣的人物,就是「拆牆者」!
在我心目中島國台灣的拆牆者,有1964 #彭明敏教授(#謝聰敏、#魏廷朝先生)等人及其發表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1987 #陳永興醫師(鄭南榕、李勝雄先生)等人的「228公義和平運動」。
我在1971進高醫不久,就在輔導高雄兒童肢障者的「基督教兒童之家」認識永興兄。之後近五十年,我一直與他長年相處,......常一道跟著拜訪學者、街頭的民主運動與戰將(那時尤其印象最深刻的是已過世的莊文樺先生),也機緣先後認識了許多現在社會耳熟能詳的社會人物,從文人陳少廷、郭楓、陳冷(女士)、黃春明、李筱峰等人士,以及那時已在政壇上活躍的康寧祥、張俊雄、謝長廷等諸先生,還有幾面之緣的諸多現在檯面民主人士。
#我的人生交響曲 #新書發表會
📌快加入民報FB社團,每日新聞精華不漏接📌
👉https://cutt.ly/Tr8r0Is
李筱峰fb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劉益昌 教授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千至6千5百年的歷史。因此,不能只從漢人拓墾與聚落的形成,來看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
台灣的早期歷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物質的遺留也說明,外來文化影響如何逐漸被吸收,融入於南島文化體系與人群中,成為南島文化和人群的一份子,構成台灣原住民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從埋藏在地層中的考古遺址,重新審視沒有文字記載階段的人類活動。他由島嶼的形成與環境論起,連繫至史前時代最晚階段,從更深遠的視野逐漸釐清台灣的發展過程。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
作者簡介:劉益昌
台灣人類學家,研究領域為台灣考古學、東南亞考古學、舊社考古學、文化資產、台灣早期歷史;工作經歷包括考古調查、試掘及發掘遺址、現象或界牆製模剝取。更執行多項研究計畫,著有專書18種,研究論文、報告百餘篇。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