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升之江 】
茫茫網絡大海,睇劇好講緣份。
首先,要夠得閒。假如同一段時間同步追看一二三四五六套新劇新節目,那怕劇迷朋友或者專業網站再怎樣「嚴重推介」另外七八九十套新作,也只能「齋講唔睇」,否則每天延長至72小時也不會夠用。其次,班底要緊。今時今日睇劇,純粹以演出陣容和實力,作為睇與唔睇的判斷是不夠的,還要看監製、導演、編劇是哪些人,像導演二五和肥波,將黃綺琳創作的劇本拍成影像,才有機會顛覆港劇傳統。第三,改、譯個好名,並非指那些「九唔搭八」,是但噏當秘笈的名字,而是每個字出現都有得解釋,觀眾很快能夠掌握故事重點。第四,集數不要太多,篇幅不要太長,尤其是那些故事過度「發水」拖拉的劇集,實在浪費時間。
這樣便解釋了,為何自從《她很漂亮》(2015)之後,近幾年都沒有好好的看完一套韓劇:故事冗長(特別是第一集,講到一半仍未入正題!)、劇情離地(令到很多香港人誤會韓國人現實中會有這些舉動和想法)、演員太新(沒有睇法,很容易會脫節)……喂~咁你講晒啦!對呀,今時今日點播成為王道,面對作品排山倒海般出現,觀眾自然掌握更大話事權,開劇睇完半集唔對路,點解還不放棄?換句話講,正常情況下,《月升之江》能夠吸引開劇的機會率很低,但早前在「黃Viu煲劇平台」左撳右撳時,基於劇名讀落有點「特別」,不似是一般韓劇的風格而決定「試試佢」,Google一下,導演尹尚浩曾拍過《太王四神記》(2007)和《師任堂》(2017)等古裝劇,又發現原來女主角金所炫早在《懷抱太陽的月亮》(2012)已看過其演出,轉眼她已21歲,亭亭玉立,充滿古典美的輪廓,相當適合駕馭古裝角色,結果以為歷史劇難消化,最後一下子煲了三集,真係有咁OK?
坦白講,現在才看了三集,是否真的OK,言之尚早,身邊有位「韓國專家」講過:「韓劇真係十套有九套都係爛尾!」假若不幸言中,愈睇愈爛,屆時再留言鬧爆本人也不遲,如果平平安安睇到最後一秒鐘,就是閣下時運夠高;何況《月升之江》的劇本採用倒敘法,觀眾很快已知道平岡公主(金所炫飾)喜歡的是溫達(金志洙飾),歷史也有記載,溫達是平原王的女婿,亦即平岡公主的丈夫,雖然劇組一早講明:「本劇以(古書)《三國史記》列傳中,記載的『溫達傳說』為基礎,(惟)迄中登場的人物及事件時期等,均與史實不符」,但有這個家傳戶曉的民間傳說包底,劇情「出事」機會大為降低,難怪當地收視節節上升,最新一集(第4集)AGB收視達10%稱王,當然也有韓國觀眾給負評,孰好孰壞,就要閣下睇完之後再判斷。
韓國KBS2月火劇兼「黃Viu煲劇平台」首部原創韓劇《月升之江》,改編自韓國作家崔始圭的小說《平岡公主》,講述朝鮮三國時代(公元前57年至公元660年)的高句麗(發音:高勾離)第25代君主平原王(金法萊飾),因為誤信桂婁部古雛加(部族首領)高元表等奸臣唆擺,以為延王后(金所炫分飾)與「月光和尚」(趙泰寬飾,是平原王的前將軍)是私情,並誕下「野種」平岡公主,一時「火遮眼」,趁兩母女出巡至順奴部期間,派兵到該部落和伊弗蘭寺大開殺戒。年少的溫達臨危受父親所託,保護平岡公主人身安全,惟逃走期間發生意外,二人分隔,而平岡公主則獲來自神秘殺手組織「天珠坊」救走。
八年後,平岡公主在養父廉德(鄭殷杓飾)照顧下長大成人,化身「天珠坊」殺手廉佳珍,她早已放下年少時「振興高句麗」、成為首位高句麗女王的理想,時時刻刻都想着復仇,其中一個仇人,正是殺害母后的父親平原王。原本她計劃在松鶴山舉行祭典期間動手,惜行事敗露,並於逃走期間受傷,幸得溫達出手相救,二人終於「團聚」,而往後的劇情如何發展,大家也心中有數,相信離不開平岡公主光復家園,並與溫達經過很多苦難和挑戰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月升之江》故事背景雖然在古代,但製作團隊搣甩「史味」,無論劇情節奏和拍攝手法(有些慢鏡動作和一鏡過的空間穿越),都參考2020年代的觀賞標準,短短一集(即韓國原裝版的半集,約30分鐘),已詳細交代故事背景和男女主角為何相遇為何分開,沒有拖泥帶水,好些情節設計,如平岡公主的夢境、如廉佳珍與溫達成長後重遇的對話(在樹林裏重遇、溫達為她敷藥),那種輕巧感覺比較少見,已盡量拉近觀眾與古代史題材的距離,也不難發現,他們針對的觀眾群並非老一輩,而是會追星的後生仔女。
然而這種傾向不代表選角上輕率,畢竟平岡公主和溫達的角色設計,本身是充滿故事和悲情,豈能隨意選一些沒有壓場感、無法駕馭角色重量的藝人扮演?所以劇組挑選金所炫和金志洙擔正,頗為正路,兩個人在當今的韓國演藝界皆屬於戲路廣闊之人,演繹水準不會出現很大距離(不妨看看《九家之書》裏,李昇基和秀智),當中金所炫更是「同輩三金」(金裕貞、金賽綸)之中演技最優,只是很多觀眾覺得,金所炫昔日除了《懷抱太陽的月亮》外,好像不太懂揀劇本,才會有點窒礙在幕前的發揮。來到《月升之江》,她既然飾演長大後的平岡公主,也要客串演繹遭殺的延王后,但留意到,金所炫明顯有花過功夫去理解兩個角色的不同,雖然都是性格剛烈,但畫面呈現出來的,是兩種不同的神髓,甚有說服力,算是在演技評核試過關,這一點很重要,換轉很多「戲屎」的藝人去演,效果就會相當平板,兩個角色毫無分別,加快棄劇的意欲。
最後要講講劇名,《月升之江》乍看跟兩位主角沒有關係,原來玄機暗藏在韓文字「달이 뜨는 강」 裏。「달」是 「達」,即溫達,而「강」 是 「岡」,即平岡公主,何解會變成江與月?因為「달」 這字文在中文裏,除了「達」亦可解作「月」,而「岡」跟「江」同音,所以以食字方式帶出「江上生明月」的意思,帶出男女主角雖不在一起,卻互相思念,呼應劇中他倆要排除萬難才能走在一起的情節。
《月升之江》已於「黃Viu煲劇平台」上架:https://bit.ly/2Of6zBu
【 延伸閱讀 】
《女神降臨》自救逆轉命運:http://bit.ly/3c0OiAq
(0303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韓劇 #月升之江 #黃Viu煲劇平台 #ViuOriginal #金所炫 #金志洙 Viu Hong Kong
松鶴延年意思 在 台灣 大器 水晶 實體展示 公益組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龍鳳呈祥
是中華民族吉祥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民族對和諧幸福的追求和審美覌奌的集中表現。龍和鳳的形象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的,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展現著中華文化的不同品格:龍代表著自強不息、合力奮進、剛健有為的一面;鳳代表著厚德載物、和美仁愛、靈慧福生的一面。龍和鳳出現在一個畫面,是剛柔相濟,陰陽和諧的象徵,是理想世界的藝術展現。我們經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其根據是伏羲和女媧是「龍祖」的說法。實際上,伏羲和女媧也是「鳳祖」,因為他們二人都姓「風」,而古代「風」和「鳳」是通用的。
龍和鳳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目前發現的最早「龍紋」出土於遼寧查海前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最早的「鳳紋」出土於湖南高廟文化遺址,踞今約7、800餘年;最早出土的「龍鳳紋」是在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距今近7000年。這幾件珍貴文物證明,龍鳳文化是幾乎是同時相伴相生髮展起來的。儘管龍和鳳幾乎是同時出現在中華遠古文化中,但是在秦漢以後,由於歷史上除武則天外全是男性帝王,帝王開始比附龍,后妃開始被比附鳳,出現了龍為雄;鳳為雌的審美屬性,因而出現了「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鳳和鳴」、「龍鳳雙全」等吉祥成語和圖案,廣泛用於宮廷文化、節慶文化、婚誓慶典之中。現代又衍生出「光彩龍鳳」、「龍鳳連理」、「金龍玉鳳」、「龍鳳百年」等名目的婚禮,使龍鳳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龍鳳呈祥》是一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傳統京劇,往往是春節期間的賀歲節目,是國粹京劇的經典,可研究的內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只從「龍」和「鳳」的圖案造型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討。
下面先說「龍」。龍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有三大特點:第一、它是時間的代表:龍在中國人記載年齡的十二生肖中是唯一的抽象動物,順居第五位。在中國數字文化中,屬「九五之尊」,位置神聖。第二、它是空間方位的代表,在古代中國表述天象「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方位的二十八星宿中,青龍在東方,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顆星星組成。第三、在佛、道教和民俗信仰中,它是通天、地、人三界的神獸,是主管風調雨順的神靈。這點對於古代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來說,等於是主管人們命運的神靈。因此「龍王廟」遍及全國各地,龍的形象廣泛出現在節慶活動之中。龍的這三大特性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龍文化形成的歷史吧。
「龍」文化的發展主要經過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遠古時代,仿聲寓龍
在有語無文的石器時代,人們對雨天打雷的物理現象表示敬畏,於是用形容雷聲的「隆」的聲音,表達對雷電的指認。清代學者陳澧說:「蓋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見之,則心有意,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文字是語言的延伸。中華民族對於「龍」的崇拜,最少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今日的「龍」是從語言中「隆」的聲音發展而來,是與古人對「天」的崇拜相關。「龍」的起源很神聖。中華民族大家庭56個民族中,有不同語言、不同文字,但對於「龍」的稱謂,基本上是用「隆」的發音認同的。
第二階段:傳說階段,「龍」為人所用
由於雷閃轉瞬即逝,因此,龍成了想像中的動物。當人類社會有了自己的領袖時,傳說的龍就為人所用了。在傳為禹和伯益所著的古書《山海經》中的雷神就是人頭龍身,黃帝命人用它的骨頭製成鼓槌,能發出雷鳴般聲音,鼓舞士氣,打敗了蚩尤。黃帝取得勝利,大治天下後,乘龍上天。在傳說年代,「龍」一會兒是雷神,它的骨頭做成供黃帝指揮作戰時手中的鼓槌;一會兒是能上天的神龍,成為功成名就後人間領袖胯下的坐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以人為本,主宰社會的是人,而不是神。
第三階段:「龍」與經典結緣,為人所仰
如《史記.補史記》中說:華胥氏踩了雷公的腳印而孕,生下了牛耳龍身的伏羲,伏羲畫八卦、養牲畜、駕馭天下。《左傳》中說「龍」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物」;西漢學者劉向稱它做「天龍」,是飛騰於天的神物;東漢學者王充在其所著《論衡》中說:「雷龍同類,感氣相致」,「龍聞雷聲而起,起而雲至,雲至而龍乘之。」《說文解字》說它春季升天、秋季潛淵,可以興雲布雨,澤惠萬民。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對中華本土文化產生重要影響。佛經中有一個名叫「那迦」的神獸,長身無足,在水中稱王,在譯為中文時,把它譯為「龍」。在佛教中,龍是護法八部神祇中的第二位,龍王可以興雲布雨,有保證風調雨順的功能,受到民間歡迎。有關龍宮、龍珠的傳說進入中國文學,使得龍文化豐富多彩。道教繼承並發揚了對龍的民間信仰,參照佛教,創造出自己的龍王系列,其中最著名的是四海龍王---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閏、西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以及六十甲子值星太歲中的戊辰木龍趙達將軍、庚辰金龍董德將軍、壬辰水龍彭泰將軍、甲辰火龍李誠將軍、丙辰土龍辛亞將軍等…達百位之多。
第四階段:多元一體,異彩紛呈
同樣一個「龍」,由於來源不同,應用不同,藝術形象也就不同,形成了百花齊放大發展的局面。首先是從語言到文字,經過了多元發展最後統一的過程。在《說文解字》中說「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湯成沅編著的《金石字典》中所收的各種古「龍」字,有90多種。直到二十世紀50年代,最後統一為「龍」字。第二在龍的形象上,經過石器原龍期、青銅器上夔龍期、春秋戰國飛龍期、南北朝行龍期。宋元黃龍期的發展,不斷完善。在龍的使用功能上有「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的說法:「大爺贔屓形似龜,碑下負重顯神威;二爺螭吻型似獸,屋項遠望看宇宙;三爺蒲牢身材小,生性好吼為鍾鈕;四爺狴犴形似虎,立於獄門不喊苦;五爺饕餮喜歡吃,立於鼎蓋護飲食;六爺霸下性好水,伏在橋柱嚇水鬼;七爺睚眥性好殺,緊抱刀環看著家;八爺狻猊型似獅,立於香爐把煙吃;九爺椒圖似螺蚌,樂守鋪首於門上。」
第五階段:造型狀美,寓意吉祥
元代,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龍的形象完成了統一。元順帝時,為了突出皇權,規定「龍」的圖案只能供皇帝專用,從此出現5爪為龍,4爪為蟒的等級現象。其結果是龍的形象更加紛雜,使用更加廣泛。自明、清後,龍的形象才逐漸定型。「龍」是由象聲語、象形字發展成的覆蓋面極其廣的吉祥文化,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它之所以受到人們歡迎,是因為傳說中的龍,是黃河鯉魚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後躍過龍門而變成的,充分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它在宮廷是代表皇權奉天的威嚴象徵,在民間是節日歡慶活動的道具。它是吉祥如意,伸卷自如的代表;又是不是強暴,主持正義的代表。
(清乾隆藍地黃雲龍紋盤)
龍的出身本源(古人對雷電崇拜)是神聖的,這是它的「神」;龍的變化是豐富的,這是它的「形」。龍的形態可以總結為「三停九似十三勢」:三停為,頭至膊,膊至腰,腰至尾折出三道彎。九似為:牛頭鹿角眼如蝦,鷹個蛇身鳳尾巴,鱷魚嘴、泥鰍須,混身披滿金魚甲。十三勢為,行似雲、竄似閃、卷似風、展似松、奔似馬、飛似鷹、蹲似犬、臥似熊、爬似鱷、幡似蛇、游似魚、盤似螺、走似虎。(注5)由於龍的外在形象由多元組成,因此人們對它尊而不親。又由於它的形象要保持怒吼打雷狀的「神」態,只是形式的威嚴,因此人們對它是敬而不畏。因為它的藝術形象的形成和發展是緊密與歷史發展相聯的,所以它的形象和使用範圍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龍的形象可以變化無窮多姿多彩,有極強的裝飾性和娛樂性,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創造活力和追求幸福的積極向上精神,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結晶。
鳳凰和龍一樣,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徵、文化標誌和精神紐帶。「鳳」的聲音來源於「風」,《中國鳳文化》一書給了一個這樣的定義:它的形象是中國古人對雞、燕、鷹、烏鴉、等多種鳥禽、某種遊走動物及太陽、風等自然現象多元容合而產生的神物。龐進先生的這個定義可以在《中國戲曲服裝圖案》(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出版)鳳凰圖案中得到印證。以該書第5圖馬強老師所繪「鳳」為例,可以總結為:「公雞頭、燕子嘴,鶉身鵝頸仙鶴腿;雁翅膀、鴛鴦扇;孔雀長翎烏羽卷。」是由九種吉祥禽類組成的神物。在漫長的鳳文化發展過程中,這九種禽類的特徵在歷代不知名的工藝美術家製做過程中又不斷發生變化,使其更加完美。鳳與龍的形象變化不同,鳳是越變越美儘量擬人化,反映了群眾的審美要求;龍是越變越威嚴,使人感到震懾力。
下面我們對鳳的來源進行探討:
公雞頭:《山海經》中記載,丹穴山上有一種鳥「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有的學者說:「鳳為太陽鳥的神聖標識」,「雞是太陽鳥的神聖化身」,「什麼是鳳凰?其狀如雞也」。民間圖案中有《百鳥朝鳳》(圖采自張德寶、龐先健所繪,《中國吉祥圖像解說》上海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1頁)。鳳凰為百鳥之王,頭戴王寇,正符公雞特色。
燕子嘴:據《詩.卷阿.陸機疏》:「鳳凰一名鶠」,鶠與燕發音相同,《毛詩陸疏廣要》里是這樣解釋的:「龍乘雲,鳳乘風,故謂之鶠。」按《說文》中的說法,燕子是把頷給了鳳,(注7)因此畫鳳歌訣中有了「燕子嘴」的說法。在清朝慈禧太后當政年代,人們以女人嘴小為美,因此鳳的形象嘴小,而且連眼睛也脫離鳥形,狀似美女了。
鶉身:鵪鶉體形酷似雞雛,額、頭側、頦和頸部均為淡紅色,背部為淺赭色,其他部位也都有朱紅色的花斑,看上去就家是一隻剛從火中飛出的小火鳥。二十八星宿中南方朱雀「天文朱雀,取象於鶉」,「南方朱鳥七宿,曰鶉首、鶉火、鶉尾(《夢溪筆談》)」。鵪鶉不僅具備火的色彩,而且心系溫暖,每年都要遷涉我國東南溫暖地方過冬,顯示了鳳凰為「火鳥」的特性。
鵝頸:鳳凰造型特點是「三長(頸長、腿長、尾長)」,天智屬於候鳥,古代把天鵝和大雁均稱為向陽鳥。天鵝通體羽色純白,頭頸極長,超過全身長度的一半;飛行時,頭、頸部直伸,姿態非常優美,不但飛得很高,而且飛得也快,是人們公認的「高潔」之鳥,早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就出現了天鵝形鳳紋。
仙鶴腿:中國古代有丹頂鶴由天地之精氣化成的說法,鶴頸長、腿長飄逸優雅;清音善嗚、翅美好舞,有長壽之相。可與鹿組成「鶴鹿同春」、與松組成「松鶴長青」等吉祥題材圖案。
雁翅膀。大雁有舒展的翅膀,在古代又稱「鴻」,將其稱為「知時鳥」、「隨陽鳥」是排列成行為「人」字或斜「一」結隊而飛,高潔的候鳥,又是志遠大的「向陽鳥」。大雁的羽毛呈棕灰色,屬於「玄鳥」。
鴛鴦扇。鴛鴦飛則成雙,宿則成對;雄曰「鴛」,雌為「鴦」;與遠古鳳凰的雄為「鳳」,雌為「凰」的命名方式相似。鴛鴦身備五色,爛若雲錦,尤其是那兩片橙黃色略帶黑邊的扇形帆羽更是美麗,因此成為組成鳳型的「兩短」特徵。
孔雀長翎,孔雀尾屏上長有鮮亮的橢圓形眼狀斑,這是孔雀在眾多鳥類中獨有的特徵,也是鳳凰造型必有的特徵。不同的是,孔雀尾屏是多翎呈扇狀,鳳凰是1---5尾呈條狀,造型多種多樣。《中國鳳文化》091頁有就列舉了蓮花式、水草式、草葉式、火焰式、瓦楞式、孔雀密式、孔雀疏式、方肯式、菊花式、卷鉤式、卷葉式、卷草式、草紋式、軟刺式、硬刺式、點葉式、羽絨式、虎紋式、松毛式、花辦式、嬊鳳式、疏葉式、棒錘式、花苞式等24種鳳尾造型。
烏羽卷。鳥鴉古稱「玄鳥」,古代有「陽精」之稱。傳說中:太陽里有隻長著三條腿的鳥鴉,這隻烏鴉隨著太陽行走。古書《後漢書、五行志》記載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正月,「日色赤,中有黑氣如飛昔鳥,數月乃銷」。這實際是太陽黑斑的記載,人們把這種現象記在了烏鴉身上,使其有了神氣。鳳凰圖案中尾翎常伴有飛羽和飄帶,據傳說與神話故事后羿射日有關,后羿把10個太陽射掉9亇,太陽被射中後太陽中玄鳥的羽毛紛紛飄散,成為鳳凰尾翎的附尾。
此後,新婚男女在舉行婚禮時,可以無償使用。此曲長三分鐘,其歌詞為:「你是新娘,我是新郎,我們的愛在朝需中起航;你撐一篙,我劃築槳,唱一曲中華《龍鳳呈祥》;龍鳳祥,地久天長;和和美美,喜氣洋洋…」。龍代表陽剛之力;鳳代表柔順之美呈,這一對吉祥物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哲學觀念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龍鳳呈祥是中國文化特色,在國際政治場合也經常使用。
雁棲湖新聞中心的北樓所繪龍鳳呈祥圖案,被與會人員視為「中國風」的重要代表,受到從多媒體關注,為大會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