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為真!你可知道02/03/2021發生在新北市萬里區的極淺層地震的震央(北緯 25.21度,東經 121.63度)到底離我們核一場與核二廠的廠區有多近嗎?
這次很幸運的地震規模與震度都還算小,但是下一次呢?有人可以知道何時會發生?規模與震度會有多大呢?誰可以保證不會發生嚴重災害呢?
任何一種發電設施都可能遭受天災人禍的波及而發生災損,無論是燃煤火力發電、燃氣火力發電、核能發電、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以及其他許多種類的發電方式,都可能遭受災損。
但是只有一種發電方式的災損無法在短時間內被復原,其洩露出來的污染物對於生態環境、健康的負面影響動輒長達數十年甚至百年或更長久,而且這種發電方式所連帶產生的放射性輻射廢棄物人類至今無法有效的妥善處置,其中許多種類的輻射廢棄物的半衰期長達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也就是其輻射強度經過一個半衰期的時間,只會減弱50%,經過兩個半衰期後,輻射強度再減弱一半至原先的25%強度,以此類推)。
過去的幾十年當中,世界上發生過好幾次重大的天災人禍,南亞大海嘯橫掃數個國家,傷亡慘重但是災後幾年間,所有當初受到海嘯侵襲的地區基本上復原完成,看不出曾經發生過驚人的大海嘯。
四川汶川大地震也是規模驚人災情慘重,但是災後重建速度迅速,也是在短短兩三年之間,就完成復原。我們台灣中部也曾經發生過諸如921大地震這樣慘重的地震災情,損傷慘痛,但是數年之後,受災區域都可以完成復原。
反觀發生在2011年福島核災已經將近10年了,日本投入舉國之力試圖清除輻射污染以及讓災區重建復原,至今輻射污染依舊源源不絕的散逸到環境當中,雖然受到多方面的抗議與譴責,束手無策的日本最近正在準備要將輻射汙水傾倒進太平洋中。
還有上世紀1986年四月份的車諾比核災的輻射污染區域至今仍然是輻射污染管制區域,受損核電廠廠區方圓三十公里之內所有居民被撤離,該地區除了除污救災工作人員之外被完全淨空,直到2019年7月10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命令,允許車諾比隔離區對外開放觀光,但是發生事故的核電廠廠區仍然有著高度的輻射污染,清除福熱污染的復原工作仍然持續進行,估計在本世紀之內仍舊無法完成復原工作 。
面對現實環境,冷靜、持平的想想,以台灣島的幅員以及各方面的先天後天條件,我們真的有能力承受任何一次核子災難嗎?
PS. 請注意,按照圖三的google地圖的定位顯示,地圖右下角處的比例尺所顯示的距離單位為2公里。因此,這次極淺層地震震央距離核二廠廠區的直線距離約在四公里以內。
♡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長期以來,中部人一直擔心並苦於中火排放污染的問題,而政府開啟了能源轉型進程,整體能源轉型路徑以「逐步增加再生能源與燃氣發電,降低燃煤比例」為發展方向,因此在能源發電結構配比中,燃煤及燃氣的比例從 2019 年的 46% 與 33%, 逐漸調整配比規劃,預計 2025 年燃煤及燃氣的比例將會變成 27...
核能 熱污染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核電廠長期巨量的排放熱廢水到海洋,造成嚴重的海洋環境熱污染問題。
熱廢水擴散 by 林銘崇
前言
人類所有生產與消費的活動,都需要能量。但是,根據熱力學的第二定律,所有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作功,其作功所剩下的能量則將逸入大氣或水圈,這就是所謂熱污染問題的背景所在。
熱污染不僅在大氣或水圈裡發生,甚至地下也會造成。在都市裡所形成的「熱島」(thermal island),即為局部的污染;火力發電廠或核能發電廠的熱廢水排放,亦將造成海洋、河川或湖泊的熱污染問題(有人認為應該說是「熱影響」較為適當)。此外,如都市地下鐵道內的溫度上升亦可能形成地面下的熱污染。
因此,熱污染是以各種型態出現,而且問題錯綜複雜。唯本文將僅就排放到沿岸海洋的熱廢水擴散問題,作一簡單的說明。此處,所謂擴散,簡單的說就是使得原來物質濃度分布不均的狀態趨於均一分布的過程。
何謂熱廢水
火力及核能發電廠、鋼鐵工廠、煉油廠以及化學工廠等所使用的冷卻水,排放到海洋、河川或湖泊等自然水域時,其溫度大都高於周圍環境的水溫,此種高溫的排水,一般稱之為熱廢水或溫排水。尤其是火力及核能發電廠,於熱能轉變為電能的過程中,發生多量的熱量損失。此種熱量的損失使得冷卻水通過冷凝器時水溫增高,而成為溫水排放到外面(見圖一)。
問題在於其排水量。一般火力發電廠的熱效率約為40%,即有60%的熱量損失;核能發電廠的熱效率則更低,約為32%,即熱量損失高達68%。因此,火力或核能發電廠都需要多量的冷卻水,同時亦放出多量的熱廢水。在火力發電廠,每100MW(即10萬瓩)的出力,每秒約有5立方公尺(即5噸)的熱廢水量;如此,若發電廠的出力為5000MW,則一天當中將有220萬噸的熱廢水排出。
目前的火力發電廠,其出力大都在200萬瓩以上,而且以集中發電方式在運轉。核能電廠則由於其效率比火力發電廠低,每100MW的出力,每秒約排放熱廢水8噸;因此出力為1000萬瓩的大型核能發電廠,一天當中將排放7000萬噸的熱廢水,這是個天文數字。
其次,關於熱廢水的溫度,在夏季時,普通較周圍的海水約高7~8℃;在冬天時則高10℃左右,甚至有時比10℃還高。在出力為10萬瓩級時,因為熱廢水的絕對量還少,水域裡熱供給與熱逸散之間尚可保持平衡,就是在10℃以上還不至於成為問題。然而,目前發電廠的發電機出力,每一基大都在100萬瓩以上,熱量的供給已超過自然的冷卻作用,水域裡的溫度乃因而格外升高,以致形成所謂熱污染。
PS. 編按:如果我們以每100MW的出力,每秒約排放熱廢水8噸為基準來計算,台電核二廠有兩部985MW功率的反應爐機組,滿載時總輸出功率達1970MW,因此核二廠的熱廢水排放量(對於環境,特別是海洋環境的熱汙染)每一秒鐘為157.6噸熱廢水,每小時為56萬7,360噸熱廢水,每一天為1,361萬6,640噸熱廢水,每一年幾可高達49億7,007萬3,600噸的熱廢水排放量。
而且,核電廠長期排放的熱廢水所造成的環境負面影響,不僅止於熱汙染而以,為了要避免核電廠機組冷卻水管道遭到海洋生物的附著、侵蝕,核電廠在冷卻水中都加入了大量的化學藥劑來保持管道潔淨,因此核電廠所排放的熱廢水還是含有大量化學藥劑的高溫化學廢水。
尤其是在目前全球正面臨暖化威脅,氣溫、海水溫度持續升高的不利條件大環境中,核電廠長期排放熱廢水污染的危害程度會更加嚴重。
完整內容請見:
http://lib.cysh.cy.edu.tw/scie…/content/…/00120132/0004.htm…
♡
核能 熱污染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醫生:為什麼我不支持「以核養綠」! (10/30/2018 蘋果日報)
"「以核養綠」是今年我聽過最扯的話術。 .... 台灣位於板塊交接帶,我們真的承受不起若是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若是新北市的核能發電廠倒塌,整個大台北都要遭殃,所破壞的海洋環境、土壤生態更是難以估計。
而「以核養綠」,恐怕只有以核,而沒有養綠,當大家越來越習慣核能所帶來的方便,那麼還需要節電嗎?當之後電又不夠了,是不是又要再蓋核五?
所以,政府的責任在於除了開發綠能產電以外,應該更積極的推廣民眾節電,讓總電量盡量在現有能提供的範圍內。適當的提高電費我是認同的,但我們應該為了環境,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多負一點責任。...."
黃柏鈞/牙醫師
「以核養綠」是今年我聽過最扯的話術。
先說說以核養綠其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是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2025非核家園的法條(此次公投成案的內容),二是重啟核四。
核能也許不會像火力發電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但核廢料的存放與處理,確實還是充滿爭議,特別是核廢料到底有沒有輻射線?核廢料處理絕對100%安全嗎?若這麼安全,存放你家好嗎?這些有人敢拍胸脯保證嗎?以前,墾丁的珊瑚礁多麼美麗,核三廠蓋了之後,被所謂的熱污染破壞殆盡,而這就是我們為了發展所付出的代價。
也許你會問,如果不發展核能發電,那麼電從哪裡來?我們應該是先想到,是否我們應該為了「台灣要發展」、為了「我們就是電不夠」,而「合理化」我們破壞環境的理由?為了現在經濟的成長,所以讓後代子孫收拾我們所破壞的環境,你不覺得很自私,又很不負責任嗎?
再者,台灣位於板塊交接帶,我們真的承受不起若是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若是新北市的核能發電廠倒塌,整個大台北都要遭殃,所破壞的海洋環境、土壤生態更是難以估計。
而「以核養綠」,恐怕只有以核,而沒有養綠,當大家越來越習慣核能所帶來的方便,那麼還需要節電嗎?當之後電又不夠了,是不是又要再蓋核五?
所以,政府的責任在於除了開發綠能產電以外,應該更積極的推廣民眾節電,讓總電量盡量在現有能提供的範圍內。適當的提高電費我是認同的,但我們應該為了環境,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多負一點責任。
另外,各種以不理性的手段,如絕食等等要求政府聆聽自己的意見,我是不贊同的。無論你是反核還是擁核,這種訴求就是一種感情威脅和情緒勒索,畢竟民主社會就一定存在著分歧,一定有和你意見不一樣的人,憑什麼你就得要求大家聽你的話呢?
最後我想說,筆者是真心希望台灣環境是能永續發展,而不是為了眼前的「生活方便」。
★ 更多影音資訊:
<3 鄭重推薦!超級棒的ㄧ系列有關台灣島嶼源起的科普介紹影片,內容深入淺出地介少了生活在我們這座美麗島嶼上的每一個老老少少的人們都必須要了解的基本地理、地質常識。
其實談到能源議題,或是經濟、科技等領域的議題,還是不能脫離我們所處的這個大環境,台灣島以及其周遭區域是一個怎麼樣的環境與先天自然條件,相當大程度的主宰了什麼樣型態的發展方式,什麼樣的能源型態,才是真正適合我們生存、發展所需的最佳選項。
看看這些地理、地質科學專業領域的科學家們費心費力研究出來的台灣地理、地質介紹科普影片,絕對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人對於自己每天生活、生存的這塊土地、海域有更正確、更深入的了解與掌握。這些都是不容錯過的珍貴、必看好內容!
順天而行 vs. 逆天而行 兩種思維與作法,我想絕大多數的朋友們都有足夠的智慧與判斷力可以分辨出哪一種才是比較安全可行,真正可長可久的方式與做法。不是嗎?
【紀錄新發現】20140802 - 臺灣大地奧祕系列 - 山起山落蓬萊島
https://youtu.be/Fgd8JHOVADY
大愛電視DaAiTV_發現_123_台灣火山的故事
https://youtu.be/PUoz4G5yWEs
【發現】20071222 - 深入地底脈動 - 台灣火山實探
https://youtu.be/xN5yj0iEVAQ
【紀錄新發現】20140830 - 臺灣大地奧祕系列 - 穿透海平面 - 台灣海底地形
https://youtu.be/cQZ4bxnUM9Q
圖片說明:
圖1~圖3是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地震資料庫中的統計分析資料,地圖上所呈現的地震,其統計時間為1900~2013的短短104年期間,最小的地震規模為7.0~7.5規模,最大的地震規模超過規模8以上。看看台灣所處的那個位置上有多少次7級以上強震吧。
以台灣的面積以及人口密度的現實狀況,台灣沒有任何體質可以承受任何一次輻射污染災害。
圖4是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地震資料庫中針對地圖上所顯示的區域內,從1900年1月1日起到2018年10月8日止,短短119年之內,台灣及其周遭地區發生過的地震規模大於2.5的地震震央所在以及其地震規模大小,完整的地震紀錄有12,949筆資料,但因為超過地圖所能顯示極限,所以目前地圖上只能顯示出規模較大的10,724次地震紀錄。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1030/1456743/
♡
核能 熱污染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長期以來,中部人一直擔心並苦於中火排放污染的問題,而政府開啟了能源轉型進程,整體能源轉型路徑以「逐步增加再生能源與燃氣發電,降低燃煤比例」為發展方向,因此在能源發電結構配比中,燃煤及燃氣的比例從 2019 年的 46% 與 33%, 逐漸調整配比規劃,預計 2025 年燃煤及燃氣的比例將會變成 27 %與 50%。為配合政府發電結構配比,台電在北中南陸續推出新增燃氣機組計劃,以台中電廠為例,目前所規劃的燃氣機組以「複循環機組 」為主,即是結合氣渦輪機組與汽力機組的發電方式。
那過去中火一年燃煤的空污排放量與燃煤量有多少呢?
我過去多次要求中火在空污季擴大降載,2020 年創下史上最大降載幅度中火用煤量從最高峰 2014 年 1839 萬公噸,至 2020 年已降為 1229 萬公噸,大減超過 600 萬公噸,排放量更是減少將近 6 成。
而要讓燃煤、空污排放量更降低,燃氣機組可達到這樣的需求。
但目前中火 2 部燃氣機組已經拖到 2025、2026 年完工,比先前規畫要晚。現在預定 5 月開工日期,可是如果因為台中市政府不給都市審議通過,那麼工期勢必再往後延。也就是說,中火改燃氣已經晚一年了,如果中火再拖、再晚 2年,中南部民眾就白白多吸這些明明可改善的空污排放。
再看用電量的資料,可能因為台商回流、設廠、股市的熱錢,創業投資的人變多,在 2020 年全國的用電量比前一年增加了2.3% 左右,算起來大約是 57 億度電,57 億度光一個電廠就撐不起來,中火燃氣的機組已送了七次補件,卻到現在都還沒拿到都審的資格。另外,去年全國的製造業、半導體產業,一直在增產,很明顯用電量再增加,但應該有的燃氣新機組卻沒辦法就位,只能就既有的機組去處理。
能源的穩定供應,事關全國的經濟發展、能源轉型和國防安全。我們都知道,能源短少或者是運送能源的路途若受到外力威脅,國家社會的安全就會有動蕩的風險。去年我質詢這個議題時,政院回覆我,台中的燃氣還卡在地方政府證照的問題,今天我質詢,卻還是得到這樣的答案。
所以台中市政府可以卡全台的能源轉型嗎?
所以台中市政府可以卡全國的國防安全嗎?
地方首長如果可以卡全國的經濟發展、能源轉型和國防安全,這真是全世界的笑話。
如果有人不會想也沒有關係,但以行政院的高度必須要把這件事放在心裡,明明可以立即改善的機制,卻老被行政程序卡著,這完全說不過去。
再來看台中的用電量,近年來台中市用電成長率提高,2019、2020 年台中市用電量皆超越各縣市,成為全台第一城市。
過去我常常在冬天時,要求中火要降載,我希望未來也可以將火力電廠的燃煤,能慢慢減少燃煤被視為「基載」的比重,漸進優先選用污染較低的發電方式。
希望政院真的能實踐本日院會答應我的內容,至少應積極溝通,這是國家安全的事情,減少空污而能穩定發電,這事關台灣人的健康、台灣的科技產業命脈!早一天用燃氣來取代燃煤、對全國好、對台中更好!
2021-03-19,院會第三會期總質詢,行政院 蘇貞昌院長,經濟部 王美花部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核能 熱污染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墾丁」本義為「開墾的壯丁」。清領時期光緒三年(1877年)官方設置招墾局,募得粵籍客家人在此搭寮墾荒,得名為墾丁寮。《恆春縣志》亦記載墾丁莊為「客番雜居」(客家人與原住民雜居)的村落;另外亦有同治年間開墾之說法。墾丁寮舊址在大尖石山山麓,本只是個小地名,今日一般指墾丁路夜市(仍在大尖石山下)。由於後來成為國家公園名,亦常泛指整個恆春半島觀光地區。恆春半島成立國家公園之計畫在日治時期即有學者提倡。現今之墾丁國家公園於1982年9月1日公告計畫,但範圍僅恆春鎮及附近海域、不含高山。稍後1984年1月1日成立管理處,為臺灣戰後第一個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三面環海,東面太平洋,西鄰台灣海峽,南瀕巴士海峽。陸地範圍西邊包括龜山向南至紅柴之臺地崖與海濱地帶,南部包括龍鑾潭南面之貓鼻頭、南灣、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鵝鑾鼻、東沿太平洋岸經佳樂水,北至南仁山區。海域範圍包括南灣海域及龜山經貓鼻頭、鵝鑾鼻北至南仁灣間,距海岸一公里內的海域。墾丁國家公園地理上屬於熱帶性氣候區,終年氣溫和暖,熱帶植物衍生,四周海域清澈,珊瑚生長繁盛。
墾丁路在墾丁附近的商店街,俗稱「墾丁大街」,夜間有夜市,為世界罕見設於國家公園內的商圈與夜市,加上大街的飯店、旅館、街頭小食、沙灘旁的水上機車,以及核能發電廠,所造成的光害、污染、水溫上升,引響國家公園的生態維護。因此從生態保育的觀點來看,墾丁大街的存在並不利於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育。唯這些不利的因素,均早於國家公園的設立,故目前只能以控管的方式來防止惡化。墾丁國家公園成立之初,墾丁路上商家僅止於販售名產的夜市規模;關鍵在1986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經媒體報導墾丁為台灣最佳觀賞地點,頓時擁入大量遊客。從此觀光客與日遽增,帶動週邊商業繁榮。墾丁大街範圍大約在墾丁大灣(墾丁夏都沙灘酒店)至墾丁小灣沙灘之間。沿路有許多夜間營業的酒吧、舞場、小吃攤如炸物、珍珠奶茶等,從白天到深夜,街上充滿許多身著海灘褲、比基尼泳衣,一身輕鬆打扮的泳客與國內外遊客,街上的霓虹燈將街景妝點得十分熱鬧,頗有南洋度假勝地的風情。晚上夜店裡除了供應餐點以外,也有鋼管舞等火熱表演。墾丁街有近30多家的個性紀念商品店,有許多的飾品及紀念品的店家及小攤位,商品均具有當地特色。墾丁大街也是墾丁當地飯店、旅館最密集的地方,如墾丁夏都沙灘酒店、墾丁凱撒大飯店與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等,都是著名的景點。

核能 熱污染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天於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原子能委員會主委蔡春鴻,林佳龍表示,明年1月1日開始,原能會將併入科技部,由二級單位變成三級機關「核能安全署」,未負起責任監督台電的原能會,將更為失能,日本福島核災後,各國均提升國內核能管制單位的位階及獨立性,但台灣卻反其道而行,把原能會降階;林佳龍質疑,國家看待核能的態度有誤,政府把原來隸屬於原能會的「核能研究所」,併入「經濟及能源部」,並改名為「能源研究所」,這代表的,是一種價值觀的錯亂,原來原能會下的「核能研究所」,至少是一個監督的力量,對國內核能電廠安全維護,及研究放射醫療設施與醫藥使用,如今併入「經濟及能源部」,不再進行核能的安全控制,將核能視為「潔淨能源」,以經濟為唯一導向,令人覺得台灣離「非核家園」越來越遠;林佳龍說,明年1月1日可以幫原能會辦一個告別式,正式敲下台灣核能管制的喪鐘。
林佳龍另外質疑,核四廠需試行運轉共126個系統,其中53個由原子能委員會審查,但原能會卻沒有審過核一、二、三廠的經驗(2012年5月4四在核四廠蔡主委親口說),該如何讓人相信原能會有能力審核核四廠?
林佳龍強調,最讓他震怒的,是在核四廠防海嘯研究中,有三大問題:
一、2012年8月原能會完成的「國內核能電廠現有安全防護體制全面體檢方案總檢討報告」,要求台電依據NTTF建議事項重新評估海嘯危害,同時用「Historical Tsunami Records」及「Paleo tsunami Evidence」等兩個方式評估海嘯,然而,台電一直沒有進行Paleo tsunami Evidence,對古前時代的海嘯進行地層分析,原能會失職且縱容台電,萬一海嘯真的發生了,人民到底如何是好?
二、原能會最大的問題,是無視核電廠海嘯調查的前後矛盾,核四廠的廠址設計高度為12公尺,民國72年台電委託成功大學所做的「台灣電力公司核四廠海嘯研究報告」顯示,海嘯溯上高度可能高達24.81公尺,而後為了讓核四廠可以通過評估,刻意忽略該報告,另於民國74年做一份報告,向外宣稱72年所做的報告不準確,然而,核一核二廠,均是使用72年所做的報告來評估海嘯。
三、原能會所印製的「核電總體檢 安全再升級」,當中所寫的,核一、二、三及四廠的歷史上最高可能海嘯高度分別為10.08、10.3、11及8.1公尺,然而國科會的評估結果,卻是2.8、2.5、10及3.4公尺,這樣的差異,令人無法接受。
林佳龍表示,台電在30年前,以不當方式,將放射性廢料放置於蘭嶼,並設置廢料儲存場,直到十多年前才開始向達悟族人租借廢料儲存場址,但去年12月租約已到期,迄今逾期未續租借,明顯是違法佔用,15年前綠色和平組織到蘭嶼監測,發現廢料儲存場嚴重輻射外洩,13年前達悟族人邀請陽明大學張武修教授協助環島測量輻射,發現環境土攘、農作物有高放射線含量,約6年前,台電委請中研院針對台電指定的地點檢測,2008年至今,廢料儲存場外的鈷60及銫137含量上升數倍,將近法規的容許限度,廢料儲存場輻射外釋的情形更為嚴重。
甚至,今年8月底,達悟族人邀請日本大學教授協助蘭嶼島全面測量,有十多個環境熱點放射強度超過背景輻射,甚至在朗島國小附近發現一小時高達67微西弗的放射熱點 ,原能會負責放射防護管制安全,卻放任台電長期污染管制不當, 近期雖有邀民間分專業人士前往平行監測,卻未邀國內外具公信力的輻射專業人員,也未公開詳細說明,有失職責;日前馬英九總統前往蘭嶼勘查天秤颱風災情,也未勘查核廢料貯存場,令人覺得馬總統「作秀」,林佳龍表示,本月將與教委會立委及原能會官員,至蘭嶼視察核廢料的儲存狀況。
原能會於昨日寄發新聞稿,表示有媒體引述報導蘭嶼有輻射污染,發現蘭嶼有部分區域的輻射值超過背景值500倍,原能會重申,蘭嶼地區環境輻射並無異常情形,並譴責台灣輻射安全促進會理事長張武修,林佳龍對此表示,原能會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媒體及學者引用日本共同通訊社的報導,不知原能會有什麼權力譴責專家學者,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