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宜靜/「沒看到你,我很抱歉」 植物學者與植物麻瓜 2之2
圖/thejane
🔗https://e-info.org.tw/node/230213
我有好幾次努力聞嗅植物的氣味、複誦著植物的名字(組合起植物名稱的那一串字,有時只能先用注音寫下),但一走出植物園,卻宛如喝過一碗孟婆湯,再也想不起新植物的顏色、形狀與氣味。往後的日子,只好繼續用花、葉、草、樹來概稱所見的植物們,心裡總是有一種「叫不出你的名字,真的不好意思」的歉疚感。
缺乏看見植物和辨識植物的能力,其實也不是植物盲的錯啊。數位世代普遍和自然環境失去了連結,造成了我們全家都是植物盲的結果,連在市場買菜、或在滷味攤夾青菜都得害羞地問一聲:「請問這是什麼菜?」如果能認出A菜或紅鳳菜,有時甚至還能贏得一個佩服的眼光。
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董景生這麼說:「歐美國家有很多新創意是來自對資源的了解。台灣有許多資源上的選擇,但一直做得不夠多,也導致現有的資源往往沒有極大化。」嗯,想想野外的幾度稀少的水蓮還能出現在菜單上,確實也是因為清脆的口感受人喜歡,而被人們努力吃回來的,「商業化」在此刻變得好讓人喜歡。
或許也因為我們不夠清楚植物園還有除了約會、呼吸清新空氣、寫生、做晨操之外的功能,所以一直無法脫離植物盲的身分。植物職人於是無所不用其極,透過策展、導覽、體驗活動、或是與藝術的跨界合作,把苦口婆心的科普教育,轉換成甜美可口的溝通,讓植物知識能夠返回大眾的日常。
儘管是蕞爾小島,台灣就像是天生幸運的田字草,擁有著5000多種植物,其中甚至約有四分之一屬於特有種。散步在台北植物園,所折射出的不僅是身為植物盲的自覺,更是一份從植物認識台灣的慶幸(如果你小時候是文青,請搭配一首 1976 樂團的C.K.M)。
三月下旬,騎著腳踏車在汀州路上,忽然聞到一陣不太合理的香甜,原來是苦楝已經開花。
原來,我還可以記得她的樣子和味道。
圖片來源:thejan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英國待幾年才能融入當地社會?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英國的景觀建築師:劉孝儀。 孝儀多年前在文化大學獲得景觀與園藝的雙學位後,延續當年在歐洲自助旅行的行程,到英國獲得碩士學位後就過了17年。目前是英國皇家註冊景觀建築師、Arcadia Landscape 事務所的主持人之一,也是謝菲爾德景觀建築系的...
植物盲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吳宜靜/「沒看到你,我很抱歉」 植物學者與植物麻瓜 2之1
圖/thejane
🔗https://e-info.org.tw/node/230213
「我請標本館的負責人建帆帶你去看一下台灣最老最舊的標本」、「針對自然資源的觀點,蔡博士也可以聊一些台灣早期的資源調查史。」某個休假日的下午,收到植物學者董景生的email,邀請我們採訪三月初開跑的《採集人的野帳》漫畫展。大概知道自己會被給予超量的植物知識,我甚至嚴陣以待地先睡了一個午覺才出門。
進了董景生的辦公室,坐在靠近門口位置的是花花,他的一部分研究是民俗植物;而帶我垂直水平在新舊標本館移動的建帆,為我打開了一份1927年採集的斜方複葉耳蕨;董老師很敏捷地切入了報導的重點,聊起這本植物採集職人作為背景的漫畫。
眼前這些「植男」們的滿腔職人感,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而那種投入實在令人感到欣賞。不禁想起去年11月,在一次私廚活動裡,董景生負責向參加者介紹餐點中使用的台灣原生植物,餐會結束後還樂此不疲地和廚師們聊到深夜兩點。
先前曾有機會被董老師導覽過台北植物園,才知道狗尾雞的狗尾其實是兔尾草的根部,刺蔥真的刺刺的,仙草本人根本不是黑色的,魚腥草沒曬乾之前真的魚腥無比,南洋山蘇真的很嫩,難怪每天都會有人鋌而走險進植物園偷拔。
植物的科學知識出現斷層,很多人都變成「植物盲」(plant blindness),在所處的環境中,已經無法看到或注意到植物。植物漸漸從現代生活中成為消失的在場,大多數人可能都成了某個程度的植物盲(如果想要可愛一點,我們還可以自稱植物麻瓜)。和我一起參觀植物園的同伴們,正巧和我一樣盲目。
「欸⋯⋯你還記得這個叫什麼嗎?」
「嗯?樟樹的一種?」
「這是什麼菊?」
「可能杭菊吧?⋯⋯還是油菊?」
「老師,這個是芒草⋯⋯啊,不對,好像是狼尾草⋯⋯」
相見不相識的失禮、叫錯名字的尷尬,永遠都在植物盲身上發生。
圖片來源:thejane
植物盲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台灣仍有許多不適宜或觀念落後的景觀型態】
春天到來,一片片的鬱金香田、各種艷麗花卉排出大大的愛心圖案,還有大家都愛的浪漫櫻花,出現在都市公園與河濱綠地。
政府好意(或是順從民意)在春季為民眾打造出各種亮麗繽紛的「#一次性花海」,有什麼不妥?
英國註冊景觀建築師 #劉孝儀 卻發現:
美麗的花卉旁邊擠滿賞花遊客,這樣的休憩品質,真的是我們該追求的型態嗎?
更不用說那些其實 #不該出現在亞熱帶的植物,為了維持這樣的視覺景觀,得投入多少不成正比的經費、浪費多少資源?
某次我隨機問了幾位「植友」,對這種「一次性」的春季花海有什麼感覺?
原本以為這群比較了解植物的朋友,對只維持一季就消失的花海會有比較深刻的想法,可是收到的回應多半是「沒有特別感想」。
這也讓我意識到,如果連非常喜歡園藝、植栽,願意花錢花時間投入的人,對都市大尺度的 #植栽景觀 都沒有特別的想法與要求,那麼更多對植物沒有感覺的「植物盲」,又怎會認為我們應該要有一個能增進生態價值、#符合永續概念 且提供優美景色的植栽計畫?
伴隨那美好剎那的不是悅耳的鳥鳴,是兩旁商家的大聲公 👉 https://bit.ly/3smIIya
植物盲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英國待幾年才能融入當地社會?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英國的景觀建築師:劉孝儀。
孝儀多年前在文化大學獲得景觀與園藝的雙學位後,延續當年在歐洲自助旅行的行程,到英國獲得碩士學位後就過了17年。目前是英國皇家註冊景觀建築師、Arcadia Landscape 事務所的主持人之一,也是謝菲爾德景觀建築系的兼任教師,同時也在天下雜誌擔任獨立評論專欄作者。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來聽聽孝儀聊聊景觀建築,和從海島到海島的工作與生活歷程。
★Show notes | https://humansoffshore.com/shownotes/ep101/
-----
Ep101- 不斷發酵的 景觀人:劉孝儀
#景觀建築 #Sheffield #Landscape #天下雜誌
0:00 Intro
3:36 景觀建築是什麼樣的行業
6:46 「植物盲」有藥可醫嗎?
13:15 因為什麼契機對景觀產生興趣
16:14 這些年間對景觀的看法有什麼改變
19:36 選擇在英國定居的理由
21:14 對英國新的認識和想法
33:00 在英國工作生活,最需要調適的是什麼?
40:29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會改變過去的任何一個決定嗎?
44:40 何時打算回台灣發展
-----
★支持離島人 | http://bit.ly/hop_support
★追蹤離島人 | http://bit.ly/hop_instragram
植物盲 在 玩具益趣园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精灵宝可梦与多肉植物、仙人掌、花卉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竟然可以这么可爱~ 还特地把它们放在日本庭院前去拍了很多画面,完美组合~~
植物盲 在 去奶奶的菜園採收四季豆,逛一逛菜園之後,發現菜色很難認啊 ... 的推薦與評價
去奶奶的菜園採收四季豆,逛一逛菜園之後,發現菜色很難認啊 我真心對植物一竅不通,不但臉盲也 植物盲 | vlog. ... <看更多>
植物盲 在 Joi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雖然對植物盲的程度及其隨時間的變化方面尚無研究,但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人們花在電子設備上的時間增多,「大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與自然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