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書 之十一月推薦:《#燃燒的玫瑰》Pierre Lemaitre
十月選書的完整書評今日會上線,我們再擇日分享,要先在十一月的第一天公佈本月份沒什麼懸念的每月一書,前年因應改編電影上映而補讀的《天上再見》是 2013 年法國文壇最高榮譽龔古爾文學獎得主萬分精彩,不但詞藻華麗,劇情更是引人入勝高潮迭起,成了逢人便推薦的小說,而今正宗續集終於問世,《燃燒的玫瑰》真真切切就是我十一月最期待的新書沒有之一。
▍《燃燒的玫瑰》:https://bit.ly/34LqrSU
《天上再見》 :https://bit.ly/3mGWiKk
自從《天上再見》後,從此愛上了這位法國冠軍小說家皮耶勒梅特,無論是《籠子裡的愛麗絲》、《凡人的犧牲》、《魔鬼的手稿》、《三天一生》等犯罪題材,或是這兩本驚人的史詩級龐大巨著,一旦翻開書本後死活抱著不肯放下。2018 年時,《天上再見》的改編電影在台灣上映,演而優則導的 Albert Dupontel 在既有架構之外,綻放出另外一種不同於文字本質的衝突畫面,除了自導自演之外,也請來法國當紅阿根廷演員《BPM》的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比斯卡亞主演,大受好評,一舉成為該屆凱薩獎的最大贏家。
《天上再見》以一次大戰為背景,綻放出罕有的戰後文學新面貌,在烽火連天之際,有人為求功名富貴不惜謀害下屬,被推入壕溝的阿爾伯特差點慘遭活埋,幸好同袍愛德華不顧性命奮力挖開不知有多深的土壤,雖然千鈞一髮時刻救出了阿爾伯特,下一秒愛德華卻被無情的炸彈炸毀半張臉。雙雙送入醫院後,當初冷血謀害他們的長官博戴勒卻百般阻撓他們轉院尋求更多醫療資源,因此不得不變換身分,兩個天涯淪落人從此過著躲躲藏藏的生活,而博戴勒卻平步青雲名利雙收,更殘酷的是還與愛德華的姊姊成婚。同時面目全非的法國一團混亂,倖存榮民只能苟活如同過街老鼠,政府卻將大把金錢投入打造紀念碑為求安撫家屬紀念英靈,活下來反而是最悲哀的事,因此阿爾伯特與愛德華策畫一起殃及全國的詐騙案,在人性泯滅天地不仁的時候,聯手對這個不公不義的社會展開反撲。
全書殘酷黑暗而諷刺,不以戲謔輕蔑的方式敘述,而是帶著浪漫主義的氣息,以藝術之優美、情感之真實與落筆之美妙,細膩勾勒從沙場回歸人間,餘生少了槍林彈雨的威脅,社會卻比是遠比壕溝更難忍受,戰爭喚醒人們的求生意志,然而生活卻慢性扼殺人們的求生意志。完美結合了所謂純文學與通俗文學最迷人的風采,虛實交織深刻描繪出人性在面臨愛恨、貪婪、生死、慾望之間最善良和最醜陋的千種面貌,強烈的對比層層堆疊,戲劇的張力不斷累積,透過各個角色的肢體和心境描述看遍世間冷暖,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立崩解揭露世界的失序, 令人啞然失笑的背後卻是淒涼哀傷。
「歷史事實很重要,但並非最重要;道德教訓更不是。我在乎的是讀者讀我的書時,有沒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根據出版社的介紹,繼《天上再見》榮獲龔古爾奬後,皮耶勒梅特企圖以三部曲的篇幅,探究廿世紀前半的法國,如何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後,喪失了往昔的輝煌與美德。《燃燒的玫瑰》背景設定在一戰結束後到二戰開戰前夕,希特勒崛起歐陸,法國人民陣線潰散瓦解為止。情節依舊圍繞在巴黎銀行巨擘佩瑞庫爾家族,描寫銀行家之女周旋在貪婪腐敗的官商巨賈間。
書名引用作家路易阿拉貢的詩作〈丁香與玫瑰〉,哀嘆法蘭西竟在希特勒侵門踏戶後,醉生夢死,連續兩度投降敗退。對比瑪德蓮接連遭到背叛的愛情,作者筆下的銀行家之女毫不軟弱,寫出了大仲馬都未曾寫過如此精采的反派女性復仇者,大快人心。身為巴黎銀行家佩瑞庫爾家族唯一的繼承人,瑪德蓮從未想過會有這麼一天,高高在上的她竟會一貧如洗,淪落街頭,她以家族之名為誓,下定決心要拿回失去的一切,所有加諸在她身上的痛苦,終將會化為烈焰反撲到底。
此書再度深刻反應時代,透過大仲馬之風,重現浪漫文學極品的華麗、蒼涼、狂喜、悲愴,改編電影版權也已售出,將由《家戰》凱薩獎影后蕾雅杜嘉領銜主演,而《天上再見》、《燃燒的玫瑰》後的最終章《悲傷的鏡子》,也將在明年與我們見面,補足『災難中的孩子』三部曲最後一塊拼圖。
槍與玫瑰三部曲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概可以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電影檔期一延就是半年,週五晚間的京站威秀門可羅雀,每年三月的大型盛會西南偏南影展與音樂節硬生生取消,許多外媒開始預測坎城影展也可能難逃疫情波及,而我們從二月延至五月的台北國際書展,目前狀況依然尚未明朗,甚至覺得需要做最壞的打算,如此一波一波衝擊著各行各業,不知何時才會到達高峰,不知需要多久才能讓生活恢復正常,令人憂心忡忡。
所有的天災後面都是人禍,整個世界的何其脆弱,人的力量何其渺小,也許就只能這樣了,即使悲觀,我們依然需要人與人的連結,也需要維繫精神生活,所以這裡也才會有人想看吧?難以得知多少原本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會因為文化部發起的 #書展延期閱讀不停息 而開始展卷,但努力過著正常的日子,努力支持自己喜歡的事物應該是最基本的了。
照例來看看最入手了哪些書,蠢人如我,拍照的時候忘了將最重要的本月選書放入其中,還躺在床頭旁,所以先來回顧一下幾日前的介紹,三月選書為威廉福克納《 #我彌留之際》,做為意識流文學、荒誕主義文學、美國南方文學最重要作品之一,寫的是人類對抗殘酷命運的奮力搏鬥,短短十天的旅程,同時展現了人類文明最悲劇性,也最荒誕可笑的面向,全書共 59 個篇章,分別由 15 位角色自白組成,成就文學史上最浩瀚的一段送葬之路。
其次想提的是妮可克勞斯的《 #烏有》,再度啟用《愛的歷史》的雙線敘事結構,看似無關但冥冥中命運交纏的兩位主角,在茫然的人生低潮中,緊緊抓住一個不切實際的虛妄,當作逃避現實人生的缺口。小說不再是單一主角沿著線性時間行動,甚至讀小說的讀者和寫小說的作者同樣置身在一片眼前看不見清晰道路的幽暗森林中。從幾乎一無所有,到安然抵達出口,唯有虛構是不完美人生的一絲希望,同時置身兩處,體現了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筆下的「同時」,作者以璀燦的文字和高明的結構,探究小說的本質和雙重人生的可能性。
文學史上書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好的小說也終於再度因電影因《1917》重新問世, 英國女作家派特巴克的「 #重生三部曲」《重生》、《門中眼》以及《幽靈路》之地位不容忽視到 2020 年依然受電影藝術推崇,作者長年目睹參戰的祖父在家中靜坐不語,於是在八十年後,以「重生三部曲」回顧一戰,試圖跳脫前線槍林彈雨或壕溝毒氣,以嶄新的視野切入戰爭造成的心靈創傷、社會虛耗,和文明的暴力本質,寫出了連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都推崇備至,無人能出其右的戰爭文學經典。另一方面,同時推出新版的有李歐納科恩的《 #美麗失敗者》與徐四金的《 #香水》,葛奴乙的故事大家應該相當熟悉,而無須多言的李歐納科恩跟他的先前創作一樣,是詩與散文體的無盡延伸,主要關切愛與性的渴求、失能與自剖,企圖以失敗者的姿態與心境,行過死蔭之地,渡過生與死,記憶與遺忘的大河,逾越政治、種族、性別、宗教的邊界。
想提的還有《 #瓦力唱片行》,這本書讓我既感動又慚愧,因為是長期關注這裡的一位粉絲所出的書,誰才是誰的讀者呢?此書述說的就是音樂為每個人說出的故事, 與每個人藏在音樂裡的秘密。再者,苦等多時的《 #九歌108年散文選》與《 #九歌108年小說選》終於出爐,透過這些篇篇佳作,無論充斥絕望或希望,動盪或平淡,以最浪漫的方式回顧令人相當難忘的這一年。還有,也補上了台北人的兩本作品《 #台北故事》與《 #曾經他是整個花花世界》,繼續尋找記憶中屬於台北的 80 與 90 年代。
《 #雨的守望者》是《莎拉的鑰匙》、《玫瑰之屋》塔提娜德羅尼的新作,《 #空翻》為大江健三郎以獨特詩意語感反思當代信仰與人類精神的矛盾與衝突的靈魂救贖之作,《 #撒旦的探戈》以探戈舞步的反覆和迴旋,在共產主義烏托邦的黑暗餘燼中,十幾個無處營生的村民,演繹一齣荒涼險惡,充滿酒精、偷窺、陰謀、背叛、做夢與夢碎的行動劇。。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漫畫為前幾天分享過的《 #懶懶》,關於一個是懶散星人擬態成平凡女性融入環境努力生存的故事,陽菜檸檬簡單生動的線條底下有一種力量,她透視當今世代無論男女面對社會壓力的自卑及脆弱,從人與人之間無可避免的連結找到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
而最喜歡的科幻作家姜峯楠第二本在台出版的短篇小說集《 #呼吸》更是千呼萬喚,讀起來仍舊愛不釋手,絲毫不輸《妳一生的預言》,以極其溫柔角度深入探討人性、探討科技,探討生命,探討存在意義,探討自由意志,讀他的故事就是為了在必然的絕望未來裡得到救贖,歐巴馬的形容句句屬實:姜峯楠的小說寫的是生命的奧妙,深情動人。這是科幻小說中的極品。
槍與玫瑰三部曲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木瓜 ◎江文瑜
她拒絕
像其他悠閒的阿媽,褪盡衣衫
在每一次日光浴裏
向浮雲友善地打招呼
她不允許黑夜以閱兵的姿勢
輕輕俯觸她胸前的兩粒木瓜
五十幾年前,充滿青春的乳房
被當成泛著白光的省電燈泡
持久,耐用
日本軍人一個接一個接上插頭
以為彈性的玻璃永不破碎
屋裏未曾點燈
幽暗光線看不清對方的臉
他訕笑、他狂怒、他愉悅、他解脫
她胸口的白光照不亮他們的臉龐
在這個沒有地名的小房間
在菲律賓島上
她必須以體內僅存的光──
慰安 未安 畏暗
他們劇烈衝撞 前仆後繼
攻向一塊陌生/默聲的土地
她在一艘船上搖晃
或許,自己就是一艘船
士兵排列成海浪
推送她遠離家鄉
役場強迫登陸/登錄她的名字
每一批從左營出發的船載運
未知/慰汁方向的航程
船經過越南湄公河口
轟炸機炸彈散落
甲板瞬間碎裂
她眼見另一半的船身下沉
巨大的重量壓住她的下半身
她逐漸呼吸困難
抓不住任何浮木
水如魚雷般灌進她的身體
泡沫從口中取代她的語言
另一艘輪船再度起航
穿越巴士海峽
船卸貨後
她的身份與姓名被重新變更/遍耕
一座叢林
軍艦整批卸下士兵
藏匿在她的地/蒂盤
每一個夜裏,士兵繼續匍匐
押駐/壓住叢林
除了擦槍走火
宇宙間惟有靈魂出竅/鞘的聲響
五十幾年後
荒蕪的大地散落一地的木/墓瓜
她受傷/瘦殤的脊椎無法彎腰揀拾
只幻見滿地滾動的燈泡/砲
似燈芯已然焦黑的廢棄物
四周蟲鳴
風琴與口琴的軍歌
「還在菲律賓島上嗎?」
◎作者簡介
江文瑜的創作以詩為主軸,並擔任「女鯨詩社」召集人。
江文瑜以詩集《男人的乳頭》,獲陳秀喜詩獎。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隔年出版台灣女性生命史和台灣歷史交織、以食物譬喻貫串全書的詩集《阿媽的料理》,本詩即收錄於此。其他著作為《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女教授/教獸隨手記》、《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與《和服肉身》。
江文瑜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擔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推動「阿媽的故事」書寫,編有《阿媽的故事》、《消失中的台灣阿媽》、《阿母的故事》等女性生命史的三部曲。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小編 詩聲字 1u04少女 賞析
木瓜除了是詩題,也是整首詩的重要象徵。由於其外型與乳房的相似,以及木瓜多子多孫所象徵的生育,木瓜可以做為女體的象徵。而橫跨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的作家龍瑛宗其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木瓜可視作台灣人的精神風貌。木瓜在這首詩中,同時象徵著台灣、殖民地與女性。
除了木瓜,詩中也使用了省電燈泡、船與叢林來譬喻慰安婦的身體,暗示著理應有主體性的身體卻被徹底物化。第三段乳房被譬喻成省電燈泡,插頭則刻畫出了日本軍人對慰安婦的性侵害。第五段她人身在船上,但她也感覺自己像一艘船,無法控制地被日本軍人擺佈身體。第六段當搭乘的船因轟炸碎裂下沉,巨大的重量壓住她的下半身、呼吸困難、灌進她的身體的水與口中吐出的泡沫也隱喻著性侵害。
從第五段開始,詩中出現了許多伴隨著斜槓「/」的雙關。對他國土地的侵略,以及對殖民地婦女身體的侵害,在詩中同時進行,似乎也在提醒我們,真實的歷史亦然。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慰安婦的議題卻是在多年才展開,南韓於八○年代末,台灣始於九○年代初。詩中第四段侵犯她的日本軍人的臉龐是「看不清」、「照不亮」的,施暴者的面目是模糊的,象徵著侵犯她的不只是單一的個人,而是整個國家。
另外,斜槓也可以視作象徵慰安婦創傷的心理狀態。「她拒絕/像其他悠閒的阿媽,褪盡衣衫」,除了無法在白日感到自在,「她也不允許黑夜以閱兵的姿勢/輕輕俯觸她胸前的兩粒木瓜」,她在黑夜也同樣警戒。事件發生時,「她的身份與姓名被重新變更/遍耕」失去身分與名字,如同失去了自我,「除了擦槍走火/宇宙間惟有靈魂出竅/鞘的聲響」,心理防衛機制也讓她解離。
而五十年後,她的身體創傷如荒蕪的大地上散落一地的木/墓瓜,以及受傷/瘦殤的脊椎;心理創傷則有出現了砲的幻見,以及軍歌的幻聽。這些都顯示,即便過了再久,當初慰安婦的經歷仍持續影響著她們的生活。
參考篇目:李癸雲,〈重構創傷經驗的書寫療癒:台灣女詩人江文瑜〈木瓜〉詩之慰安婦形象再現〉,《臺灣文學學報》第32期(2018年6月),頁17-19。
--
美術設計: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江文瑜 #木瓜 #身體詩 #女鯨詩社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