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耕我閒聊》podcast介紹後,去netflix 找了運動紀錄片「THE PLAYBOOK」來看,第一集就是NBA總教練Doc Rivers特輯。
他在訪談中提到當年帶領塞爾提克三巨頭奪冠過程中,引進一個非洲用語Ubuntu「烏班圖」的觀念,給球隊帶來的巨大改變。
我也借用以下維基的解釋,讓大家更容易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烏班圖源自於非洲式的世界觀。它很難用西方語表達,它表述人之所以為人的精髓。
當非洲人高度讚揚一個人時,就會說:「嘿,她/他有烏班圖。」意思是說這個人慷慨、好客、友好、體貼和熱情,他把自己的所有與其他人分享。
非洲傳統文化認為:「一個人之所以為人,必須藉由與他人互動才得以表現出來。」不是西方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而是「我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有歸宿,我參與、我分享。」
所以,一個有「烏班圖」精神的人,開朗且樂於助人、肯定他人的能幹優秀而不會感到威脅,因為他知道自己屬於更大的整體。👈👈👈
Doc所帶領的塞爾提克,從前一個賽季24-58在東區墊底,到隔年Kevin Garnett, Ray Allen加入後,跟Paul Pierce形成三巨頭,神奇的大翻轉拿下賽季66勝,並且在NBA總冠軍賽中打敗被看好有禪師Phil Jackson以及小飛俠Kobe Bryant的洛杉磯湖人隊。這個互相協助、自我犧牲的「烏班圖」觀念,是讓三巨頭放下自我、成就大我的重要關鍵。
在歐洲足壇享有至高地位的教練José Mourinho也說:I don’t coach football players, I coach football teams. 一個優秀的教練不是教導球技,尤其在頂級的職業運動中,而是要端出他的中心思想,用明確的信念帶領一支隊伍。
一系列的紀錄片都非常棒,也探索了不同運動、不同面向的教練哲學,還沒看過的朋友,推薦給大家咯。
getty image
樂於助人意思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母語者比較不會用英文溝通?
Wut...?
★★★★★★★★★★★★
When it comes to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with an international audience, native speakers don’t always do so well.
若要以「英語」與國際聽眾進行交流,母語者未必能與非母語者進行有效地溝通。
Sometimes, such inability to accommodate non-native speakers can lead to substantial financial losses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有時,無法考量非母語者的溝通需求,可能會使跨國公司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
《NPR》報導:
Picture this: A group of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is in a room. There are people from Germany, Singapore, South Korea, Nigeria and France. They're having a great time speaking to each other in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is smooth.
•picture(v.) 想像,設想
•have a great time doing sth 做某事很開心
•smooth 順利的,流暢的
想像一下:一群母語非英語的人同在一個房間裡。有來自德國、新加坡、韓國、奈及利亞以及法國的人。他們開心地以英語交談,而整體的溝通也相當流暢。
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
And then an American walks into the room. The American speaks quickly, using esoteric jargon ("let's take a holistic approach") and sports idioms ("you hit it out of the park!"). And the conversation trickles to a halt.
•esoteric 極不尋常的;只有少數人(尤指內行)才懂的;限於小圈子的
•jargon 行話,行業術語
•a holistic approach 全面性的方法 ; 完整取向、全方位取向
•sports idioms 體育相關的成語,慣用語
•trickle to a halt 遂逐漸停止
•trickle 從…向下滴(或淌)
*hit/knock the ball out of the park 字面上的意思是「把球打出棒球場」,慣用語的意思則是「某事做的非常好,令人驚艷」。
結果,有個美國人走進房間。這位美國人說話很快,使用少數人才懂的的術語(「讓我們採用整全的方式」)以及與體育相關的成語(「你把球打出了公園!*」)。整場談話遂逐漸停止。
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
Decades of research shows that when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enters a conversation among nonnative speakers, understanding goes down. Global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Heather Hansen tells us that's because the native speaker doesn't know how to do what nonnative speakers do naturally: speak in ways that are accessible to everyone, using simple words and phrases.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溝通專家
•accessible 可以理解的;易懂的
數十年的研究表明,當母語為英語的人參與非母語者之間的談話時,理解力會下降。全球溝通專家 Heather Hansen 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母語者無法自然地以非母語者的方式來溝通:以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交談——使用簡單的詞彙與片語。
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
And yet, as Hansen points out, this more accessible way of speaking is often called "bad English." There are whole industries devoted to "correcting" English that doesn't sound like it came from a native British or American speaker. …It turns out that these definitions of "good" and "bad" English may be counterproductive if our goal is to communicate as effectively as possible.
•point sth out 指出
•turn out …地發生(或發展);結果是(尤指出乎意料的結果)
•counterproductive 産生相反效果的;産生相反作用的;事與願違的,適得其反的
惟正如 Hansen 所指出,這種所謂更容易理解的說話方式,通常被稱為「破英語」。也有行業致力於「糾正」那些聽起來不像英國或美國母語者的英語。⋯⋯事實證明,如果我們的目標是盡可能地有效交流,那麼這些對「好」英語與「壞」英語的定義可能會適得其反。
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ᕯ
A balance needs to be struck. There is also a clear difference between helping students improve their English in a classroom and being overly judgmental in a business meeting (or on the Internet ><).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需探求一個平衡點。在課堂上幫助他人提高英語能力,以及在國際商務會議(或網路上)中過於苛刻,這兩者顯然有極大的區別。
However, if the goal is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an international audience, native speakers could be more accommodating. At least, that's the view taken by the articles below.
但以下文章認為,若母語者的目標是有效地溝通,那麼在以英語與國際聽眾交流時,母語者應表現得更加隨和。
*accommodating 樂於助人的;與人方便的;通融的
完整NPR報導:https://n.pr/3y6g9IM
BBC相關報導:https://bbc.in/3h5MkCy
★★★★★★★★★★★★
圖片出處: https://bit.ly/3x2lr7X
樂於助人意思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方丈和尚清涼語】為了奉獻而學習
果暉法師
有人說,義工善行是臺灣最美麗的風景。當我們身在其中,為人奉獻服務,如何充實義工的價值?是多方面結緣學習,還是一門深入、精益求精呢?
有的人時間、體力、能力許可,能夠做很多不同面向的義工服務,有的人專做一項,可以做得很好,這樣也很好。而有些義工工作並不是那麼需要特定的專業或技術,如果現場剛好缺人手,自己服務的工作事項也暫告一段落,而且體力、時間也尚有餘裕的話,那就可以發心多服務一些。
不過,忙碌不一定即是充實。如果義工任務提早完成,或者暫時沒有任務,突然有了一段空檔,此時正可讓我們體驗忙中取靜、忙中取閒,做好零碎時間管理。以我自己為例:早課結束,方丈和尚是第一個下殿的,到了齋堂,會有一、兩分鐘時間讓僧眾到齊。我就利用這一點時間,在心中複習、默背《六祖壇經.無相頌》,這讓我受益匪淺。
做義工,能夠專精做一門也很好。所謂「一門通,門門通」,意思是把一項工作做得純熟,把握其根本的原理與原則,會發現同樣的原理、原則,也可會通不同屬性的工作。但從行菩薩道而言,目的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眾生各有不同需求,因此為了利他,凡大眾有需要的,我們就去學習。聖嚴師父經常勉勵大眾:「不會的就去學,學會了要奉獻。」這實際上就是菩薩道的精神。
無論是多面向的學習服務,或者是單一、持續的奉獻,均應避免蜻蜓點水式的嘗試,無論做多做少都用心做好,就像聖嚴師父在〈四眾佛子共勉語〉中所說的:「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因此,最好的充實法,是抱持一顆樂於助人的慈悲心,把工作的品質做好;假使行有餘力,再去開發其他面向的工作。
◎圖: 李東陽
◎轉載自法鼓雜誌第377期
更多方丈和尚清涼語 https://pse.is/38yrqz
#方丈和尚清涼語
#義工
樂於助人意思 在 【佳言】樂於助人好大哥!!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Please hit like and subscribe!!還請多多點贊訂閱!!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