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寫程式 #誰可以成為軟體工程師 #小吃貨轉職日記 #個人心歷路程
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很久以前我問了大家一個問題是,覺得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軟體工程師。
其實一直以來,我覺得只要會英文的人就可以學會寫程式,就可以成為軟體工程師。
為什麼會這麼覺得呢?
首先,就像是,你覺得誰學會使用電腦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在三十年前問大家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只有念相關科系的人可以學得會。
在我們還在DOS的時代,還在打指令的時代,那時只要會打字,就可以成為文書處理專業。沒錯,那個年代,文書處理是一個科系。
但現在,有誰會去大學念一個科系,只有學打字使用Microsoft Office系列。
當然,軟體工程師也並不是一個容易的職業,就像我之前提過的,這個職業也有很多利與弊,不是像外面形容的那樣,好像坐在電腦前面打打字就可以做的,或者像其他工作那樣,可能學了一技之長可以用很久,這個行業的一技之長,可能很快就過保鮮期了。
回到學習寫程式這件事情,在台灣聽很多人都說,「啊!寫程式就是要有天份啦!」「聰明的人啊!」也看過很多網路上的人在吵,資工vs 資管 vs 非本科系什麼之類的。
最近有朋友問我說,為什麼在台灣的時候學不會,可是來英國以後我就學會了,是因為來英國以後特別努力嗎?
其實你到現在問我學會了嗎?我也不會跟你說我什麼都會。但的確光是coding這點,我覺得在台灣學習跟來英國學習最大的差異還是在,學習的動力上面。
在台灣的時候,其實有點為了學而學,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是否真的有興趣,有時候以為自己其實也滿有興趣的,因為那些東西以前沒有碰過,可是只要碰到一點瓶頸 ,就會開始退縮,覺得好煩喔!這些東西怎麼這麼難,只要上課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就會很不想繼續學。
在台灣除了去資工系修課以外,也有去台大資訊系統訓練班上過課,也有上過一些線上的課程。
幾乎都是同樣的感覺,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年紀大了,感覺什麼都學不會,聽不懂,自己好像很笨。
來了英國以後,上課的第一天,老師說,我會用英語授課,而且不會為你們放慢速度,因為你們必須要去習慣。當時覺得自己更不可能聽懂,也不可能學會。
可是我們上課的狀況通常是,一天上課兩個小時,上完以後有兩個小時的實驗課,大家坐在電腦前,老師一個一個看你做的東西,從很小的東西開始學。
我覺得這個應該算是滿關鍵的,就是有沒有動手實作。然後不會的話老師也很耐心的教,此外老師還有另外的課後時間,只要我們有問題都可以去找他。
在實驗課的時候,中間只要卡住,老師也會盡量讓我們自己去思考,而不會直接告訴我們答案,例如會問我們,為什麼你想這麼做,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我記得很久以前在台灣的大學,問了老師一個問題,老師的答案是,你以後就會知道了。當下其實就讓人覺得有點反感,而且後續問老師很多問題,老師也是都這樣,這個以後就會學到了。
我自己算是一個滿會因為老師而喜歡一個科目或不喜歡一個科目的人。就像我小時候很討厭數學課,也是因為不喜歡數學老師。也不是真的不喜歡,就是有一種覺得,反正老師也不在乎我學不學的會,只在意那些學得好的人。
在台灣也聽過很多人說,啊要學會寫程式,數學就要先打好基礎,數學不好怎麼寫程式。可是真的成為工程師以後,在工作上根本沒用到什麼基礎數學啊!
其實在英國也遇過很多數學系畢業的,可是害怕寫程式的人也很多,他們這邊通常學校會有一兩堂課是寫程式,可能學個Python, 像我之前念書的學校,學不好的很多,一些很厲害的大學的數學系,也有人就乾脆放棄那門課,不學,因為覺得很複雜,他們寧願把時間拿去研究純數。
不過現在的電腦,都會幫你做好各種基本數學運算了,大部分現在的程式語言,你要跑什麼線性回歸什麼的都幫你做好了,也想不到什麼時候會用到三角函數之類的,除非你的工作是什麼data scientist 之類,可能要建立複雜的數學模型,或者quant 那類的,不然就算你要做Machine Learning這類的東西,也有很多已經現有的工具,軟體工程師大部分就是拿來跑一跑。
要是你真的是做機器學習相關的研究,人家也不要你軟體工程師,人家要的是資料科學家背景,人家至少要你有個PhD唸完再來,你要至少會讀paper, 寫paper做研究啊!!
如果是醫學相關的軟體,需要有專業技能,人家也要找醫學背景的來,如果是金融相關的,需要有非常多的金融專業技能,當然也是從金融背景的比較容易。
通常軟體工程師,普通的軟體工程師職缺,就是不太會需要太多納些相關的專業領域,他們也願意你進去了再學,你主要需要的是快速學習、適應環境的能力,還有溝通能力,這樣如果跟其他專業領域的科學家、研究員、分析師溝通之類的,至少你可以不會有太多的障礙。
當然,軟體工程師的工作也可以細分成很多領域,像是遊戲產業的軟體工程師,或者IoT產業的軟體工程師,甚至還有像是軟體架構師、軟體分析師、資料工程師之類的,他們可能需要使用到的技能也不一樣,但也不會沒事就需要叫你算個三角函數之類的.........通常你的背景還是在於你對於寫程式的熟悉程度,你會使用那些工具,你是否是個團隊合作的人,能否跟大家一起寫程式。
總之,回到前面說的,所以到底學習寫程式需要什麼,英文真的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程式語言本來就是英文為主,在來就是網路上的資源,也幾乎都是英文為主。還有你寫程式的環境,也幾乎都是英文,像是你使用的工具,回報給你的錯誤訊息也常常可能是英文的。
來英國以後一直在思考的一點,在台灣討論到會不會寫程式,或者學不學的會,通常英文好的話,也可能在閱讀文件方面比較快,可以快速學到一些東西。
語言也不是全部,如果已經在工作的話,工作環境也很重要,學習環境也很重要,在學校如果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或者有一起學習的夥伴們,也會比自己一個人獨自專研來的快,不過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不同,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
反正如果你想學的話,也不用管其他人講什麼,想學就學啊!當初我要學的時候,也很多人覺得我不可能學的會或者不可能成為軟體工程師之類的。
其實也不是因為我原本念歷史系的原因,主要就是,大家覺得,我是一個沒有邏輯,邏輯不好的人。還有覺得我是一個三分鐘熱度的人,以及數學指考考了不到30分。這些我也都寫在部落格裡面了,所以一直以來都有在看我文章的人,大概也都知道了。
當時,我大概聚集了所有身邊當工程師的朋友,都覺得不可能會成為工程師的因素吧!但現在我還是做為一個軟體工程師賺錢就是了。
有時候想做什麼就去做,反而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學習這種事情,網路上也有很多資源可以學習也不一定需要花錢。
在學校的時候,除了老師給予我一些自信以外,另外也是在英國認識了一些人,給予了一些鼓勵,有些素未謀面的人,也有些一面之緣的人,可能也是因為他們不認識原本的我,所以都覺得,沒有什麼是我不能找到工作或成為軟體工程師的原因。
現在想想,或許這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概念,當初沒有想太多就跑來英國,然後來了以後才開始覺得必須要努力一點才能找到工作,中間也遇到了很多困境,工作以後也曾經想過要放棄當軟體工程師,想要去當個什麼辦公室助理之類的。
也經歷了很多覺得很困惑的時期,雖然自己現在還是滿困惑的。但我覺得如果你真的想要學習或者轉職,只要做好功課(這點真的滿重要的,至少不要覺得只是看別人好像不錯,就決定要去做,至少要衡量一下利與弊),就可以去做吧!也不用管別人說你適不適合走這條路怎樣的。
每個人適合走的路也不太一樣,還沒走之前都看不到,就算你看身邊的人都怎樣,自己還是自己。
機器學習 原 文書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英國求職
其實最近我也在社團裡面看到「國際新聞碩士畢業後,我連打工「搖珍奶」的機會也沒有──疫情後在英國找工作有多難?」這篇文章的分享。
我快速地看完了文章,我的想法其實跟這個粉絲頁的作者(抱歉作者,我不知道如何稱呼你)一樣,覺得換日線這篇的作者Sarha說得比較算是她的主觀看法。
當然我自己投稿過換日線也知道,有時候他們編輯會為了提升點閱率,所以會把文章稍做一些修改,讓文章看起來更有效果,所以也許這並不是Sarha真正的觀點或用字遣詞。
那回過頭來說說英國求職好了。所以英國的現況如何。我可以說的是,其實路上人也不是真的很少啦!因為我就住在倫敦市中心,外面還是一大堆人跑來跑去(雖然我有時候也在外面亂跑就是),呼吸名為自由的空氣,但我通常會選人比較少的時候晃就是了。
所以我覺得珍奶店這件事情,是有點偏頗,因為珍奶店延後開幕或者不開幕可能有很多原因,最近一直都在發漏珍煮丹,沒錯!英國終於要有珍煮丹。上禮拜六日還有免費試喝,託朋友的福我也喝到了> < 朋友消息靈通,還把飲料讓給我
總之,我們問了,珍煮丹說他們十月底確定會開幕!(對不起離題了)
其實疫情期間,珍茶園好像也有在徵人,大概也是因為我一直去光顧(Eat Out to help out)
相較於餐廳,珍奶店反而真的還好,畢竟是外帶,還有很多外送。雖然Sarha提到他丟了很多履歷,可是60個履歷有多少是珍奶店啊?如果都是珍奶店,那也不會只有唯一一個面試吧!
其實我朋友之前也在珍奶店工作過,但是他在台灣就有很多餐飲業相關的經驗,所以做個飲料完全不是困難的事,馬上可以上工,也可以上手,也不太需要很多員工訓練。
有一點我覺得比較不同意的是,我知道珍奶店在Sarah眼裡可能不是一個好的工作,但我覺得是台灣的一個教育迷思。所以出國唸了碩士,就一定要去跨國大公司工作嗎?
就我所知,也有很多在珍奶店的人,他們是熱愛那個工作,從剛畢業的學生,一直做到店長都是有的。在台灣也是,顯然文章就是把珍奶店當成一個,“不是很好”的工作。這我就不太苟同了。
我在台灣的時候,也做過各式各樣的打工,日本料理店,小吃熱炒店,民宿,雞排店,雖然說是因為缺錢去打工,可是在找工作的時候我也是抱持著希望去自己喜歡的店的心情。我記得在日本料理店面試的時候,他們問我為什麼想去,我說因為我第一次去那間餐廳吃飯時,我覺得很幸福,很想在那間店打工。
我覺得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價值,有可以學習的地方,而不是一個,『暫時性、為了繳房租的工作』,而且我也不喜歡作者在文章裡面描述,大家開他玩笑的事情。我知道作者沒有任何服務業的經驗,但也不應該這樣想。即使作者有很偉大的理想抱負,可是珍奶店也是個經驗,但卻被描述得好像,自己真的很不想去,竟然淪落到這個地步。
再者,我覺得有一點不太Okay的是,作者放了線上課程同學們的圖片,不知道這是否有經過大家的同意。如果沒有經過每一個人的同意就放上對方的照片,感覺有點不太好,畢竟英國是很注重隱私的地方。通常我們都會問照片中的每個人,是否Okay,甚至在路上也不應該隨便亂拍路人,至少應該遮一下對方的臉。
回到找工作這件事情,雖然新聞報得很嚴重,但很多公司還是多少有一些機會,至少政府也有在招募人。其實在英國求職的過程中,我感覺最大的問題是,經驗與技能。
沒有經驗也沒有足夠技能的畢業生,在市場上一直都很難找工作,不管你是哪國人。我畢業那年2016,我的其他英國朋友,歐洲國家朋友們,也一直都很難找工作,並不是只有現在是這樣。
文科生本來就比較難找工作,這也是國際整體的趨勢。國際新聞碩士畢業,可以找什麼樣的工作呢?在這裡,我想要分享一下,關於我同事之前在Sky任職的經驗。
大家都知道Sky是英國數一數二大的媒體,有新聞台,體育台,也有有線電視,網路,什麼都有。我同事給我看過他們目前內部的運作,基本上Sky新聞開播是怎麼作業的呢?全部都是自動化操作。你不在看到有攝影師架著攝影機,整個攝影棚,就是主播一個人站在那邊,其他人都在別的房間,攝影機都是自動化操控的,程式預先設定好。
他說現在BBC也是這樣的,以往需要的很多人力,現在都不需要了,而且使用全部自動化,可以更精確地調整角度,更流暢的錄影。同事之前負責的是賽馬台的,他說現在你看電視看到的有一大部分,全部都是程式自己跑的,那些標題,那些小圖片,有些都是機器學習,自動產出的。所以以往那些製作標題,或者放上圖片,或者各種攝影相關的人力都不需要了。
當然他們還是有導演,導播之類,但他們就是坐在主控室,確保新聞台的螢幕切換正常,確保所有播放沒問題,或者可以適時做一些調整。
所以說,為什麼現在畢業生越來越難找工作,因為工作的門檻越來越高,不管什麼東西都數位化,數位化一但發生,人力就可能縮減,剛好這波疫情讓大家都在家工作,讓公司更依賴電腦來做事情,能自動化就自動化,能不要與人接觸就減少,也能降低感染的機率。
這邊我不是要叫大家馬上去學寫程式或學什麼線上軟體。只是想分享一下目前的現況。
身為過來人,我也可以體會那種,投了好多履歷都沒下文的感覺。不過我可以說的是,他其實沒有投很多。一般來說,你投一百個履歷,可以只有一兩個面試也是正常的,當初在學校的時候,就業中心也說,以國際學生的就業率來說,全國大概是1%。也就是說,全英國的國際學生,畢業後,除非你是那個1%,否則真的是不太有機會。而且這是2016的狀況。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很幸運,就那樣糊裡糊塗地找到工作,並且做這份工作做了四年。
當你很沮喪的時候,你可以怪罪很多事情來讓自己心情好一點。可是那樣也不一定會對你找工作有幫助。就我當時的狀況是,因為我聽說投100個履歷,可能只會拿到1-2個面試,所以只要一直投,投到100個,看看自己是否有拿到至少一個面試,就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了。
當時我設定自己是,每天至少要投三個工作,而且每一個工作,我都會先確定他們是在政府的sponsor list上面,我也都會寫cover letter,在cover letter上,我也會針對這間公司的特色去寫。雖然非常無比心累,可是至少自己最後真的找到工作,也是一種成就感。
不過我真的很不喜歡這段,『同樣都具備亞洲臉孔、棕黃膚色的我們,不得不揣測,履歷表頂端我們的亞洲姓名,會不會是求職困難、過不了篩選階段的主因之一?』。或許大家在網路上或多或少都會聽到一些類似的風聲,可是網路上說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的,至少在我親身經歷裡面,這並不是原因。
現在我也開始幫忙公司面試畢業生,我真的不覺得,這就是原因。我記得當時自己丟履歷丟了10份左右都沒音訊,我就跑去跟學校的career advisor說,你平常都說我履歷寫得很好,為什麼都被刷掉,我要聽你真實的想法,告訴我我的履歷有多爛。
因為我發現Career Advisor為了鼓勵學生,這邊的老師也是,通常都是說好話,除非你直接跟他們說,告訴我我有多爛,他們才會跟你講真話。我直接就問,我要怎麼改,才能讓我的履歷更吸引人。
就這樣我一直去Career Centre, 也和他們變成好朋友,在我其中一個面試要presentation的時候,學校顧問甚至還租了會議室,就為了讓我更有臨場感。我一直都很感謝他們,也知道我滿任性的,誰會一直去叫人家講自己多爛XD
但我也發現,每次當我做一些改變,我的履歷就越吸引人,也越來越容易得到回音。
所以當你覺得你的履歷都沒下文時,我的建議是,找其他人幫你看,讓他們說他們真實的想法,然後試著想,如果你是面試官,你會想面試這個人嗎?
畢竟HR也不是有很多時間,甚至我可以跟你說,現在大部分的初選,都是電腦篩的,根本不是真人看你履歷,所以其實也沒有那個顧慮,英國的履歷也不用放照片。所以是電腦系統覺得,你是亞洲人不讓你過?這也說不太過去。
這幾年我也幫很多台灣人看過也改過履歷,普遍台灣人的履歷都有一些問題,就是我們會用我們在台灣的經驗與角度去思考。有時候這就是個不會被pick up的原因。甚至有很多是英文書寫的問題,像我的一些英國朋友就說,他們一看到那個英文,就知道是外國人寫的,因為有很多用法他們都不太懂,甚至有語句不通順問題。常常可能根本完全看不懂那是什麼意思,要去猜。
如果你的履歷還需要面試官用猜的,你大概也很難通過篩選得到面試吧.........
希望以上資訊對大家有用。然後我也只是闡述我自己看完文章的想法,請大家不要玻璃心> <
我也不覺得Sarha本人有什麼問題,前面我也說了,可能就是投稿上,通常編輯們可能會有一些潤稿,讓他看起來比較有話題性。畢竟每個人的經驗不太一樣,希望他之後可以找到自己夢想中的工作。
PS:最近身邊也有朋友失業,如果你是Tier2被炒,請不要慌張,記得你有那個60天,而且那個是從你公司通知政府後,政府寄信給你才會開始算。代表你可能實際上有大概三個月可以找工作。而且那個三個月,是只要在最後一天,在網上遞交簽證申請就可以。
祝大家封城快樂!!! (倫敦從上禮拜六零晨開始封城T^T)
機器學習 原 文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力決勝點在AI?經濟學家:先別管中美貿易,新科技的影響比全球化更大
2019-11-20 08:39商業周刊 黃齊元/商業.com專欄作家
摘要
1.經濟學家分析,「全球化」的影響力還低於「科技」,台灣對此趨勢的反應相對慢。
2.龐大電商經濟,需要更好、更創新的技術支援,企業或年輕世代,更該緊抓趨勢、找出商機。
行政院長最近召開科技會報,討論AI造成的社會影響。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表示,政府不應只聚焦產業面,也應注意社會面,且應補助中小企業因應新興科技帶來的衝擊。
張董的出發點很對,政府不能只從台積電、鴻海這些大企業的角度來思考AI政策,畢竟台灣產業結構大部分是中小企業。
張董事長並非唯一看到這個問題的人。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台裔美籍楊安澤(Andrew Yang),也以AI將造成大量失業,作為主要政見訴求,講中了很多人的心聲,異軍突起。
楊安澤指出川普之所以當選,就是因為他看到美國製造業工作被取代的趨勢,有4百萬人丟掉工作,因此他以此為競選主軸,最後贏得總統大選。
楊安澤看到AI即將對「中低階服務業」造成巨大衝擊,包括文書人員、超市銷售人員、餐飲業服務生以及卡車司機。這個趨勢已在發生,楊作為一個政治素人,目前民主黨候選人人氣排行高達第6名,不是沒有道理。
台灣會不會有類似的問題?當然會。根據國發會最新報告,台灣人口紅利已失,由於少子化及老化速度,今年極可能出生人數首次低於死亡人數,較原先預測提早一年。按照這個速度,2050年台灣將剩下不到2千萬人,所以台灣需要利用AI來彌補人力缺口。
中美貿易大戰雖然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但根據經濟學家分析,「全球化」的影響力還低於「科技」。台灣對於這個趨勢的反應相對遲緩,我們產業「數位轉型」的程度低於亞洲很多國家。
根據麥肯錫評估,到2030年,台灣數位轉型人力需求缺口將達803萬人。可被AI取代的工作,包括會計、秘書、組裝工人、客服、電話行銷、貨車司機、仲介等;至於新興的工作則包括AI與機器學習專家、電商與社群媒體專家等,新工作遠不及流失的工作。
AI對一般人有什麼意義?第一、你可能會被淘汰;第二、你必須學習新的技能,才能維持競爭力;第三、你的公司可能雇不到足夠多對的人才。這是一個重新洗牌的過程,有些人會被淘汰,有些人可以存活,還有些人可以更上一層樓,成為新的權力擁有者或財富創造者。
我是一個創投家。站在投資家的觀點,變動代表了機會,最糟糕的情形是「維持現狀」。因此,我對於中美貿易大戰以及AI科技崛起,欣喜若狂,這是10年難得一見的典範轉移與財富重分配。別人不動是他們的損失,但我要投資未來。
但事實是,很多人已看到了這個趨勢。上週,生策會(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理監事改造,來自科技界的企業大老囊括35席理事中的11席。這說明「跨界」已成為潮流,科技正加速和所有產業融合,其中的關鍵就是AI,這是台灣向上提昇的契機。
最近中國大陸天貓雙11購物節,僅1小時03分,就破了1000億人民幣銷售大關,總成交金額高達2684億人民幣,再創新紀錄;美國的單日線上購物紀錄是62.2億美元,約400多億人民幣,和中國大陸相差甚遠。
中國市場龐大,電商已深入中國經濟和產業體系。如果你是一個企業,你不能錯過這個商機;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你更應思考如何和這個趨勢沾上邊。
更深層的意義是電商經濟背後的基礎建設和科技。這牽涉到5G、支付金流、精準行銷和很多手機智慧應用。科技廠商如台積電、聯發科及鴻海等,都不能忽略這塊大餅,因為明年的數字肯定會比今年更驚人,需要更好、更創新的技術支援。
中美AI的競逐,已經從拚「技術」轉為拚「教育」。中美貿易戰開始,大陸AI教育就往學齡前兒童扎根,幼兒AI教育蔚為風潮,有大陸補習班廣告訴求:「未來的文盲,就是現在不懂程式設計的小孩」。
大陸官方去年發布「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畫」,預計2030年大陸各大學AI教育將遍地開花。而對這個潛在威脅,連美國國防部部長近期都在公開場合表示憂心。
台灣的AI政策並沒有錯誤,但問題在於意識形態。未來在少子化趨勢下,人才可能流失,也無法和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接軌。最近我和以色列一位專家討論,他說AI演算法不是關鍵,重點是大數據,全世界除了Google、Amazon外,誰有最多的big data?答案很清楚。
上週末去看了電影《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Terminator: Dark Fate),很有感觸。這是我最喜歡的電影系列,講的是人類與機器(AI)的戰爭,當年看起來像科幻小說,現在卻越來越真實。
魔鬼系列第一集拍攝於1984年,《一九八四》也是歐威爾經典預言小說的書名,描述控制人民的國家機器,「老大哥正在監視你」。魔鬼指的是打不死的機器人,但背後真正的大腦是AI「天網」,機器人只是工具。這個情節今天已在發生中,不管是西方或東方,即使在民主社會,也有國家機器背後操縱的影子。
誰才是真正的魔鬼?是人類還是機器?人類能否戰勝機器?還是被政府機器控制的體制擊潰?在「黑暗宿命」中,機器開始變得有人性,而人類身軀也裝了機器的配件,兩者區分越來越模糊。
整部電影最感人的地方,在於人類不向「宿命」低頭,從被機器摧殘的廢崛中站起,扭轉了自己的命運。在全世界大變局中,台灣能否反敗為勝、挑戰不可能?端看全體人民的智慧。
黑暗從來不應是台灣的宿命。 We deserve better, much better.
附圖: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 記者黃義書/攝影
今年度的阿里巴巴集團「雙11」購物節,成交總額達到人民幣2684億元(約新台幣1兆1541億元)。 特派記者蔡銘仁/攝影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40/4175794?fbclid=IwAR3YtnMBG4Ws1Fd_G_ISRstGevlNnbESKt6a9m3q7wWyEeDACy4YsPeyT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