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個月來,大家看了幾部新劇呢?
這篇列出近期看的影集,無雷短心得從高到低分排序,在歐美影集中首推 Netflix 原創比利時影集《絕夜逢生》,非歐美的則是推薦《機智醫生生活》。除了這些,還有好多、好多排隊等看的劇,努力消化中!
⭐️《#絕夜逢生》(Into The Night)
當太陽照射到的一切皆無法生存時,唯一活命的辦法就是不停藏匿在黑夜之中。
這是《絕夜逢生》的有趣假定,儘管在科學面上有不少待解釋的問題,也有些許誇張化的情節,但整體而言,近 4 個小時的故事保持著令人坐立難安的緊張感,是驚悚類型中值得推薦一看的作品。
完整心得:https://reurl.cc/exnKaj
⭐️《#捍衛雅各》(Defending Jacob)
書籍改編的迷你影集《捍衛雅各》有了大明星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加持,為影集帶來不少粉絲關注。但實際上吸引我的原因是導演為《模仿遊戲》的摩頓帝敦(Morten Tyldum),更重要的是全劇 8 集都由他一人執導,即使是一集一集的故事,但維持一貫的風格宛如像在觀看一部長電影一般。
故事以凶殺案之後調查期間和一年後左右的兩條時間線交錯講述,在釐清嫌犯究竟為何人的同時,也探討著尚未定罪的案件對一個家庭產生的諾大影響。以目前 Apple TV+ 推出的原創作品來看,這部絕對可以排進前三名。
⭐️《#出走布魯克林》(Unorthodox)
在一片主流影集搶佔大眾目光下,這部以意第緒語、德語及英語發音的低調之作,儘管衝不上 Netflix 排行前 10 名,但只要看過相信都會給出不俗的評價。
雖然故事有著大量關於哈西迪猶太教派的描繪,但無論你對這個教派熟不熟悉,都不會影響觀看,因為主旨還是放在女主角尋找自我這件事上。聽到尋找自我,講來劇情好像很老套,但透過希拉哈絲(Shira Haas)的演繹,真的能感受到一名女子極度想掙脫枷鎖的心境。強烈推薦看完劇後繼續看幕後特輯,會對製作團隊的用心感到更加佩服。
⭐️《#而立人生》(Trying)
一眨眼就快 40 歲,沒有在事業上拚出一番成就,買不起房成了租屋族,想要個小孩也屢次遭受打擊,這是妮基跟傑森的故事,也是現實社會中許多人的真實生活。
Apple TV+ 首部原創英國影集雖分類在喜劇,但絕不是「配飯用」、「看過笑一笑就忘」的類型。關於愛情、友情、手足、事業、養兒育女、為人子女等人生課題,《而立人生》用獨特的幽默化解每個具有爆炸性的衝突事件,並闡述了一個不變的道理:真誠永遠最可貴。
⭐️《#好萊塢》(Hollywood)
喜歡時代劇的觀眾,《好萊塢》可以列入片單之中。
透過一群懷抱夢想的演員、電影製作者,描繪二戰後的好萊塢。依照瑞恩墨菲(Ryan Murphy)的慣例,劇中出現不少多元化的角色,儘管部份故事為虛構,但他們的遭遇卻又如此貼近現實。
⭐️《#好想做一次》(Never Have I Ever)
一位印度裔美籍青少女在過去一年經歷許多傷痛,現在,她回到校園,準備好嘗試人生第一次性愛初體驗,卻她鎖定的目標讓這願望的實現變得難上加難。
光看劇名和大綱會認為這是一部圍繞在性愛的喜劇影集,但事實上卻不僅如此。女主角在每一集中都遇上了她曾未發生的事,而這些與暗戀對象、校園生活、族裔信仰、親子、友情有關,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小品。
⭐️《#洛杉磯恐怖故事》(Penny Dreadful: City of Angels)
《英國恐怖故事》的衍生劇,但其實故事全然不同。這次把背景搬到了 1930 年末的洛杉磯,透過邪靈女女主角和警探男主角的角度,闡述一則關於人性,並反映當時洛杉磯歷史的故事。
若期待它像《英國恐怖故事》一樣可能會有點失望。儘管娜塔莉多莫(Natalie Dormer)一人分飾多角增添不少可看性,但《洛杉磯恐怖故事》在氣氛營造和角色塑造上明顯不及《英國恐怖故事》,就目前播出集數來看,要能持續留住觀眾有點難度,不過近兩集有漸入佳境的感覺。
⭐️《#末日列車》(Snowpiercer)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沒有看過電影版但想追劇,請先看完劇再去補電影。
目前播出 2 集,雖然下定論還過早,但從主線劇情來看,比起分類在科幻、動作類型,美劇版更著重在懸疑,未來如何解開謀殺謎團會是一大重點。
—— 非歐美影集 ——
⭐️《#機智醫生生活》(Hospital Playlist)
今年雖然還過不到一半,但已經想把年度最佳韓劇的寶座給《機智醫生生活》了。看過《請回答》系列,對製作團隊這次的新作期待度超高,結果真的沒失望,甚至超越了預期。
從沒看過一部沒有貫穿全劇主線事件,卻如此吸引人的劇。前 2 集的確會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就如劇名一樣,它就是在演醫生的生活,透過角色的日常一點一滴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除了默契十足的主角五人幫外,每個配角的塑造也完全不馬虎,再搭配醫生遇上的各種案例,時常讓人又哭又笑。
⭐️《#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s Game)
近年台劇話題之作《誰是被害者》開播 48 小時內就衝上 Netflix 台灣排行榜第一名,勝過多部佔據排行榜多時的韓劇,在一片好評之中,更出現了「神劇」的封號。
部分觀眾久違看了台劇,認為它比以往看過的作品都要精緻,便稱之為台灣電視圈一大突破。的確,《誰是被害者》在各方面執行上都有一定水準,雖不是頂尖模範生但也絕對在前段班,不過請別喚它作「神劇」,因為它真的沒這麼神。
完整心得:https://reurl.cc/j7aKpZ
機智校園生活 停 播 在 張維中。東京模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張維中:「只要心裡惦記著湯姆,就可能看見一個不同的新世界。」
#跟著湯姆去冒險 #張維中 導讀 #新文首刊
小時候因為越區就讀的緣故,班上同學都不在生活圈內,而回到家,住家附近又少有同年齡層的孩子,我常常一個人找不到玩伴,感到孤單。父母給我安排上許多的才藝班,讓我彈鋼琴、補數學、學英文、學作文、學畫畫,甚至學那時候還不太流行的電腦。我無所謂喜歡或不喜歡,只是按表操課完成它們,反正那至少比一個人在家,分飾兩角下象棋來得好。
我的生活看起來豐富又充實,可是卻常常感覺乏味。每天早上去學校時,總會跨越一座行人步道橋,我經常停在那座天橋上遠眺校園,幻想從操場上飛來一隻怪物,把我載走,去展開一場冒險,那麼我就再也不必去上學。
可惜現實的生活裡,我仍是一個平凡至極的小孩,只能日復一日的過日子。
然而,不久以後,我漸漸發現了「閱讀」這項神奇的能力。我發現,只要透過閱讀,隨著主人翁經歷的情節發展,我就可以投身進故事中的世界,靠著想像力,暫時擺脫禁錮的日常,來一次天馬行空的冒險。
那時候特別愛看冒險故事,《湯姆歷險記》就是其中之一。我第一次對《湯姆歷險記》這個故事有印象,並不是文字書,而是電視台播放的卡通。那是一部由日本改編製作的《世界名作劇場》系列動畫,把湯姆和他一群夥伴們,活靈活現的呈現出來。一週一次,每次半小時,從年初播到年尾,當時覺得那是每個星期都活得很有重心的一整年。
後來,卡通播完了,無法滿足的我,決定找來故事書閱讀,透過文字,重新與湯姆相遇。在小說的敘述中,故事細節、人物性格與內心思考,一切都更完整了。擁有一本書,我得以慢慢的閱讀,反覆的閱讀(畢竟那時候沒有YouTube可隨時重看),覺得自己愈來愈了解湯姆,甚至誤以為自己也是他的朋友。
上大學以後,我念的是英美文學系。馬克・吐溫的小說是美國文學裡必讀的重要作家。我和湯姆久別重逢,這一次竟是英文原著。我的角色從孩童時代的閱讀娛樂,變成課堂上的文學批評,對於《湯姆歷險記》和作者馬克・吐溫的生平與創作背景,多了一層社會時代的認識。
《湯姆歷險記》之所以成為美國文學經典,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成長小說,其實也象徵著一種美國精神——鼓勵英勇無畏的冒險,熱愛開疆闢土,鼓吹自由獨立的精神,創造英雄主義的崇拜。每一個美國少年,在生命中的某一個夏天,都曾經化身成湯姆・索耶。直到長大以後,還深藏在心底,時時被呼喚出來,那似乎便是美國人性格的原型。
馬克・吐溫曾說《湯姆歷險記》不少的情節都來自於他童年的經歷。馬克・吐溫所生存的年代,是一個動盪的美國,充滿歧視、對立和戰爭。他從小到大,經歷眾多家族成員的死亡,可謂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仔細探究,他筆下創造出來的角色,湯姆和湯姆的朋友們,其實也和現實的他一樣,都帶著缺口。然而,難得可貴的是,馬克・吐溫卻在小說中,讓湯姆成為一個充滿正面思考的陽光少年。看似調皮的小男孩,卻心地善良,重情重義。他用純真的目光,機智的小聰明,舉重若輕的化解危機,甚至還揭穿了不少大人的虛偽秘密。
「難過的時候,抬頭仰望天空,就可以看到遺忘的夢想。」
再一次閱讀《湯姆歷險記》,我想起的是當年卡通的主題曲,很真切地道出湯姆的人格特質。
多麼令人欽羨的單純啊。闔上書本,閉起眼,早已不是少年的我,依然忍不住想像,如果湯姆不排斥大叔,還願意領我去冒險的話,我還是會跟上前。
我知道,只要心裡惦記著湯姆,就可能看見一個不同的新世界。
#我的第一套世界文學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0580
機智校園生活 停 播 在 城市浪人City Wander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化之旅,和漂洋過海的浪人學澳門】
#澳門 #文化交流 #粵語 #國際觀
三位來自澳門的過江龍,三位在高雄這片傳奇大地上不停流浪的浪人,就在今天,要執行他們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終極任務。
離鄉背井、飄洋過海是他們的歷練;
不惜一切、掙扎求存是他們的態度;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他們的目標;
在高雄流浪了差不多兩年的他們,在這裡固然歷盡滄桑,見盡風霜,但他們卻從不忘記他們的目標。三位異鄉浪人,在高雄憑著一雙手、一雙腳去開創自己的夢想,開展自己人生中另一段的旅程,過程雖然辛苦,但是他們相信,每逢流淚播種的,必會喜樂地收成。
經過這兩個禮拜的試煉,他們浪遍高雄,浪遍一切關於這裡的人和事。在這個試煉當中,他們重新認識了自己存在的意義,重新認識了人與人之間的千絲萬縷,更重新認識了高雄的在地文化。
高雄,是一個文化交匯的集中地方,在這裡,有著不同國籍的人,有著不同思想的人,更有著很多不同夢想的人。你可能夠會說,台北也是一個文化集中地,但是我們應為,在台語滿天飛的高雄,可以看得到更在地、更本土的人民素養,而當中最吸引我們的,更是北部地方沒有的那份人情味。這些,都是正港的台灣文化。
所以三位浪人決定,也要把澳門的文化,帶到高雄這裡。令更多人認識澳門這個昔日由葡萄牙殖民過的小城市,搖身一變,成為現在國際知名的大都會。除此之外,我們更希望更多人可以認識澳門的風土人情以及本地文化。這個就是我們這之自創任務的崇高理念。我們的任務名稱叫做「文化之旅」。
我們三個都是同屆的澳門僑生,初初來到台灣的時間,很多台灣同學都會很好奇我們的事情,例如「你為什麼會講中文?」、「你是寫簡體字的嗎?」等等,他們都對我們的事情充滿疑惑,充滿問號,而當中有些問題還會讓我們覺得有點生氣,不過我們沒有表現出來,所以我們決定,要把一些作為一個澳門人的文化基礎,日常生活習慣,教育制度,本土價值觀等等與台灣不同的東西作比較,並以PPT的方式,在校園裡面跟同學作出介紹和講解,希望他們可以認識更多我們的社會面貌以及本土文化。
我們的計劃是,向學校總務組借了投影機跟投影幕,再配備我們精心製作、內容豐富、頁數高達六十幾頁的PPT,打算中午時間在學校的全家美食廣場進行公開演講,可是當我們都準備好所有東西,萬事俱備的時候,才發現全家廣場的人數極少,即使是一大伙一起吃的,每張桌子中間都很多空位,千算萬算,真的算漏了這一點。不過,機智的我們在千分之一秒內當機立斷,馬上轉換作戰方式,由一對多人演講式換人一對幾人游擊型小組討論,以不要臉的精神,一桌一桌的向同學講解,雖然是辛苦了一點,但為了宣揚我們的文化,這一點點辛苦,算得上是什麼?
在講解的當中,我們都是隨機找不認識的同學,並以筆電播放PPT作輔助進行介紹,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臉上難免會露出一絲腼腆,但基於我們的熱情講解,他們也開始勇於發問問題,問了很多他們對澳門僑生的一些看法或疑惑。而在我們整個講解的PPT裡面,最受歡迎的是廣東話教室的部分,果然很多同學都對我們的粵語文化有很大的興趣。
經過這一次的文化交流,很多台灣同學都得以解開他們心中對我們的問題,這也是我們中期待的效果,除此之外,他們也對於我們的文化也非常驚訝,例如我們香港澳門的學生都會有聖誕假期,而且是兩個禮拜,這個事情,我們跟每一個台灣人講,沒有一個是不驚訝的。所以我們認為,就是要有一個這樣的文化交流,這種思想上的衝擊,才可會擴大自己的視野,自我成長,同正如我們來台灣唸書一樣,就是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往外流浪,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接受一些文化上的衝擊,才能擴大自己的視野以及國際觀,真正成長、獨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