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正文化,鼓勵提出問題,而非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談談公司化以外的台鐵改革」
昨天在交通委員會備詢時,王國財交通部長不斷強調「普悠瑪是車子的問題、太魯閣是工區管理的問題」。但是,這些只是個案問題嗎?
—
2018年的普悠瑪事故,撞出了台鐵驗收管理和車輛維護的問題,也讓台鐵進行了總體檢。
體檢報告要求台鐵建置安全管理系統(SMS),台鐵因此在2018年設立「營運安全處」,推動建置及落實安全管理系統。
然而,今年4月的太魯閣事故,又撞出了台鐵對於工區管理的問題。
重大事故後的「總體檢」完成後,又再次發生重大事故,凸顯台鐵的問題不是個別問題,而在整體的組織與文化。
可惜的是,王部長的台鐵改革,「總路線就是公司化」,彷彿只要公司化,所有問題都會跟著解決。
事實上根本不是如此。
首先是組織的問題。
台鐵是三級機關中,具有超高密度組織法規範的特殊機關。包括「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組織條例」、「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所屬分支機構組織通則」、「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餐旅服務總所組織條例」和「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貨運服務總所組織條例」。
連餐旅服務單位都要組織條例,就可以知道機關組織的僵化和龐雜。而運務、工務、機務及電務四大分支,看似各司其職的組織分工,實則各自為政,讓人力到資訊都難以統合。
這個問題,王國材部長非常清楚。因此在上任之後,就表示將設立「分區營運中心」,整合運務、工務、機務及電務的運作。
但是,「分區營運中心」並沒有組織法上的定位(事實上,連營運安全處都是黑機關!)。這些仰賴部長授權而存在的單位,到底能多大程度「整合」台鐵,讓台鐵更安全,甚至建立「合作文化」?
可惜的是,從行政院到交通部,並不認為制度上的組織改造,應該優先於台鐵的公司化。
其次,則是文化問題。
特別是從公務機關的究責文化,走向公正文化(Just Culture)的決心。
什麼是公正文化?
國際民航組織(ICAO)第9859號文件第1版有非常清楚的定義:「一個良好報告文化之根基乃為不處罰環境,員工須了解並認可何謂可接受行為和不可接受行為。雖在一個不處罰環境下,但管理者絕不容許明知故犯或是刻意違反之行為。在特定環境下,公正文化認可需有處罰行動,並試圖去定義可接受和不可接受行動或活動之界線。」
簡單講,在承認人會犯錯的前提下,可以欣然接受小孩指出國王沒穿衣服,員工指出台鐵螺絲掉滿地。
只有在互信文化下,才能鼓勵員工主動提出重要的安全資訊。
可惜的是,過去台鐵家醜一旦外揚,台鐵最先想到的都不是「怎麼解決問題」,而是「趕快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於是,從下班後主動巡查通報斷軌的道班領班、指出列車習慣性超速趕點的司機,到普悠瑪事件後具名接受媒體採訪點出問題的技術人員,都被一一懲處。
這樣的組織文化,如何鼓勵員工主動反映問題、解決問題?
最後,在制度上,鐵路法也沒有和「民用航空法」一樣,有對主動提出問題者減輕或免除處罰的保障。
民用航空法第112-1條:「對於前二條未發覺之違規,主動向民航局提出者,民航局得視其情節輕重,減輕或免除其處罰。」這就是希望藉由制度性的保障,建立起「公正文化」,讓員工更容易主動表達疑慮以獲得資訊,防微杜漸。
人命關天,高度強調風險管理以確保安全的航空業,對吹哨者有相關保障,同樣涉及高度風險還常常出狀況的鐵路,又怎麼能不重視?
可惜的是,部長在今天的質詢上面表示,應該只需要內部規定做就好。只是,內部規定,難以成為阻卻法律責任的事由。
台鐵近年來,建置和落實安全管理系統的嘗試,我認為要予以肯定。
不過,如果不能直面沉痾已久的組織與文化,那麼,再多SOP的建立,只怕就像軍隊中的「喝水小卡」或保15-002表格(裝備檢查及缺失改正表),除了增加行政成本和偽造了更多文書之外,也難以阻止下一個普悠瑪,下一個太魯閣事故的發生。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7萬的網紅KKBOX,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致所有參與催下去音樂節的你們 沒想過,南港能有這樣的音樂風景。 2021 KKBOX 催下去音樂節,我們做到了。 每一次的宣傳裡,我們總是說風雲榜變大了,擴大為兩天的「催下去音樂節」,但是我們要用什麼內容去充實變大的規模? 核心價值定義了催下去音樂節的精神與態度,讓我們有所本,去思考用什麼內容傳...
機關單位定義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別因噎廢食,讓國家語言發展停下前進的腳步!」
這個會期,立法院首次試辦了國家語言通譯服務,為台灣本土語言發展,寫下了重大的里程碑。
不過在前幾天的爭議之後,立法院最終做出的決定,竟是暫緩施行服務,這實在讓我有些不解。
國家語言通譯服務,是依照《國家語言發展法》試辦的通譯服務或設備,提供立法院內申請使用,語言種類包含台語、客語、手語、原住民語言等國家語言。
事實上,台灣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官方語言」,而時代力量早在 2016 年就提出《國家語言平等發展法草案》,希望能夠積極支持國家各族群固有自然語言,並且明確定義,只要是台灣各族群使用之固有自然語言及手語,都是國家語言。立法院也在 2018 年正式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
也就是說,不論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手語都是「國家語言」的一種。
在《國家語言發展法》其中的多項條文,都採納時力黨團版本,當中第 11 條更明確指出:「國民參與政府機關(構)行政、立法及司法程序時,得使用其選擇之國家語言」、「政府機關(構)應於必要時提供各國家語言間之通譯服務,並積極培育各國家語言通譯人才。」
這樣的通譯服務,不僅是依法有據,更已經通過兩年多了!
舉例來說,苗栗是全台灣第一個施行「客語同步翻譯」的議會,議員或官員在質詢時若使用客語,其他聽不懂客語的議員或官員,可以同步透過即席口譯了解內容,讓質詢順利完成,也能保障關心公眾議題的客語族群,能有知的權利。此項服務從 2019 年開始,一直施行至今。
這些語言都是國家語言,我們就應該確保它們的使用在公共領域上暢行無礙。
因此,這樣的服務之所以存在,就是希望能讓立法院更實質地推廣多元文化和語言傳承。但是,現在卻因為出現爭議就暫緩了這樣的服務,會不會有些因噎廢食?
根據立法院發出的新聞稿表示,「目前通譯服務已指示相關單位加強溝通,包括如何申請使用、機器設備、專業領域名詞確認等等,期望能重新調整並溝通,在確認各方充分理解前,通譯服務暫緩施行。」
我認為,我們更應該視這次的爭議為一個契機,讓民眾能夠更了解當初法案通過的意涵和宗旨,也能透過這樣的公眾討論過程,凝聚社會共識。
我要呼籲立法院,請儘速將通譯服務改善完畢,讓《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意旨被確實執行,創造更友善的語言環境和多元文化的永續發展。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台灣是多語國家,我們也有了《國家語言發展法》,未來,還應該更積極地保存各個國家語言、各個族群文化,讓這些國家語言能夠平等、友善的,在公領域中被使用。
機關單位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搜救不收費的思考:國外志願者有話要說】
對於興趣不在登山的社會大眾來說,登山健行活動與生活的唯一交叉點似乎只有山難新聞(令人遺憾),而且部分媒體特別喜歡加油添醋一番來博取關注。
只要出現山難新聞,「重罰」或「使用者付費」幾乎是膝反射一般的答案,用嚇阻的方式乍看之下也合理,但這樣真的好嗎?
.
身為一個對各國搜救體制略有研究的人,今天我想提供一個天平另一極端的觀點:加拿大卑詩省搜救協會(BCSARA)。這是北美洲規模最大的第一線民間地面搜救組織之一,由79個地面搜救團體和超過3,000名志願者所組成,每年出勤次數超過1,900次,救援超過2,100名失蹤或受傷的人。位於國際戶外觀光勝地的他們,是三不五時以身赴險的一群可敬公民。
根據協會自己計算,如果要以有薪制度來取代協會的工作,每年會超過2千萬美金,還不計入超過5千萬美金的雜項支出。另外據消息指出,卑詩省直升機救援也免費,費用則由民間捐款和政府補助支出,但有關單位「保留」追討費用的權利。(他處和美國各州情況皆不同)
-----
以下是協會對於搜救免費的正式官方聲明:
BCSARA 和其所屬的搜救會員團體不認同為卑詩省內的搜救服務而向任何人收費,無論他們的求援原因為何。
BCSARA 相信,如果迷路、受傷的人或他們的親友知道搜救服務需要付費,就會直接影響他們求援的意願和時機。我們的立場是:任何搜救服務的部署若有延誤,就會影響到任務的成功。
卑詩省每年發生超過1,900件求援案件,可以是在市區搜索失智症患者、找尋野外迷路的健行者,或是深入山區利用專業技術和裝備搶救登山者。在任何情況下,回應求援的道德義務均優先於任何收費的念頭。當授權機關發出請求,BCSARA 的會員搜救團體就會執行搜救任務,且不論求援理由為何都不收費。
BCSARA 的管理層由16位從全體組織選出的志願者代表,及合作機關(加拿大皇家騎警、市警署、卑詩省應變管理處、卑詩省消防及救護)各自指派的1位代表所組成。
我們搜救會員團體的目標是拯救生命。
-----
同樣的思考方式也可泛見其他國家的志願者搜救組織。近年走入戶外的人越來越多,準備不足的新手隨之增加,他們也不是沒想過收費這回事(尤其是很窮的地方型組織),但大致上都認同不應該為了搜救而收費──因為延誤求援時機的弊遠大於利,不只讓生還機率降低,更可能讓搜救人員陷入更危險、被動的處境。
臺灣的環境擁有自己的問題,比如說民搜、義消的資源和能量不足、面對勤務量跟搜山任務有心無力的消防(主責單位)、數量節節高升的戶外休閒愛好者等。政府內部並非沒有思考過搜救付費議題,但潛在爭議宛如潘朵拉的寶盒,若開啟則是另一波問題的開端,包括付費標準化、公平性、審查機制等,或可能耗費更多的社會成本。
少數偏激者認為簽一份責任自負的切結書(生死狀)就好,但至少就我曾研究過的先進國家之中,沒有任何政府會如此對待人民,再嚴苛的地方至少都會有某種形式的配套保險制度──而且最重要的議題應是人道主義才對,不是針對成本窮追猛打。
大體而言,一地的觀光興盛,利益越多就能催生越好的公私體制,但相對的會犧牲自主的空間和提升成本;相反來說,一地的觀光薄弱,雖然保障低成本和自主性,但就越會依賴公部門的資源來處理一切問題。臺灣剛好處於青黃不接的時期,傳統社團日薄西山,登山產業粗具規模,但商業部分卻欠缺定義與長遠規劃,上面還駕著多頭馬車繼續跑。
「山林解禁」政策之後,合乎邏輯的下一步應是「戶外遊憩資源統整和規劃」,不知道政府能否勇於面對這個延誤數十年的大課題?
-----
Photo credit: ssarteam [Instagram]
機關單位定義 在 KKBOX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致所有參與催下去音樂節的你們
沒想過,南港能有這樣的音樂風景。 2021 KKBOX 催下去音樂節,我們做到了。
每一次的宣傳裡,我們總是說風雲榜變大了,擴大為兩天的「催下去音樂節」,但是我們要用什麼內容去充實變大的規模? 核心價值定義了催下去音樂節的精神與態度,讓我們有所本,去思考用什麼內容傳達理念,否則只是空想、沒有靈魂。因此在前期,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做音樂節、這個音樂節要帶給觀眾什麼?有過好幾次熱情而充滿火花的討論。
KKBOX 觀察到台灣自由的創作土壤,孕育出許多才華洋溢的創作者。是這些優質的聲音,才讓 KKBOX 發展到今日的成績。而今日的 KKBOX ,能為台灣的聲音環境多做點什麼?我們需要提供資源,讓這些創作者有機會感謝支持他們的粉絲,讓他們有更多、更大的舞台,讓更多人看見。
因此,「放大聲音」的核心精神明朗起來,「催下去音樂節」應運而生。
自由的聲音環境該是怎麼樣的?現場的你們可以跟著 Cool & Chill 的音樂擺盪,也能感受台灣饒舌挑戰言語禁忌的敏感神經;可以隨著 DJ 台的節拍起舞,也可以號召前後左右繞圈衝撞;我們談論各種話題,開放而不噤聲,讓各式各樣的聲音在此放大,成為每一個你攝取的養分。想像起來,這是多迷人的風景,是你們,讓台灣自由的聲音、許多的優質品牌在南港這塊土地得以被看到、被聽到、被接收、被討論。
當然,疫情之下,讓未來多了些不確定性,也讓我們針對活動的防疫與安全規劃更加謹慎。我們和各主管機關密切聯繫,一次次調整優化整體防疫管制、場域規劃與飲食原則,保證讓在場所有人安全無虞。特別感謝合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以及台前幕後協助防疫與安全管理的主管機關人員,一起守護現場的安全。
為了管制人流並落實防疫規劃、實名制入場,導致動線一度壅塞,讓殷切期盼入場的觀眾感到失望,也造成南港居民的不便,這點,我們必須說聲抱歉。感謝台北市府各部會主管機關、南港區里長居民對音樂活動的鼎力支持,這一切並不容易,是每一個配合防疫措施並遵守秩序的你們,成就了這兩天的演出。
第一次的催下去,希望你們喜歡,不久的未來,我們會做得更好。請和我們一起支持自由的聲音,催下去音樂節,我們很快再見!
👇 2021 KKBOX 催下去音樂節 演出歌單👇
3/13 演出歌單🎧 https://kkbox.fm/jD4JRd
3/14 演出歌單🎧 https://kkbox.fm/iD4IkC
#2021催下去音樂節 #KKBOX #TURNUPFestival

機關單位定義 在 鄭文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跟蹤是一種不受歡迎的騷擾行為,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的調查顯示,高達78%民眾有遭受跟蹤的經驗,被跟蹤期間一年以上佔了45.9%、三年以上高達近25%;該會在另一項調查中更發現有12.4%的年輕女學生表示曾遭遇跟蹤騷擾。
🎈跟蹤具備「發生率高」、「危險性高」、「恐懼性高」和「傷害性高」四大特徵,對被害人日常生活及身心安全,都具有相當程度的破壞性與危險性。有些被害人甚至需要幾個3個月到1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治癒跟蹤所造成心中的恐懼感,可見跟蹤是一個你我都應該正視的嚴重課題。
🎈立法院對於制定跟蹤騷擾防制法的進度始終因為定義的問題而無法三讀通過,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於跟蹤騷擾行為就束手無策嗎?
🎈事實上警政單位礙於跟蹤騷擾行為定義不明確、範圍太廣,何謂持續?何謂反覆?何謂心生不安?員警執勤時很難拿捏、判 定。但又希望能讓基層警員執勤時有所規範,因此早在108年就依據現行法令對「跟蹤、騷擾」行為之規範,據以彙製「警察機關查處跟蹤騷擾案件相關實體、程序法對照表」,另外也編製訓練簡報列舉案例,以利員警得認知各種情境,掌握相關法令構成 要件,即時採取因應處置措施。
而在法制未備前,警政單位對於跟蹤騷擾行為一般都是以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89 條第 2 款:「無正當理由,跟追他 人,經勸阻不聽」規定處置,也就是被害人(也就是被跟追者)如發現被跟追(被他人持續接近或即時掌握行蹤,而身心
安全、行動自由、私密領域或資料自主受到超過社會通念所能容忍之侵擾),經向跟追人表達「不願意被跟追」 的意思,該跟追人仍持續為之,就符合規定,如經勸阻不聽,則可處新台幣三千元以下之罰鍰或申誡。

機關單位定義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轉型正義最重要的目的,是還原歷史真相。
真相必然伴隨傷痛,但仍應該要面對。只有受害者,沒有加害者,真相不可能釐清,傷痛也不可能好好被彌補。
近來許多政治檔案的開放,讓我們可以逐步釐清過去的政治案件,如陳文成案、林宅血案,都在一步一步還原隱藏的真相,也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的進展。
但目前國安局提供的檔案,雖然給促轉會的檔案是完全沒有隱去遮蔽的,但對外公開的版本,仍將涉及情報來源、管道、身分等資訊遮蔽;此外也限制當事人不得閱覽許多原持有檔案機關認為涉及國家安全和對外關係的資訊,反映在實務上的狀況,就是許多可能是加害者的單位和名字都被隱去遮蔽。
然而,國安局針對「有嚴重影響國家安全或對外關係之虞」的定義應該要有合理標準,不應無限上綱,此外當事人及其配偶、繼承人理應有閱覽及知情權,因此我主張,政治檔案應以完整且未遮蔽的方式開放給受難者和家屬。
過去國家機器做了一些不好的、不正當的事,那些加害者並非憑空出現、憑空消失。即使目前加害者可能還在公務單位任職,或尚在人世,我們仍應該透過轉型正義的過程,讓他自發尋求社會大眾的諒解。畢竟轉型正義這件事不僅是及於「當事人」或其家屬,整個社會關係的修復、和解與共生,也需要有更多真相的釐清。接下來的促轉工作,我期望能盡可能突破相關法律的限制,以及思考未來供學界、大眾使用相關資料的方式,這部分希望促轉會能有相關的規劃和政策方向。
另外也想提醒,除了目前公務單位以外,過去國民黨底下有許多海外機構,可能也扮演指揮職業學生、監視的角色,在現行行政系統下,這些資料較難被取得與清查,但我們仍有必要持續查找國⺠黨透過海外佈建取得情報之管道,即外界⻑期猜測職業學生「打小報告」之相關資料,這也是台灣轉型正義工程不能忽視的一部分。
「人事清查」,或者「除垢」,一直是轉型正義工程中常用的法律或政策之一,也是轉型正義中算是非常困難的部分。過去台灣基進就一直十分重視轉型正義納入除垢法及落實的問題,未來我也希望能繼續推動修法,建立人事清查和除垢制度以對威權歷史究責。
最後,我注意到,根據BBC 2019年3月的新聞「三年來,對於轉型正義,中國大陸也將其標定為『去中國化的台獨分裂活動』」,中國談轉型正義本來就是很荒謬的事,就像你不能期望一個沒喝過珍奶的人,評論什麼是珍珠奶茶一樣。被中國評論台灣的轉型正義是去中國化的政治行動,正代表台灣的轉型正義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但我也要強調轉型正義應該是去戒嚴體制、去威權專制,檢討國家機器殺人的問題,並非去中國化。
轉型正義是國家在長遠發展非常重要的事,我們希望透過落實轉型正義,能保障最低程度的參政品質,避免類似當初德國納粹的事件再度發生,或讓打著民主反民主的共產體制,繼續影響我們的民主自由。
還原歷史真相,是為了能攜手大步向前。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