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小戴
回想起第一次看戴資穎打球,應該是在 2016 年的里約奧運,那時候沒在看球,也根本不知道這號厲害人物,只記得有一位被寄與奪牌厚望的女選手因為球鞋事件上了新聞,後來在16強賽輸球了,可能就像這屆許多沒有無緣奪牌的選手,奧運過了就被遺忘。但小戴沒有立刻被大眾遺忘,她的排名積分在同年極速竄升,11月一舉攻頂成為球后而再度受到關注。說來很現實,但我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看她打球的,算一算快五年了。更因為看她球而跑去學羽毛球,迷上這項運動(雖然天份很差)。
五年的時間應該夠格稱作半資深球迷了吧,從那時開始幾乎每場都追,甚至設鬧鐘半夜起床看球。如果你夠熟悉小戴,就會知道 2017 是小戴很明確的上升期,然後 2018 是宰制力極強的巔峰期,那時候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年拿了 8 個大賽冠軍,締造女單 30 連勝的高牆(這記錄連現今男單球王桃田賢斗都無法超越)。那時候小戴是所有選手研究和想破解的對象,尤其是作為羽球強國的中國。因為她的球風太特別,有點男孩子打球,而且有女單或幾乎所有選手通常不拿手的反手拍,有人封她是女版的印尼前球王陶菲克。因為擅長使用反手、假動作和時間差出手,使得小戴打球的觀賞性很高,如果再對上風格類似的選手(例如本屆八強賽的泰國選手依瑟濃),可說像變魔術般的神仙打架。這種打法雖然華麗,而且能有效克敵,但失誤率也極高,小戴在羽球迷中有個綽號叫做「戴浪」,她浪起來的時候,球迷就等著暈船嘔吐。
2019 年小戴在女單的統治力些微下滑,幾度失去世界第一的寶座又奪回,但對於大多數來說,世界第一的頭銜不完全代表什麼,許多人只在乎的大賽成績,最重要的就是 #羽球世錦賽 和 #奧運羽球賽,如果攤開成績來看,小戴一個都沒拿過,兩屆奧運止步 16 強,五屆世錦賽止步 8 強,比較能拿來說嘴的大賽冠軍只有亞運,其實在當今能獲得亞運金牌幾乎等同世界冠軍,畢竟羽球強國大多集中在亞洲,歐洲唯一能打(而且很強)的女選手只有西班牙的馬琳(註:馬琳本屆因傷未參賽)。因此小戴常被酸民戲稱是無冕球后,大賽手軟。但那些酸民可能不知道,羽球的最高殿堂除了世錦和奧運,還有歷史悠久的「全英公開賽」,英國是羽球的發源地,全英賽事自然成為所有羽球選手最重視的巡迴賽,小戴曾經拿過三屆巡迴賽冠軍,也是該項賽事的紀錄保持人之一(最近一次是 2019 打敗今天的對手陳雨菲,但 2018 年也是被她中斷紀錄的)。
說到今天的對手陳雨菲,她早期其實拿小戴完全沒辦法,記得初期是 11 連敗吧,直到第 12 次對戰才取得勝利,從那之後陳雨菲就蛻變了,變成一個非常穩定的對手,幾乎每次循環賽都打進四強或決賽,積分也一度超越小戴坐上球后寶座。所以今晚她心中的陰影面絕對不小於戴,況且還有國家機器的龐大壓力。
常有人說現在是羽球女單的黃金年代,八位天才少女捉對廝殺,有日本的女王奧原希望、電動馬達山口茜、泰國的奶茶一姐依瑟儂、印度網美辛度(大賽變身鋅鍍)、中國何冰嬌、大帝陳雨菲、西班牙吼叫女王瑪琳,以及我們台灣的小戴。如果再加上近一年橫空出世的少女殺手韓國安洗瑩,檯面上就有九位高手。她們各自球風迥異,但又互相有點彼此的影子,真要比的話沒有誰有把握鐵定奪冠,爆冷是常有的事。每一場些微的狀態落差都可能決定輸贏。但這也是女單好看的地方,沒有一面倒的局面。
說了這麼多,回到今晚的奧運決賽。比賽就是這樣,雖然身為球迷看見小戴最後一球沒翻過網而跪地沮喪的樣子真的很難過,但比賽真的就是這樣。可能少一點點的失誤,多一點點的球運,或者多一點點的氣勢,比賽就逆轉了,可惜以上都沒發生。對手很成功地運用策略一再逼出小戴失誤,前面說了,小戴的球風就是容易失誤(她自己也知道這個問題),說實在,今天的小戴已經算是失誤少的了,我反倒覺得是後段的體力下滑,控球開始變得不精準。體力這件事,就是運動員的硬傷,如果這屆奧運是辦在 2020 就好了,最好是 2018 小戴的巔峰時期就好了,那時候小戴滿場追球的速度跟現在真的有差,而且打三局也臉不紅氣不喘。可是現實就是這樣。雖然遺憾,但至少我們見證過那個美好年代,而且知道她是怎樣努力過來的。真的很棒!能夠有這麼多球迷為她加油。
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真的很短,所以也希望這篇文可以讓大家多理解羽球比賽這件事,以及不要隨便認為球員們代言很多就誤了本業,她們能賺錢的時間很短,而且少數有人氣的才有那種機會,如果你支持那位球員,就應該樂見她在生命最輝煌的時期,用各種方式發光發熱。聽說今天街頭巷尾好多人在電視前面吶喊,而我們都記住了這一場心碎但經典的比賽,小戴本人都說她盡力了,所以球迷也要慢慢放下。
謝謝小戴,妳早已拿過無數的金牌。
--
圖片出處: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0539998115039&id=1385922825
橫空出世出處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孰非偶像
欣賞林宥嘉,源於從佢身上,見到每個人都可以有各自進路,去成就自己想要嘅人生,只要一直努力不懈,對自己有要求。上年年尾喺台灣睇完台北場嘅《IDOL》之後,感受到林宥嘉以音樂呈現出自己經歷過嘅痛楚,努力過嘅痕跡,見證到大多數一直努力做人嘅人最終都會得出相近感慨同覺悟,然後因殊途同歸而心靈互通,於是欣慰。
十二年前,我睇林宥嘉參賽,當時大眾嘅焦點都係落喺楊宗緯身上,而蕭敬騰嘅橫空出世,更加令有如陪跑炮灰嘅林宥嘉顯得平平無奇。當時佢雖然已經有迷幻王子之稱,唱法有異於其他人,亦有廣為傳唱嘅翻唱作品,但歌唱技巧同對音樂嘅諗法都好普通。之後,佢嘅定位就係主流中嘅非主流,第一隻唱片《神秘嘉賓》,唱嘅都係唱片公司安排嘅歌,市場計算一目瞭然,路向得以確立。然而,雖然呢隻碟我到而家都播緊,但回頭去聽,每隻歌嘅表達,其實都只係不過不失,叫做冇失禮到旋律,冇毀壞到份詞,完全未至於後來嘅驚艷。然後,佢出咗《感官世界》,度身訂造嘅作品,令大眾對林宥嘉點睇自己又有咗更準確嘅了解——唱片首先點明〈關於我〉,形容自己係〈解high人〉,以〈看見甚麼吃甚麼〉帶出自己因為尚未入局而樂於體驗未知嘅好奇同謙虛,以〈說謊〉同〈心酸〉講出戀情不順,再以〈歇斯底里〉吶喊出自己嘅無所適從(解high人竟然會唱出「情緒high到最高點」),最後以〈另一個自己〉同〈感同身受〉收結,消化悲傷。聽眾見到佢對自己嘅音樂開始有權發表意見,而更重要嘅係,佢努力表現出真實嘅自己,率性而勇敢。
訴說初出茅廬嘅經歷之後,林宥嘉轉而思考自己想要點樣嘅生活。人嘅思想隨經歷累積而流動,前提係有用心體會每一次經歷,然後吸收教訓,借助失去理解如何獲得,最後理解得失其實並非最重要。《美妙生活》顧名思義,理應係講佢心目中嘅理想狀態,但〈美妙生活〉所傳遞嘅,並唔係單純樂在其中,而係反思只求逃避寂寞而將自己生活塞滿日程同刺激,未必係真正嘅美妙生活。寂寞同人生並存,每個人都必然要面對,只有學識面對,至會有化解嘅一日,因此正因為〈想自由〉,〈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就更加係必須完成嘅課業。〈不換〉提及嘅「青春只有用遺憾才能夠證明不遺憾/愛總要被愛才可以好像不悲哀」正係代表林宥嘉明白到一切相遇都係不枉此行,因此所謂〈擁有〉亦毋須以伴侶關係一齊,因為「讓我分享妳的苦/帶走妳的憂愁/我只求這樣/把妳擁有」嘅苦情陪伴已經足以畀雙方各取所需。終於,何謂想念,亦以〈想念〉重新定義,「笑聲眼淚/擁抱離別/那麼熱烈/但只能想念/想念/從前從前/已經遙遠/我真感謝/有妳能想念/想念」再次點出生活美妙之處正正在於與人相知相遇分歧分離,然後保留遺物,翻檢遺產。唱片以〈Fly Away〉作結,若然自由飛翔即美妙生活,咁「飛向自己的highway」就係當時嘅林宥嘉所掌握到嘅啟示。
到咗《大小說家》,林宥嘉嘅音樂天賦已經更加出眾,而之所以以小說家自居,就係因為佢喺探索自我之時,發現自己開始有講述故事嘅能力。後來林宥嘉所展現出嘅隨性自如,以至擔任歌唱導師嘅認真專業,可以話係喺呢隻碟初見端倪。小說嘅價值,在於我地可以繞過切膚之痛,感受世界,而呢隻碟顯得偏離主流,正在於人喺了解完自己之後,會開始意識到要理解他人,至可以同他人共存,喺世界立足。〈思凡〉借外星人角度提問,「我一定要盡快調查明白/這落後星球魅力何在」,其中「莫非生命就是要很短暫/才能明白時間多實在」直接道出存在意義嘅思考關鍵。〈Runaway Mama〉探討少女點解選擇走入家庭,思考身分轉換嘅意義;〈越反越愛〉探討情侶點解決心對抗世界,思考愛得轟烈嘅原因;〈週末夜驚魂〉從病者視角描述心理壓力,刻劃病者退無可退,求救無門;〈傻子〉承接〈4號病房〉想要成為瘋子嘅意願,唱出「有時清醒/才是錯誤的開始」,又提供一種alternative way of living。生命既然荒謬,而自願放棄又無法成真,要生活,就要〈拾荒〉,因此主動收拾荒謬,更勝消極躲避。當世人發覺到為人子女只係勉強幸福,工作只係為大公司賣命,相戀只係滿足他人快感,「我的完整/全賴別人的荒唐/我的燦爛/竟然跟自己無關」,虛無瞬間入侵,世人就措手不及,跌得一蹶不振。聆聽他人故事唔等於會即刻搵到自己嘅處世之道,但至少可以因理解世態如是而稍為寬心。
撇開《Jazz Channel》,佢嘅接續之作就係《今日營業中》,換句話說,就係活在當下,每日都努力經營。世界毀滅並唔可怕,只要有生存意志,一切燒成灰燼,生命亦會重臨,正係〈讓世界毀滅〉亦無有恐懼嘅解讀。有人「狠狠把我一夜之間變成了大人」確實痛苦,但痛苦過後,至可能有重生。明白到世事難有完美,天真之中難免有邪,〈壞與更壞〉點出,外在再壞,都唔等於要安於腐壞,「你別任人指派」。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然後再去思考自己同他人以及世界嘅關係,明白到「這個世界/不缺偉大和成功/而我的世界/也不怕失敗者/何不讓我追求/我的快樂」,就衍生出〈飛〉嘅輕盈,因為「收起翅膀/會更遺憾」。想飛就飛,隨心隨意,天色再晚,熱血長存,所以就可以〈Still Open After 10p.m.〉,隨時可以面對困難。〈白晝之月〉係我個人百聽不厭嘅歌,因為佢有日式搖滾嘅衝勁,而歌詞之中嘅堅定意志,全因浴火重生——「我們在人海中/飄飄蕩蕩/尋找相同眼光/投射在彼此眼中的映像/是同一種希望」,他人係自己嘅投射鏡像,而已經成長嘅同伴就係前行嘅力量來源,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曾受過的傷/不能掩蓋不能遺忘/這是堅持的信仰/往最初的方向」,受過傷,代表存在過,一次又一次嘅處理舊患,都係為未來默默磨刀。「我們的心閃耀/如同白晝之月」,係因為光芒由自體散發,能量源源不絕,不但毋須再依賴他人,更可以輸出溫暖,照顧更多他人。
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嘅偶像,亦應該以成為自己嘅偶像為目標,並唔係狂妄之語,而係學識愛惜自己至會講得出嘅信仰。睇住林宥嘉不停發掘自身特色,實踐出我一直強調嘅精進自身,最後發光發熱,以演唱會宣告佢嘅人生進程終於行到自我崇拜呢個階段,我坐喺舞台之下,忽然就有種無名感觸油然而生。或者,每次睇佢重新演繹舊作,例如〈眼色〉呢種曾經唱得平淡無味,就係一再見證緊佢係繼續向前,而非原地踏步,就如同我對於自我嘅鞭策——「投射在彼此眼中的映像/是同一種希望」,見到他人嘅努力都有回報,自己又會更想加快腳步,迎頭追趕。裝備好自己,我地就可以輕裝上路,然後等待〈寵兒〉裡面所唱嘅嗰種相愛降臨——「開始發覺/不一樣了/全不一樣了/不是錯覺」,因為我地都已經背負滿身血汗,回歸純粹。
坊間有間出處不明嘅金句,「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顯得毫不費力」,我一直都無法理解。奮鬥在乎過程,而結果必然反映過程,既有努力,顯示出確曾努力嘅姿態,份屬平常。尋覓適合自己嘅路向,志在精進自身,喺他人眼中顯得費力與否,唔應該係奮鬥之時需要顧慮嘅事,而就算顯得狼狽,亦係因為挑戰過,認真過。只要最後做到收放自如,過去任何曾經出現嘅窘態都會真正成為過去,即使再次提及,再次回想,都只會對挫折心懷感謝,一切雲淡風輕。有過努力,有過奮鬥,孰非偶像。
https://gnimmm.com/2019/05/25/id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