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分享】臺北植物園展覽
漫步林間,俯拾皆是的樹枝和小樹幹有什麼用途呢?
為了促進對森林的了解,增進木藝手作的風氣,林業試驗所特辦理利用疏伐修枝的小徑材創意設計競賽,本次「藝啟山林」展覽即是競賽活動的成果展。
展覽主題命名為「藝啟山林」,是對過往臺灣開發對蠻荒野林採取「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態度的一種翻轉,我們可以採取藝術的眼光重新開啟對山林的視角。透過本次展覽參賽團隊的示範,可以讓觀者認識到森林與藝術都與我們很靠近。
展覽資訊:
藝啟山林—森林資源活化的小徑材創意設計競賽成果展
地點:台北植物園 欽差行臺
展覽日期:2018/03/08-05/06(每週一、二休館)
觀眾票選活動:03/08-03/20
開幕及頒獎:2018/03/23 10:00 am
🍎農傳媒-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
👉www.agriharvest.tw
【展覽訊息】
藝啟山林—森林資源活化的小徑材創意設計競賽成果展
地點:台北植物園 欽差行臺
展覽日期:2018/03/08-05/06(每週一、二休館)
觀眾票選活動:03/08-03/20
開幕及頒獎:2018/03/23 10:00 am
漫步林間,俯拾皆是的樹枝和小樹幹有什麼用途呢?為了促進國人對森林的了解,增進木藝手作的風氣,林業試驗所特辦理利用疏伐修枝的小徑材創意設計競賽,本次「藝啟山林」展覽即是競賽活動的成果展。展覽主題命名為「藝啟山林」,是對過往臺灣開發對蠻荒野林採取「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態度的一種翻轉,我們可以採取藝術的眼光重新開啟對山林的視角。透過本次展覽參賽團隊的示範,可以讓觀者認識到森林與藝術都與我們很靠近。
為匯聚社會各界的創意與能量,讓森林走進日常之間,林業試驗所於106年8月開始啟動疏伐修枝材料應用的計畫,辦理全國性無主題限制的小徑材設計競賽,經報名、初選,錄取六個團隊。各團隊分布於全臺,分別是宜蘭大學學生組成的NIU-B木味、森設場所,屏東科技大學學生組成一徑相廷與木藝創作研究室,另有很厲害的開業公司橡鹿手作,以及業餘木工愛好者Lumber 11。年齡分布從20到60歲,背景有木作公司、幼教業者、學生組等,非常多元。
在競賽期間,各參賽團隊必須經由林試所專家培訓疏伐修枝的學理與技法,並實際到現場進行修枝假期的實作,來取得比賽用的原材料。本次競賽帶領參賽團隊進行烏心石人工造林地的修枝,參賽成員都大呼值得,不但整個過程超療癒,還能取烏心石材料這種無價之寶。提供林地的私有地主也非常滿意,能省下雇工修枝的費用,整理過的疏開的林地,透視度更佳、林木生長更旺盛,也減少病蟲害散布的機會。爾後,私有林若有疏伐修枝的需求,亦可仿傚此模式,召募各界志願參與修枝假期,同心照顧森林。
經過一系列的室內外說明實作,與材料設計期的顧問輔導,以及精彩刺激的所內外專家評選,評選結果榮獲第一名團隊可得到高額獎金十萬元,第二名五萬元,第三名三萬元。各競賽團隊的作品於3月8日正式在臺北植物園欽差行臺展出。
林業試驗所張彬所長强調,臺灣是一個坐擁高比例森林覆蓋的寶島,但極少人了解,政府大力推廣人工造林,提供國內自產材之需。在漫長的林木生長期,如同我們要打理門面,林木也要適時的疏伐修枝,才能維護樹木健康、良好的景緻與高品質的木材。疏伐修枝所遺小徑材或枝梢材,原為無用之物,在林業試驗所耗時八年廣邀各界參與、設計、推廣到商品化,已漸次成為社會大眾熟知的環境商品,從工藝精品到學童DIY,都能成為居家親近森林的方式。
【觀眾票選活動】
公布獲獎名次前,展覽現場還邀請大家投票猜猜誰是第一名?
猜對的,主辦單位林業試驗所會在3月23日的開幕及頒獎儀式後抽出10名幸運得獎者,贈送市面買不到的臺灣肖楠磁鐵一組。同時也會將選票統計後,頒給該組隊「最佳人氣獎」。歡迎大家踴躍支持您心目中的好設計,也是支持森林管理與廢料利用的理念。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油畫&大漆展 王雯專訪 人心與意識的交織 「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王雯以油彩與大漆為媒材、孔雀與人作為象徵,展現觀察萬千世界所得哲理、傳達正面與美的意象。 ▶耳濡目染的童年◀ 不笑一臉酷酷,笑起來又十分可愛,這樣反差出現在創作者王雯身上,同時她的作品總是充滿...
欽差行臺展覽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油畫&大漆展 王雯專訪
人心與意識的交織
「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王雯以油彩與大漆為媒材、孔雀與人作為象徵,展現觀察萬千世界所得哲理、傳達正面與美的意象。
▶耳濡目染的童年◀
不笑一臉酷酷,笑起來又十分可愛,這樣反差出現在創作者王雯身上,同時她的作品總是充滿幸福彩虹般的色彩也令人感到好奇。
採訪時聊到她的老家在宜蘭蘇澳、家裡經營民宿,到她的工作室拍攝時有幸一窺裡外都充滿藝術氛圍的民宿,每一間房都以藝術家作命名,還有許多金屬工藝品,王雯父親手做工業風家具。王雯從小耳濡目染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小開始動手創作,她說小時候常拿著一把父親送的小鋸子,自己跑去竹林裡取材做成玩具,就這樣玩過許多媒材,到了國中升高中時班導介紹她報考美術班,因此而進入美術班,才慢慢接觸正規平面繪畫教育,大學則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
▶有別於傳統油畫創作◀
近期,王雯的創作媒材以油畫與漆畫為主,兩者皆為大學所接觸到的媒材,油畫創作上,她以「點」與「線」進行組織,特別的是使用刮除的方式來增加作品的層次,作品中人體的立體感、孔雀的線條展現,皆是在上完底色等顏料乾了之後,再上一層,並在乾掉前以自製的工具進行刮除、推開顏料,劃出線條,顯露底色,與傳統油畫展現厚度、沉重的質感相反,表現出輕盈、飄然的氛圍。而一筆一劃的刮除過程十分費工。
在作品的象徵性符號中,王雯認為「點」是自然萬物的起始,它在作品的畫面中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延伸呈「線」,其中幾乎所有的線條皆為曲線,常是有規律地排列成針織狀的符號,代表著複雜、繁複的任何有形與無形的事物。「線」延伸為「面」後,再以繽紛的色彩統合這些點、線、面。她在色彩的運用上,嚮往迷幻、脫離現實且美好的色澤作為呈現。
▶大漆的美妙之處◀
在王雯大學接觸到漆畫後,她就對這個特別的媒材感到著迷,除了油畫,這次展覽也特別展出幾件大漆(天然漆)作品。說到「漆」大眾對於日本的漆器較為印象深刻,其實漆畫淵遠流長,創作過程繁複、費工,也有條件的限制與困難度,其中一項就是創作者必須對於生漆不過敏。
除了因為王雯對生漆不過敏之外,主要讓她熱愛此媒材的因素,在於漆畫創作過程許多外在因素常會讓成果出乎意料,例如作品陰乾當中,溫度與濕度都會使顏料的色彩有所變化,許多工法與製作步驟、像是嵌顏料、鑲嵌進去等技法,多變的創作方式,與顏料的堆疊、再行打磨,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打磨拋光之後,漆畫光亮的表面令人賞心悅目,王雯形容這種光亮就像是名車烤漆一般的光澤!
▶孔雀&人的象徵◀
在王雯的油畫與大漆作品中,以「孔雀」與「人」為主角,畫中人物五官祥和、臉龐福態,相似於佛祖的外貌,象徵「神」或「看不見的力量」,可代表命運、因果與未知的力量。在畫面中,常見色彩華麗、線條繁複的孔雀仰望著人,對王雯來說反而孔雀代表著人,或是世俗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孔雀仰望的動作象徵對力量與因果的欽羨與折服。
為何選擇以孔雀來創作?王雯認為現今社會氛圍低迷,大家為生活奮鬥、年輕人對於未來感到茫然,希望藉由作品傳達予觀者和社會正面能量,在孔雀之前,她其實嘗試畫過多種鳥類,像是台灣藍鵲、金雞甚至是火雞…等,而孔雀除了華麗、同時也具有吉祥、正面的意義,最為接近東方瑞鳥鳳凰,同時也是她童年美好記憶的一部份。特別的是,王雯選擇綠孔雀為參考,不同於台灣常見的藍孔雀,綠孔雀頸部羽毛呈現鱗狀分布,在筆法的表現上更能呈現特色。另外,雌雄綠孔雀的外貌差距與藍孔雀比較起來差距甚小,可謂生物中兩性平權代表之一。
在孔雀的外型描繪上,王雯喜愛東方水墨中對物體與形象的表現方式,通常經過創作者本身的演繹、包含動物或是樹木呈現的姿態,不以寫實為標的,因此在創作上她不執著於物像原本的色彩,孔雀的形象則經過她的吐納、賦予自身語彙。
▶作品傳達宗旨與目標◀
在創作上,王雯欽佩日本傳統工藝的嚴謹態度,她舉例日本漆畫髮刷的清洗上,手勢與角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與規定,從小地方可見其堅持與傳承,她覺得十分值得學習,也期許自己以「職人」態度為目標進行創作。
在作品的意念表達上,王雯引用大乘佛教《維摩詰經.不思議品》:「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的內涵,融洽「職人態度」,即是由大見小,由小見微,化微塵觀,遍地皆世界。王雯認為「現實是可瓦解的,但始於積累,而在積累之前源於起心動念。實與虛的倒影,倒影是華麗且美好的,影射為外在與內在,內在是擁有著無限可能,甚至使外在昇華與幻化。」以純粹的心去創作、去追求自我,傳達正面能量與美,希望觀者在生活中反思與回歸自我。
王雯-以油彩與大漆為媒材、孔雀與人作為象徵,展現觀察萬千世界所得哲理、傳達正面與美的意象,希望觀者在生活中反思與回歸自我。
王雯簡歷:
文化大學美術系,碩士班
獲獎:
2014 /《鳳凰》油畫作品 / 北京台灣會館收藏,北京,中國。
2014,1 /「宜蘭美展」入選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臺灣。
2012,10 /「第十五屆聯邦美術新人獎」入選 / 聯邦文教基金會,台北,臺灣。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ycR8BNd_M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