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菲亞娃好台灣 #花蓮 #清水斷崖 #防疫優先對抗病毒 #非必要不出門 #該做的事還是要好好做 #該分享的還是要認真分享 #陪伴家人關懷朋友|
💟約九百萬年前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發生擠壓出台灣,不斷碰撞隆起(造山運動),加上豐沛的雨水,上覆的岩層受風化侵蝕作用剝失,深處的大理岩和片麻岩於是逐漸抬升露出地表。
🧿清水斷崖高一千多公尺,以極近90度的角度緊臨太平洋,公路綿延20多公里,蜿蜒曲折,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茫茫大海,形勢險峻,氣象萬千,令人膽戰心驚,嘆為觀止。
✅傑菲亞娃◎台灣花蓮Hualien秀林鄉【清水斷崖】台灣十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1萬的網紅YOYO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看更多【小小地理家】►►https://bit.ly/2OhIK7u 在今天的小小地理家中,瘋狂博士將要介紹給小朋友認識的是「台灣島的形成」,大約六百萬年前,台灣島就是由我們地球上的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這三塊每天互相碰撞、擠壓,進行著板塊運動,久而久之就將台灣推擠出來囉!在瘋狂...
歐亞板塊 太平洋 板塊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因為台灣整個島嶼先天上就是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接擠壓碰撞的隱沒帶正上方,再加上也是為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經過之處,斷層遍佈、火山火洞、地震頻繁原本就是台灣島先天上的地質特徵與宿命。
事實上,整的台灣島以及周遭的小海島原本就是兩大地殼板塊擠壓碰撞作用之下,硬生生被造山運動所推擠從海底隆起的!
而台灣島上這樣的造山運動並沒有平息,目前仍舊持續發生作用中,台灣的造山運動造成複雜的褶皺地形和斷層,直到今天,菲律賓海板塊仍然以每年平均7-11公分的速度向歐亞板塊推擠,使得中央山脈海拔高度持續上升,其碰撞前緣的台灣海岸山脈,現在每年仍然在以平均2-3公分的速度在長高當中,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的千百年間這樣的造山運動仍然會持續運作當中。
♡
歐亞板塊 太平洋 板塊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遭遇地震、強震是同時環位處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以及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處之上的台灣島的宿命。
這是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GS地震資歷庫中所記錄的,自1900/01/01~2020/11/02這120年期間,曾經發生在台灣本島以及地圖所顯示的周遭地區上的規模超過4.5的地震之震央位置以及地震規模大小、震央深度與發生的時間。
左側欄目內所列的是,在這段期間內120年的時間內,在地圖所顯示的範圍內所發生過規模最大的前十大地震的相關資料。
台灣地區地震頻繁的程度,大家自行參考。再次強調,這張地圖內所顯示的,只有規模4.5以上的地震,依據中央氣象局自1994 ~ 2013 年20 年的觀測資料顯示,臺灣地區平均每年約發生23,000 次地震(扣除民國88、89年個數),其中有感地震約1,000 次。
PS. 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GS地震資歷庫中所記錄的,自1910/01~2017/10/13這108年期間,曾經發生在台灣本島以及周遭海域上的規模超過2.5的地震之震央位置。
這張圖是以彩色地形圖的方式呈現,而地震震央的呈現方式,如果同一地點層積發生過多次地震的話,則規模最大的地震,排在最上層,然後依照規模大小依序堆疊下去,重點在凸顯出該地點在過去108年期間所發生過最大的地震規模為何。
特別要說明的是,這只是過去108年之間USGS所記錄下來的台灣地區地震資料,而USGS資料庫中針對台灣及周遭區域最早的資料是始於1910年。
因此,在地圖上沒有顯現出有地震震央分佈所在的地區,有幾種可能性,一為從來沒有地震震央座落於該地點,或是在過去108年之間沒有記錄到過發生過規模大於2.5的地震震央出現過。至於超過108年之前的時期,則不在本資料庫有效的紀錄範圍內了。
此外,美國USGS所採用的是「地震矩規模 (Moment magnitude scale, Mw ) 」來描述地震大小,與我國中央氣象局所慣用的「芮氏地震規模 (Richter magnitude scale),亦稱為近震規模 (local magnitude, ML)」 在判定地震規模時,會有些出入,例如直到今天大家都還印象深刻的台灣九二ㄧ集集大地震,USGS判定為地震矩規模7.7,而中央氣象局則依芮氏地震規模判定為規模7.3,特別跟大家說明以避免誤會。
由於當初設計芮氏地震規模時所使用的伍德 - 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限制,當芮氏地震規模大於某數值(約 7.5)以上時會有「飽和」現象,也就是計算出來的所有地震規模值都趨近相同。此外,觀測點距離震央超過約 600 公里以上時,芮氏地震規模的計算會產生極大誤差而不適用。
於是地震學家發展出表面波規模 (surface waves magnitude, MS) 和體波規模 (body waves magnitude, mb) 來描述較遠距離的地震規模值,以地震波中特定波相的最大振幅來計算,但是這兩種計算規模的方法,對於大型地震也會有飽和的問題。
到了 21 世紀初,地震學者採用更能直接反應地震破裂過程物理特性 (如地層錯動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 的表示方法即地震矩規模 (Moment magnitude scale, Mw ) 來描述地震大小。
地震矩規模的優點在於它不會發生飽和現象。亦即,大於某規模的所有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將不會發生。另外,此地震矩規模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有較直接的聯繫。因此,地震矩規模已經取代芮氏地震規模成為全球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尺度。
美國地質調查所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監測全球地震活動並發布地震消息,對於規模大於 3.5 的地震幾乎都已經使用地震矩規模來描述地震大小。
完整的相關資料請見這個相簿中的相關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76309132504673&type=3
♡
歐亞板塊 太平洋 板塊 在 YOYOTV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看更多【小小地理家】►►https://bit.ly/2OhIK7u
在今天的小小地理家中,瘋狂博士將要介紹給小朋友認識的是「台灣島的形成」,大約六百萬年前,台灣島就是由我們地球上的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這三塊每天互相碰撞、擠壓,進行著板塊運動,久而久之就將台灣推擠出來囉!在瘋狂地理劇單元中,除了有大哥哥大姊姊好看的歌舞秀外,另外台灣妹妹坐著時光機回到過去,發現它的出生是由於太平洋海板塊爺爺和歐亞大陸奶奶,還有菲律賓海板塊哥哥,三個人互相推擠所形成的,而在地理小百科中,將用圖卡來讓小朋友瞭解台灣誕生時候的情形。
★★寶貝學習推薦★★
YOYO最新唱跳MV
►►https://bit.ly/2JDnUvS
YOYO熱門唱跳專區
►►http://bit.ly/yoyohotmusic
就是要PLAY
►►https://bit.ly/2LybAz9
YOYO點點名
►►http://bit.ly/2NmL3J7
嘻遊記
►►https://bit.ly/2wOnmjA
大頭小狀元
►►https://bit.ly/2wQwNOv1
【訂閱YOYOTV】►►https://goo.gl/PCO1F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