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課程有個特別的前提假設,就有是發出明亮穿透的聲音是人類的本能,是後天因素導致聲音出了問題。
這一點是構造使然,聲帶的閉合與咽部開口若是在自然的狀態下,會呈現較大的截面積比,講中文的說法就是“開”,而這個“開”就會讓聲音聽起來有“開”,產生明亮穿透的音質感受。
所以在歡樂的場合時,大部份人的聲音都會明亮許多,因為“開心”,喜歡的心情導致了放鬆,而使聲音也“開”了。
在很小的時候,聲音也都頂亮的,長的愈大、愈尷尬,聲音就愈悶、愈緊了。
所以,整個課程我們在學習的,其實叫“恢復本能”,想的太多、控制太多,反而離這“本能”愈遠。
但許多人最大的問題,是想太多、擔憂太多,要回復這本能可是件難事。對於這些的學生,我會建議他們多練深呼吸、打哈欠,先把“鬆”度提升一些,這一略“鬆”下來,聲音就會有“開”的感覺。
有些人會很快的感覺聲音不一樣,最容易感受到的是“續航力”,講的比較久,比較不會啞嗓。敏感一些的會發現聲音比較亮、比較脆響,大約五、六成的人在一期四週的時間會有足夠的改變。
比較慢的人,如果願意練下去,八週到三個月也會有明顯的效果。
只是這些改變足不足夠也就因人而異了,因為在長時間咽部收縮封閉的姿態下,會出現形狀改變的狀態,就像是長時間伏案寫作、打電腦,久了彎腰駝背成了習慣,肌肉的狀態也變得這個姿態下比較舒服,反而抬頭挺胸會覺得累人、不適。
所以,有些人需要更多時間調整舌咽部位的姿態,有點像在矯正姿態,強化某些部位的肌肉,使其身體得到好的平衡一樣。
用這個角度來做發聲訓練,效果會比較快速而有效。當然,許多人無法好好控制舌咽部的肌肉姿態,在教學的帶領上就需要用上許多“想像力”的引導,透過空間、位置的想像來協助口腔內部的姿態做出所需要的樣子。
大概教了七、八年下來,最大的收穫在這吧!對每個人的感受與肌肉控制的差異,來嚐試對特定人更有效果的練習方法。
※ 一對一視訊個人課,請私訊
Line ID: joseyang9287
※ 健聲房公開班,台北(9/18、11/20),高雄(8/21、12/11):
https://www.cln.com.tw/school_openclass_info_165_.html
正方體截面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官媒曝殲-20曾巡航釣魚島,日本沒有任何消息,真發現不了嗎?】
近日,央視軍事官方賬號發布了一篇“當空中王牌遇上殲-20”的報道,又一次對“王海大隊”這支英雄部隊進行了深度的介紹。其中,央視對“王海大隊”裝備換代有了簡單的介紹:1992年列裝首批蘇-27戰機,2000年列裝蘇-30戰機,2019年列裝我國自主研制的殲-20超音速隱身戰鬥機,稱這支部隊一直走在解放軍戰機換代的最前沿。
值得註意的是,央視還透露出一個重大的信息:近年來,“王海大隊”出色的完成了釣魚島空中維權以及東海防空識別區常態化管控等重大任務。從表述上來看,這兩項重大任務是近幾年完成的,而殲-20戰機早在2019年就列裝到了“王海大隊”,說明了殲-20戰機很有可能多次參與了釣魚島巡航任務。
這是官媒首次公開殲-20戰機執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安全的任務,意義重大,說明了殲-20戰機已經形成了完備的戰鬥能力,有能力應對任何的空中威脅。不過,這只是我國單方面宣布了殲-20戰機執行釣魚島空中維權任務,日本官方有沒有相關的報道呢?
日本自衛隊向來有解放軍“禦用攝影師”之稱,我國戰機、戰艦穿越宮古海峽以及釣魚島海域都會引來日本飛機的瘋狂抓拍,可以說我國在東海水面以上所有的軍事動作都在日本空中自衛隊的監視範圍之內。對於中國艦機的動向,日本防衛省會第一時間通過官方網站予以公示,詳細地說明我國有什麽型號、多少數量的武器裝備進入日本附近海域,並配上現場拍攝到的圖片予以佐證。不過,日本防衛省自始至終都沒有任何關於殲-20戰機巡航釣魚島以及東海防空識別區的消息,說明了日本可能從來都沒有發現過殲-20戰機的蹤跡。
唯一能在網上查證的消息是俄羅斯媒體在2020年5月初發布的一條日本航空自衛隊F-15J緊急飛往釣魚島附近空域,但是卻一無所獲的報道。報道稱,在2020年的5月初,日本地面雷達發現釣魚島附近空域有異常情況,隨機命令駐守在沖繩基地的F-15J戰機飛往事發空域進行查證,但是F-15J戰機上的機載雷達始終沒有發現飛機的蹤跡,只能無奈返航,而在事發後的幾天,同樣的事情發生了多次,日本戰機始終是一無所獲。當時俄羅斯媒體就猜測我國可能派出了殲-20戰機前往釣魚島巡航,由於具備優異的隱身性能,日本戰機沒有發現殲-20戰機的蹤跡。
我們先來看一下殲-20戰機的隱身設計:
首先,殲-20戰機采用棱形機頭且機體橫截面基本保持棱形,機頭段上下部分之間具有明顯的折線,發動機進氣道側壁具有明顯的傾斜,能夠向各個方向散射雷達波,減少雷達波的直線回返。
其次,殲-20戰機采用翼身融合和垂直尾翼外傾設計,機身和機翼平滑過渡, 看不出明顯的分界線,機體部件上相互平行。這樣的設計能將雷達反射波集中到幾個窄波束以內,使飛機在其他方向上的散射截面積盡可能最小。
再次,殲-20戰機采用了DSI進氣道,取消了傳統超音速進氣道上的復雜結構、降低了結構重量,還有助於降低正前方的雷達散射截面。
最後,殲-20戰機采用S型進氣道,屏蔽了迎頭發動機葉片雷達波反射。腹鰭完美遮擋發動機,減少側向紅外特征,並且采用了新型的吸波塗層,減少了雷達波的反射。
以上優異的設計使得殲-20戰機擁有了出色的隱身性能,這是殲-20戰機能夠壓制傳統非隱身戰機的前提。由於具備後發優勢,殲-20戰機的隱身性能並不比F-22差,迎頭的RCS值僅為僅為三代機的百分之一。日本F-15J戰機上的AN/APG-63(V)1雷達對殲-20戰機的發現距離僅為20公裏左右,而殲-20戰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在200公裏以上就能鎖定F-15J戰機。如果單純依靠F-15J戰機自帶的機載雷達進行搜索,肯定發現不了殲-20戰機的蹤跡。相反,殲-20戰機僅利用光電跟蹤瞄準系統(EOTS),在火控雷達靜默的情況下就能發現百公裏外的F-15J戰機,可以說戰場態勢對殲-20戰機單方面透明。
對於日本而言,要想發現殲-20戰機的蹤跡,必須依靠地面大型反隱身雷達以及先進空中預警機的協助,單靠戰機的雷達根本行不通。不過,日本目前的預警機以及地面雷達都缺乏探測隱身目標的能力,短時間之內對殲-20戰機束手無策。
目前,殲-20戰機首要作戰對象就是出現在亞太地區的F-22、F-35戰機,這兩款戰機在殲-20戰機出現之前都是神一樣的存在,但是在殲-20戰機出現之後,我們發現它們也就那樣,並非無法超越。在隱身性能相當的情況下,殲-20戰機擁有比F-22、F-35戰機更加出色戰場信息感知能力,攜帶的霹靂-15、霹靂-10E空空導彈性能更加優秀,在地面反隱身雷達以及空警-500預警機的協助下,殲-20戰機可以做到先敵發現,先敵開火。
正方體截面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經驗的研究者,在自己常做的臨床治療,取得 IRB 與同意書後,加上一個隨機對照研究設計,能取得很有分析價值的資料,是進階研究者開發系列研究的常見方式之一。】
⠀
恭喜《#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吳爵宏醫師。
🚩 【立即報名】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3 位講師用超過 240 篇 SCI 的發表經驗,帶你用「最好的寫法」快速寫出自己的論文!
⠀
#文章介紹
⠀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其中一種方式,是以超音波導引,在正中神經旁注射 5% 的葡萄糖水,以改善疼痛症狀與活動度。不過,究竟應該注射多少體積的葡萄糖水,目前並沒有定論。吳爵宏醫師,預計使用之前所做的隨機對照研究資料,做事後分析。
⠀
在隨機對照研究中,患者分三組,分別為 14、14、17 人,注射了 1mL、2mL、4mL 葡萄糖水,並追蹤之後的活動度、超音波彈性、神經截面積、及各種量表數據。追蹤並包括了第 1、4、12、24 周等時間點。結果發現,神經截面積在 2mL 與 4mL 組有顯著下降,活動度在 4mL 組第一周追蹤時改善最多。
⠀
作者認為,較高的體積如 4mL,對於患者的神經活動度以及正中神經截面積的降低,有比較好的效果,不過對於超音波偵測的神經彈性來說,沒有明顯的差別。
⠀
有經驗的研究者,在自己常做的臨床治療,取得 IRB 與同意書後,加上一個隨機對照研究設計,能取得很有分析價值的資料,是進階研究者開發系列研究的常見方式之一。
⠀
恭喜吳醫師!
⠀
#期刊介紹
⠀
Diagnostics 創刊於 2011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11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1(39/165) 期刊。
⠀
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講師張凱閔醫師,曾獲邀擔任 Diagnositcs 期刊 special issue 的 guest editor,在網頁上即可看到其資歷、網頁連結與發刊詞。
⠀
統合分析工作坊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
⠀
Special Issue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Guided Intervention of Musculoskeletal/Neuromuscular Pathology”
⠀
MDPI 集團,近年致力於期刊數據透明化,主動公布許多期刊經營數據,如:審閱時間、刊登文章數、文章接受率、文章閱覽量、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等,非常迅速積極。
⠀⠀
🔥 眾多校友突破困境:
⠀
「最高單月 96 篇,單月 11 位跨越從 0 到 1,解開生涯第一篇成就,甚至登上 45.54 分的 JAMA!」
⠀
與其將寶貴時間浪費在摸索試誤上,不如透過高效系統化的學習,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克服學術起步的障礙,讓您寫作功力大增,跑統計不再求人!
⠀
年中幫自己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現在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開放報名!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
🚩疫情會過去,論文技能會留下。
➠ 2021 / 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讓名字出現在 PubMed 上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