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分散式能源崛起 -
透過「虛擬電廠」整合再生能源、儲能設備、備援電力等分散式能源,已成為能源管理新顯學(09/26/2021 鉅亨網新聞)
逐年攀升的尖峰負載,讓臺灣的能源使用規劃,成為各方焦點。跳脫興建更多電廠的思維,透過「虛擬電廠」,整合再生能源、儲能設備、備援電力等分散式能源,已成為能源管理新顯學。隨著再生能源占比逐步升高,為了解決供電間歇性的問題,能長時間儲存電力的「液流電池」也備受關注。
數 10 年來,臺灣傳統電力供應以大型電廠為主,想要解決尖峰用電問題,除了蓋電廠外,是否還有更省成本、更有效率的解方?
攤開臺灣的用電分布,若以 1 年 8,760 小時來看,臺灣每年用電最多的 200 個小時,對於電力系統產生的額外需求大約為 2GW,相當於年度用電尖峰的 5%,且大多集中在夏季。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組長梁佩芳認為,若要持續蓋電廠,得先思考 2 個問題:一是電廠投資大、建廠時間久,還會面臨環保抗爭行動;二是只為了每年 200 小時的尖峰需求興建新電廠,似乎也不太符合投資效益。
其實除了大型電廠之外,民間也暗藏不少中小型的電力資源,像是散落在企業、工廠、住家裡的太陽能、風力、儲能設備、備援發電機、UPS 系統和電動車等。隨著供電挑戰愈來愈大,未來必須要更加靈活善用這些電力資源。「虛擬電廠」概念應運而生,「就是將分散式的中小型資源聚合起來,變成可靠的電力供應來源,就像一個可受控制的電廠。」
用戶代理人扮演關鍵角色
當傳統以大型機組為主的集中式電力系統,走向分散式電力系統後,原先單純做為電力的消費者,同時也轉為電力供給的產銷者。正因為聚集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用戶參與,虛擬電廠有著更大的調度彈性,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尖峰負載電力,也能為電力公司提供輔助服務。
相比過去台電控制大電廠,只要一個指令;當眾多小資源集結時,該如何有效管理就成了關鍵。這造就一個角色興起,也就是所謂的「聚合者」或「用戶代理人」(Aggregator),「他必須聚合用戶資源,就像一個統一窗口,去台電或電力市場報價,未來代理人會是新的商機。」
「虛擬電廠有很多不同機制,有些可以做出一桌菜,有些就是很專業的一道菜,不同公司的營運策略都不一樣。」梁佩芳表示,目前虛擬電廠在國際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以全球知名的德國公司 Next Kraftwerke 來說,旗下聚合超過 1 萬個用戶,裝置容量達 8GW 以上,並依據用戶特性,設計不同方案,有些投入電力交易市場,有些則投入輔助服務市場;特斯拉(Tesla)也在加州聚集旗下家用儲能設備 Powerwall 的用戶,向電力公司提供電網服務,當加州電力不夠時,便控制電池放電。
滿足五大條件 虛擬電廠商機可期
梁佩芳認為,虛擬電廠必須具備 5 項條件才能發揮其優勢。第一是 ICT 的基礎建設,為了讓代理人清楚掌握每個參與者的狀況,需要導入智慧電表等 ICT 應用,才能即時掌握數據。
第二是預測。代理人需了解電力系統狀況,進行負載預測,事先讓參與者知道未來幾天的用電趨勢,讓用戶有心理準備,提高用戶的參與意願,不至於突然收到斷線通知,措手不及。
第三是打造客製化方案。因應不同參與者的特性,客製化電力的供應狀態,而非所有人一體適用的規則,甚至是調整用戶的生產行為。比如台電大多在下午 1 點到 3 點的尖峰時間,要求降低用電,或許就能和工廠討論改變生產排程。
第四是對市場的了解。代理人需對市場敏銳,針對用戶屬性,細分成不同群體,參與市場上的不同計畫。台電現已要求,未來代理人參與電力市場,必須取得「合格排程者」(Qualified Scheduling Entity;QSE)的資格,代表代理人對市場有基本了解。
第五是決策技術。如何安排出最妥適的方法,讓參與者的成本降低,在電力市場獲得比較高的回報;同時也要有預先準備,當執行期間發生意外的話,如何啟動緊急機制,這些都需要依賴精密的排程決策。
雖然目前臺灣的虛擬電廠概念在仍在起步階段,代理人角色也仍舊偏少,但可以預期,台電的電力交易平台正式上線後,「臺灣的市場就會打開,未來參與電力市場服務會比以前更加自由、開放,只要聚合資源就能去交易,許多業者都在準備,商機可期。」
四大優勢 液流電池成儲能新星
在分散式能源系統中,再生能源和儲能設備不僅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兩者也有高度相關。隨著再生能源的占比逐漸增加,面對「看天吃飯」的間歇特性,更需要長時間的儲能設備,才能 24 小時供應綠電,而安全性更高、儲能時間又長的「液流電池」開始受到關注。
工研院綠能所組長張文昇指出,液流電池顧名思義「就是電池裡有液體流動」。液流電池包含 2 個大型的電解液桶槽,內含可儲存電力的活性物質,將電解液以管線輸送到中央元件,稱其為「電堆」。當需要充放電時,便透過泵浦將液體輸送至電堆,產生電子轉移,以此進行放電或儲電。根據電池種類不同,液流電池可使用多種不同金屬元素組成,目前最成熟的便是採用釩離子的液流電池系統。
比起傳統鋰電池,液流電池具備更多優勢。第一是安全,挑選電池首重安全考量,用水溶液安全性高,無爆炸跟自燃風險。第二是設計更有彈性,由於能量是儲存在液體裡,桶槽愈大,能提供的能量就愈多,根據不同應用情境,只要增加桶槽與電解液,儲存的能量與時間就能更多、更久。
第三是使用壽命長,深度充放電循環可超過 2 萬次,至少用 20 年沒問題,平均儲能成本攤提下來,在長時間儲存上比鋰電池更划算。第四活性物質在液體裡容易回收,即使電池長期使用後,裡頭的有價金屬也不耗損。
「液流電池屬於長跑型的選手,潛力上就是適合做連續長時間的放電和儲存,」張文昇說。這也是為什麼液流電池特別適合作為長時間儲能用途,面對間歇性的再生能源,可將綠電安全、穩定的儲存起來,扮演重要的調節角色。
由於能量是儲存在液體裡,桶槽愈大,能提供的能量就愈多,根據不同應用情境,只要增加桶槽與電解液,儲存的能量與時間就能更多、更久。
打造電堆 2 倍功率 創國際領先水準
早在 2008 年,工研院便意識到儲能會是未來電力系統的要角,率先進行小型的前瞻計畫,評估各種不同的儲能方法。直到 2017 年正式投入,在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打造液流電池系統。
張文昇指出,液流電池有幾個研發關鍵。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位於中央位置的電堆,「電池所有的功率跟充放電效率,都在那裡決定。」第二是電解液性質,由於活性物質儲存在液體裡,就像泡咖啡,水加太少,底部就會有很多顆粒沉澱,若能在相同體積中,溶解更多活性物質,就能儲存更多能量。第三是系統整合介面,如何讓液體流動的最好、耗電最低,牽涉到系統設計問題。
工研院在電堆上花最多心思,除了在結構設計面讓能源效率最大化,材料也經過最適化調整,比起市面上相同體積的電堆,工研院可輸出 2 倍以上的功率,居於國際領先水準。
應用範圍廣 積極導入產業
目前工研院已在沙崙打造一套 200 度電的儲能系統,近似於 2 萬顆手機電池的容量。未來沙崙場域希望可以達到電力自給自足達 50% 的程度,儲能系統能調節尖峰負載,也能支援夜間用電,甚至在停電時做為緊急備援電力。
工研院也將此套系統投入產業使用。工研院綠能所總監楊昌中指出,2019 年,工研院和中油攜手打造首座多元電力供應及儲能系統的智慧加油站「臺南前鋒路示範站」。因應未來的電車趨勢,中油率先啟動轉型,著手布建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的全綠能站體,提供加油站本身與電動機車充換電需求,其中的儲能系統便是採用安全性更高的釩液流電池。
今年 1 月,政府也通過「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俗稱「用電大戶」條款,規範契約容量 5,000kW 以上的用戶,必須在 5 年內設置契約容量 10% 的再生能源,而液流電池也很適合推展至工業區和住商大樓。
除了國內的產業化進度外,目前也有國際電池材料公司,委託工研院進行測試工作,顯示技術已被國際認可。工研院也積極將技術技轉給臺灣電池和儲能業者,「透過扶植臺灣有潛力的廠商,讓此技術做到電堆百分之百 MIT,」楊昌中說。在分散式能源和再生能源的發展下,工研院持續以扎實技術力,協助臺灣迎接能源新時代。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29870
♡
同時也有5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80的網紅劉川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一直在想,我能提供甚麼有效的資源給遠距端努力的學子? 不敢說有甚麼高尚的教育情操,最直接提供未來國中會考素養題型的介紹與分析,來幫助真正肯付出的學生追求高分,「升學」與「追分」是這個企劃單元的主要核心價值。 現在會考的題目不比從前,現在的會考考題不但題目長,考試的重點也多元融合,我把未來素養的考題...
正 向 思考 情境 在 林薇Viv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生活中的三個練習
這個世界確實不完美,
許多時候,我們也無法阻止壞事發生,
但請切記,別因為你是誰,
而感到不滿、懷疑、甚至道歉,
因為身為你自己,從來就沒有錯。
/
約莫兩三個月前,我在信箱裡收到了 大好書屋「 #優雅地反抗」一書的推薦邀請。當時還點進信件中閱讀此書、也並不熟悉本書作者的我,便直接地被這個標題所吸引。興許是因為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總是無法容忍的本性,或是從小有些叛逆的性格,也興許是始終相信反抗二字並未只有一種作法詮釋的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點開來閱讀,這本當時尚未出版的書籍。
記得最一開始,我跳過了序,也跳過了前言,就像是個急著想揭開真相的偵探一般,只想直搗黃龍,迅速踏進作者想要反抗的世界裡,一窺他所看見的,那仍充滿許多衝擊、無奈與憤慨的世界。就好像正因為世界擁有了這些,所以才會激發人們憤怒,也才會促使人們反抗。
但我錯了,從開始閱讀第一個篇章時,我就知道自己錯了,而且錯得離譜。因為標題中的優雅,從來就不只是副詞,而是另一個動詞的展現。他是一個心境,不用以襯托反抗,而是與反抗相輔相成。作者面對壓迫、面對歧視、或面對他人的不公義,從未姑息,也從未僅止於旁觀,但他用了更彈性、更有智慧的方式,讓不合理得以被彰顯,也讓當事人,有轉圜的餘地,不至於陷入僵局。
✍🏻 接受不合理,從來就不是義務,其實反抗,也需要練習。
作者在書中提到,面對不合理的事、面對壓迫,感到不舒服,是天性、是自然,不需要被隱藏,也其實根本就無法隱藏。我們之所以不再察覺他們的存在,通常並不是因為他們改變了,也不是因為我們真的不在乎了,而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沉默,也習慣了不讓星火燃燒,只為了避免衝突發生。久而久之,這樣的漠視,甚至成為了「義務」,成為了那句「歡喜做甘願做」的最佳鞏固者。人們不再因為自己的不反抗,而感到疑惑、掙扎,也不再像過往一樣那麼深切地感受到不合理,所能觸動的感受與波瀾,最終慢慢忘記了反抗的能力,更失去了反抗的勇氣。
然而對於那些不舒服,我們其實可以嘗試用自己舒服的步調,練習反抗。
一次,一次,慢慢地,在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時,感受自己當下的波瀾與反彈,用堅定的語氣表達自己理解,但不代表得無條件接受的立場。也讓對方了解,此一舉動,實為不合理的對待。因為從來就沒有人,有義務要接受這樣的行為,而沒有反抗的權利。
✍🏻 記得尚未達成的,也要記得好不容易已改變的。
當我們逐漸開始意識到不合理,並對於這些情境不再漠視時。那些因看見想要改變的,實則尚未改變,或是因看見改變路上困難重重實為現況,而造成的無力感與衝擊,便會隨之而來。感受當下那股極力想要改變的熱情,是重要的,因為那將引領我們,持續去突破現狀、跨越挑戰。然而接受當下的自己,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一步到位,短時間內做到,也是重要的。因為改變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算我們改變的了自己,要突破一個結構性問題,我們還需要醞釀更多人,也在這個體制中,改變參與體制的方式,才有機會能夠讓整個環境,都充滿新的氣象。
然而,在深陷無力情緒的同時,也萬萬不可忘記,其實回首,我們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了。
如果「促成改變」是一場耐力戰,那麼除了向前衝去,持續記得沿途的風景,每一個好不容易的過程、每一次終於達到的目標、還有每一場沒有想過會跨越的了的挑戰,就將是滋養我們走下去,最好的養份與動力。因為那將提醒著仍在理想半路的我們,雖然未盡之事還有很多,距離終點也還有好長一段要突破,但回首來時路,就算一切再不容易,但我們也都沒有放棄呀!也是這麼咬著牙、這麼傻傻做著,撐過來了!也不知不覺,就走了這麼長一段,當時看來也好困難的路呀!
✍🏻 別讓外面的聲音詮釋你,只有你才能代表你自己。
這個世界,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在告訴你,「應該」成為的樣子。
但這些期待,通常都來自於外在,來自於他人,而非我們自己。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會常常覺得,無論再怎麼努力要去迎合那個標準,但在我們自己看來,卻總還是差了一些。
然而在閱讀此書到尾聲時,我發現,作者想要表達的,從來就不僅僅只是面對不合理時的反抗、面對變化時的彈性、與珍惜自己好不容易才踏過的那些路,更重要的是要回歸內心,傾聽自己的所想、詮釋自己的想法、與握緊自己的主控權。
因為你就是你,是由好多不同的特質、認同所組成的你。而你的存在,不是為了向誰證明什麼,更不是為了去迎合誰的期待。你的存在,本來就足夠美好。你有你的喜好、你的自由,在發現自己不符合他人標準時,懷疑那是自己的問題,是一個很常見的情形。但下一次,當這些懷疑、否定出現時,能否讓我們一起嘗試,在感受到那個懷疑的同時,慢慢將這樣的彆扭表達出來,並且再進一步嘗試詢問自己,如果從我們自己的視角去看,自己真的是這樣一個「不合標準」的人嗎?這個標準,真的適用於我嗎?以及,我們真的有需要去「符合標準」嗎?
此時你會發現,最後能夠去詮釋你的,其實只有你自己。就算用了他人的標準來詮釋,也是我們自己選擇了,拿取外界的標準,並套用在自己身上,加以詮釋。時間一久,我們便有可能變得習慣活在他人的標準與期許裡,最後甚至忘記了,當初為何走在了這條路上,還走到了這裡。
只有你,能代表你自己。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籍時,最大的震撼、同時也是最深切的感動。
別忘記內心所望,也別因為他人的期待,而在還未嘗試前,就先用眼前的繩索框住自己。因為那並非畫地自限,更是自我束縛。
作者用第一人稱視角,寫下了一些他實際在生活、在職場上發生的事。雖然看起來,像是個散文集,但實際上,我覺得更像是一本記錄思考過程的日記,而我們正是作者在分享這些日常與過程的那個對象。也因為如此,我們能透過作者的視角去發現,這個世界雖然真的沒有想像中那樣完美,就誠如每一個我們,也都不可能是那樣盡善盡美。但至少我們可以堅定地相信,作為我們,從來就沒有錯,作為我們,本來就是一種影響,也就可以是這個世界上的一點點光亮、一點點美好。
因為親愛的,你就是你。
而身為你,有你的參與,是這個世界,最獨特的禮物。
#鯊鯊也是辦公室中美好的禮物
正 向 思考 情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陳其邁市長榮獲「2021智慧城市卓越貢獻獎」智慧治理獎 高雄數位轉型再獲肯定
今(24)日我陪同陳其邁市長前往台北領取「2021智慧城市卓越貢獻獎」,能夠獲得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等主辦單位的肯定,對於市府團隊來說,無疑是在疫情嚴峻情境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陳其邁市長去年甫上任即成立「智慧城市推動委員會」,邀請智慧科技領域精英出任外部委員,並設置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KPMO),爭取中央多項智慧科技應用於高雄落腳實體公共服務計畫,因應防疫考驗,市府團隊各局處則需善於整合各項相關智慧科技應用服務方案,導入於民生措施及生活場域,也受到市民高度肯定。此次能憑藉前開施政作為,獲得2021智慧城市卓越貢獻獎-智慧治理獎項殊榮,市府團隊願將此份榮耀獻給市民朋友,感謝廣大市民的支持。
頒獎時市長表示,各項防疫工作及疫苗施打措施,市府團隊秉持著:以“人”為本,解決市政痛點的初衷,勉勵團隊成員,用科技的腦袋去思考如何將科技應用落實,並讓人民有感,如何為高雄市民提供兼顧經濟、社會與環境均衡發展的宜居環境,就是市府團隊心中的「智慧城市」的目標;以醫療數據為例,透過政府資料開放(Open Data)去識別化後以開放格式於網路公開,提供個人、學校、團體、企業或政府機關等使用者應用,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也可激盪出更多智慧應用。
市府團隊推動智慧治理,本著”市民有感”,從市民日常生活出發,延伸出各項輔助方案,目的在於解決市民的難題、創造更大的便利性,如「蚵仔寮漁市場群聚預警」、「旅遊人潮警示燈號系統」、「用路人危險行為監控與語音警示系統」、「漁電共生」、「公有校舍太陽光電設置」及「遠洋漁船監控」,教育局透過「達學堂」線上教學平台,實現「停課不停學」;市民運用LINE熱點「高雄好家載」專區,動動手指下訂,美食、蔬果及用品送到家,兼顧民生經濟,將智慧應用落實於城市治理及提升市民便利性等面向。
未來我們還要持續推動,「5G智慧安全照護系統」照護長者及患者;於輕軌及路口建置「智慧路口防碰撞」,加強安全防護;建置智慧汙水下水道系統;導入智慧科技救災系統,掌握位置,精準救援等科技應用,還有正在建置的工業區固定污染源雲端影像監控系統,以管控空污。
高雄推動智慧城市,有藍圖、有目標也有策略,再加上企業的參與,集結眾人力量,加速智慧城市發展,最終獲致永續經營的智慧城市商業模式,明年將在高雄舉辦的2022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也將是高雄吸引企業投資的最佳平台,我們歡迎國內國際創新團隊落地投資高雄,集結眾人夢想,成就一座美好的城市。
正 向 思考 情境 在 劉川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一直在想,我能提供甚麼有效的資源給遠距端努力的學子?
不敢說有甚麼高尚的教育情操,最直接提供未來國中會考素養題型的介紹與分析,來幫助真正肯付出的學生追求高分,「升學」與「追分」是這個企劃單元的主要核心價值。
現在會考的題目不比從前,現在的會考考題不但題目長,考試的重點也多元融合,我把未來素養的考題分成四大類型:
1.應用、理解與陳述題
2.科學探究實作技能
3.真實生活情境題
4.縱向與橫向的連結題
因此本單元將依上列四大題型進行挑題與講解(挑題原則:太艱深不考的不挑、記憶性及直接解題的不挑…),大家可訂閱我的FB社團,每周不定期發布題目,自己先練習思考看看。
祝各位同學未來會考自然科能「追分成功」!
👍加入劉川楓理化素養研究院,不定期提供升學資訊及資源:
https://fb.me/712PRO.VIP
👍國中自然線上課程訂購網址:
https://shopee.tw/712pro
正 向 思考 情境 在 劉川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一直在想,我能提供甚麼有效的資源給遠距端努力的學子?
不敢說有甚麼高尚的教育情操,最直接提供未來國中會考素養題型的介紹與分析,來幫助真正肯付出的學生追求高分,「升學」與「追分」是這個企劃單元的主要核心價值。
現在會考的題目不比從前,現在的會考考題不但題目長,考試的重點也多元融合,我把未來素養的考題分成四大類型:
1.應用、理解與陳述題
2.科學探究實作技能
3.真實生活情境題
4.縱向與橫向的連結題
因此本單元將依上列四大題型進行挑題與講解(挑題原則:太艱深不考的不挑、記憶性及直接解題的不挑…),大家可訂閱我的FB社團,每周不定期發布題目,自己先練習思考看看。
祝各位同學未來會考自然科能「追分成功」!
👍加入劉川楓理化素養研究院,不定期提供升學資訊及資源:
https://fb.me/712PRO.VIP
👍國中自然線上課程訂購網址:
https://shopee.tw/712pro
正 向 思考 情境 在 劉川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一直在想,我能提供甚麼有效的資源給遠距端努力的學子?
不敢說有甚麼高尚的教育情操,最直接提供未來國中會考素養題型的介紹與分析,來幫助真正肯付出的學生追求高分,「升學」與「追分」是這個企劃單元的主要核心價值。
現在會考的題目不比從前,現在的會考考題不但題目長,考試的重點也多元融合,我把未來素養的考題分成四大類型:
1.應用、理解與陳述題
2.科學探究實作技能
3.真實生活情境題
4.縱向與橫向的連結題
因此本單元將依上列四大題型進行挑題與講解(挑題原則:太艱深不考的不挑、記憶性及直接解題的不挑…),大家可訂閱我的FB社團,每周不定期發布題目,自己先練習思考看看。
祝各位同學未來會考自然科能「追分成功」!
👍加入劉川楓理化素養研究院,不定期提供升學資訊及資源:
https://fb.me/712PRO.VIP
👍國中自然線上課程訂購網址:
https://shopee.tw/712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