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拳繭的心得
練拳時練出拳繭是不是一件好事,是練的很用功很努力的展現還是真的練到功力深厚呢?尤其是在兵器與一些排打的硬功常常會練出繭來。在高中時期豆花與同學有很努力的練一些硬功,打沙袋、排臂、練脛骨、鐵人樁...等,當時還會以長出繭或是硬皮為榮,互相評比誰練的比較硬打穿別人,但是只要幾個月沒有持續練,繭跟厚皮就消失了,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練兵器初期時繭特別明顯,棍是手掌、手指關節處會摩出繭;刀是虎口、手掌、手指關節會摩出繭來,再練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摩擦太多或是用力過緊導致的,讓力量流通、動作順暢後繭又漸漸不見,而且當在練劍跟練槍這一類高階兵器的時候卻又不太會長繭,另外也發現師兄與教練的手上其實不太有繭的,而且手掌不會粗粗的,那時候猜想是跟身形力量使用方式很有關係,這樣說起來練出繭或硬皮到底好還是不好這個疑問就一直埋在心裡。
現在從傷科筋膜的角度下去看會發現長繭的原因其實是用力方式不對,筋膜結構上有過多的轉折,在終端的關節上張力過大的拉扯使皮繃緊導致的,當把結構張力解開之後,手腳上的厚繭硬皮就會慢慢自己回復。同理練拳如果練對練通,手上不應該有這些轉折,也就不會有這些繭與硬皮,從這個角度下去看練習兵器造成的繭某種程度上是功力的問題,身形力量是否真的是連貫放鬆。
排臂、沙袋、鐵人樁這一類的硬功是一個很有效且快速達到實際使用的方式,只要持續一兩個月反覆練習一些簡單的動作,習慣與適應打擊帶給身體的衝擊感同時又可以鍛鍊力道,不失為一個要在短時間內對敵的準備練習,實際打在人身上的效果超群,硬皮厚繭又是一個可以檢視的指標,有一些甚至要練到手臂會摸起來有鋸齒狀的感覺,這樣的鐵手打人一定很有效,但同時這樣的硬功鍛鍊對於筋骨上的傷害也是存在的,所以各門各派傳統武術都有流傳藥洗與傷藥的內服外用去化解傷害,這是必須的。
從解師兄弟舊傷的經驗來說,這一類衝擊造成的筋膜收縮與摩擦造成的皺褶其實會留很久,尤其是拳頭無名指小指這附近的指節、尺橈骨兩側的關節面、肩胛骨的關節甚至到肋骨都會有很多的皺褶,而在練習拳擊的這段時間也發現為什麼要纏手帶、墊軟墊、帶拳套,一個是為了保護同伴,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要保護手指關節,手指關節原比你想像中的脆弱,拳擊的理想是靠骨骼本身去傳遞力量避免關節錯位,強韌的肌肉則是穩固保護關節的重要緩衝,這些都需要真正實際去打後才能夠深刻的理解,也才會發現皮膚變硬的差異。
排臂、鐵人樁的鍛鍊從筋膜角度來看就會很清楚練習的目的既不是練肌肉也不是練骨頭,而是在鍛鍊筋膜。用蠻力繃緊肌肉硬幹蠻幹,這樣會很痛而且會受傷達到效果又沒有沙袋靶具來的有效,這樣不合理。
但是如果從不斷的衝擊中鍛鍊筋膜來看就合理多了,在每一個衝擊的瞬間整合全身筋膜,創造出力量通道,不讓任何肌肉、關節卡死硬撐,藉此鍛鍊筋膜的彈性、韌性,再配合不同型拳的氣息意念所產生的打擊效果才是真正的練習目的,而不是把手臂上的筋膜練死,練到手臂上的筋膜皺褶硬到像鋸齒狀的骨頭這樣皮粗肉厚的,等到年紀大了一定會有身體上的不適,也會對整體結構造成嚴重的拉扯,練成這樣去打人就現代來說犧牲有點太大了,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比如買好一點的鐵棍之類的。
當然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沒有繭才是好的,很多學弟妹手上都沒有繭並不是代表練得好,就豆花看來單純只是偷懶,練習量不夠,沒有真的紮功,說好聽一點就是光說不練,講難聽一點就只是想像和嘴巴中練嘴砲,並不是紮紮實實的從無繭練到有繭,再把繭練到不見,自然就還是白白嫩嫩的沒有功力的手。
#武術練習比嘴巴重要
#學習方向與目的要清楚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020.1.19 豆花藥傷科
武術練習比嘴巴重要 在 口腔運動練習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https://www.cmuh.cmu.edu.tw/ 免費醫訊月刊線上 ... ... <看更多>
武術練習比嘴巴重要 在 Re: [情報]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武術?】- 看板MartialArts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要以這些擂台武術做為參考,可以看看我的相關拙作:【主流武術】這篇,我的理由非常清楚,再來要觀察他們的練習方式,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 也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