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變化】漁光村拆遷、香港仔街市翻新、黃竹坑的商住仕紳化,到華富邨及瑪麗醫院重建、數碼港擴建、南港島綫(西段)動工、海洋公園重新發展……港島南區的變化一浪接一浪洶湧而至。本來南區就有許多舊年代建築,即將要翻新重建,現再加上政府「躍動港島南」的政策推動,南區的寧靜勢將消逝。
然而世間無淨土,風雨變幻是常態。在席捲一切的浪潮前,我們可以接受時代變遷的必然,但不應怠惰,慣於妥協。人可做的,是珍重當前的片刻寧靜,盡力將這裏的美好與價值,文化及歷史,記錄保留,延續傳承,並試圖讓變遷,偏往為人和社區着想的方向。
封面故事後記:https://bit.ly/3qfz1lU
- - -
【香港之南 最後寧靜】封面故事總覽:
https://bit.ly/3gMtfVB
舢舨遊覽香港仔 傳承漁港水上人文
https://bit.ly/2SmHk2O
屹立半世紀 拆遷前的漁光村 以人為本的現代主義建築特色
https://bit.ly/3gMINZD
安居樂業和諧家園 漁光村四十載居民鄭志全:入住後生活環境大幅改善
https://bit.ly/3zMuc7M
悶熱水浸問題叢生 香港仔街市終將在年底翻新 牽動南區人際網絡
https://bit.ly/2TWxkgR
從工業走到商業與藝術 黃竹坑的十年
https://bit.ly/3zWnpZB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明周社區 #香港仔 #港島南區 #南區 #香港歷史 #漁港 #漁民 #避風塘 #水上人 #蜑家人 #舢舨 #漁光村 #公共屋邨 #建築設計 #美學 #香港歷史建築 #重建 #發展 #保育 #黃竹坑 #鴨脷洲 #南港島線 #躍動港島南 #城市 #香港 #hongkong #aberdeen #我就是我
同時也有14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陳其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海風吹呀吹 高雄準備欲飛」 今天,是高雄驛啟程回家的大日子! 意義不凡的,是我們邀請到19年前參與高雄驛站體拉縴演出的 #左營高中舞蹈班,再次舞動驛站、傳承記憶。 蘇貞昌院長專程來到高雄, 15年前,高雄鐵路地下化動工時,也是蘇院長擔任院長,我與林欽榮副市長、資深立委先進們則一起爭取地方經費...
「歷史建築重建」的推薦目錄:
歷史建築重建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之南】「從前,香港是個漁港……」這句話,香港人都耳熟能詳,但未必懂得怎樣把故事說下去。然而,漁港的景色,漁業的發展,以至「水上人」的風俗習慣, 實是香港重要的歷史文化。八十後水上人後代陳子坤及其妻阮穎姿(Jenny),二○一九年起經營文化旅遊機構「浪遊漁港1773」,舉辦香港仔港灣語音導覽遊,讓參與者乘搭舢舨船,遊覽避風塘,探索昔日水上人的生活面貌。
探索香港仔風情詳細文章:https://bit.ly/3gOxVuf
「香港仔以前有水上人在此居住,有community,有『住家艇』、形形式式的漁船,在它們未真正式微或消逝前,希望把這種文化承傳下去。」Jenny說道。
Youtube睇片體驗文化旅遊:youtu.be/l1ExabZboqM
- - -
【香港之南 最後寧靜】封面故事:
https://bit.ly/3gMtfVB
屹立半世紀 拆遷前的漁光村 以人為本的現代主義建築特色
https://bit.ly/3gMINZD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明周社區 #香港仔 #港島南區 #南區 #香港歷史 #漁港 #漁民 #避風塘 #水上人 #蜑家人 #舢舨 #漁光村 #公共屋邨 #建築設計 #美學 #香港歷史建築 #重建 #發展 #保育 #黃竹坑 #鴨脷洲 #南港島線 #躍動港島南 #城市 #香港 #hongkong #aberdeen #我就是我
歷史建築重建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南區日常風景】在一九四○年出版的教科書《香港地理》,如此形容當時的香港仔,「香港仔西名鴨巴甸,為香港島南唯一較大市區,全島最大漁港……地雖濱海,但山勢重疊,港汊深入,風景頗似江南。鴨脷洲與香港仔相距約八十碼,有市街一,往來以小艇,二地實為一區。」這一段讀來,叫人心馳神往,想回到過去看看。
近年香港仔以至南區面臨急速而巨大的轉變,往日的漁港景色、寧靜愜意的氣氛正逐漸流逝。在如今南區散步時,用心察看的話,也可發現許多昔日漁港風俗文化痕迹延續至今,並與當代日常生活融和,營造出這一區獨特的格調。
攝影:譚志榮、周耀恩
【香港之南 最後寧靜】封面故事總覽:
https://bit.ly/3gMtfVB
舢舨遊覽香港仔 傳承漁港水上人文
https://bit.ly/2SmHk2O
屹立半世紀 拆遷前的漁光村 以人為本的現代主義建築特色
https://bit.ly/3gMINZD
安居樂業和諧家園 漁光村四十載居民鄭志全:入住後生活環境大幅改善
https://bit.ly/3zMuc7M
悶熱水浸問題叢生 香港仔街市終將在年底翻新 牽動南區人際網絡
https://bit.ly/2TWxkgR
從工業走到商業與藝術 黃竹坑的十年
https://bit.ly/3zWnpZB
後記:世間本無淨土
https://bit.ly/3qfz1lU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明周社區 #香港仔 #港島南區 #南區 #香港歷史 #漁港 #漁民 #避風塘 #水上人 #蜑家人 #舢舨 #漁光村 #公共屋邨 #建築設計 #美學 #香港歷史建築 #重建 #發展 #保育 #黃竹坑 #鴨脷洲 #南港島線 #躍動港島南 #城市 #香港 #hongkong #aberdeen #我就是我
歷史建築重建 在 陳其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海風吹呀吹 高雄準備欲飛」
今天,是高雄驛啟程回家的大日子!
意義不凡的,是我們邀請到19年前參與高雄驛站體拉縴演出的 #左營高中舞蹈班,再次舞動驛站、傳承記憶。
蘇貞昌院長專程來到高雄, 15年前,高雄鐵路地下化動工時,也是蘇院長擔任院長,我與林欽榮副市長、資深立委先進們則一起爭取地方經費減低。
蘇院長說,今天來參加的不只是一個工程的開工、動工、完工,而是參與城市歷史記憶的共同編撰。比蘇院長大6歲的高雄車站,是當年屏東人、高雄人,出外、回家的共同記憶,也是至今保留最好的車站。
回首16世紀大航海時代,台灣曾是各國在遠東地區航運軸點。如今,舊車站,由日本建造及第一次遷移;新車站建築,由荷蘭設計建造,更別具意涵。
車站定錨回歸到城市中軸線後,將串起高雄海空雙港、3個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包括路科、橋科、亞洲新灣區,也代表著高雄重新的能夠跟國際快速接軌。
借用院長一句話:「若無記憶的個人,生命是蒼白的;如果沒有記憶的城市,這個城市是貧乏的。」
決定保留車站,努力在鐵路地下化後將城市縫補,是不少高雄人的努力,特別要感謝陳菊市長。
「飛向未來對全世界,展現咱的美麗。」
未來,高雄車站做為城市迎賓客廳,也將持續增添新的綺麗篇章。
感謝蔡英文總統、蘇貞昌院長對高雄建設的大力支持。
#鐵路地下化 包含整個高雄車站計畫,總經費達998億,這也代表中央與地方團結合作、互相補位。
#高133 98年因莫拉克風災導致寶來、新發間交通中斷至今,感謝蘇院長允諾支持7億多經費重建,這也是我對六龜鄉親的承諾。
我也和蘇院長至 #明霸克露橋 視察目前搶修情形,並到 高雄市消防局第六大隊第三中隊桃源分隊 慰問辛苦的救災同仁。
.
另感謝交通部王國材部長、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禹道瑞處長、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 高雄事務所加藤英次所長、吉田清史副所長等貴賓到場祝福「高雄驛起飛」。
歷史建築重建 在 葳葳愛旅遊WEIWEI Love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年4月,我們來到了位於歐洲的克羅埃西亞旅遊,這趟旅程成了至今最後一趟歐洲之旅,不曉得何時才會再有機會前往了呢!
今天我們來到扎達爾(克羅埃西亞語:Zadar),是克羅埃西亞的第五大城市,也是扎達爾自治州(Zadar Administrative County) 的首府。扎達爾曾是威尼斯近郊的港口城市。曾是達爾馬提亞王國(Dalmatian)的首都,歴史可以追塑到石器時代末期以至新石器時代(Neolithic),而我們來到的舊城區可說是南歐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古城,保留許多古羅馬的遺址及建築物。這次我們就要帶大家來探訪一下這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札達爾
我們這次會帶大家來看
1.舊城門(The Land Gate)---
位於札達爾半島的入口,威尼斯統治時期,1543年由義大利維洛納建築師(Michele Sanmicheli)所打造,城門上的浮雕是守護神St. Chrysogonus騎在馬背上的英姿,上頭展翅的聖馬可石獅子,是威尼斯的精神象徵
2.五井廣場 (The Five Wells Square)---
16世紀時,由於土耳其人不斷入侵,除了修築城牆外,威尼斯人還建造大型的儲水槽,水槽上方有5個開口(井口),19世紀後,儲水槽已不再重要,奧地利將軍Welden便在此建造第一座公共公園,而公園的入口就在這5口井旁邊…
3.船長塔(Kapetanova kula)---
五角造型的高塔,當時是威尼斯人存放武器的塔樓位於五井公園旁
4.聖多那教堂(Crkva sv. Donata u Zadru)---
札達爾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興建於 9世紀,當時稱為三一教堂,外觀是少見的圓形建築形式,是典型且獨一無二的拜占庭風格聖殿,15世紀時由主教聖多那重建,因此改稱為聖多那教堂,由於音響效果極佳,1979年後成了每年國際中古世紀文藝復興音樂季的場地
5.聖瑪利亞教堂修道院(St. Mary’s Church)---
屬於本篤會女修道院,一般相信此教堂是札達爾女貴族 Čika 於1066年所興建,教堂在16世紀時翻修成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加上了三葉型的圓潤山牆,而內部則為巴洛克式風格
6.羅馬廣場(The Roman Forum)---
羅馬時代的市政中心,由第一位羅馬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設立,大小為45*90公尺,廣場上由柱廊包圍,柱廊上方有各種裝飾,柱廊下方為當時的商店、工藝舖,目前只剩地面舖與兩根羅馬石柱仍保存著
7.海風琴(Morske orgulje)---
由建築師尼古拉·巴希奇(Nikola Bašić)設計,於2005年4月15日向公眾開放,白色碼頭堤岸的步道底下,安裝了藏於海中的35根長短大小不一的共鳴鋼管,地表只露出一排方形、圓形小洞,隨著海浪衝擊而產生強弱變化的共鳴聲,可聆聽亞得里亞海的浪漫樂章...
也希望大家會喜歡~~~
拍攝器材:
GOPRO6、IPhone
#克羅地亞 #札達爾 #歐洲之旅
克羅埃西亞Croatia之旅|閃耀海上的羅馬古城札達爾Zadar|聆聽自然旋律海風琴【葳葳愛旅遊】
歷史建築重建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仔漁光村|街坊帶遊59年歷史公屋 兩年後清拆重建 60年代共用廚廁兼無升降機
近60年歷史的香港仔漁光村,位於香港仔市中心不遠處,預計將於2023年清拆重建。這條依山而建的屋邨共有5座:白沙樓、順風樓、海港樓、靜海樓、海鷗樓,每座大樓的名稱均使用了漁民相關的詞匯。從高處俯視,整條邨的結構就像一條小船。60年代,香港仔漁港繁榮興盛,屋邨因而命名漁光村,為香港仔一帶的水上居民和鴨脷洲居民提供廉價房屋。
研究香港屋邨歷史多年的作者陳志華指出,60年代出現摩打船,部份使用搖櫓漁船的競爭力下降。同時,漁民開始考慮子女的將來,希望下一代可以讀書打工或做生意,令漁民紛紛開始上岸。上岸的漁民會居住在岸邊的棚屋和寮屋,沒有廁所和廚房,居住環境差:「你能想像到,一個有瓦遮頭的石屎建築,與本來的居住環境相差得遠了。」
影片更正
02:00:「房協圖片」應為「1964年2月7日華僑日報 」
05:57 :「房協圖片」應為「1961年11月20日華僑日報」
08:51 :「政府」應為「房協」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508/WFRMDHCZSBBZFLZ7XJGOVX7TNU/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香港仔 #漁光村 #公屋 #60年代 #鴨脷洲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歷史建築重建 在 發展局Development Bureau - 【為了保育歷史建築你可以去 ... 的推薦與評價
儘管政府已透過經濟誘因和維修資助,鼓勵業主保育他們擁有的歷史建築,但仍有私人業主因為面對高昂的地價和維修保養費用,會考慮將建築拆卸重建,因此歷史建築遭不恰當改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