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部落中傳統和現代的糾纏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九歌文學國度)作者程廷Apyang Imiq是花蓮太魯閣族青年,書寫自己從離鄉背井且不太了解自己部落傳統的原住民青年,返鄉種田打獵,面對傳承與身分認同的衝突,書寫部落歷史和家鄉故事,紀錄花蓮支亞干(Ciyakang)部落的土地記憶;書名《我長在打開的樹洞》即源自於部落中一條名為Rangah Qhuni的支亞干溪意涵——「打開的樹洞」。
本文邀請 #作家洪明道 領讀者一起閱讀這位返鄉原民青年從離開、斷裂到返鄉學習、轉化、取捨傳統文化的過程,挖掘部落性別文化的線索,思考傳統如何在當今社會中存續,看見傳統鬆動和對話的可能。
(引文)《我長在打開的樹洞》中對部落當今的生活方式,有傾慕、有責求,無論從什麼面向描繪,滿滿的都是支亞干,都是對故鄉的愛。
書中文化傳承的過程和反思,也能讓其他族群作為參考。同樣一個迎媽祖,在賴和的〈鬥鬧熱〉中看起來是需要革新的習俗,當今卻是台灣文化的標誌之一。是什麼造成這兩者的差別?在追求主體性的同時,如何繼承、如何再塑造文化?Apyang已經把實作心得都放在那裡了。
然而,卻有些課題一百年後的我們仍須面對。書中雖未明言,但仍可以見到「殖民現代性」的幽靈。能將這樣若有似無的幽靈書寫出來,不自溺、不虛無,踏踏實實以身體考察,以思考應對,是Apyang這本非虛構書寫作品的成功之一。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同時也有2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殖民現代性」的推薦目錄:
- 關於殖民現代性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殖民現代性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殖民現代性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殖民現代性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殖民現代性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殖民現代性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殖民現代性 在 [情報] 關於殖民現代性- 看板NDHU-His102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殖民現代性 在 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的貼文 的評價
- 關於殖民現代性 在 【立志】火車載來了什麼:殖民現代性 - YouTube 的評價
殖民現代性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冰的守則】#台北的刨冰捷運地圖 // 李長潔 feat. Chris (留言處會更新修改資訊 20210401)
.
跟最近 #拉麵地圖 的風,與「日和點心」的甜點師Chris,一邊聊天一邊把我們吃過,覺得有特色、有品質的刨冰店填入地圖。像是朝日夫婦、俊彥、小丘、晴子冰室、浪花丸、金雞母等。
.
從我們這半年的討論來看,台日刨冰之間的殖民現代性與後殖民性之量子糾纏,我們是可以大膽地把它們混在一起討論,才是真正的重新脈絡化。所以也放入龍都、珍果、三豐芋冰、雪王等。
.
很明顯地可以在可視化的資訊地圖上發現,刨冰大都集中在由淡水線(紅)、新店線(綠)、板南線(藍)上,形成一個刨冰的十字路。而中山捷運站周遭則是其中的重要集中區,也是拉麵店的一級戰區,就是走一個日本文化風格。文湖線上我則真的沒遇見甚麼令人驚奇的刨冰,請大家提供有趣的冰~
|
#請大家補上覺得厲害的冰店
#夏天吃冰
#冰的十字
#下面留言更新資訊
殖民現代性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活動紀錄】日式刨冰體驗講座 | #朝日夫婦 feat. #偽學術 // 李長潔
.
冷冷的12月16日早晨,連日的雨天,澆不熄喜愛刨冰的人們的熱情。受到淡水「朝日夫婦」刨冰店的邀請,我們一起規劃與執行了一個體驗講座。在講座中,希望透過刨冰的社會科學知識、冰品的設計思考、製冰技術的交流、與親身製作屬於自己冰品的體驗,反映著我們對刨冰的愛好、思想與鑽研探究。
.
▓ #冰的文化人類學
.
活動的開始,偽學術的長潔,以火與冰的文化人類學比較展開思考,探詢「冰」是用何種姿態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世界當中。當然,長潔是以日本為例,刨冰(かき氷)的形式基本上是屬於日本飲食文化的一環。
.
從平安時代的《枕草子》一路散步到明治時期的「天然冰」與「機械冰」的爭論。甚至,我們沿著史料的線索,在台式刨冰中,發現了日治的殖民現代性。其實說來也蠻簡單,屬於亞熱帶的台灣,食冰的普遍經驗絕對是技術的結果。
.
▓ #冰的設計思考
.
在「冰品設計思考」的環節中,我們有了驚人的發現,每一位參與者的冰品設計都太厲害了吧。無論是配合環境自然變化的冰塊折射,或是巧思地隱藏驚人的口味,再或是以不同食材的組合再現設計者的私人生活,甚至是連結在地文化的創生,每個設計都超級創新!
.
▓ #為同一個方向努力的大家
.
交流時才驚覺,講座的參與者各個大有來頭。像是知名攝影師「#Ean的世界大旅攝」、奈良人氣刨冰店「#ほうせき箱」的成員、天母「#冰來冰趣」的老闆,士林「#花藏雪」的老闆、食事創意空間「#Monsoon」的創辦人、台中的刨冰店……等等一群非常有想法的為刨冰努力的人。總之,我很感動。第一次看見這麼多同好聚集在一起,為同一個方向努力。
.
感謝「朝日夫婦」的邀請,感謝眾人的參與,收穫的比付出的多很多。
|
#第一次以偽學術名義辦活動
#紀錄一下
#我也想開刨冰店
殖民現代性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VDKKVl1Ei4/hqdefault.jpg)
殖民現代性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1Usyu9y-UU/hqdefault.jpg)
殖民現代性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AY2v2ArhLU/hqdefault.jpg)
殖民現代性 在 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的貼文 的推薦與評價
「殖民現代性」是什麼意思?殖民現代性是指殖民者為 了統治便利,將歐洲啟蒙之後的「現代性」作為殖民工 具傳進殖民地。 「殖民」必然建立在剝削 ... ... <看更多>
殖民現代性 在 【立志】火車載來了什麼:殖民現代性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立志】火車載來了什麼: 殖民現代性. 35 views · 2 years ago ...more. taiwanmtl. 142. Subscribe. 142 subscribers. 0. Share. Save. Report. Comments. ... <看更多>
殖民現代性 在 [情報] 關於殖民現代性- 看板NDHU-His102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按:阿圖說改成照威力踢印的講義考試,所以我實在不知道這篇會不會考XD。不過「現代
性」其實是東亞近代史研究中相當重要的議題,在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中經常會用到。
所以還是把這個東西整理出來。那天讀書會的時候沒有想到洽當的譬喻與論述來解釋
。希望下面的解釋能夠幫助各位理解張隆志的兩篇論文。如有錯誤的地方還請指正。
--------------------------
殖民現代性的理論定義,至今仍未獲得共識。……主要方法論特徵,在於批判普
同現代性及西方中心論的歷史論述,並修正過去強調「帝國vs. 邊陲」以及「殖
民者vs. 被殖民者」二元對立架構,強調現代性傳布過程中在不同時期、區域、
族群、階層與性別上的多重歷史脈絡,以及在政經與文化層面複雜的互動關聯。
進而發掘邊緣底層人民的聲音,重建被殖民者的文化主體性,作為批判西方現代
史學論述的另類歷史觀點。(張隆志,2004,p152)
殖民現代性分析並非「殖民地現代化」的研究代名詞,更不是機械地對於「在殖
民地的現代性」加以描述。而是以殖民主義與現代性作為主要問題意識和分析概
念,從歷史整體性及區域特殊性的雙重觀點,來解明殖民主義與現代性在母國與
殖民地的共構關係與歷史實踐。(張隆志,2004,p158)
張隆志這一篇〈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基本上是一篇研究討論。從我的理解
,整篇文章的討論重點無非是「如何詮釋臺灣近代史的轉型問題」。他試圖以「殖民現代
性」這個概念工具去突破較早的臺灣近代史研究意識、理論及歷史敘述。
關於什麼是殖民現代性,基本上乃是一種眾說紛紜的狀態,因此,張只能夠描述其形式,
而不能指明其本質。張更認為,歷史研究中的現代性乃是一種有待發掘和詮釋的具體經驗
。由此,這樣的概念對張來說,或許是無法給予一種單一的,準確的定義。用厚宇學長那
天的比喻就是,這個東西就像漂亮、美麗等詞彙一樣。你清楚哪些東西是漂亮的,美麗的
,但你卻很難指出漂亮、美麗的特徵、要素,甚至其本質的定義是什麼。因而在理解這個
概念的時候,會有一些問題。我們不妨以一些實際的研究,或是其他學者的個人定義,來
思考什麼是殖民現代性。
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這本論文集中,日本學者駒込武對於殖民現代
性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殖民現代性」的重點即在於:在西洋近代文明的構成要素中普及的東西以及被
控制而未能普及的東西之間,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本身,即標誌了
「殖民地近代性」的特徵。(駒込武,2004,p163)
「殖民地近代性」的討論並不是要幫帝國主義辯解說「殖民統治中也有著近代化
這種好的一面」,而是要認識近代的雙重性如何將被統治者逼入死胡同。(駒込
武,2004,p164)
然而這僅是殖民現代性的其中一種,張隆志將其歸類入「缺陷矛盾的殖民現代性」,認為
這種論調的主要特徵乃是批判現代性的內在矛盾與負面效應,強調殖民主義的暴力性及不
平等權力本質,及其對殖民地現代化過程的扭曲與阻礙。
我們若是更進一步的去理解何謂殖民主義,以及何謂現代性,那麼我們或許更能夠理解張
隆志為何這樣詮釋駒込武的「殖民現代性」概念。
英語維基百科這樣解釋殖民主義:
Colonialism is the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of colonies in one territory
by people based elsewhere. Colonialism is a process whereby sovereignty
over the colony is claimed by the metropole, who impose a new government
and perhaps a new so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y. Colonialism comprises
uneq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tropole and colony and between colonists
and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
殖民主義指由非土著於某一領土建立並維持殖民地。他乃是母國以建立新的政府,
甚至社會結構與經濟,申明其對殖民地之主權的過程。它包括母國與殖民地間,殖
民者與土著之間不平等的關係。
英語維基百科對於現代性,引用了Chris Barker的定義:
Modernity typically refers to "a post-traditional, post-medieval
historical period", in particular, one marked by the move from
agrarianism toward capitalism, industrialisation, secularization,
rationalization, the nation-state and its constituent institutions
and forms of surveillance.
現代性典型的指涉為「後傳統,後中古的歷史時期」,仔細的說,是由農本主義轉
向資本主義、工業化、世俗化、合理化,民族國家及其選舉建制與監看形式。
Anthoy Giddens 在一次訪談中,對現代性作如下之定義:
在其最簡單的形式中,現代性是現代社會或工業文明的簡稱。比較詳細地描述,它
涉及:
(1)對世界的一系列態度、關於現實世界向人類干預所造成的轉變開放的想法。
(2)複雜的經濟制度,特別是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
(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和民主。
基本上,由於這些特性,現代姓同從前任何的社會秩序類型相比,其活力都大的多
。這個社會與任何從前的文化都不相同,他生活在未來而不是過去之中。
(Giddens, Pierson著、尹弘毅譯,2002,p69)
張隆志的文章之中,對於現代性也做了定義:
「現代性」作為一個理解當代社會形構與歷史發展的社會學理念,是以西方自啟蒙
運動至產業革命的長期發展和轉型,尤其是資本主義和民族國家的全球性擴張為其
歷史背景和主要特徵。(張隆志,2004,p146)
從以上的各種定義,我們可以看到殖民主義與現代性其實都各自包涵許多元素。就我個人
的理解,殖民現代性便是去觀察兩個概念在歷史中的具體實踐。這兩個概念各有其複雜的
內容,好比一邊是不同的果汁,另一邊是不同的酒類。而殖民現代性的歷史過程就好像你
從兩邊任意挑選幾種,調配成各種雞尾酒。各種調製品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把那些調
配出來的新飲料都稱之雞尾酒。同樣的,在各個殖民地以及不同的人群中,殖民主義與現
代性中各種元素對他們的意義、作用乃至於他們的面對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但我們把這
些統稱為殖民現代性。殖民現代性大體上是這樣的概念。
因此,張隆志認為駒込武的定義僅是其中一種,強調了殖民主義中的不平等本質對於現代
性所造成的缺陷。諸位的講義中仍有張隆志的〈後藤新平—生物學政治與臺灣殖民現代性
的構築(1898 -1906)〉這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所的分析所展現的殖民現代性的面
貌,則包括其六個分類中的兩種:統治技藝與缺陷矛盾的。現代醫學、公共衛生觀念與殖
民主義、現實環境對後藤新平的「生物學政治」實踐的複雜關係,這些要素間的排斥、糾
葛、統合,用術語來說:複雜的「辯證」關係。這是張隆志認為殖民現代性所要呈現的東
西。再回到雞尾酒的比喻,張隆志所希望呈現的殖民現代性,並不只是那些雞尾酒成品,
更是調酒師如何選擇飲料種類、數量,乃至品嚐者的複雜味覺感受。用張隆志的話來說,
就是:
從歷史學研究的角度而言,「現代」與「現代性」等詞語不只是抽象的哲學概念
或追逐的政經目標,而是有待發掘和詮釋的具體經驗。(張隆志,2004,p157)
各位的講義中又有賴和的〈歸家〉一文。這篇文章描寫日本殖民統治底下,受新教育的青
年與臺灣鄉土社會間的衝突、隔閡關係。其中也展現了不同人群對於殖民主義、現代性的
感受。受新式教育的青年認同日本人帶來的「現代」價值觀:破除迷信、現代醫學、都市
計畫、近代教育,隱約可以看出其對日本殖民統治的認同。然而這些東西對於講求實際生
活的鄉間小販來說並不感受到其利益,對他們來說,日本殖民是壓迫的、管制的,其代表
乃是現代的警察。新的醫學,在他們眼中亦不比既有的中醫來得「進步」。賴和的文字展
現了另一種殖民現代性的面貌,以張隆志的分類來說,或許可以歸入「曖昧交織的殖民現
代性」。殖民現代性的意義在於要我們理解現代轉型的複雜過程與經驗,那是歷史中各個
群體主動的,複雜的互動過程,而並不只是西方文明的散佈,透過這樣的方式,重新找回
、確立歷史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主動性,也就是所謂臺灣歷史的主體性。歷史並非
是某些強勢元素,如水往低處流那樣簡單的散佈過程,而是各地區、時期人民不同的行動
、各種經歷而產生的。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lonial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dernity
Anotony Giddens & Christopher Pierson 著,尹弘毅譯,《現代性;紀登斯訪談錄》。
台北,聯經,2002。
張隆志,〈後藤新平—生物學政治與臺灣殖民現代性的構築(1898 -1906)〉,收入胡建
國主編,《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 : 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p1235-
1259。台北,國史館,2002。
—,〈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收入若林正
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p133-160。台北市
,播種者文化,2004。
駒込武著,許佩賢譯,〈臺灣的「殖民近代性」〉,收入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
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p161-170。台北市,播種者文化,200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08.40.2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