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年前發現自己成為長期病患者之後,我每一日都真係好努力咁做好自己,希望自己唔好倒下。現在啱啱確診一年,而我的指數亦終於回復正常。
這一年亦令我除了經歷自己對病患的心情猶如過山車般「驚險」之外,亦看清了很多人生百態。的確唔係每個人都有責任去take care你自己的健康及心情,因為人生係自己嘅。所以亦令我開始不敢去依賴任何一個人,因為太了解人心的善變,誓言的虛假,以至於只相信這世上只有自己才是最值得被依賴的人。
所以如果有一日,我突然之間有一個好大的決定及轉變,請不要問為什麼。因為人生去到唔同的階段總會有不同的轉捩點才會成長。成日下下諗人哋,點解唔可以搵次諗自己?
做女人,有d 決定係要學會瀟灑😃
#betterme  #betterlife
#其實照顧病患者的人亦同樣也是病患者都有心理壓力
#因為這是一個雙重壓力
#上天自有安排
#每個病人都只會諗自己
#請關注照顧者的感受及心理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啲人成日都話牙齒健康,但你無見到係話脊骨健康。」入行四十多年的脊醫吳澍仁,雖然已經退休約十年,但今天仍會在診所義診,也會到社區中心進行義務講座,宣揚脊骨健康的訊息,除了是因為對自己服務大半生的專業有所不捨外,也是感嘆香港市民多年來對脊骨健康的意識都不足。 跟生活息息相關 決心諗脊醫 回想四十多...
每個病人都只會諗自己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啲人成日都話牙齒健康,但你無見到係話脊骨健康。」入行四十多年的脊醫吳澍仁,雖然已經退休約十年,但今天仍會在診所義診,也會到社區中心進行義務講座,宣揚脊骨健康的訊息,除了是因為對自己服務大半生的專業有所不捨外,也是感嘆香港市民多年來對脊骨健康的意識都不足。
跟生活息息相關 決心諗脊醫
回想四十多年前,年輕的吳澍仁選擇赴英讀脊醫,他坦言一開始對行業並不是十分了解,只知道脊醫是奉行不用吃藥及不用做手術的治療方法。但他覺得脊骨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而且當年香港普遍的醫學水平不算高,這都驅使他決心讀脊醫:「四十幾年前大部分都係西醫嚟,西醫睇唔好就基本上唔會好。」
讀脊醫期間,在一次與同學練習中,他被誤傷頸部,頭痛得徹夜難眠,卻被老師一下手勢就治好,令他更領會到脊醫的重要性,也更體會到病人的感受。
香港脊醫第四人 至今只增至二百人
在英國畢業後,吳醫生回港執業,當時是香港第四名脊醫,但即使在今天,香港亦只有約二百名脊醫,卻要為七百五十萬港人服務,等於一位脊醫便要服務三萬七千港人,脊醫不足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以香港嘅人口規模,應該要有二千幾個脊醫先叫合適,依家係少咗十倍。」吳醫生苦口婆心地說。
港人脊骨健康意識差
吳醫生指香港人對健康意識不足,對脊骨健康意識更差,「只係擔心病,有病先睇醫生。好多人都以為睇脊醫只係睇腰骨痛,有啲膝痛、腳痛都唔知要睇,頭暈就更加唔知道(要睇醫生)。」他解釋指,因為頸部有很多神經及血管,如果有骨移位就會壓着血管,血管收窄減少血液流到腦部便會引致頭暈。
除了脊骨健康意識不足之外,吳醫生認為香港人的生活習慣,也令脊骨不健康,「大部分我哋見到嘅,我諗七、八成都係因為坐得唔好,因為對住電腦好難坐得好,同埋我又見到公共交通工具啲座位其實(設計)又唔好,坐得耐會腰骨痛。」
政府和大眾不重視 推廣有難度
有見及此,吳醫生多年來都到處去舉辦講座,希望透過教育令公眾認識脊骨健康,但他坦言是很困難:「首先要學點樣坐,但係好難,因為小朋友無症狀,叫極坐好佢都唔會聽,通常有症狀已經四、五十歲,到時先改姿勢係好難改。」
他也批評政府不重視脊醫這門專業,例如現時公立醫院一個脊醫都沒有,各間大學亦沒有跟脊醫相關的課程。吳醫生指相比起西醫,脊醫發展更被諸多限制:「雖然我哋係註冊咗,但我哋其實唔可以轉介病人去醫院,又唔可以出假紙。」
成立基金 助學生赴英讀脊醫
眼見行業不被重視、得不到發展,深感培訓本地脊醫是刻不容緩,不可以再消極等待,所以吳醫生雖然已經退休接近十年,仍努力推動業界發展。他在2012年更成立了「香港脊骨神經科醫學院基金」,長遠希望在香港設立一間脊醫學院。
此外,基金會在五年前開始,全額資助本地有潛質的學生,到英國修讀為期四至五年的脊醫課程,至今已有五人受惠:「我哋只要求佢哋畢業後返香港行醫,因為係香港人捐錢畀佢哋讀書,呢度需要佢哋。」
寄語學生:醫德高於一切
學得醫術固然重要,吳醫生更想學子有醫德,「德行就係話有同理心,係要感受到病人點樣,有啲病人是無咩錢,負擔唔起治療,但如果你可以減收或者體諒,佢哋會好欣賞。」
今集《港。故》用7分鐘,讓大家認識脊醫這個專業,以及一位護脊仁醫的行醫哲學。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每個病人都只會諗自己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喺一個人最需要你嘅時候,你可以伸出援手去幫佢,你唔只係幫到個病人,亦幫到佢屋企人,我覺得係好有意義。」這就是護理系學生葉嘉茵不惜半工讀來追尋護士夢的原因。她現於香港理工大學護理系就讀二年級,但原來其升學之路一點都不簡單。
前路茫茫 毅然退學
嘉茵在中五會考考獲19分,順利升讀中六,但與很多青少年一樣,她當時未有認真規劃自己的前路,亦「唔知讀咩好」。而當時兼職補習導師的她,覺得替小學生補習很有滿足感,更打算以此作為日後的職業,於是她讀了數個月中六便毅然退學。
服務長者 萌生使命感
機緣巧合下,嘉茵報讀了一個保健員文憑課程,並開始在老人院舍擔任保健員。雖然在院舍的工作不容易,亦時常會接觸到污穢物,但她在工作中卻發現自己很享受與長者溝通。
而一次生死無常的經歷,令她發現她想做的遠遠不只是替長者洗澡、餵食。「嗰次係我第一次摸人哋手腕橈動脈呢個位,佢(婆婆)係冇咗脈搏、停頓咗。」那是嘉茵在院舍工作沒多久後發生的事,她親眼目睹一位女院友被葡萄噎死。「冇諗過一個人、一個生命係咁脆弱,轉眼間就消失。」如此震撼的經歷令嘉茵明白生命的脆弱,她希望做更多事、幫更多人,於是萌生想當護士的念頭。
報讀護士學校 三度遭拒
意識到自己的護士夢後,嘉茵隨即着手報讀本地護士學校,惟所報讀的三所學校均將她拒諸門外,最後一次的面試更是歷歷在目,「唔係因為你資歷有問題,係因為我哋好少會收年紀較大嘅學生。」對嘉茵來說,面試官的這番話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好似有啲嘢係改變唔到,注定失敗,因為年齡係冇得改變。」
幸好嘉茵沒因此而否定自己,反而更積極找其他方法實現夢想。最後她選擇報讀夜校,備戰一年半後的中學文憑試(DSE)。
半工讀備戰文憑試
「好難,例如之前未讀過通識科,次次做卷都唔夠時間。」時隔多年重拾書本,嘉茵坦言初時曾感吃力。但身為半工讀生,她面對的困難又豈止如此?每天五時半起床,在院舍工作十一小時後,便要趕到夜校上三小時的課,「有時一日瞓得三、四個鐘。如果臨近考試,假期都冇得補眠,唔好諗住可以瞓七、八個鐘。」除此之外,為節省吹頭髮的時間,嘉茵甚至將一把心愛的長髮剪去。
半工讀生活充滿壓力,令嘉茵時常想放棄:「真係好攰、好辛苦,試過溫溫吓書趴喺張枱度瞓。」但她明白自己沒有更多歲月可以蹉跎,萬一這次DSE失手,就要多等一年,失去的東西可能會更多。因此她認為少少犧牲是在所難免。「如果你依家問我,我諗我都未必做到。」嘉茵笑言。
不要讓挫敗使你迷路
最後嘉茵於2017年的DSE考獲最佳五科成績24分,順利入讀心儀已久的理工大學護理系。她現在十分享受大學生活,畢業後更打算進醫管局工作。由當初的前路茫茫,到現時目標清晰,一路走來確不容易。
與大多數同系同學相比,嘉茵的升學之路迂迴得多,身為過來人的她深明追夢真諦:「追夢係一個過程,過程中你可能需要犧牲好多嘢,失敗好多次。」在成功前,追夢者往往會面對他人的打擊及自身的否定,嘉茵則鼓勵他們要勇敢,不要輕言放棄:「冇人一生出嚟就成功,我認為磨練一下,反而可能令你愈戰愈強。」
她又分享,堅持的另一關鍵是要認清目標,知道自己每天為何事而爭取,因為「意義」對於一個人來說極其重要,「要清楚自己需要啲咩,唔好畀挫敗令你蕩失路。」
今集《港。故》用7分半鐘,向大家訴說一個「高齡」護士系女生,為追夢而不惜半工讀的奮鬥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每個病人都只會諗自己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家傳戶曉,在剛過去的清明節,你也有親歷類似情景嗎?
「呢啲無依靠嘅人,佢哋多數都會話撒灰,因為佢哋覺得做咗墓碑,根本都唔會有人去獻花或者拜祭。」退休護士徐玉英(Joyce),道出了香港一些孤寡老人的心結與悲哀。
關愛最有需要的老人
Joyce曾經在公立醫院服務接近三十年,接觸過無數老弱病人,深深體會他們患病後身體及心靈需要。醫療界出身的她,於是在十年前創立「關愛病患基金會」,專為那些又有病、又年老、又沒錢的一群提供服務:「我發動一啲退休護士、義工,或者係受訓嘅陪診員,上去呢啲老人家屋企,抄低佢所有覆診日期,然後搵義工打電話提佢,如果佢再有需要,我就去搵陪診員。」
陪伴孤寡老人 走人生最後一里路
除了關顧孤寡老人的日常醫療需要,Joyce亦會陪伴他們「迎接死亡」:「我一直陪住佢哋,嚟解決佢哋心靈上面嗰個枯乾、缺乏或者驚恐,咁佢唔使再擔心。無論佢信咩宗教或者民間概念,覺得有靈魂好冇靈魂都好,全部我都會幫佢哋安葬好。我會提醒佢哋『你赤身嚟到呢個世界,你就赤身走』,唔好帶住任何事情,一定要死得安樂。」
長者的心靈需要
曾參與醫院院牧工作,令Joyce更明白病人的心靈需要,服務過的對象包括至親:「我爸爸因為癌病,2009年過身,當時佢都90歲。佢係好傳統嘅中國男人,話死都唔入醫院。咁我哋開咗家庭會議後,就決定畀佢喺屋企去到最後嗰分鐘。我就每日返工前,同佢傾下偈,佢嘅心靈狀態就好舒緩,最後佢好安樂咁走咗。」
Joyce認為今日的香港社工界、醫療界都開始注重心靈關懷,但礙於沒有很清晰的運作模式,怎樣有系統地向了解獨居長者的心靈需要?問題似乎仍有待解決。
資源有限 幫得一個得一個
雖然Joyce所帶領的志願組織規模不大,能夠服務的對象亦不多,但她秉持「幫得一個得一個」信念。凡是接觸到的,又或是其他慈善機構、社工轉介給她的,她都會盡量幫:「我開咗呢個服務之後,一嚟我唔收費,二嚟我咩『奇難雜症』都接,咁社工知道之後都會搵我。」
Joyce在鏡頭前分享了其中一個「奇難雜症」:一個是差不多八成失明的婆婆,她相依為命的丈夫在醫院彌留,醫生表示伯伯只剩一、兩天時間。當時婆婆很想去看丈夫,於是醫院的社工向Joyce求助:「我話當然可以,幾艱難都做,搵唔到義工,我自己都會嚟。婆婆探完伯伯後,伯伯第二日就離世了。」
Joyce隨後亦幫婆婆處理好丈夫的殮葬,而由於婆婆視力不好,Joyce和社工更一人一日去買飯給她,又幫婆婆安排做白內障手術和入住老人院舍:「婆婆做完手術,喺院舍生活得好開心,咁我哋先完結呢個個案。」
最有價值的人生
基金會新的「身心靈護理及痛症舒緩中心」5月將會投入運作。Joyce希望可以發展更多形式的病人服務,以及找到合適的接棒人:「我係未結婚嘅,從來都冇結過婚,我嘅時間就真係好充裕。我覺得將自己嘅心力,全部放喺又有病、又年老、又冇錢嘅一群,其實已經好足夠。我覺得係我最大嘅滿足、最有價值,此生都不枉過。」Joyce滿足地笑着說。
今集《港。故》用7分鐘,向大家訴說一個花盡精力與心力,遊走於生死之間的白衣天使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