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讀推薦】~《當書法穿越唐朝》
《當書法穿越唐朝》是以唐代書法名家的個人故事為經,經典作品為緯,讓書法這項如同詩歌一般,於唐代無所不在,真切融入全民生活的藝術型態,透過書中這些筆勢、碑帖和軼事,有血有肉又饒富趣味地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
書法之美,在於筆法、氣勢、結構章法彼此完美結合後所展現的文字表現藝術,其具象呈型又抽象表意的美感,也讓它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談到書法,或許可以先稍微追溯文字起源。
倉頡造字傳說約莫距今5000年前,文字的出現,代表著以文字記載歷史的〝信史〞就此展開。但中國真正的信史目前只能追溯至商朝(約西元前1600年),至於有著許多傳說的夏朝至今並無任何文字既記錄出土,故並未存有信史。
再到西漢時期,約西元前139年,由淮南王劉安所主持編著的《淮南子》卷八《本經訓》中曾寫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從現代科學角度判斷,倉頡造字時,天上降下穀粟之雨,鬼神因無法遁形故而夜裡哭號,大概只是出自古人浪漫或迷信的想像。
另有一說,文字出現之後相關欺詐事件也從此滋生,人們為了追逐小利而放棄耕作,老天知道農夫都跑光了,即將發生飢荒,故降下穀粟之雨;鬼怪則害怕被文書記載罪狀並審判,以致徹夜啼哭。若以《淮南子》的思想基礎為道家精神來看,這個說法所強調的多半是道家反對投機取巧詐騙虛偽的觀點。
最初的象形文字,因歷史沿革和地域差異發展出不同文字形式,例如:契文(甲骨文)、彝銘(彝音〝宜〞,銅器銘文)、大籀(籀音〝宙〞,也屬銘文,毛公鼎為代表)、小篆(秦書)、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
若不把被神化得太虛渺的倉頡大哥放在考慮之內→除了〝天雨粟,鬼夜哭〞,人家還〝頡首有四目〞,也就是有四隻眼睛的意思,自商朝甲骨文至東漢楷書的出現,時間之河已經流動了1600年以上。
文字書寫發展至此,除了作為祭祀、占卜、或記事之用,還具有政治教化功能,同時延伸出高度審美及藝術性。
======================
尤其東晉與唐代,足可並稱書法兩大盛世。
東晉書法名家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這兩位名號震鑠古今,後世如我們,不管書法寫得好不好,肯定都聽過其大名。唐代書法發展已然成熟,大師眾多,各類書體都有其代表,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張旭和懷素等人皆是。能夠這般興盛,一方面是水到渠成順勢而為,另一方面自然是帝王強力推廣,不只作為政治功能,也是出自個人喜好,例如唐太宗李世民。
藉由《當書法穿越唐朝》的獨特觀點,加上作者淵博知識與幽默文字,很輕鬆地讓讀者在跟著古人隨形運筆之間,便貫穿了整個大唐的興盛衰迭。書中文圖並列,詳細比較各人筆法差異,從此諸位大師與其墨跡不再只是歷史課本或中國美術史上的某個必考重點,而是真能從中觀察、體會其學之精、心之態、書之勢與筆之意。
舉例來說,大家小時候寫書法大概都練過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光看那字體,可能會想像歐陽詢本人大概長相威武,相貌不凡,但聽說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作者舉出了好幾個很妙的小故事,讓我即使無法看到歐陽詢他老人家玉照,卻已經在噴飯之際勾勒出他的特殊形貌,還有,那讓人佩服的才學與自信。
======================
人生是漫長的學習之路,若能充滿趣味,肯定讓人充滿求知動力並享受其中。這是一本會忍不住邊讀邊噗哧笑出聲的書法之書,打開首頁便欲罷不能,也讓人又見識了泱泱大唐的另一面貌。何況故事要寫得自然自在趣味橫生,不因循單調,卻又不能為了刻意搞笑而廢話過多,實在難得。
特地帶上這本書來後山酒莊區,順道追逐歲末時分葡萄園的美麗身影。暖暖陽光和舒涼徐風中,被滿布燦爛金黃的葡萄樹圍繞,,還能一邊看書真愜意。即使這杯Syrah酒體實在貧弱,只有香氣還可以,依然不小心就跟這些有趣的唐人唐事一塊待到了日暮時分。因為太好玩太好看,迫不急待想推薦給大家,希望你也能從中獲得同樣的樂趣。
#看完會手癢
#小時候真該好好練字少打電動
#那個釀酒師加加油好嗎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毛公鼎 銘文 字體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灣大學校友總會演講
【說「鼎」: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符碼】
鼎,可說是一般人最熟悉的古代文物。
毛公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上面近五百字的銘文,至今仍為世界第一。銘文內容記載西周晚期周王將家國大事託付給毛公,期許他克盡職責,為王室效忠。銅器本身的製作平平,有些地方還顯得有些粗糙,但字體渾厚古雅,佈排井然,是距今約二千八百年前的一篇金文鉅作。
除了博物館中的文物,現代社會也經常運用鼎的意象。由官方主辦的「金鼎獎」借用鼎的權威象徵,經過金鼎獎認證的圖書,必是好書。近年大行其道的文創產業,也看得到鼎,如故宮晶華盛裝牛肉麵的白瓷碗,從鼎的烹肉功能發想,結合臺灣美食,成為一種文創商品。
從鼎而來的成語也不少,問鼎中原、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從古自今,從官方到民間,都能從鼎汲取靈感,發想創造。鼎為何能如此深入人心?鼎的面貌何以如此多元?且讓我們一探鼎的生命史,看鼎在上古文化發源期中,是如何奠立基礎,而後能成為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符碼。
演講貴賓:台灣大學歷史學系--許雅惠教授
學歷: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學士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碩士
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系 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經歷: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編輯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專長:中國青銅時代的美術與考古、
宋代物質文化與印刷文化、晚期復古藝術
榮譽:2014年教學傑出獎
演講時間:2017年10月28日(星期六) 上午十點至十二點
座位有限,請及早入座以免向隅!
演講地點:臺大校友會館四樓會議廳(臺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洽詢電話:02-2321-8415*9
活動網站:http://www.ntuaa.ntu.edu.tw/ 臺大校友總會網頁
本會館可由捷運臺大醫院站二號出口或捷運臺北車站八號出口,步行約八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