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國際閱讀教育論壇│✨11/3線上登場✨】#立即搶位
#混成式學習成新主流
疫情促成一場全球性的遠距教學實驗,推助教育走向破壞式創新。 未來我們如何培育出彈性靈活、永續學習的人才?
#永續未來從閱讀開始
永續發展是當今全球關切的議題,SDGs正牽動全世界教育的發展。閱讀,正是為孩子打開視野,向真實世界學習的必備能力和基礎。
#2021國際閱讀教育論壇 將以【永續‧數位‧閱讀】為主題,帶領教育工作者透過閱讀,理解SDGs永續發展的核心關鍵素養,並結合數位及跨域學習,引導孩子發展 整合思考與解決問題 的能力,培養改變未來的行動力!
🔸 活動日期:2021/11/3(三)09:00-15:30
🔸 立即報名:http://user95876.psee.io/3p5a57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SDGs:我們想要的未來:17項永續發展目標&國際實踐範例」介紹 訪問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今年夏天的亞馬遜森林大火、德州難得一見的龍捲風、台灣持續的石虎車禍事件,這些是否是你曾經思考過的未來的樣貌?現在的國家多以經濟成長為主,在經濟成長的同時有很多東西都...
永 續 發展與全球公民教育 在 CSR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U20 Podcast.教育不停學】
#請聽地球的新聲Ep.4高職和高中教的有什麼不同?來聽聽新領、米型人才怎麼說!
🎧 在回家的路上了嗎?通勤時間聽一下:https://bit.ly/3zQCFqp
談人才,從早期追求的「I型人才」,一路發展了「T型人才」、「π型人才」,有沒有可能發展到「米型人才」、「新領人才」?而無論是什麼樣的教育體系,我們這一集要來關注的是: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教育正在轉變,過去高中與高職有著明顯的分野,但現在技職教育有時在校所教導的內容也和高中非常相似,不只需要動手做,還需要更廣的知識背景、跨領域的協作經驗。但事實上,對同學的學習經歷與未來就業,其實有許多不同!
在這樣的過渡階段,IBM的P-TECH計劃也在全球培育了無數的「新領人才」,有別於傳統的「白領」、「藍領」區隔,賦予人才新的意義!而Skills for U透過課程與陪伴,幫助學生將技能運用在實戰經驗,為學生創造了新的人生選項。
▎如果你認為:學習不是追求正確答案,而是探索未來…
▎如果你正在:思考未來人才有哪些新的可能…
那你很適合一起來聽聽這一集地球的新聲!
環境、社會問題誰說了算?世代互相聆聽才能邁向永續!
☞ 節目主持: CSR在天下 資深記者 #鄭宇茹
☞ 本集來賓:
IBM Taiwan 大中華區的企業公民部協理 #陳慧純
Skills for U|用技能與社會對話 執行長 #黃偉翔
#CSR在天下 #U20國際青年論壇 #教育不停學
#永續人才 #人才培育
永 續 發展與全球公民教育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孤獨對人體的傷害,竟等同於1天抽15根菸?
(有中文版!)
在全球疫情的衝擊之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得不拉開。在線上模式飛速發展的同時,卻有許多人身心出了狀況。這本書似乎面對這個趨勢而寫,但其實身為經濟學者的作者,指出結構化所造成的孤獨早在疫情之前,已經發酵了一個世紀。特別是在1970年代,新自由經濟主義的興起,讓世界的價值觀趨向由市場經濟來決定。看似標榜著自由,但鼓吹個人主義的另一面,卻不知不覺得犧牲了社群的價值,以及金錢無法衡量的一些事物。
作者說明孤獨並不只是一個人單身或獨居的狀態,其實那與內心的孤獨感並不一定是相關的。這裡說的孤獨更廣義的事即便身旁有人卻感受不到連結,或甚至在一個環境當中沒有歸屬感,以及渺小無力無法參與在社會或者是工作場合中的那種無力。作者不能免俗的在一開始用許多人甚至是動物的實驗,說明這樣的孤獨感對身體的傷害,以及習慣於孤獨狀態的人,在面對他人時,反而不知如何應對。甚至會有杯弓蛇影的自我防衛攻擊傾向。書本前段講到現在很多民粹政治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如何吸引顧感到孤獨者的支持。我個人是覺得他雖然努力平衡報導,但不免對某些政治人物有比較強烈的批判。
但書本後半部有幾個點我覺得還不錯。首先是她論述關於居住環境以及工作職場,因著租賃或甚至共享經濟的形式興起,副作用就是讓人沒有歸屬感。而沒有歸屬感的背後自然就不會輕易承擔社群責任 (畢竟身邊的人一直來去,投入情感太過消耗)。過去社會中有一些社群是能夠讓社會不同階級的人,站在同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互動。例如以前的社區公園或圖書館,學校的義務教育,服兵役的經驗,甚至是西方社會當中的教堂。但自由經濟主義,讓其中一些變成階級化。而新冠疫情的衝擊,更是影響到人們聚集的意願。如何重新建立這種拋開階級的社群體,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另外一點是作者用一章說明 The Digital Whip ("數位鞭打")。在許多共享平台上,人力成為手機上點選就可以得到的服務,而一些企業當中更是用所謂的數位化管理監視員工的一舉一動,名義上是為了他們的健康和給予工作反饋,但更多時候是為了效率最佳化。當車隊司機從休息時間可以一起用餐的同事,變成相互競爭的外送員。當人的價值是幾顆星的評等,那種無助和焦慮感都是以前未能想像的。作者很務實的說到,自動化以及線上化這些趨勢銳不可擋,也的確為一些人帶來新的賺錢管道。但是如果對其中的工作者保護不足,最終社會仍然要附上不小的代價。
在與病毒共存的零接觸時代中,要如何對抗孤獨的魔咒?民主社會中除了手上那一票的力量之外,其實不要小看我們每一個人身邊可以做的小事。這當中包括對陌生人微笑,向給與服務的人誠摯說謝謝,與家人朋友在一起時不要拿出手機,在自己所在的社群當中有意識的承擔更多,等等。我們的歸屬感,不是來自於品牌忠誠度或者是消費,而是來自於你親自參與建造的。
畢竟,社群只能建立 不能用錢堆積。
"We need to recast ourselves from consumers to citizens, from takers to givers, from casual observers to active participants... this is about taking opportunities to exercise our listening skills whether in the context of work our family lives or in our friendships. It's about accepting sometimes what's best for the collective, is not what's in our own immediate self-interest "
(我們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從消費者變成公民,從接受者變成給予者,從旁觀者變成積極參與,....我們需要把握機會,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以及朋友當中,主動操練傾聽的能力。同時這也是關乎我們要學習接受對於大家整體最好的選擇,有時候不見得是對我們個人立即有好處的)
📚延伸閱讀📚
📘“Tribe: On homecoming and belonging" 找尋部落的歸屬感
https://dushuyizhi.net/tribe-on-homecoming-and-belonging/
📙“Resilience Thinking" 向大自然學習韌性與永續思維,回想起其中我整理的第6和第9點,我們對於社群中無形的價值必須重新看重
https://dushuyizhi.net/resilience-thinking/
📗"The Value of Everything" 萬物的價值-- 當我們用金錢衡量一切,那些難以承受的副作用誰來抗?
https://dushuyizhi.net/the-value-of-everything/
全文與中文版連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e-lonely-century/
#TheLonelyCentury #NoreenaHertz #ContactlessAge #Community #孤獨世紀 #無接觸世代 #社群
永 續 發展與全球公民教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SDGs:我們想要的未來:17項永續發展目標&國際實踐範例」介紹
訪問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今年夏天的亞馬遜森林大火、德州難得一見的龍捲風、台灣持續的石虎車禍事件,這些是否是你曾經思考過的未來的樣貌?現在的國家多以經濟成長為主,在經濟成長的同時有很多東西都失落了,諸如不是本意的貧富差距、環境破壞、人民幸福度。試想一下十年後的2030年,我們如果再不動作這個地球會被我們糟蹋成什麼樣?
所幸,世界上有這麼一群人(聯合國全體通過)在2015年的時候就想到了這個問題。為了讓他們的下一代有個乾淨、安全的成長環境,於同年9月25日,通過了「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這17個全球性目標(消除貧窮、終極飢餓、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權、潔淨水資源、可負擔能源、良好工作與經濟成長、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消弭不平等、永續城鄉、責任消費與生產循環、氣候變遷對策、海洋生態、陸域生態、公平、正義與和平、全球關係夥伴)可望引導國際社會在未來15年(2016-2030)的行動中讓世界更傾向於公平與和平的願景。而對象則是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
日本的中、小學與高中,已將培育「創造永續發展社會的推手」列為新的教學指導要領,積極朝國內外各領域全方位參與SDGs的推展。本書是「學校的SDGs」系列打頭陣的第一砲,以17項永續發展目標(消除貧窮、終極飢餓、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權、潔淨水資源、可負擔能源……等)在2030年的達標期限為界,讓青少年讀者想像十多年後自己所在的2030年,從未來觀點思考自己現在能夠如何改善眼前的在不足。
書中圍繞這17項永續發展目標,各舉出兩個日本海內外的實踐範例(例如:日本的校園營養午餐計畫、美國的醫療無人機⋯⋯等),除了介紹範例的活動內容,更解析活動構思的由來,其中不乏小朋友貢獻的妙點子(例如:試著從SDGs的角度想一想自己住的社區。SDGs達成後就結束了嗎?)。藉由圖表與漫畫等的生動解說,啟發讀者的創意,也設計趣味問答,請讀者們想想 : 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呢?
作者簡介:一般社團法人 Think the Earth
●以「生態與經濟並存共生」為宗旨,於2001年成立。
●期使藉由創造力將公民對社會、環境的漠不關心轉變為旺盛好奇心。
●推動多個計畫,以培養個人及企業能擔任永續發展的角色為目標,以達到社會永續。
●曾推出從太空看地球的手錶「wn-1」、寫真集《百年的愚行》、書籍《1秒鐘的世界》、《氣候變動+2℃》、大型影片《生物物語》、環境教育部落格「水資源學校」等等。
出版社: 幸福綠光
粉絲頁: 新自然主義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永 續 發展與全球公民教育 在 高松傑高Sir正能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6-1-2015) 音樂堂市場總監高松傑繼首位華人青年榮獲第二屆全球可持續發展領袖獎(Global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Awards 2014) 個人獎項的殊榮後,再於RoadShow 路訊通主辦「綠星級環保大獎 2014」,成為最高票數的10名參賽者之一, 獲選為「綠星級環保大使2014」(專業組) ! 有關獎項表揚高松傑過去熱心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及積極推動環保措施。
音樂堂 Music Zone 秉承「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服務宗旨,一直致力回饋社會,對推動社會的發展不遺餘力,以務實的態度履行企業責任。今年,音樂堂先後榮獲「商界展關懷」 標誌 、「2013 - 2014 共融機構標誌」、家庭友善僱主優異獎 、 同心圓措施優異獎、「滙豐營商新動力」社區參與傑出獎 、 「友商有良」中小企業嘉許獎 、「香港傑出企業公民獎嘉許獎」,足證音樂堂 Music Zone對社會的貢獻得到肯定和認同。
作為業界的先驅,音樂堂 Music Zone著力推動社會發展,為業界樹立榜樣。音樂堂 Music Zone 亦深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希望透過教育下一代把保護環境的訊息延綿相傳,為社會灌輸環保力量。有見及此,音樂堂推出業界首個環保教室 , 推行無紙化教學丶流動補習老師 saxophone - all - in one apps丶環保節能丶惜食文化, 亦支持持環境局多項約章活動 , 提高員工和學員的保育意識,好讓下一代能夠繼續在一個綠化的環境享受生活。
市場總監高松傑 , 一個先天不足、後天挫敗的翻生青年, 因為自小貧窮的經歴,所以學惜珍惜資源,並付諸於行動之中。及後在色士風音樂學校成立音樂堂義工隊 , 帶領團隊在香港及國際屢獲獎項及贊許 , 兼且服務人生。在企業和對外團體也一直努力培育本地年青人.關心社會,致力推動青少年和社區活動,推行協助殘疾人士就業 , 環保節能等義務工作 , 如 : 在音樂堂推行節能環保教室 , 帶領企業及多個團體大力支持環境局多項約章活動 ( 如成為碳審計綠色機構 / 不要鎢絲燈泡節能約章 / 節能約章 / 惜食香港約章 ) , 帶領年青人在慈善團體推動環保節能減排活動 , 教育青年人為環保出力 , 為社會製造正面之影響。在過去策劃超過100項社會服務工作計劃 , 更於印度舉行的全球企業社會責任高峰會 2014中 , 力壓全球多個國家共超過2500個提名中成為首位華人青年榮獲第二屆全球可持續發展領袖獎的殊榮。
市場總監高松傑 表示 : 很高興能夠獲選是次選舉,「環保」,是一個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合力做,環保的工作要由人類自己來擔當的重任,因為是人類把地球給破壞的,能破壞它,就能挽救它!而美好的生活環境,需要人人都有環保的觀念,或許有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或是不如從何做起?事實上每個人只要從自己做起,加起來的力量就是不可忽視的。 至於從何做起,基本上仍是要把握自然保育的原則:資源的永續利用,物種的保存,生態體系與功能的維護。因此個人可以做的就是思考自己的行為與習慣,儘量避免資源的浪費,如節約能源,資源回 , 珍惜收等。
許多人都會說:「我會做環保!」是呀!環保的口號是人人會講!但是實際做到嗎?我深信,環保先從個人做起,就可以增加資源使用的效率。 之後, 再去把「環保」的行動帶入企業、 帶入社區、甚至帶往國際 , 發琿最大的「環保」感染力 , 「聚沙成塔,滴水穿石」,團結力量大,燃亮他人,所以,一個人的小小行動是很寶貴的,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能確實去實踐「環保」的話,生活一定會更好,從生活行環保,「環保」 , We Can Do It!
我們會繼續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推動環保措施亦需要集團全體同事的支持及協助,再次多謝每位同事過去所付出的努力。我們將繼續致力推動業界環保措施,將有關環保訊息傳揚開去。同時喚起更多學員丶員工以及各界同業對企業社會責任及環保的關注,集結更多團結的力量,為我們下一代締造更美好的社會及天空。
RoadShow「綠星級環保大獎 2014」重温。
http://www.roadshow.hk/ecostar?voting_video&g=pro&c=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