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與社會和諧
基隆市政府為啟動「國門廣場」計畫,預計將銅像拆除,送往桃園大溪兩蔣銅雕公園清整。3月3日清晨,火車站前面圓環的蔣中正銅像,被噴上紅漆,銅像五官面目全非,基座四面出現噴出的字跡,如去除威權、實踐正義、創建共和等語,想必出自政治異議份子的手筆。又在施工時雕像不慎摔落,頭身斷裂,再度呈現極端錯亂的歷史糾葛。
蔣中正在1949年12月7日撤退來台,實施戒嚴統治,為鎮壓台灣抗爭,必須造神立威,因此在全台各地公共場所樹立大小不一的銅像,或立或坐。然而隨著民主化的腳步,個人崇拜紛紛崩解,言論及思想自由蓬勃發展,獨裁者的塑像一尊尊被拆除斷裂,並非台灣特有的現象。幾年前伊拉克強人海珊的塑像,就在革命烽火中應聲而倒。去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種族主義的火苗也燒掉好幾座美國開國元勳的立象或頭像。
這幾年頗流行「轉型正義」這四個字,意謂著歷史不斷變動,正義隨著歷史變動而有不同的內涵。然而什麼是正義?它的反面不正義又是什麼?背後含藏著深度的價值內涵,誰來界定它?
前幾年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各界原本寄與高度期許,但願從此正義伸張,不正義快快銷聲匿跡。哪想到一位檢察官出任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副主委,在內部會議半開玩笑說要把轉型正義委員會變成台灣的東廠。經過內部吹哨者漏洩,舉國譁然,他雖引咎辭職,轉型正義委員會從此揹上「不正義」的黑鍋,再也正義不起來。這個教訓很簡單明瞭:權力不代表正義,權力往往就是製造不正義的武器!
不久前名導演李崗與許明淳新成立的影像基金會推出一部叫「光計畫」的紀錄片,用盡心思來回溯中國國民黨來台以後的歷史記憶。蔣介石從大陸撤退來台後,為了「反攻大陸,消滅共匪」,居然將八年抗戰的對手日本化敵為友,而且以德報怨。他無罪釋放二戰時日本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並將一群日本退役軍人指派到台灣,隱姓埋名參加「白團」,為蔣介石的反攻大業執行「光計畫」,但因美國阻止反攻大陸,光計畫變成暗計畫,日籍老兵逐一客死異鄉。白團見不得光的結果,不就是「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
基隆市政府原打算把火車站前的蔣中正銅像移到桃園大溪,讀者朋友知道為什麼嗎?不是因為慈湖蔣介石陵寢在大溪,而是因為大溪有座「兩蔣銅像公園」,而那個公園是1998年我擔任桃園縣縣長時,出自我的發想,逐漸打造出來的。
話說那年某一天,媒體報導高雄市議會一尊龐大的蔣介石座像腰背部半夜三更被人敲碎,隔天早上議場藍綠議員為此大打出手。消息傳出,當晚嘉義某處的雕像也被噴滿紅漆,接著許多縣市跟著人心浮躁。桃園縣到處也有他的銅像,包括縣政府大門口。我心生一念,民主化的台灣要多元包容,可以清理歷史,但不必點燃仇恨。在我管轄的桃園縣境,復興鄉角板山有他的賓館,風景據說酷似他浙江奉化的老家,更重要的是平地大溪慈湖和頭寮,分別是蔣介石及蔣經國父子未入土的陵寢。「反攻大陸」既已無望,他們註定就會永久待在桃園。
歷史無法重寫,功過自有公斷,與其任令各縣市掀起鬥蔣反中的民怨,不如桃園縣開善門,收容各地想遷移的雕塑,好歹讓它成為具有歷史和雕塑藝術的公共空間。我預知兩岸不久會開放觀光,大陸遊客飛抵桃園機場,極可能直奔慈湖,我乾脆在那附近開闢一片綠地,歡迎各鄉鎮雕像挪移過來。我的構想獲得議會無異議通過,而時任大溪鎮鎮長曾榮鑑是忠誠國民黨黨員,全力支持。我還行文給全國各鄉鎮市公所,通告此一消息。
幾年下來,雕像越來越多,從此不再聽聞藍綠為此爭執,而兩岸開放觀光後,果然陸客爭相前往,遊覽車絡繹於途,為當地賺飽觀光財。更有趣的是,海外華人聞風趕來的也不少!管理員告訴我新加坡某藝術學校,由校長包機帶領全校師生齊來觀賞,同一個蔣介石,風貌形容不盡相同,倒成了雕塑藝術的戶外立體櫥窗。
上個禮拜,幾位好友一同去瀏覽公園內外無一處提到我的名字,大多數人絕對想不到那真是出於我的發想。我不在乎留不留名,但我想或許把這個公園的來龍去脈說出來,更能突顯其意義。讀者朋友不妨去走一遭,記得一定要走到極右端一座巨大破損的銅像,才能驗證故事的起源,就是它!
附帶聲明:我開發此一園區,絕不表示我肯定蔣介石的歷史功績,當初只想兼顧轉型正義與社會和諧,也認為每個人應該勇敢,真實面對歷史。事實上,這回我發現蔣經國及孫中山的雕像也間雜當中。
但我心目中最想呼籲的是:我們應該另外興建一座公園或紀念館,為台灣歷史上有貢獻的人另立塑像,無論在政治、經濟、醫療或文化、社會各方面,讓後代子孫,記住台灣過去的悲歡離合。感謝先烈先賢的努力,才有台灣的今天與明日!
江賢二藝術園區開放 在 許添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要變成東方瑞士,觀光強國,聽聽「觀光教父」嚴長壽的話應該沒錯。(請參考商周2020.6.8做的專訪重點如下)
等了數月,國內旅遊終於解禁!交通部觀光局正式公布安心旅遊國旅補助方案,將從7月1日起正式上路;不只國內旅宿業者摩拳擦掌,等著搶攻這塊國旅大餅,國人也「悶」壞了等著出遊,可預見下半年全台將掀起「國旅熱」。不少人將之視為國旅發展的大好機會,但人稱「觀光教父」的前亞都麗緻董事長嚴長壽,卻憂心忡忡。認為,此刻既是台灣觀光旅遊業的機會,卻也可能是災難,「我怕(台灣)錯過這次機會,產業又會走錯路⋯⋯。」
為什麼他認為,現在這個機會點,若觀念不對,反變成災難?以下為商周專訪摘要: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因為疫情讓國人無法出國旅遊,是否恰好是國內旅遊發展的大好時機?
嚴長壽答(以下簡稱答):現在是個機會點,但也可能是個災難!十年前,兩岸開放,讓台灣突然多一堆旅館,但他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花了幾年建造出旅館,結果兩岸關係又惡化。早期(政策)追求陸客快速成長,就是個錯誤觀念。
台灣如果只用觀光來賺大陸人錢,我都看不起我自己。我們應該要讓他們看到台灣的文明、民主跟自由;反過來說,你應該(吸引)讓對的人來台灣,而不是只把台灣當成一個觀光景點。我們更要讓對方帶著感動回去,覺得台灣是文明的地方。
一條高速公路,就能帶來客源?
問:為什麼會說可能是災難?
答:這是素養問題,如果你沒有美學、文化素養,你看不到生活文化,那你只是一個住宿跟觀光旅遊的「提供者」而已,然後又開越來越多的停車場、設施,或辦一大堆觀光活動像熱氣球、馬拉松⋯⋯。
我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時代都去被邀請去總統府演講,從產業東移到蘇花高,我一直阻擋的原因是:為什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你認為一條高速公路就可以帶來客源,但如果客人水準沒有準備好,只會讓他們快速來、快速走,製造一堆垃圾,或讓一堆人來買土地,讓花東的人被取代。
快速來、快速走,這叫觀光、走馬看花,他們去一趟太魯閣,就覺得「我已經到過花蓮」,那他不會再來。
宜蘭雪隧開通前,前縣長劉守成找我去演講,我說宜蘭人必須要在路開之前,了解自己的優點在哪?什麼地方該開發、什麼地方要保護?你最棒的是蘭陽平原、溫泉、太平山這些自然風貌,不能重度開發,應該要創出不一樣的特色。但最後雪隧一開,就全毀了,田中央都是農舍。
同樣情形,九二一地震後,我去南投演講,我跟當地業者說,你們不要只賣茶,可以學納帕郡(Napa Valley,酒莊)一樣,做品茶的地方,每人都要打坐、禪修再品茶⋯⋯,還有音樂、古琴環繞,旅人看到的就是非常優雅莊嚴的環境,以及一眼望去的一片茶園,此時你不是在賣茶,是在賣文化。你想想,住在當地民宿的人會多感動?他如果住在那邊,會不會跟你買茶?會不會再來?
可惜,我去講了兩次,也沒有效果。
金門戰地要開放前我也去演講,當時戰地風光是他們最好的資產,把碉堡變成生活體驗不是很好?結果金門現在變成了賣高粱酒的地方⋯⋯。
你要知道什麼是你的優點,這就好像一群牛群要趕著衝破你的圍籬,但在打開圍籬前,你要把水源、花草圍籬好,他們衝進來才不會踐踏到你的花草水源。
每個地方我「無役不與」,但最後我發現,這是素養教育,是社會整個基礎的素養教育問題。
體驗生活、漫遊,跟觀光不一樣
問:你的意思是政府與業者都要有「素養」,如果具備這個,我們旅遊產業就會不一樣?
答:我分享台東長濱、豐濱的故事。(編按:豐濱、長濱剛好是花蓮最南、台東最北的地方,從花蓮跟台東過去都有一段距離,非大眾景點,但也因為這樣當地保存完整文化與地景風貌。)
我們有個群組,裡面一共147個人,各種行業如炒海鹽、種稻、經營民宿的都有,他們彼此串在一起,他們推崇體驗生活、漫遊,(跟旅客)分享部落與在地人文化,跟景點式的觀光不一樣。
不只這樣,長濱、豐濱海岸沿線有很多原住民藝術家,(藝術家)江賢二藝術園區就在金樽,最快後年可以對外開放;這邊又是亞洲最棒的衝浪點,日本、香港、國際旅客可以來台東體驗生活、衝浪、泡溫泉,他們往北是太魯閣,往南是墾丁,去蘭嶼、綠島都要在這邊才有飛機、輪船可接駁,這裡就成了樞紐,如果政府看不到這點,這裡就只是個「偏鄉」。
其實我當年在八八風災後,就建議政府推香港飛台東(航線),幾乎快成功了!但正好,兩岸剛好開放,一開放,所有飛機都往大陸飛了⋯⋯。
問:如果政府真的想做,可以怎麼設計?
答:你要因勢利導,設計成雙城(旅遊),讓香港人來台東生活、去日本觀光;日本人可到台東生活,再去香港觀光。
現在正是時候,因為第一,兩岸關係還是不會太積極,飛機空著,(業者)就會比較願意開發這種路線。第二,我們不是去歐洲紐約推廣,而是要在亞洲對所有外國人推廣,例如上海、東京、香港有多少外僑?從這邊就可以看到機會。
問:政府需要有素養、扮演整合者的角色;那業界想發展這種深度旅遊,我們是否有足夠具備素養的人才?
答:(搖頭)很遺憾,我們的教育沒有教這些(素養),這是文化教育的問題。
瑞士是小國,發展成一流的觀光勝地、有一流的餐旅學校,我當時也促成高雄餐旅學院
等(高雄餐旅大學前身),但後來很多學校轉型⋯⋯,因為全台灣都虛榮著要變成科技大學,每校都爭取要變學院。其實,給廚師給專科訓練是最紮實啊,但他們說,要變學院,否則連排隊照相都要排到後面去;然後又要有3個學院才能變大學,因為他們說,不變大學會被看不起,結果就是現在一堆大學,卻都招不到學生。我們應該教人做「匠」(職人),但沒有辦法⋯⋯。
我也跟他們(指大型旅遊業者)都說過,甚至帶他們去台東,但大陸一開放,還是都去了。我從以前講到現在,但現在,或許在危機時講,才可以讓大家聽進去。
我從1970年代一路見證(產業發展)到現在,我當時在美國運通,掌握全台60%的出境市場,大型旅行社的也把客人交給我們,因為當時美國運通在全球有分公司、信用卡、旅行支票,我因此躬逢其盛;當時最多的是歐美客人,來亞洲就是去日本東京、京都,再到台灣、香港,然後就回去了,也是導遊最賺錢的時候,是個黃金時代。
第二波是日本客來,那時台灣人也慢慢出國去了。第三波,正好是我離開,雄獅王文傑剛好進入,那正是台灣人大量出國的時候,雄獅也因此在網路興盛時開始爆發。現在因為疫情,要重新再來(一波),旅行社一定要轉型。
想發展深度國旅,永遠別提觀光
問:如果從現在開始培養素養,以期發展有深度的國旅,大家要怎麼轉念?
答:我都跟花東夥伴都說,永遠不要提「觀光」,重要是與旅人分享生活與文化。
花東不缺土地,而是缺整合。花東人其實很富有,台東人有全台十分之一的土地、百分之一的人口,每人都是大富翁。我曾跟長濱人說,昨日的蘭陽平原,可能是今日的長濱;明天的長濱,也可能是今日的宜蘭。你想想,池上如果變成這樣(蘭陽平原的豪華農舍),會不會心痛?
要發展這種(深度旅遊),就要讓青年願意返鄉。我的total solution(完整方案),就是青年、老人、教育要綁在一起,像宜蘭的不老部落,是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創生案例。
他們最大特色就是「不貪」,但也不會因為自己是原住民就(把旅遊體驗產品)價格拉低,對客人收費兩千多元,但一天只接待30人,不讓人自己開車上山,怕外人破壞環境,現在預約已經客滿到半年以後。同時,他們把部落中輟孩子帶來,找志工教授英文、財經等課程,讓孩子有高中學歷。
問:所以之前國旅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國人寧可去琉球也不願去墾丁?
答:這是雞生蛋、蛋生雞,如果旅客只有週末去,那就會促成業者只想短短的撈一筆錢,平日沒有生意。
台灣旅遊習慣需要改變。國外真正的度假是兩、三週到一個月,國外企業也鼓勵員工得到完整休息、預先規劃;但台灣喜歡把假期零碎、拆開,大部分都是圍繞週末並前後多幾天,作為休假方式,最後就變成觀光。國外旅人都是固定去一個地方,讓自己放鬆漫遊,了解當地文化跟生活文明。
這是我覺得台灣有待推廣的「旅遊文明」,台灣正在逐步改變,但需要時間。這樣才真正讓人有完整的休假,也才能衍生出完整的商機、提供服務品質。
江賢二藝術園區開放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條路我們一起走
#wecare因為愛高雄所以站出來
文:陳信諭 醫師、三民惟新 陳柏惟、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洪正 Âng Chèng、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Wecare活動圓滿成功,8萬人登記報到,超過十多萬民眾共同參與,我們也一起和夥伴走完全程。一起參與的各位夥伴,知道為什麼今天走的是這樣的路線嗎?
#五公里走過百年高雄史
活動從文化中心開始、沿著五福路一路向西,過高雄橋後轉公園路,直走轉七賢路後穿過高港牌樓,最後來到哈瑪星鐵道園區,這樣的路線,其實就是高雄1920->1990年代發展過程的反向軸線。今天的活動,正是讓大家走了一條時光隧道。
高雄市中心,從1920年以前完成的哈瑪星諸街町,逐漸在1930年代移轉到鹽埕區;約在1970年代隨著大新、遠東、華王飯店、地下街陸續完成達到全盛;但同時,市區的外擴和大統百貨的開幕,也讓70年代末後商圈往五福路一帶移轉,隨1984年大立開幕、1988年新崛江商場開幕而到達極盛,同時在地下街燒毀後,鹽埕區也加速沒落。
1980年代文化中心完成後,周邊發展成優質文教住宅區,商業機能也逐漸增加,加上中正民族一帶商辦金融機構林立,文化中心附近家戶所得長期名列高雄前茅。1995年大統燒毀後,1999年大統集團改建大統快速和平店為大統百貨和平店,一度也讓文化中心成為與三多商圈並列的商業核心。
然而,90年代之後,高雄發展軸線從西->東趨勢逐漸反轉為南北為主,由於人口的快速增加和重畫區開設,北高雄人口快速上升,在捷運通車後,更加速了北高雄巨蛋商圈(不是在前鎮)崛起,南高雄大型購物中心如夢時代、草衙道也陸續開幕。城市由原來幾個商圈集中在5公里內,變成東西5-10公里;南北10-15公里的分散發展,原來商圈的沒落也不奇怪。
#舊高雄潛藏新活力
然而,今天我們倒著走這段高雄變遷史,看到的絕非沒落蕭條,而是處處的新機會。
出發的文化中心一帶,和20年前相比其實有了不小的改變,2002年以後圍牆拆了、威權的銅像除了、綠蔭草地更加親民、從2006年開始至今,假日均有文化市集舉辦,仍是高雄人喜歡的優質住宅區,目前周邊不斷有新大樓落成。2008年,捷運橘線通車,2013也有了高雄第一家獨立書店,步道咖啡等老店屹立不搖。而不遠處輕軌工事也正在推進,長照健康園區正在興建,文化中心將會變得更加宜居。
往西走去,這十幾年來,自來水園區公園開放了,音樂地標藍色狂想仍在。新崛江商圈看似不如以往,外圍卻有了更多特色小店如撥撥橘生存。
五福中山路口早已不是地王,大統五福在紛擾中縮減樓層重新開幕,對面的陳啟川市長故居被不肖子孫夷平閒置至今。相對這些一代不如一代的財團,中央公園有著最大的進步,2008年Richard Rogers設計的車站和重建的公園開幕,成了市民來往的城市綠洲。
再往西,過了UN studio設計的大立精品館、對面正興建全台第一座立體貨櫃旅館,大立樓上的兒童樂園還保存著80年代的回憶,雄女的門口仍有雄中生送飲料的蹤跡。
我們走到愛河口,新舊鐵路橋上奔馳著輕軌列車,白色六角蜂巢高塔正等著震撼愛河灣,和二十年前相比,潮來潮往的河水仍無法下嚥,卻有了無數舟楫漫遊其上、搖滾舞台與樂手在河海之中開唱。
公園路上的廢五金業者大多消逝,但在殘留的機件與機油味道中,各類藝術創作與青年經營的小店逐漸冒出,背後廢棄的倉庫早已成為全台最有海味特色的藝術特區。
20年前無法進入的高港牌樓,如今市民可以自由進出,甚至在港區購屋居住。載送雜貨的碼頭,逐漸被遊艇、游船代替,倉庫一樣塞滿貨物,現在卻是讓消費者直接參觀選購的新潮商場。
臨港鐵道不再有長長的貨列來往,被流線型的輕軌和放風箏的人潮所取代,設計不良的公園路紅色鐵橋,變成了餐廳與情侶眺望鐵道園區的好地方。
過了三十年後,原以為已經沒落的城區開始找到活力,人又回來哈瑪星和鹽埕了。誰說高雄又老又窮,誰說高雄沒有可能?
高雄不斷地在改變,愛高雄的人尋求讓母親高雄變得更好的解答;而講風涼話的在旁邊咒罵看好戲。我們不會因此氣餒、因此放棄,不管要努力多久,我們都會堅持下去,因為這是我們深愛的城市,我們永遠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