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香港冷漠,
我來了六年多,從來沒有這種感覺。
例如有一天,
一位陌生的司機,
做了這麼一件關鍵的小事,
就在那短短一刻,
我的世界整個閃閃發亮起來。
於是,
我也就慷慨回報他
一個遇見白馬王子的笑容…。
#名家專欄 #汪培珽
汪培珽 香港 在 Suetleimama 雪梨媽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言妹妹放暑假,今早「被挾持」了半個鐘... 仲誇張過要分離去返學。
媽媽我知道有些需要是要去滿足,不過有時候也會有掙扎的... 正在煩惱之際,看到這個 — 頓時覺得這半個鐘花得很值得!
#代價是今晚要OT囉..
#又或者等佢地訓左先做野🤦🏼♀️
#workfamilybalance
你有沒有試過…
當你想滿足孩子需要時,另一半卻指責你溺愛孩子?
家中有長輩以愛錫孩子為名,在你眼中卻是縱容縱壞?
台灣作家汪培珽曾說過:「真正的愛,不會寵壞孩子。真正的愛,只會讓孩子更好、讓孩子的人生充滿更多幸福的光彩。」
那麼,到底該如何區分真正的愛與溺愛?
POPA編輯在讀《善養小童成大同》這本書時,在教育大同創辦人之一黃斯薇所寫的序中,看到了一個很易懂的解說:
「溺愛」與否,在於父母的心理狀態,它跟「賦予力量的愛」的分別不是程度高底,而是本質不同。
不知道加上我們詮釋演繹的圖文解說,有沒有讓大家明白到兩者的不同?
======
參考資料:
張惠侶、勞嘉敏、王廷怡、羅穎加(譯)(2017)。善養小童成大同(原作者:R. Grille)。香港:教育大同。(原著出版年:2015)
Follow us on IG: #popachannel
#positiveparenting
#歡迎投稿
汪培珽 香港 在 蝸牛媽媽育兒心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繪本(下)]
上一帖子提到香港有些繪本名不符實,現在再論好的繪本。
其實香港都有些好的繪本,但其創作對象未必針對孩子,所以冇照顧年紀小的孩子的閱讀需要。
如果想找1-6歲孩子都適合閱讀的繪本,台灣有很多選擇。我最初是從汪培珽《餵故事書大的孩子》了解親子閱讀和繪本,也跟從她的私房書單來選書,後來發覺她喜好的書對我的孩子來說較深,也未必每本都符合他的需要。恰巧之後出席了數個家長講座,其中以「書伴我行」講座推薦的書單最好,這致力推動親子閱讀的機構找來多個專家鑑定港台外多個地方的繪本,編出按主題按年齡分類的中英文書單,方便家長入門選書。
我以汪培珽和書伴我行的書單各選其中一本書為例,解釋何謂好的繪本。
《穿過隧道》是講兄妹間的手足之情及勇氣等的故事,但讀其書名是不知所以。細閱其中,不用太多文字表述,看圖已知兄妹倆感情不好,兄長常欺負妹妹,妹妹常扁嘴。後來兩兄妹在穿越隧道一事,發現彼此是愛對方的。即使膽小的妹妹穿越過程都有危險,但她為了哥哥而勇敢面對,後來發現先進入隧道的哥哥變了石像,妹妹抱著哥哥痛哭,哥哥隨著妹妹的流淚而漸回原狀,哥哥的笑容已經表達了其複雜的情緒。最後一頁兩兄妹相視而笑的圖更表達了盡在不言中的感情。這些絕非靠文字就能表達得傳神。
《討厭黑夜的席奶奶》是我感到很奇怪但又有趣的書。因為看圖,見到席奶奶做很多動作都是沒頭沒腦,說要對付黑夜,但其實根本白忙一場,每張圖都展示了她的憤慨、厭惡和無奈,但最幽默的位是,在書末終於見到黑白以外的顏色,是一個太陽,但這時的席奶奶已經很疲倦,無福消受美好的陽光了。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對情緒不定,容易發怒的孩子來說,這書一定別具意義,發人深省。
兩書的圖都是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不讀字,只看圖都能明白故事大概。而且又不會畫公仔畫出腸,意味深長。
另外,也許有人問:繪本是否一定有故事性?不一定。這本《一園青菜成了精》正是一例,本是民間童謠,但只讀文字又有點沉悶,所以輔以圖畫,不但有諧趣的畫面養眼,還有更多細節來逗樂人們,讓人感到文字以外的輕鬆和愉悅,實在美好。所以此書仍是以圖為主導的好繪本。
以上都是我個人讀繪本的領悟而已,如有指正,不妨留言彼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