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要餓死了》
每次說到 #自由意志主義 與 #奧地利經濟學派,談到只要 #放任市場 就能解決問題,總是引來一堆人的訕笑,說你這是犬儒主義、理想主義、蠢人打高空的妄想。那好,我們今天就來談一個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不再妄想」「政府積極管制」的故事。
1798年,人口學家的始祖馬爾薩斯一本巨作騰空出世《#人口論》。在這本書中,馬爾薩斯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悲慘的未來:未來所有的人類都必定會因為饑荒而餓死。道理很簡單,糧食的增長是線性增加,但是人口的成長是一個生兩個,兩個生四個,指數性的成長。這樣下去過不了多久,全世界的糧食就會不夠吃,人類就完蛋了!
這本書出版之後,幾乎所有的知識份子都強烈的相信他的觀點,並且呼籲政府要強力的干預人口的成長。1960年代,世界人口突破30億,這個焦慮感突破天際,知識份子大聲疾呼「我們很快就要人口翻倍到60億人啦,政府再不介入生育全世界就要陷入搶糧戰爭啦」,大量的出版各種描述世紀末人類如何悲慘的文章,其中包括史丹佛大學的生物學家保羅埃利希寫的一本《#人口炸彈》。這本書裡就講到印度的人口太多了,一定要讓印度人少生一點,不然印度人就會把全世界的糧食吃完。這本書引起了媒體、大眾、以及 #政客的高度關注,1973年的賣座電影《超世紀謀殺案(Soylent Green)》就完全把這個世紀末的概念發揮到極致,描述未來的人類在極端的食物欠缺中,甚至發展出把屍體加工成糧食的產業。
人口炸彈這本書全世界狂銷上億冊,讓這個保羅教授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並一度成為Tonight Show的常客,在節目上大聲疾呼「我們只有兩個選擇,要嘛降低出生率,要嘛提高死亡率」。
這本書所引發的風潮這讓世界上很多國家開始緊張了。包括前面提到的印度,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總共替八百萬人做了強制節育。中國開始實施強制一胎化政策,不小心懷上的第二胎要被強制墮胎。這一切都是「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地球」,為了政府口中呼喊的「#更大的善」。
結果到了今天,全球人口突破70億,我們怎麼還在這邊?這邊輪到我們的英雄上場了,他就是美國育種學家諾曼布勞格。布勞格育種出一個新的小麥品種,不僅能在貧脊的土地上種植,產量更是達到原本的四倍。1968保羅還在高呼「任何對情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印度絕無可能糧食自足」,結果1974年印度就實現了這個目標。這個新品種的小麥在1962年引入印度之後,短短幾年間不僅餵飽了印度的人民,甚至讓印度能夠轉型成為糧食出口國。這就是我們後來所知道的「#綠色革命」。
印度靠著自由市場的交易,不僅買到了小麥的新品種種子,成為糧食出口國,甚至因為農地產量的提高而避免了砍伐森林,文青用道德呼籲做不到的事情,在 #金錢跟貨物的自由流動下,僅僅靠著 #人性中的貪婪 就自動完成了。後來布勞格就因為綠色革命的成就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而且隨著印度經濟的成長,醫療的進步導致嬰兒死亡率的降低,婦女生育數從7胎降低到2點多胎,大幅度降低了人口成長率。中國甚至因為經濟轉型成工商業社會,現在普遍出現了少子化的現象,每個婦女只生1.5胎,人口爆炸再也不是問題了,反而人口老化變成問題。但是當年風雲叱吒一時的「人口炸彈」,還有那些為保羅教授搖旗吶喊,疾呼政府干預人口成長的文青們呢?他們說的言之鑿鑿的「#世紀末衰敗景象」呢?滿地餓殍又在哪裡?我們今天胖死的人遠比餓死的多,那些高喊著「#沒有政府管制人類就完蛋」的文青們又怎麼解釋呢?
他們沒有解釋,只會嗤之以鼻,說「我不屑跟你這種人窮抬槓,哼」,然後繼續尋找下一個像是金融、槍枝、藥物或是房地產等等可以讓政府「積極管制」的目標。好比兩個拳師上擂台比武,打贏了說我的門派果然厲害,打輸了說是 #鞋子滑,名門正派沒必要跟這種小丑計較。千錯萬錯就是我絕對不會錯,#我就是絕對的正義,擋在我前方的就是絕對的邪惡,這就是 #烏合之眾。烏合之眾做的事叫做宗教而不是學問,如果我們依靠宗教治國,那跟ISIS又有什麼兩樣呢?
一般人對放任最大的誤解,其實是「放任市場就是什麼都沒做」。放任市場的背後,其實是全球市場上 #幾十億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一切為了市場競爭而不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讓顧客能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服務,過上更好的生活。正是人們在利益的驅使下共同合作,讓這個世界一點一滴的進步,而我們唯一不需要的就是自以為是的政客跟文青 #喊著正義來搗亂 而已。
#本粉專政治不正確又不是第一天
#經濟學打臉專治文青漿糊腦
#有沒有覺得刺刺的啊
#那是我在發功啦
#有政府真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何總有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理由可以很簡單。 「全香港只餘下28個雞場,我們屬於較大規模的農場,如果連我們都交還雞牌,以後要吃到本地新鮮雞就更難。」農圃雞場主人Gary說。 說來悲壯,皆因過去二十年,是活雞市場的抗戰史。 1997年本港首次爆發H5N1禽流感,出現人類感染個案,政府為抗疫情下達「殺雞...
沒有政府管制人類就完蛋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為何總有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理由可以很簡單。
「全香港只餘下28個雞場,我們屬於較大規模的農場,如果連我們都交還雞牌,以後要吃到本地新鮮雞就更難。」農圃雞場主人Gary說。
說來悲壯,皆因過去二十年,是活雞市場的抗戰史。
1997年本港首次爆發H5N1禽流感,出現人類感染個案,政府為抗疫情下達「殺雞令」。05、06年香港成為全球唯一禁止散養活家禽的地方,政府推出家禽農場自願退還牌照計劃;2008年再下一道猛藥,推出家禽農場/行業結業特惠補助金,吸引雞農及雞販交還牌照,接着實行雞檔日日清雞政策。
本地活雞業正式敲下喪鐘。
二十年間,本地雞場由個191個,到今天只剩下28個。在這樣一個活雞荒亂年代,大多數人都選擇離場,用盡最後一口氣都要堅持到底的人已很少。
Gary與Yvette這對夫妻檔是難得有心人。
「我02年回香港,03年沙士後接手農場。」Gary憶述。
移民澳洲生活多年,兩夫妻都從事與I.T.相關的工作,回流只因Yvette父親想關掉當時有四十年歷史的雞場。「我未出生,農場已經在經營。高峰期曾飼養十多二十萬隻活雞。2001年母親逝世,加上政府管制又愈來愈多,父親想關掉農場。我覺得可惜,不想香港沒有新鮮雞可以吃,回來接手。」Yvette說。Gary補充道:「當時以為營運農場很簡單。」
現實卻困難重重。像政府對雞場的嚴苛管制,幾乎令農場營運不下去。
「雞不可走地飼養,一見即罰款;雞場必須包得嚴實,以防外來雀鳥把病毒傳染給雞隻;舊式雞舍雞籠都是木造,政府要求要改為鉛水鐵;還有改善排污及興建化糞池。我們的雞場規模不算少,有18個雞舍八萬隻活雞,可以想像投資下去需要很多錢,卻不一定能賺回來。」Yvette說。
此外Gary一個新手,連飼養雞隻都不懂,更談何營運。「真的由鏟屎餵食開始學起。說真的,雞屎味道真的很難頂,我都是硬着頭皮做。員工都比我有經驗,我不學,很難服眾。」Gary憶道。他的堅忍令不少人感到佩服,包括從小與雞為伍的太太。「我從小在雞場長大,與雞同吃同睡,當然不覺得養雞有甚麼困難。但他一個新手,卻能堅持下去,確實很難得。因為有他與及農場工作十多年的員工,農場才能運作下去。」Yvette說。
前路艱難,最初數年一直虧損,要捱過去就要想辦法。前後花了十年研究出健康雞種──農圃雞及農舍雞。一條龍生產,自家雞婆生蛋再孵化,以天然飼料餵飼長大,沒下激素催谷,養足100至110日才售賣。雞隻皮爽少肥油,目標是攻入健康市場。然而飼養期愈長代表成本愈高,利潤極少。「一斤雞才賺三四元,但飼養期長,斤両卻不及大陸或其他雞重,每隻可賺的不多。」Gary說。
碰巧遇上廚師Joe及Charles,有意用他們飼養的雞隻做菜,四人一拍即合,在元朗開外賣店,實行真正農場到餐桌,為活雞尋新血路。「我與Charles經營私房菜到會四年,一直的理念都是要運用新鮮優質食材。偶然認識了Gary夫婦,知道他們在本地飼養雞隻,試過他們的雞,發現很難得很有雞味。與他們交談下,發現有開餐廳的念頭,不如一起開店賣雞菜式吧。」Joe說。
第一道想到的是慢煮農場雞,「把農舍雞的雞殼熬湯,再把雞放入雞湯中低溫80℃慢煮兩小時。」Joe解釋。皮爽肉有咬口,還嘗到濃烈雞味,試過的人都感嘆,想不到今時今日還能重拾吃雞有雞味的滋味。
店裏還有很多雞菜式,沙律、雞湯、意粉,更用自家生產的自然蛋做甜品。「雞蛋都是自然生產,有時一日一隻,有時數天才一隻,營養足夠,蛋味特別濃。每次採完蛋都會新鮮製作甜品。」Yvette解釋。
因為認真用心,前陣子更首獲米芝蓮推介,為四人打下強心針。「可以營運都想繼續營運,因為我們真的想香港人能吃到新鮮雞。」四人如此祝願道。
Fork Eat
地址:元朗鳳攸北街11-15號益發大廈10號舖
電話:2336 9698/9326 8954(Whatsapp)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12nn-9pm,逢星期一休息
農舍雞售賣點
農舍香港
地址:跑馬地黃泥涌市政服務大樓地下P4號舖
FB:farmchickenbrand
========================================
飲食男女App大革新!立即開App寫食評,下一個食神可能就係你!✍
?iOS App 下載:http://goo.gl/ZNVWFd
?Android App 下載:http://goo.gl/MrW6YE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