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忽然想知道陳同佳的近況,我認為他現在住得很舒適,又有聖公會的法政牧師牧養關顧,人身安全,而且沒有經濟困難。
陳同佳活得比大部份同齡的人好。至少,他要悔改信主寫書、開佈道會,甚至做人生教練,他的名字已經響噹噹。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約翰座堂St John's Cathedral座落於香港中區花園道4-8號,是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的主教座堂。聖約翰座堂於1847年奠基,1849年落成及祝聖,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築物,是本港唯一一片以永久業權形式持有的土地(Freehold)。座堂主要由3幢主樓構成。座堂本身於1847年建成...
法政牧師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聖公會建築群:聖公會與香港的淵源】
聖公會建築群是香港重要的宗教地標,四座建築(聖保羅堂、教堂禮賓樓(又稱馬丁樓)、原為聖保羅書院南翼的舊聖公會基恩小學和會督府)均已被納入一級或二級歷史建築。聖公會作為對香港影響深遠的宗教團體,它究竟和香港有什麼淵源?
聖公會又稱為安立甘教會 (Anglican Church),意指英格蘭的教會(Church of England)。聖公會在香港的歷史科追溯至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當時,不少英國海軍均為聖公會教徒,他們在到達香港後自行組織臨時崇拜聚會。1842年,史丹頓牧師來港並在中環建起聖約翰座堂(早期被稱為聖約翰大禮拜堂;St. John’s Cathedral)。在之後數年,史丹頓牧師都在香港投入傳道工作。最為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聖保羅書院的落成。創立書院旨在培訓華人傳道,而該校的創辦人正是史丹頓牧師。
1998年,鄺廣傑主教成立香港聖公會教省。而聖公會在香港持續有不同的教育和神學訓練。香港亦有不少社會服務機構是又聖公會創辦,例如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聖雅各福群會和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等。現時任職主教長的是陳謳明大主教,教省秘書長則是管浩鳴法政牧師。
法政牧師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墳場或墓地考察重點及特色!
有不少讀者不時私訊筆者交流考察墳場的心得,故筆者決定再次向各位讀者簡單分享目前考察過的香港墳場或墓地之考察重點及特色!
《香港各墳場或墓地考察重點及特色簡介2.0》
1. 跑馬地香港墳場:香港歷史悠久的墳場,為名人集中地,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紀念碑、民國名人、軍人、殖民地時期港英政府官員、日本人的墓地;長眠於墳場內的名人有何東爵士、楊衢雲、洪春魁、關元昌醫生、鄺華汰、何啟爵士、簡悅強爵士、蔡立志等。
2. 跑馬地天主教墳場:香港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墳場、首個天主教墳場,為名人集中地,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有不少文化藝術人物、民國名人、商人、政治人物、宗教人物長眠該處,例如胡振中樞機、楊鳴章主教、林黛、曹廣榮、胡百富醫生、梁昌、梁銶琚、惠化民主教、石鐘山爵士、鄧鏡波爵士等。
3. 跑馬地回教墳場:香港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墳場、首個回教墳場,由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回教宗教人物及華人的墓地;長眠於墳場內的名人有張廣義教長等。 (進入墳場時留意服飾規定)
4. 跑馬地波斯墳場:香港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墳場,由粵港澳祅教慈善基金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麽地爵士及律敦治家族的墓地;但遺憾地現時該墳場不對外開放,難以進入。
5. 跑馬地猶太墳場:香港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墳場,由香港猶太教莉亞堂慈善基金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墓碑設計及猶太人傳統的祭祖方式,以及墳場內嘉道理家族、庇理羅士家族、紀愛華、歐德禮等名人的墓地;但可惜現時該墳場甚少對外開放。
6. 跑馬地印度墳場:香港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墳場,位於跑馬地印度廟後方,由香港印度協會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一些家族墓地及軍人墓地。
7. 咖啡園墳場:墳場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但已於1961年停用及不接受安葬申請。現時除了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外,墳場其餘地方接近被荒廢;值得留意墳場內中國近代思想家胡禮垣及其後人胡百貴的墓地。
8. 鑽石山墳場:墳場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名人墓地數量極少;值得留意墳場內的義塚及公墓。
9. 賓霞洞:道觀,值得留意內裡的名人靈位。
10. 慈雲閣:廟宇及中式骨灰龕場,只有少量名人墓地及靈位。
11. 寶福山:中式骨灰龕場,為名人集中地。長眠於墳場內的名人有張國榮、王天林、董驃、劉家良、陳毓祥、關德興、許長國、梁漢威、羅烈、余綺霞、鄭昌達、伊雷等。
12. 聯合道基督教墳場:墳場歷史悠久,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管理。地方雖小,但驚喜處處,有不少文化藝術人物、商人、民國名人、宗教人物長眠該處,例如鄺日修牧師、李求恩牧師、莫康時、關景良醫生、余也魯教授、盧大偉、西瓜刨、莫康時、胡挺生、陳卿雲、呂明才、胡百祿等。
13. 薄扶林道基督教墳場:墳場歷史悠久,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管理。為名人集中地,尤以商人、民國名人、文化藝術人物、宗教人物的墓地為多,例如霍靜山牧師、區鳳墀長老、謝纘泰、鄭士良、石堅、黃曼梨、李惠堂、郭泉、馬應彪、顏成坤、利銘澤、林子豐博士、曹思晃法政牧師、李福樹夫人李胡紫霞、孫琬、林護、李樹芬醫生、馬儀英博士、何壽南醫生、胡漢輝、區樹洪等。
14.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墳場歷史悠久,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有不少文化藝術人物、民國名人、商人長眠該處,例如李海泉、劉克宣、馬笑英、唐重庭、鄧彥華將軍、徐仁壽、檸檬、伍晃榮、少新權、卜萬蒼、樂蒂等;另外值得留意位於墳場範圍內的荔枝角東華義塚。
15. 圓玄學院:中式骨灰龕場,有少量隱世名人長眠該處。
16. 東普陀寺窣堵坡:位於東普陀寺後方,值得留意東普陀寺前住持的墓地。
17. 寶蓮寺海會塔:值得留意用作火化之用的荼毘爐,另外海會塔內有一位天皇巨星長眠該處。
18. 粉嶺蝴蝶山墓地:非法興建的墓地,位於蓬瀛仙館附近。值得留意葉問及葛肇煌將軍的墓地。
19.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香港首個華人墳場,有一定歷史價值,由華永會管理。為名人集中地,有不少商人、民國名人、文化藝術人物長眠該處,例如蔡元培、唐紹儀、伊秋水、梁植偉、許讓成、楊鼎中將軍等;值得留意墳場內的大型家族墓地,例如馮平山、鄧志昂、利希慎、周壽臣爵士、傅老榕、高可寧等家族。
20. 荃灣華人永遠墳場:第2個華人墳場,有一定歷史價值,由華永會管理。為名人集中地,有不少商人、民國名人、文化藝術人物長眠該處,例如李研山、余東旋、唐滌生、林炳炎、譚煥堂、盧仲雲、黃屏蓀、邵仁棻、陳蘭芳等。
21. 柴灣華人永遠墳場:第3個華人墳場,有一定歷史價值,由華永會管理。有不少名人墓地,例如蔡伯勵、林尚義、黃質文將軍、吳一嘯、子喉七、李晨風、鍾期榮博士、蔣法賢博士、許伯眉醫生、吳多泰等;但仍有待考察者開發!
22. 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第4個華人墳場,由華永會管理。有不少名人長眠該處,例如黃家駒、陳百強、新馬師曾、郭得勝、杜葉錫恩、衍陽法師、陳公展牧師、蕭笙等。
23. 柴灣天主教墳場:墳場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有不少名人長眠該處,例如曾雲、阮惠熊、梁舜燕、陳蕉琴、曾顯揚、林振強、陳兆民等;但仍有待考察者開發!
24. 香港佛教墳場:墳場歷史悠久,由香港佛教聯合會管理。為名人集中地,不少商人、政治人物及宗教人物長眠該處,例如霍英東、廖寶珊、胡忠、馬錦燦、莊靜庵、李寶椿、黃允畋、張玉麟、李國賢、胡文瀚、慈祥法師、元果法師、方繼仁、徐亮之、董仲偉、陳樹渠二夫人陳麗玲等。
25. 歌連臣角回教墳場:第2個回教墳場,由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華人墓地。 (進入墳場時留意服飾規定)
26. 歌連臣角火葬場:墳場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不少名人墓地,例如司徒華、譚雅士、馮兩努、孫養農、秦燕、林鳳、黃旭初將軍、黃宣平等;但仍有待考察者開發!
27. 大圍穀寮墳場:原居民墳場,暫未有特別發現。
28. 西灣國殤紀念墳場:墳場由英聯邦戰爭公墓管理委員會管理。值得留意不同軍人的墓地,例如羅遜准將等。
29. 赤柱軍人墳場:墳場由英聯邦戰爭公墓管理委員會管理。值得留意不同軍人及戰俘的墓地,例如祁禮賓爵士等。
30. 歌連臣角軍人墳場:墳場由英聯邦戰爭公墓管理委員會管理。值得留意不同軍人的墓地,但遺憾地現時該墳場不對外開放,難以進入。
31. 蓬瀛仙館:道觀,值得留意內裡的靈位及墓地;少量名人如傅聲長眠該處。
32. 昭遠墳場:何東爵士家族墳場,但實際為歐亞混血兒公營墳場。墳場歷史悠久,但可惜現時不對外開放,難以進入。
33. 東華義莊:由東華三院管理。提供寄厝靈柩、骨殖、骨灰以及安葬服務,當中鄧鑑之夫婦靈柩已寄厝義莊超過100年。另外一些名人如葉紹德、蕭仲坤的骨灰安放該處。但現時該處甚少對外開放。
34. 和合石墳場:墳場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鄉族宗親墓地、義塚及公墓、浩園、景仰園。
35. 沙嶺墳場:墳場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如同和合石墳場,值得留意墳場內的鄉族宗親墓地、義塚及公墓。
(未來本專頁會再分享各個墳場或墓地的歷史典故)
#圖文不符 #墳場考察 #重點 #特色 #墳場研究 #hongkongcemetery
法政牧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聖約翰座堂St John's Cathedral座落於香港中區花園道4-8號,是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的主教座堂。聖約翰座堂於1847年奠基,1849年落成及祝聖,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築物,是本港唯一一片以永久業權形式持有的土地(Freehold)。座堂主要由3幢主樓構成。座堂本身於1847年建成,乃香港較古舊的維多利亞時期哥德式建築物之一。至於副堂則於1924年落成,而辦公樓(即新座)則是1956年加建的。聖約翰座堂的木門是由在香港保衛戰被英軍自行炸沉的添馬艦(HMS Tamar)的艦身木材所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座堂運作陷於癱瘓。1945年,香港重光。何明華會督委任施玉麒先生為會吏及牧師,參與重建座堂,通過舉辦賣物會等方式,有效挽救了座堂已崩潰的財政狀況。座堂是教區中之首堂,因該堂內置有主教座(cathedra)。香港日治時期曾用作日本人俱樂部會所。現時教堂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是受保護的歷史文物,亦是一別具特色的遊客景點。為了避免因冷氣的水氣造成白蟻侵蝕,破壞古物古蹟,座堂沒有冷氣供應。座堂除了有主教專用的座椅、法政牧師及座堂牧師專有的座椅,亦有英國殖民年代遺留下來鑄上英國皇室徽號的會眾座椅,是留給當日港督或英國皇室家族成員途經香港崇拜時預留給他們坐的。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座堂更曾懸掛英國國旗,之後已拆除。目前座堂每天均有崇拜。也有早堂晚堂崇拜,崇拜的語言主要是英語,亦設廣東話、普通話及菲律賓語都有,崇拜者來自世界各地,是一所國際性座堂。座堂會在一些聖日舉行唱頌大聖餐禮,香港島教區、澳門傳道地區的按立聖職聖禮和詩班節亦在聖約翰座堂舉行。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Former French Mission Building,又譯前法國海外傳道會大樓,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位於香港島中環炮台里,於1997年至2015年為香港終審法院的所在地。大樓前身的建築物名為「莊士敦樓」,最初建於1843年,並成為首兩任香港總督砵甸乍和戴維斯居住的地方。自從戴維斯於1846年搬到堅道居住之後,大樓曾多次易手,先後用作匯豐銀行飯堂及俄羅斯領事館。1879年起,大樓由匯豐銀行董事庇理羅士所擁有。大樓於1890年更名為「比更士菲樓」(Beaconsfield House),以紀念當時英國首相班傑明•迪斯雷利(拱北爵士),而華人一般將其稱為「拱北樓」。但值得留意的是,大樓北面亦有一座柏拱行(Beaconsfield Arcade),為香港首座多層購物商場,1960年4月重建後改稱拱北行(Beaconsfield House)和今日的長江集團中心。1915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當時主要在越南以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兩廣和東北傳教)購入該座建築物重建,作為行政總部之用途,由Leigh & Orange(利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工程於1917年3月完成,外觀一直維持至今。香港日治時期,日軍曾經佔用該座大樓為日本憲兵總部。1945年8月香港重光,當時香港輔政司詹遜曾於該大樓成立臨時政府總部。1953年,香港政府購回大樓,最初為香港教育署總部,1965年改為維多利亞城地方法院,1980年成為香港最高法院所在地。1983年,大樓再改為政府新聞處辦公室,1989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1997年7月1日至2015年9月7日,該大樓用作香港終審法院。重建於1917年的大樓,屬於新古典風格,現時在香港已所剩無幾。整座大樓以花崗石和紅磚蓋成,樓高三層,並附有地窖及角樓。而其北面有一座圓頂的小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