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紐約時報
*【冠狀病毒實時更新】
#川普正在服用奎寧,一種未經證實的抗病毒藥物。川普總統表示,他已經服用了約一個半星期的預防性措施,即一種尚未證明其抗冠狀病毒療效的抗瘧藥奎寧,說他沒有Covid-19的症狀。“我只能告訴你,到目前為止,我似乎還可以,”他說,並解釋說他每天服用一顆藥。
#政府與新公司達成3.54億美元的交易,在美國生產藥物成分。川普政府將在週二宣佈,已與維吉尼亞州一家新成立的公司簽署了一份3.54億美元的合約,生產用於治療Covid-19所需但現在在海外生產的仿製藥和藥用成分,主要是在印度和中國。
#隨著中國承諾提供更多援助,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Alex Azar II對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嚴厲批評,稱其對中國疫情的處理導致不必要的死亡。
#令人鼓舞的是,出現了有關在人中測試的第一種病毒疫苗的數據後,股市上漲。藥品生產商Moderna表示,首款在人體內測試的冠狀病毒疫苗似乎是安全的,能夠刺激針對該病毒的免疫反應。儘管存在不確定性,但該公司的公告迅速鼓舞了投資者,同時,美聯準會主席也承諾,央行可以使用其緊急貸款工具“沒有任何限制”,兩大主要訊息刺激標普500指數週一上漲3%以上,Moderna的股價上漲了20%,而歐洲的股票基準價格則上漲了4%至6%。
#汽車工人重返工作崗位,聲明放寬限制,德州計劃重新開放休憩營地。共和黨州長Greg Abbott宣佈復工,而托兒服務可以立即開放。他說,小聯盟的比賽,度假營地和度假聖經營地可能於5月31日開始開放。
#立法者敦促大膽使用5000億美元的救助基金,因為監督報告顯示該基金幾乎沒有被利用。
#在加州,無證移民可以開始申請援助。
#在對小企業貸款計劃的持續質疑中,川普表示他支持放寬條件。
#市長說,預計紐約市將在6月上旬達到重新開放標準。
#維吉尼亞海灘將在陣亡將士紀念日之前重新開放,下個月將重新開放佛羅里達群島。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8/us/coronavirus-updates.html
*【川普稱正在使用的瘧疾藥物背景知識】
川普總統透露,他一直在服用抗瘧疾藥物作為對冠狀病毒的預防措施,這是他已經推廣了兩個月的這種藥物,儘管醫生和科學家(包括一些為總統提供諮詢意見的人)有所保留。目前尚不清楚川普是否針對兩名白宮工作人員對該病毒呈陽性反應,是否也開始這一療程。上週,一位參與開發冠狀病毒疫苗的聯邦機構負責人向國會作證說,由於他要求嚴格審查奎寧,他已被免職。奎寧是數十年前被批准用於治療瘧疾的處方藥。它還可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和狼瘡。有時它的商標名稱是Plaquenil,與氯喹(也用於治療瘧疾)密切相關。
為什麼奎寧被認為是治療冠狀病毒的一種可能方法?有幾個原因。一項有前途的實驗室研究表明,氯喹可以通過培養細胞來阻止冠狀病毒入侵細胞,這是複制和引起疾病的必經之路。但是,在試管或培養皿中征服病毒的藥物並不總是在人體中起作用,對奎寧的研究發現,它無法預防或治療流感和其他病毒性疾病。
https://www.nytimes.com/article/hydroxychloroquine-coronavirus.html
*【世界衛生大會成中美衝突新“戰場” 】
習近平在開幕會上視頻致辭,承諾中國將在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於支援受疫情影響的國家。但川普政府官員迅速譴責中國的援助聲明,稱其試圖影響對病毒溯源的調查,並表示“作為疫情來源國,中國有特殊責任付出更多、給予更多”。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8/health/coronavirus-who-china-trump.html
*【德法攜手提議設立5000億歐元紓困基金】
梅克爾和馬克洪提出了一項“一次性”借貸計劃,以幫助歐洲受災最嚴重的國家。德法兩國提議借入5,000億歐元(合5,450億美元)的普通復甦基金。償還這筆錢將是整個歐盟的財政責任,但它將首先使受該病毒打擊最嚴重的貧窮南部地區受益。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8/world/europe/coronavirus-european-union-fund.html
*【新冠疫苗人體試驗初步告捷】
美國藥物製造商Moderna表示,首個用於人體測試的冠狀病毒疫苗似乎能夠激發人體對病毒的免疫反應。這一消息提振了華爾街,推動市場上揚。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8/health/coronavirus-vaccine-moderna.html
*【為什麼由女性領導的國家在抗擊疫情上做得更好?】
女性領導人的出現,可能表明一個國家擁有更具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面對疫情,她們採用謹慎、防禦性的政策並取得了成果,這可能改變人們對強大領導力的看法。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00518/coronavirus-women-leaders/
*【香港立法會爆發衝突,泛民議員被驅離】
週一的衝突源於泛民與建制派對內務委員會的領導權之爭,多名民主派政治人物被趕出立法院。這已是香港立法會本月第二次爆發類似事件。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00518/18hong-hong-legislature-fight/
*【軟銀創記錄虧損陷入危機】
馬雲從軟銀董事會辭職,孫正義雪上加霜。軟銀集團目前正深陷危機,其週一公佈的財報顯示,該集團經營虧損1.36萬億日元,是15年來首次出現年度虧損;其標誌性的願景基金在2019財年投資虧損1.8萬億日元。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7/technology/softbank-jack-ma.html
*【伊朗重新開放後病例激增】
德黑蘭在上月底作出這一決定時,尚未達到衛生專家建議的檢測和接觸者追蹤的基準。衛生專家曾預測這種情況將會發生。伊朗重燃的危機將為世界其他衡量國民健康與恢復經濟的國家提供教訓。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8/world/middleeast/iran-coronavirus-surge.html
*【迪士尼流媒體主管將出任TikTok CEO】
58歲的Kevin Mayer同時還將出任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的首席運營長。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8/business/media/tiktok-ceo-kevin-mayer.html
*【日本男人在疫情中開始分擔家務,但這會持續嗎?】
對於上班族夫婦來說,日本鼓勵遠端工作、並要求居民待在室內的規定凸顯出家庭分工的不平等。一些男性開始分擔更多的家務勞動,並希望借機改變日本缺乏彈性的工作文化。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00518/coronavirus-japan-household-work/
「法羅群島移民條件」的推薦目錄:
法羅群島移民條件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沈旭暉隨緣家書🇭🇰】「香港註冊公司」Vs「真香港人公司」:大變局時代,我們是Condom嗎?
我們多次談及,對北京而言,香港「一國兩制」的最大價值,就是作為一個「白手套」;用新一代的話,就是「condom」;用梁振英的話,就是「超級聯繫人」;用商界的話,就是「USB」;用國際關係的話,就是「非主權實體」。其中一大發明,就是中國資金化身「香港基金」、「香港公司」、「新香港人」,「走出去」。早前目標觀眾以普通話受眾為主的鳳凰衛視記者面對特朗普,卻強調自己的「(不是中國)香港」身份和「私人企業」身份,方便進行「大外宣」,只是冰山一角。
化身「香港公司」的好處,主要有三類。
1. 第一類是純業務操作的誘因。香港作為自由港,一切市場主導,沒有外匯管制,容易匯出、匯入,方便融資,而且稅率低,由公司名字、業務範圍到其他規範都監管寬鬆。香港的這些優勢,和英屬處女群島、開曼群島等其他避稅天堂一樣,雖然重要,但並非獨一無二。
2. 第二類是涉及「香港人」身份的經濟誘因,而這源自香港人(昔日)專業獨立、崇尚法治的往績。例如美國的《香港政策法》因為定義香港為「非主權實體」,賦予香港和中國大陸完全不同的關稅、簽證和種種待遇;台灣也因為與「港澳同胞」(曾經)同氣連枝,讓香港公司投資台灣時享有的待遇,遠比大陸公司方便。
3. 第三類則屬於政治性誘因,通常觸及外交、乃至國家安全等「一國」層面,「香港身份」可以為北京試水溫,但觸礁時又可以隨時切割。例如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尼加拉瓜大運河」計劃,聲稱承辦的,就是一間「香港公司」,背後金主自然是中國商人;連泰國克拉運河前期考察計劃,居然也有香港智庫的身影。
大陸公司變身香港公司,其實毫無門檻
既然好處這麼多,邏輯上,要得到香港公司身份,理應十分困難,或起碼要有一定門檻。現實上,「究極變形」手術卻出奇地簡單,猶如一顆維他命丸,就能得到回春手術的效果,然而在公共論述,因為種種原因,鮮有正面談論。任何資金要在香港成立公司,無論是香港人的資金也好、大陸資金也好、國際資金也好,都是同樣手續,繳交非常低廉的公司註冊費,任何護照持有人都可以出任董事,唯一屬於「香港」的條件,不過是要有一個香港註冊地址(可以是郵箱、可以是無數單位合租的辦事處),和一個香港登記的公司秘書,連新加坡那樣,法例規定所有新加坡公司必須有新加坡人當董事一類規定也欠奉,更不用說對股東有任何要求。只要在網上隨便搜索,就可以找到林林總總的「中介人公司」,為大陸資金提供上述一站式服務,數千元就可以華麗轉身。
這樣一來,根據正常邏輯,任何人都可以預測將會發生甚麼事:既然價廉物美,大量大陸資金紛紛成立「香港公司」,「走出去」,但很多卻從不思考為什麼「香港公司」可以享有不同待遇,從不善加珍惜這個品牌,反而處處破壞香港核心價值,殺雞取卵,令國際社會逐漸發現,「香港公司」不過是中國控制的白手套,完全扭曲了當初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的認知和信任。台灣當局私下不時透露,越來越多「香港公司」都是大陸資金控制,即使是拿香港身分證的,不少也是特快渠道取得的「新香港人」,根本就是為大陸投資者度身訂造的捷徑。台灣的憂慮,既有安全考慮,也有「新香港公司」在商業層面是否誠實可靠的考慮,深感是時候撥亂反正。同一道理,假如中國資金進一步濫用香港品牌,就算美國企業短期內短視實利,美國政府會否繼續香港的特殊地位,亦未可知。
假如國際社會要保持對香港品牌的信任,但北京控制的特區政府又「必須」把變成香港公司、新香港人的門檻訂得那麼低,是否除了「攬炒」,就無計可施?倒不是的。舉一例子:去年美國以國家安全一類考慮向國企中興開刀,是為中美貿易前哨戰,最終雙方和解,條件是中興要在三十日內更換董事會、管理層,未來十年都要在「暫停」實施的禁售令之下營運,同時必須僱用美國商務部挑選的外部合規格監督員等。美國自然沒有權限指令中國公司必須如此,但自然有權不批准任何公司在美國營運,結果中興不得不就範。而這裡的「外部合規格監督員」,就是負責gate-keeping,處理compliance,查核due diligence,防止洗黑錢、漏稅、走資、違反禁令、違反制裁一類行為出現:這些工作,都是真香港人的強項。
第二波中美貿易戰:從華為的香港空殼公司Skycom談起
本來第二波中美貿易談判的重點,一般相信,在華府角度,可能會包括這類中國企業在美國引起的疑似國家安全威脅,並如何進行有效監督等等。例如華為事件的導火線,正是孟晚舟被美國發現通過華為控制的「香港(空殼)公司」Skycom和伊朗進行非法交易,而孟晚舟聲稱那是獨立公司,因而被捕。同一道理,假如中國資金控制的香港公司早已是掛羊頭賣狗肉,各國自然也可以提出類似要求,像台灣內部定義真香港人那樣,精準定義哪些「香港公司」能以「香港身份」進入本國市場:這不是香港特區政府對香港公司的定義,而是各國政府研判這些企業會否亂來的定義。
研判的具體方法很多,例如像早前要求中興那樣,日後也要求香港公司(特別是中資香港公司)必須僱用「外部合規格監督員」,這可以是外國人,也可以是香港人;或要求香港公司仿效新加坡,必須加入本地人為董事;或要求審查香港公司的資金來源,區分國有資產、黨產和私產等(這在國進民退、中國加強在民企建立黨委之際,尤其關鍵)。至於甚麼是「香港人」,據說台灣有關方面也曾討論,既然優惠港資的有關條例,是針對1997年前的香港身份認同,是否應把有關投資政策以此劃線,亦是參考之一;而台灣接受香港移民的優惠,和接受大陸移民完全不同,內部據說也開始對「是否在香港出生」劃線,只是不對外公佈而已(至於梁天琦、羅冠聰等非香港出生但明顯擁抱香港核心價值的例子,怎樣定義,在台方角度,自然亦應理順)。總之,方法很多,不一而足,而對這類可能出現的規例,「新香港公司」自然可以選擇是否理會,但不理會的經濟後果如何,就是另一回事。
早前通過的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有個別評論認為是雷聲大、雨點小,其實法案開啟了無數可能性,也是不能低估。例如對違反人權與民主的企業,目前並非涵蓋法案之內,但邏輯上,需要時修訂,並不困難。假如美國因為種種原因,制裁企業(以往通常是違反金融反恐、違反聯合國禁運一類原因,但未來說不定加入《人權法案》),只要這企業有戶口在使用美元的銀行,其銀行帳戶,就會被凍結,市場反應很難不出現恐慌性沽售、乃至停牌,然後企業只得和美國商務部談判。當然,會否走到那一步,更視乎中美關係的走勢,但香港身份有否持續被毫無制約地濫用,也不能否認是研判上述一籃子因素的一環。說到底,香港獨特地位,並不是單方面能賦予的,而是國際社會互動產生的。水至清則無魚,但水太濁更無魚,若有人天真的以為「留島不留人」就是強硬路線的萬靈丹,不但愚蠢,還是在推行真正的攬炒。關鍵時刻,香港人,不要妄自菲薄。
沈旭暉,明報 2020年4月27日
法羅群島移民條件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家檔案:丹麥】#國家檔案048
2016 年的劍橋字典年度字彙── "Hygge"(/ˈhʊɡ.ə/),可以是形容詞、動詞、名詞,甚至沒有直接的英文翻譯。提到 " Hygge " 可能想到的是蠟燭、木地板、毛茸茸的睡衣、爐火,總歸來說 "Hygge" 意旨──點起蠟燭、烘焙、在家與家人相處等簡單事物時,產生的溫暖、舒適和安全感。蔚為風潮、帶點神秘的 Hygge,其實就來自被稱作「世界最快樂國度」的丹麥!
(走訪「地球上最快樂的國度」──為什麼丹麥人最快樂?→ https://bit.ly/35I6N7t)
丹麥位在北歐,鄰近瑞典和德國,全國面積約 4 萬平方公里,人口約有 575 萬人。官方語言為丹麥文,英文則是最廣泛的第二語言。
根據《天下雜誌》去(2019)年 6 月的報導,丹麥的勞動參與率高達 76.4 %,比臺灣高出近百分之 18 ,其中近 7 成的勞工參與工會組織;另外失業率僅 5 %,低於 OECD 平均。同時,7 成丹麥女性參與職場,相較之下臺灣只有 51%。
文中也分析丹麥「免費的公共服務讓人立足點平等、雙親都能就業,加上稅制輕勞動、重資本」等因素,便是讓丹麥始終是全球貧富差距最低的地方之一的原因。
此外,丹麥的電力改革也走在世界、歐洲的最前線,根據《路透》1 月 2 日的最新報導,在 2019 年丹麥全國的發電量已有 47% 來自風力發電。這是相比過去 2018 年 41% 、2017 年 43 % 所創下的新紀錄。能達到近半量來自風力發電,來自離岸風電科技的進步和成本降低,其中離岸風電發電量總體的佔 18%。(由武力至上的維京王國,轉型為綠能與高科技王國──丹麥給台灣的啟示→ https://bit.ly/2FACepp)
回顧丹麥的歷史,約在西元前 1 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金屬器時代時,也有和羅馬帝國交易動物毛皮和琥珀的紀錄。丹麥歷史上十分著名的時期──維京時期,約是在西元 8 世紀左右開始,並有 250 多年的歷史。當時有一度,丹麥維京人父子 Sweyn Forkbeard 和 Canute the Great,不只是丹麥的國王,更掌控挪威、南瑞典、格陵蘭、法羅群島、設德蘭(Shetland)(現在的蘇格蘭行政區之一)、奧克尼和部分的英格蘭地區。維京人出航的地區除了到現今的俄羅斯和土耳其,更遠到北美洲。
將時間快轉到 14 世紀,當時包含格陵蘭和冰島的丹麥和挪威和瑞典,皆在 Margrethe 女王的政權下統治,這成為卡爾馬聯盟(Kalmar Union)。後來瑞典在 1523 年脫離,並展開多次戰爭,丹麥後來在 1658 年割讓部分領土,成為現在的瑞典南部。挪威的控制權則在 1814 年轉交給瑞典,挪威最後在 1905 脫離;冰島則在 1918 年獨立。
丹麥擁有歐洲歷史最長久的君主政權,直到現在仍採君主立憲內閣制。丹麥在 1945 年加入聯合國、1972 年加入歐盟。現在的丹麥元首是自 1972 年即位至今的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實質領袖則是首相 Mette Frederiksen ,她自 2019 年 6 月上任,42 歲的她是丹麥史上最年輕的總理。
丹麥的國會共 179 席,其中 175 席來自丹麥本土,2 席來自格陵蘭,2 席來自法羅群島,目前由中間偏左聯盟(社會民主黨、社會自由黨、社會人民黨及紅綠聯盟)取得執政權。丹麥在臺北設有丹麥商務辦事處;我國則在哥本哈根設有駐丹麥臺北代表處。
▍在《換日線》閱讀丹麥,你可以參考
住在「全世界最幸福國家」的移民們幸福嗎?──丹麥政府的「整合政策」,是「協助融入」還是「變相歧視」?→https://bit.ly/2R2xMoW
無論生活條件如何,都擋不住人們「幸福生活」的決心──丹麥教我的 3 件事→
https://bit.ly/2sVEtBi
自由的樣子?──訪丹麥「無政府自治街廓」克里斯欽自由城→
https://bit.ly/2QJRyXr
✈ 如果你人在 #丹麥 且有話想說,歡迎來稿《換日線》讓我們知道!
(資料來源:CIA、外交部、聯合國、Reuters、天下雜誌、The New Yorker、Denmark.dk)
法羅群島移民條件 在 法羅米民宿 :: 全台民宿& 旅館情報網 的推薦與評價
全台民宿& 旅館情報網,法羅米民宿旅成館,瑞穗民宿,法羅民宿,瑞穗住宿,法羅群島,瑞比森林民宿,昕田民宿,禾頁屋民宿.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