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萬的網紅真電玩宅速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想知道更多請到【遊戲庫‧電玩宅速配】 http://www.gamedb.com.tw/efuntv ●《夢幻龍族》人氣不減 努力大改版 ●《精靈樂章》國產之光 前進歐洲大好評 ●《劍狐傳奇》新改版 3月18日決戰皇城 ●《終極動員令4》中文版豋場 經典即時戰爭開打 ●《四海兄弟II》異業...
「泰伯倫戰爭」的推薦目錄:
- 關於泰伯倫戰爭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泰伯倫戰爭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泰伯倫戰爭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泰伯倫戰爭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泰伯倫戰爭 在 [閒聊] 泰伯倫之日模組扭曲的暴動0.9發佈- 看板C_Chat 的評價
- 關於泰伯倫戰爭 在 終極動員令3:泰伯倫戰爭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泰伯倫戰爭 在 泰伯倫戰爭(3代)與肯恩之怒的劇情關係- 即時戰略 的評價
- 關於泰伯倫戰爭 在 終極動員令3:泰伯倫戰爭區域網路連線問題???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泰伯倫戰爭 在 [問題] 終極動員令3泰伯倫戰爭- 看板Old-Games | PTT遊戲區 的評價
- 關於泰伯倫戰爭 在 Gimy劇迷- PttPlay線上看 的評價
泰伯倫戰爭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微冷 #冷回顧
什麼?希特勒曾差點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今天下午傳出了挪威國會議員泰布林吉加德(Christian Tybring Gjedde)因為美國總統川普促進了以阿和平而提名他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
今天就來回顧關於諾貝爾和平獎的冷知識。
2017 年的 7 月 13 日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中國籍的 2010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因病過世,另一件則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 )在倫敦全球首映。
這兩件事雖然看起來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你知道嗎?入侵法國,讓英法聯軍不得不進行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始作俑者──希特勒曾經差點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嗎?
希特勒?和平獎?他們兩個之間似乎差了十萬八千里距離遠,不過,其實還是曾經有條線牽住了他們。事情是這樣的……
1938 年 9 月,英、法、德、義四國的政治高層,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召開會議。英國及法國為了避免戰爭的爆發,因此選擇犧牲沒有參加會議的捷克斯洛伐克,將其轄下的蘇臺德區( Sudetenland )割讓給德國。
四個大國開完會以後,然後自己的土地就不見了!捷克斯洛伐克被告知會議結果以後,當然氣得跳腳,無法接受協定的內容,不過,英法兩國以協防捷克斯洛伐克作為條件,讓捷克斯洛伐克妥協,接受了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慕尼黑協定》。
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對於《慕尼黑協定》犧牲少部分人的利益來阻止希特勒擴張的野心感到相當滿意,回到英國步下飛機時,還宣稱他帶回了一個世代的和平。
對於簽署《慕尼黑協定》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小我,完成大我換取世界和平的張伯倫,瑞典議會中的 12 名議員給了他很高的評價,並在 1939 年 1 月 24 日,將他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
三天後,瑞典議會的另外一位議員,布蘭特也寫了封信給諾貝爾委員會,提名希特勒作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
信中提到,希特勒避免使用武力解放蘇臺德區,並選擇接受《慕尼黑協定》才是真正挽救世界和平的關鍵。然而,同樣奠基於《慕尼黑協定》的兩個提名,卻遭遇到了天壤之別的待遇。對於布蘭特提名希特勒為和平獎得主的抗議與不滿大量湧現,他被視為瘋子、法西斯主義者、工人階級精神的背叛者。而他也在 2 月 1 日時默默的撤銷了他的提名,結束了鬧劇般的事件。
在事後,他聲稱他無法接受張伯倫因為一紙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協定》,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因此採取諷刺的方式來表達不滿,沒想到大眾沒有接受到他真正想傳達的訊息。不過,從布蘭特在二戰時期的言論與作為來看,他當時應該只是真的想要透過諷刺來傳達訊息,只可惜那是個雨八令刀的失敗反串。
《慕尼黑協定》簽署大約半年光陰以後,帶回一代人和平的張伯倫立刻被打臉,在 1939 年 3 月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全被希特勒併吞,而再過半年的 1939 年 9 月,德國閃電入侵波蘭,正式為二戰拉開序幕。
PS. 1939 年到 1943 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都沒有頒發,睽違數年,一直到 1944 年才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獲獎。
泰伯倫戰爭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They are coming for you】
自 721 至 811 之間,香港特區和北京政府,以及香港各界的取態,開始有微妙改變。街道上有血腥而毒辣的軍事鎮壓,香港人自 6 月以來死傷慘重,而香港真正的政商權力菁英,此刻也叫苦連天。
雖然一眾大孖沙沒有流血,但他們才是這次政變的最大攻擊目標。雖然林鄭修例失敗,但香港的局勢在北京來說,意外成為了一個引蛇出洞的局。
大孖沙的難題
運動初期,北京十分迷惑,她不知道為何香港人在消沉幾年之後,突然全面反抗,連商界都紛紛表態。721 元朗襲擊之後,一班大孖沙組成的香港總商會表態,要求特區政府應「正式撤回」送中條例、譴責暴力、表現不稱職的官員必須問責,又支持成立調查委員會等等。
總商會的最高層理事會成員,幾乎就是香港的「政治實體」,包括長和主席李澤鉅、滙豐副主席王冬勝、中銀香港副董事長高迎欣、渣打中華地區行政總裁洪丕正、中電副主席阮蘇少湄、港鐵行政總裁金澤培、國泰主席史樂山和業務多樣的盛智文等等。
之後發生了甚麼?就是幾乎肯定有協調元朗鄉黑的中聯辦,突然收聲,由更高層級的港澳辦控場,在 729 破天荒舉行了記者會,強力撐警。同時我們開始在示威現場發現更多廣東武警,還有福建幫南下,把形勢搞得越來越亂,越來越血腥。這顯示有關當局並不打算從根本解決問題,也無心機理解香港問題的根源,他們在 7 月尾轉變了戰略,採用毛澤東式戰略,「以大亂達致大治」。
在這個中國一手推動的緊急狀態之下,打傷打死示威者只是表子,裡子是脅大義和流氓,迫大孖沙和較不受帝力的社會賢達表態和知難而退。福建幫、「同志們」,展示給我們看,也展示給港英以來盤據在香港的本土菁英集團。這是陳兵威脅。
41 個成員的地產建設商會表態支持平亂、國泰出聲明撑警交名單、匯豐有奇異的高層人事變動、中銀歸隊撑警“遠至台灣的飲品業要表態「支持一國兩制」、警隊最近的命令幾乎可肯定是公安發出.......這是中共當初進入上海的節奏,只是拉長。
不棄城,就批鬥,逐個財團批鬥。之後就是中小企、學者、明星甚至意見領袖。太古面臨政治壓力,新鴻基又要出聲明「譴責暴力」……一切只是開端。
反送中的政治黑天鵝,對北京來說是難題,但同時是有望推動「真正回歸」的突破點:通過動亂狀態將香港的舊機構洗刷一空,換血。
用新移民在基層換血容易,但不是決定性的,頂多只是將泛民的六四比消化,但議會不過是個陪襯。香港真正回歸的障礙,是上述的英資港資和公民社會。平時他們雖然是建制派,或保守派,卻終究不是自己人。據說北京說要盡快平亂,然而繼續亂下去對他們亦是好事。
在周星馳電影中,只是一個丐幫也好,「你叫朕怎樣放心」。一班沒有資本的人要求香港獨立,比不上一班擁兵自重的真社會賢達。即使他恭順,都被北京視為叛服無常。他們這次已經表達了正常意見,便犯了死罪。提出要求已經是反黨,這是黃子華在顛峰期對 64 事件的評論。
They are coming for you
所以問題不是叫不叫「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或者我們有沒有大台可供談判,而是對方早就把香港人當成敵我矛盾。
國家不會與恐怖分子談判,先鋒黨的鬥爭哲學也不會容許敵我雙方長期共存。兩個月來,他們不理會五大訴求,也不肯獨立調查,那麼我們有大台去談判,對方就會改變嗎?明顯是不會的。
中方繼續進攻,側映出她認為香港有未馴服的部份。越高層次的越是清洗目標。They are coming for you. 法律最保護的是資產階級,因此中共故意將香港推向裸命叢林狀態,劍指何方,呼之欲出矣。北京希望香港資產階級離場,或者馴化成唐英年,其餘的就不想容了。
然則,香港是否不反「送中」,委曲求存,中共就無法入手呢?在旺角警民衝突(2016)之後,一些社運老電池說激烈抗爭得不償失,令事情加速焦土,好地地任之慢慢赤化,反而無咁差,諸如此類。
在命定中死裡求生
事實當然不是如此。《送中條例》是特區和北京主動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推行,令香港變成搜捕外國政商科研要員的陷阱,令中方多一種反制武器。如果成功通過,結果同樣是外資離場,經濟動蕩,一直假扮自己沒有積極參與的北京,同樣會進行高層換血,加速購買戰略資產,同樣得其所哉。
所以,是否玉石俱焚,不是香港人選擇的,也不是香港人能夠拒絕的,香港接受「回歸」,亦同時接受了這個宿命。習近平國策不變,香港始終也走向玉石俱焚,只是慢慢俱焚,還是即時俱焚之分。
但香港人沒有放棄,他們不屈頑抗,成功將香港問題國際化。前線固然付出極慘重的代價,然而這也是在中共快打慢打都可以的換血死局中,為香港人殺出了一條血路:警暴被誘發被揭露,為香港人引出了必須死咬到底、永續追究、積極利用的救命索。
除了軍事鎮壓,敵方瞄準香港既有的社會菁英結構,進行長期而持續的清洗,他們要將香港一整代菁英(不管老嫩)滅絕,斷絕香港社會的鬥爭和自治能力。
因此港人也不能幻想息事寧人能夠換取空間。美國要向中國討債,此大形勢,不是香港人的意志可以左右。香港「前送中」模式的繁榮,無論如何都是無法繼續,因緣成熟,自然瓜熟蒂落。
我們對中國恭順,中美之間就不會爆發貿易戰嗎?貿易戰既然開打,雙方都會利用香港來做籌碼、以香港攻擊對方,再加上中國對香港「完全回歸」的願望和國策,構成了香港人始終要面對一個宿命大劫的客觀條件。
災難不是我們自招,也不是前線抗爭者召來,他們只是抵擋,守護香港的戰略地位和尊嚴,使香港人在中美戰爭之中,還能主動發出一些微音,不致於成為像上世紀末一樣,在中英之間完全被噤聲。
面對食人者的自衛
不割席不只是現場的守則。擴大來說,社會賢達這次不能與前鋒割席,因為前鋒正是拖慢中共「清鄉」的速度,令你暫時還安全。前線和後方絕對是唇亡齒寒,只能連合,成為一個守望相助的民族,是我們唯一的出路。很多人怕民意逆轉,但世上有甚麼權利比「生存權」更高?有甚麼比自衛更道德?香港人只是自衛。
這是中共入城前的上海、國軍登陸前的福爾摩沙、紅色高棉進軍前夕的金邊。只是在香港食人肉,也許穿西裝、用刀刃,但他們來的目標始終是食人。無論戰果如何,香港都不會再像以前一樣。
毛澤東主張,人民內部矛盾,可以採用「團結 — 批評 — 團結」的方法解決,但對付「敵我矛盾」,只能以一方對另一方實行「專政」告終。
所以,放棄恢復正常的幻想吧。「滲沙 — 鬥破 — 清洗」,香港已進入第二階段。丘吉爾批評張伯倫的綏靖主義時,留下如此歷久常新的名言:
「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
泰伯倫戰爭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想知道更多請到【遊戲庫‧電玩宅速配】 http://www.gamedb.com.tw/efuntv
●《夢幻龍族》人氣不減 努力大改版
●《精靈樂章》國產之光 前進歐洲大好評
●《劍狐傳奇》新改版 3月18日決戰皇城
●《終極動員令4》中文版豋場 經典即時戰爭開打
●《四海兄弟II》異業合作 收集花花公子雜誌
●《鋼彈突擊求生戰》貫穿原作 戰場求生存
泰伯倫戰爭 在 終極動員令3:泰伯倫戰爭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終極動員令3:泰伯倫戰爭. 517 likes. 是一款由EA洛杉磯於2007年3月製作與發行於視窗及Xbox 360平臺的即時戰略遊戲,是自1999年由Westwood Studios製作的即時戰略 ... ... <看更多>
泰伯倫戰爭 在 泰伯倫戰爭(3代)與肯恩之怒的劇情關係- 即時戰略 的推薦與評價
我很喜歡C&C系列的RTS 不過對於泰伯倫系列的劇情發展不是很清楚,因為玩泰伯倫之日的時候才國中那時候英文不好,只會看著買來的"彩色精美"攻略完成任務XD 後來玩資料 ... ... <看更多>
泰伯倫戰爭 在 [閒聊] 泰伯倫之日模組扭曲的暴動0.9發佈- 看板C_Chat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