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活動見聞
能高越嶺道生態之旅
2008年4月23日,賽德克族由「泰雅族‧賽德克亞族」的分類系統中分出,經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認定列為台灣原住民第14族。
然而,一般人對賽德克族的認知,或許大多是來自於2011年,魏德聖導演以霧社事件為經緯拍攝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能高越嶺道3天2夜的生態之旅行程,自臺中烏日高鐵站揭開序幕,分組搭乘9人座接駁車依序出發。由水沙連高速公路(國道6號)連接臺14線,即進入西賽德克族的生活領域,也是臺灣原住民史中重大事件之「霧社事件」歷史場域。
途經日人設置「前進霧社指揮所」本部的「本部溪」、埔里平地人稱為「無按算坑仔」的人止關、穿越霧社事件的郡守橋、霧社公學校、莫那‧魯道抗日紀念公園等場景後抵達霧社,沿途隨車部落解說員配搭老照片圖卡,追憶「霧社事件」之始末及望想當時佐藤春夫筆下的《霧社》、由「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作曲的〈蕃社の娘〉(即今〈十八姑娘一朵花〉原曲)等鮮為人知的傳聞軼事。
一村一部落廚房品鮮食
飲食,是遊程上一件令人期待的事;而沒有店招的部落廚房,僅為遊程開門營業!
以「在地食材零里程」及「同桌共食」的概念,依遊程用餐時段,於「台14線84K空中花園」春陽部落廚房飽食「風味餐」(第1天午餐/輕原味個人套餐)、都達傳統屋內的都達部落廚房享用「傳統餐」(第1天晚餐/傳統迎賓宴自助餐)、馬海濮溪畔的精英部落廚房品嚐「創意餐」(第3天晚餐/在地創意桌菜餐)或「午後茶餐」,皆是以當地鮮採食材、不同的料理方式規劃菜色,並藉由說菜打開遊客的味蕾,嘗鮮每一道部落媽媽的心意料理。
編與織的手作情
在飽食春陽部落廚房的「風味餐」後,走一趟臨近的史努櫻步道,登高眺望部落地景心曠神怡。並在涼風徐徐的樹陰下,聽聽解說員娓娓道來霧社事件後,如井上依之助「以愛復仇」的故事,反思大時代悲劇下的人性溫暖,不勝唏噓。
之後,順著行程來到春陽張媽媽工作室,拜訪Bakan Nawi張胡愛妹耆老,認識賽德克族傳統織布與口簧琴文化,古調吟唱更是精彩。有時,還可遇見張媽媽的先生一起織布,這位可能是部落唯一打破禁忌學習織布的老人家,手編的網袋tokan,從材料到編法,皆是男性傳統工藝的見證。
傍晚時分,抵達都達部落後由都達國小(原平靜國小,106年8月1日復名)表演的迎賓舞,是遊程中一項結合文化傳承學習的展演,從舞到樂及唱,是孩童學習部落文化的成果分享。
愛上˙山
在廬山教會一夜好眠後,第2天晨起前進屯原登山口,部落長老解說員帶領大家舉行賽德克族傳統入山儀式後,即沿著塔羅灣溪間的山徑迤邐而上。沿途不論是崩塌地形、清溪高瀑、植物林相、民族植物的生活智慧、獵場記憶、駐在所遺址、東西向輸電線興建史、雲海嵐靄氣象景觀與動物蹤跡等,都是能高越嶺道重要的解說資源。
1918年臺灣總督府官員和3大報社記者,組成第一個觀察隊前進能高,「能高御殿」即是當時記者給予能高駐在所的美譽,而最令人津津樂道,坐在御殿前庭喝茶,欣賞能高山及氣勢磅礡的能高雲瀑等景致,從當初的報導揭露至今,在抵達「天池山莊」後的靜坐遠觀,讚嘆不因時空的轉換而景色依舊。
第3天清晨,踏著黎明前的最後月光,前往能高鞍部之光被八表碑。在山風中等待由木瓜溪谷望向太平洋的日出、站在南華山麓眺望照射在中央山脈山脊上移動的晨光,或是回程遠望深堀山與其懷抱中新築的天池山莊,都是穿越古今的經典畫面。
愛˙上山
台灣每座高山都有原住民族的守護,而兼具自然與人文資源特色的歷史山徑──能高越嶺道,從獵徑開始到建成步道後的各階段演進史,都牽繫著賽德克族的部族命運,至今仍是。做為台灣第一條國家步道生態旅遊推展的示範個案,對部落而言是一個共同參與環境保育及文化保存的「無害計畫」;對台灣社會而言,是一個綠色產業價值體現的努力,需要大家的鼓勵與支持。歡迎您走一趟能高越嶺道生態之旅,認識美麗的賽德克巴萊!
文/南投縣能高越嶺道生態旅遊推動發展協會執行長 邢玉玫
圖/吳志學
#台灣山岳134期
#更多內容請看台灣山岳
泰雅族飲食禁忌 在 國立空中大學101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題一、 是非題 的推薦與評價
下列何者不為飲食禁忌的類型:(1) 食物與食物間的相剋,(2) 食物種類與份量的不 ... 台灣原住民中泰雅族的綁腿是:(1)女性使用,(2)男性使用,(3)男女性皆可使用。P97 ... <看更多>
泰雅族飲食禁忌 在 泰雅族說"禁忌" 指不分享食物的行為2015-05-13 Atayal TITV 原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