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孩子,孩子只學會用情緒處理事情,而不是解決問題
以前未婚時,有一次跟一位已婚生了兩個孩子的同事聊天,她說:「教養孩子真的很辛苦,比方說,在廚房正忙時,孩子說要幫忙,你就想說好啊!那你幫忙打蛋好了,當第一蛋打下去掉在碗外,這時你不能生氣,趕快收拾好跟他說再試一次,結果第二顆又打到碗外,你還是要忍住氣笑嘻嘻地要他再試一次,當第三顆蛋也打到外面時,你的理智線,瞬間就斷裂了!」
當父母的理智線斷裂時,不只是失去理智的父母痛苦,孩子的世界,更是瞬間就天崩地裂啊!
教養孩子真的很辛苦,但卻不是苦在教和養,而是苦在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節制操控孩子的慾望,並且要做好孩子身教和言教的榜樣。
打罵孩子,孩子只學會用情緒處理事情,而不是解決問題。
前些日子在整理以前的日記,發現二十幾歲的自己寫著:「如果以後要生養孩子,我一定要教會孩子思考。」
當知道懷長子時,我開始天天跟肚中的寶寶說話,這每天潛移默化的影響,讓長子在兩歲時就能說善道,在兩歲半時,甚至跟我說:「媽媽,我做錯事時用罵的,不要用打的,因為罵不會痛,打會痛!」
兩歲半的孩子,不但會說、會思考、會判斷、還會談判,你看孩子的可塑性,有多強?
那天晚餐時,我跟孩子們分享一件悲慘的事,我說:「中午爸爸買越南河粉回家,我提進廚房時,不知道是頭昏還是碰到東西,結果灑了一地,爸爸問要不要再去買一碗?」長子說:「沒有罵人啊?真神奇!」我說:「對啊!因為發生事情時,把問題處理好就好,反正是我慢慢擦,爸爸也學會了不再大驚小怪的發脾氣!」
發生問題時先發脾氣,往往是為了卸責的自保,好像發場脾氣,那問題就不干我的事,但是這樣的作法,對嗎?對處理事情有幫助嗎?
美國家族治療先驅薩提爾女士說:「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我們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件,只能改變這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脾氣暴躁的父母,往往孩子也脾氣暴躁;知書達禮的孩子,身旁也常常是知書達禮的父母。你想要養出怎樣的孩子,先把自己變成那樣的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不要再打罵孩子了,特別是孩子愈來愈大時。當孩子還在無法用言語溝通的嬰幼兒時期,為了告知孩子避免立即的危險,家長偶爾在情急之下打打孩子的小手或屁股,只要有些痛感,卻不致傷害到孩子時,孩子會記取教訓,卻不會恐懼。
洪蘭老師在她的著作中一再強調,人的本能是先保命才會學習,當孩子在打罵中被恐懼感所佔據,他只會想保命,而學不會父母在齜牙裂嘴的咆哮中,要傳遞的任何道理。
為人父母,真的是一場任重而道遠的修行。因為我們不只是要餵飽孩子的身軀,孩子不是寵物,他是一個獨立的個人,要多跟孩子談話聊天,觸發他的心靈成長,讓他不是只停留在吃飽穿暖的享受就好,要激起他學習的熱忱,服務的精神,還有付出自己能力的堅忍意志。
在教養孩子這十幾年的經驗下來,我只告訴孩子人為什麼要讀書?帶著他們學習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文章的感想和社會上發生的新聞事件。讓孩子知道他有機會接受教育,要珍惜;他有機會選擇時,要慎重;他有機會犯錯時,要記取教訓避免再犯。
我用責任和規矩規範孩子;用身教和言教示範給孩子看;用無盡的耐心和包容,愛著他們,而他們也努力地用自己能完成的事項,證明他的成長與進步。
當孩子有自信心、有責任心、有羞恥心、有榮譽心,有愛心時,他不需要太多的要求,或一再反覆的嘮叨和叮嚀,你只需要偶爾的提醒和指引,因為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
把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和習慣,勝過對孩子一再的要求與下命令。
親子是緣,要好好地善待這得來不易的緣分。打罵孩子,只是看起來速效的便宜行事,往長遠來看,不但造成親子之間的傷害與裂痕,甚至還複製了教養失敗的世代相傳。
人生路漫漫,我們只能陪著孩子短短的時光,該做的事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親子之間,良性互動的溝通管道,讓愛與溫暖,在雙向的往返中一直暢行無阻。當信任與愛,搭起了親子之橋,不管將來要遇上多少風霜險阻,都有勇氣與能力去面對,生命中的跌宕與起伏。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讓德蕾莎修女的名言,在你的親子關係中實踐,就是不要再用打罵恐嚇或威脅孩子,而是讓愛的規矩和界線,給孩子嘗試和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延伸閱讀:https://reurl.cc/M7O2WL
洪蘭教育名言 在 鄧明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文重温】生孩子是為了什麼?
39歲的謝安琪宣布懷B女,並在fb留言:「生孩子是為了甚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在書裡看到一個很感動的答案:『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爭面子,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快樂,在這個美麗的世界盡情走一趟,讓我有機會和他同行,一起感受生命的可貴。」惹起不少共鳴!
今天多少為人父母者,為了賺更多的錢而沒日沒夜的工作,以為物質可以減輕自己的內疚、麻痺子女的靈魂──玩具壞了,給孩子買新的;孩子生日,買最貴的禮物,卻從沒有深深體會為人父母的意義。就正如著名台灣教育專家洪蘭教授的名言:「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最好的玩具是父母。」
這亦是由奇雲史柏斯主演的新片《億萬喵星人》,要牽引父母重新思考的訊息。故事講述億萬富豪Tom是工作狂,為人自私固執、目中無人,以為工作大晒,甚至忘記女兒生日、不聽老婆電話。直至一次意外墮樓,發現自己變了植物人,靈魂離奇上了貓身,神秘寵物店店主卻叫他:「由做貓開始,學懂做父親。寵物能令人回家感到溫暖及安全。」他無奈以寵物身份與家人相處。
說來諷刺!透過貓眼,Tom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與家庭,才知道被冷落妻子的不離不棄,才憶起與女兒昔日的段段溫馨,才看到一直被忽視兒子的忠心不二……原來,幸福一直在燈火闌珊處,只是自己不曾重視與珍惜。片中最笑中有淚的一句是:「你雖愛她,但愛要行動,愛要犧牲。」很多事是錢買不到的,尤其是親子情。
#謝安琪 #鄧明儀 #親子專欄
洪蘭教育名言 在 鄧明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文重溫】音樂好處多
習鋼琴多年的我是貝多芬迷,母子倆則是香港管弦樂團忠粉,適逢今年「香港管弦樂團 x 貝多芬250周年」的大日子,這讓我想起貝多芬的名言:「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關於音樂的力量,不少研究都指出,聽音樂可幫助孩子大腦發育,不但能增強語言能力,而且能增進社交能力,從而提升孩子的學習效果,因此,很多準媽媽從懷孕開始就聽胎教音樂,希望孩子從小便能聰明伶俐、陶冶性情。的而且確,音樂的節奏性會促發大腦的愉悅中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DOPPAMINE)及腦內啡(ENDORPHIN),使人心境平和,甚至在感到煩悶時,得到心靈的慰藉與滿足。
然而,我們社會早已扭曲了學音樂的本質,讓孩子學樂器,變為學校的一個比賽工具,或者成為父母炫耀的一個項目,孩子只是被迫例行公事地練習各式各樣的樂器,卻缺少了學習音樂的樂趣或欲望,忘了真正的音樂來自心靈,沒有好好地感受到音樂真正的美妙。
台灣著名教育家洪蘭教授就曾經提倡,讓學生在念小學開始,老師能教他們多欣賞貝多芬、莫扎特、巴哈等古典音樂,而不是專門考大調、小調的差異或是背誦樂理,這樣可以可大大提升孩子的心理質素及抗逆能力,「或許應從音樂,令學生心有感生命教育才會真正有效。很多孩子不曾到過任何劇院,不曾聽過音樂會,事實上,只要少一點補習,多花一點錢和時間使小朋友接觸樂器、音樂,從音樂所帶來的感動中進行生命教育,教育就會變得簡單得多。」
音樂是一種修養、品味,是一種生命的感動,這些都無法從課室或補習班中教出來!
*全文轉載自《am730》專欄
插圖:cheukman tam cheuks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