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說我看懂了天能
但我想跟大家聊聊「時間線」Time Line
在克里斯多夫諾蘭的所有作品裡
時間線是貫穿電影至關重要的元素
如果說諾蘭是至尊魔法師
那麼他一定掌握了時間寶石
並且神乎其技的在全球觀眾面前
不斷地表演出新的戲法
即便你已經洞悉了他使用的技巧
你的速度仍舊無法跟上他的進化
諾蘭是標準電影科班出身的高材生
他初出茅蘆的作品《跟蹤》Following 1998
就展現其不凡的才華
運用高深莫測的拼貼手法
將一則帶有推理性質的懸疑片
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70分鐘的黑白片,花了無數個周末時間
找自己的朋友擔任演員
只用了六千美金獨立拍攝完成
在最後的五分鐘慢慢帶領觀眾揭曉真相
跟蹤的軌跡用破碎的時間線綴連成推理線索
觀眾必須主動投入去摸索劇情走向
下一部片《記憶拼圖》Memento 2000
玩得更瘋更狂,有了資金可以拍彩色片
他想到了拍立得照片成為偵探線索
來創造一個有記憶障礙的人他的世界觀
故事設定成逆向敘事的時間線
(主角經歷的一切以倒帶方式演出)
以及順向敘事的時間線
(主角描述一位有短期記憶障礙的保險客戶
其所發生的戲劇性故事)
每隔一段時間主角的經歷就會倒帶反轉
因為他不記得自己做過的事說過的話
所以他用拍立得當作紙條和他身上的刺青
來提醒自己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而那位罹患短期記憶障礙的保險客戶
描述其故事時會轉成黑白畫面
細節非常清楚,但是有記憶錯置的部分
因為牽扯主線劇情所以不便透露太多
逆向敘事和順向敘事在同一部片中呈現
產生一種極其魔幻式的觀影經驗
無論逆時中,還是順時中
觀眾大腦內的時間感被狠狠敲碎
這種打破框架的陌生感和衝突性
成為《記憶拼圖》被譽為神作的主要核心
想想,這不正是 TENET 的世界觀嗎?
一個被未來科技所發明的反向熵時間兵器
它徹底反轉了物理學和熱力學的定律
反向操作的世界和順向運行的世界
在同一個空間交錯重疊
幻化成一個全新視野的世界觀
而觀眾被迫引領到未知而充滿震撼的感官經驗
這就是大多數人第一次看完天能的感受
它不要你去理解,而要你切身去體會
從去年十月得知天能即將上映
銀快就一直很期待這部電影
而且我直覺會跟時間旅行有關
所以我下意識的補完所有相關主題的電影
影集,動畫以及小說作品
這個題材太有趣了所有的導演
都夢想過拍一部時間旅行的科幻片
但不是每位導演都可以成功掌握
因而有了時間旅行電影的成長史
隨便列舉幾部燒腦片
《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
《超時空攔截》Predestination
《你的名字》君の名は
《闇》Dark全三季 德國影集
你如果對這一類型有興趣
除了要補完這些經典作品之外
還要練習繪製時間線(做筆記)
不會畫可以看 Youtuber的講解
這樣有助於活化你的大腦
因為接受了不少燒腦片的洗禮
我的大腦在時間線的重組分配上
有了生物本能一般的自行進化
就是我的大腦隨著電影也逐漸成長
會鎖定一些懸疑片燒腦片自我挑戰
簡單來說,你可以將主角的歷程
依據他經歷的事件、空間與記憶
進行時間點的標記(主角視角)
再來是配角的歷程
也是透過經歷的事件、空間與記憶
在紙上進行時間點的標記(配角視角)
這樣就可以大致區分出
角色人在哪裡,發生什麼事
以及劇情如何被事件推動(動機)
有些人可以邊看電影
邊在大腦內快速定位並重組
他們可以一心多用並熟悉這些技巧
而有些人只能在看完電影後
重新回想我到底看了什麼鬼東西
我要去網上搜尋影評確認一下
前者是適應良好的重度影癡兼科幻宅
後者是觀影過程頭暈目眩
只好用看動作片的方式享受當下
燒腦程度的差別在於時間線的掌握
如果你懂得如何重組時間線
或者不重組時間線也能愉快享受
那麼看這部電影就沒什麼好煩惱的
有人說看電影純屬娛樂
又不是買票花錢活受罪
還要費盡腦力想有的沒的
那你就失去了燒腦的樂趣
以及主動參與式的觀影全新體驗
諾蘭就是喜歡讓觀眾去體會去感受
並且沉浸其中,事後還會不斷的找資料
找人討論,看各種花絮影評 Youtuber
甚至自行補完諾蘭所有電影
或所有關於時間旅行和穿越的經典片
我覺得這沒什麼不好
這才是看電影真正的醍醐味
附圖是全面啟動的時間線
最近戲院有十週年紀念版放映
這部片我已經看了有十遍以上
還是會欲罷不能的重看
來享受各種不小心會忽略的細節
太多彩蛋了以至於像玩遊戲一樣
如果有興趣可以自行繪製它的時間線
你會發現之前沒有留意到的東西
結論:我沒有放出有雷的劇情
而我下次想要聊的是跟天能
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另外兩部電影
(誠心希望你趕快進戲院看完天能)
文 / 銀色快手 覺得燒腦很好天能很補的人
20200901 PM 09:18 桃園 寫作的房間
活受罪小說 在 Jenny陳禛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與友人閑談生死。
「假如人生有1/3 時間是順利,其餘是中等或差,你會如何安排呢?」
友人說,當然是先苦後甜啊。
亦舒於其小說曾言:給我廿年快樂與成就,期限一屆即死。第一次讀感受已好深。
順遂愉悅,跳過挫折與低潮,不很好嗎?咦,電影Click好像說過,這樣不好。要學的東西,沒機會學。
「如果你一直順利,覺得乜都理所當然,你點會甘心死?」友人歷練比我多。
她說,一位有段時間沒聯絡的朋友突然去世,其丈夫打來通知,疫情下喪禮非常小型,已經入土為安才通知友人,通話中泣不成聲,連甚麼病也沒說到。
逝者一生據說非常順利,廿多歲已經是廠的老闆左右手,老闆猶如恩師,教工作教炒股,30多歲已擁有多個物業,老公非常愛錫遷就。未夠60突然西去。
「按照你說的命理,她是不是很早就行完順利的運呢?」友人問。
也許是。但如果死亡是最壞,而且死得快,痛得不長久,不是活受罪,倒也爽快,埋單計數都幾抵。
不打算說教,見過太多組合不良的八字,有些還是好朋友,老實說我有點難過的。
像打機,無武器一步步打,其他有武器的人早已炸光障礙升級,自己卻逐塊磚揼,不斷輸,輸到生命用完。等十五分鐘有一條新命,那是遊戲。真實的人生,只可以死一次,死不去卻是大半世。
#八字 #生死 #陳珍妮
網上八字專門店⬇️
www.jcpixiemedia-jenny.com/shop
活受罪小說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閱讀】
恐懼是劣文的萬惡根源
‘Fear is the root of bad writing’
「恐懼是劣文的萬惡根源」,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如是說。這句話聽起來陰森森的,但是十之八九確實如此。藝術文章寫得不好,作者內心的恐懼是問題之所在。不知所云的新聞稿、有看沒懂的學術文章、讀起來活受罪的展牆說明文⋯⋯這些都是藝術界的初生之犢如:實習生、助理的助理和大學生等,如履薄冰、嘔心瀝血之作。不只是經驗不足,要提心吊膽的事情也一籮筐,因為他們深怕:
聽起來蠢斃了
暴露出自己的無知
劃錯重點
會錯意
表達自己的想法
讓長官失望
做決定
質疑藝術家
遺漏了什麼重要的事
說真話
我認為問題的根本在於他們的內心被恐懼啃食,才會訴諸「兩邊討好」這種下下策來形容作品:
熟悉又顛覆
引人入勝又令人不安
大膽又微妙
撫慰人心又令人坐立難安的
這些形容詞不啻是拿磚頭砸自己腳, 反映出作者憂心忡忡,無法下定決心鎖定一個形容詞來描述作品,只好依靠藝術「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特質來避免風險與責任。這種現象, 我稱之為「雪怪傳說」,因為如同傳說中的「大腳雪怪」,正想仔細瞧個究竟,雪怪卻瞬間消失無蹤,很難有具體精準的描述。藝術文章寫得薄弱,通常原因不在於作者敢於表達觀展心得,卻力不從心。不要懷疑,要求剛起步的藝術文字工作者用文字詳述對藝術的感想,他們會覺得如臨大敵,於是在還沒下筆之前就自我放棄了。接著,他們會廣納各方立場,或者以種種「概念」(格林伯格教條的圭臬)、了無新意的說詞如「數位時代中生命的錯綜複雜」來濫竽充數。其實只要拿出勇氣, 觀看作品,訓練自己用簡單的文字,量力而為、力所能及地寫。相信自己並多汲取知識,你的文章便會有長足的進步。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0942?loc=P_007_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