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小負面XD】
.
這篇是真心話,可能毀三觀,如果你認為上班就有上班的樣子,或是認真就有一定有回報,請千萬不要點入。
.
這篇負面的在於心態,本來這個要放在群組的,但我後來覺得可能會對有緣人有些幫助,所以還是拿出來講了。而我等等說的環境有幾個特徵,就是組織很大或很固定,老人待很久,新人流動率大,然後表面看似需要合作,但其實大家還是可以只做自己事情的組織。
.
昨天跟群組的伙伴聊天,她對於上班這件事情很疑惑。為什麼平常都在聊天,上班嬉戲的同事比他人緣好。而他認真工作,敬業的跟客人說明產品,業績卻也不是最厲害的。而當發生事情,他總是努力的支援別人,但他不懂為什麼當他需要幫忙時,大家卻沒幫他。
.
以前我大概會說,因為你太認真了。但後來我覺得這是個不負責任的話,因為說完這句話事情並不會改變,只是讓他更納悶而已。所以我想說的是:認真很好,但要想是什麼地方要認真。
.
例如為什麼同事上班沒有上班的樣子,卻得到大家的喜愛。因為他知道大多數的同事都是在嬉鬧,聊八卦,作沒意義的事。所以他讓自己跟大多數人一樣,於是大家就會覺得我們同一國,就會得到更多連結。而這有一個重點,就是當老闆或主管出現時,這些人要馬裝笨,要馬裝認真。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主管也不會太過苛責。
.
但認真的人會變成怎麼樣呢?會被大家說又在假裝了,又在自以為了,而當你對他們的行為表示不齒時,他們會思考你是不是會去跟老闆或主管告密,當然會跟你疏遠,甚至排擠或有意無意的罷凌你。而也同時因為認真的人常常會看不下去,把一些事情做好,或是支援別人,最後很常成為背黑鍋的對象。
.
另一個事情就是,為什麼同樣認真對客人付出,我認真的說明這個產品,客人卻不太理我。但別人都在跟客人聊天,卻能夠拿到單子。尤其很多客人都會在聽完後上網比價,最後都沒有買。
.
老實說,除非你賣的東西超棒,獨家限量,超低價,否則每一個客人都會有選擇的權利。而當我們都跟客人訴求功能面時,客人就會開啟那個功能的腦袋,他會認真的參考功能,價格,CP值等等。但你的同事也許不是賣出這個東西,而是讓客人留下好的感覺。例如你還沒賣就提供某種小小的教學,或跟客人聊得很開心,甚至長得正等等。
.
回想一下,有沒有一些地方其實賣得也不是特別便宜,但你就是願意去給他賺?甚至買完後別人跟你說,他知道有更便宜的地方,你會說你知道,只是去幫朋友捧個場。我還知道有一些地方就是比別人貴,但是主打正妹,跟你聊天的過程太好了,能把便宜貨當高級貨來賣,但大家都心甘情願買單,還給很多好評。
.
也許你認為這樣不公平,也跟我們學到的不同。我個人認為是的,但你可以思考一下,那些天道酬勤的故事有多少真正的被發生。很多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線性的發展,但也許他剛好遇到的是好的環境,好的主管,好的同事。但當你沒有這些條件,而離開也不是你的選擇時,我覺得可以想想你應該把認真放在哪裡。
.
回到這兩件事情,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認真的點。跟同事相處的時候,認真的點是觀察風向和給予對的回應,而跟客人相處時,認真的點是讓客人感覺好,以及找到一個支持你的理由。
.
而為什麼能說這些,這是我小時候帶團的血淋淋經驗,我自以為我很認真,也很努力。但跟業務或學長姐處不好,人家就是不帶你出門。而如果你上車都很認真的介紹景點故事,客人根本不會對我留下印象。
.
後來我才知道,被喜歡有時候比會做事重要,而被喜歡的方法可能不僅陷於做事。如果自己的能力沒有高出別人很多,那麼只做事很可能會被埋沒。
.
要思考的事情是,我們做的事如何讓別人覺得有用,有價值,甚至感覺良好,這可能才是我們要認真的地方。這並不是職場不公平,而是做人和做事如果有一個公式,那一定是乘法。就算你做事滿分,做人零分,相乘起來還是0分。
.
我必須說,當處在真實世界時,我們得放下一些對於完美世界的想像,放下對認真負責的想像,找到整個環境的關鍵點,想辦法融入,讓自己爬得更高或拿到更多資源,才來談理想和改變吧。
.
#認真要找對方向
#有能力才談改變
流動率公式 在 餐飲業員工流動率超高!該怎麼辦? | 104企業健診告訴你| 劉文章 的推薦與評價
免費報名104企業健診,帶你找到餐飲業留才的關鍵https://104ha.com/MEe6k餐飲業 流動率 高,每天都在徵員工徵到了員工,訓練完成又離職? ... <看更多>
流動率公式 在 Re: [發問] 離職率的計算- 精華區HRM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nadmi (nadmi)》之銘言:
: 分母數字是[當月所有在職過的人數(至少上一天班)],而不是平均人數
: 這樣在加總時才能互相吻合。
: 所以我開始要我們廠直接用總人數來統計運算,而不是平均人數
(借一下n大的文,純粹好奇提出疑問而已,千萬別見怪)
假使A部門月初10個人,結果10個都離職了,進來一批新的10個人,
若以總人數的算法,離職率會變成只有50%!
整個部門都已經換過一輪了,結果離職率只有50% !!? 顯然這數字不太像是"離職率"
以下來談談幾個人力耗損指標計算方式,
一般來說,人力耗損指標可以作為管理上運用,也是人力規劃需考量的要素之一。
一、離職率 vs 流動率
離職率一般是指人力耗損指數(Labor Wastage Index,LWI),
跟流動率(Labor Turnover Index,LTI)算法有點不同。
1.離職率 = (同一期間離職人數/平均人數) *100%
2.流動率 = 〔(同一期間離職人數+新進人數)/平均人數〕*100%
看得出差別在哪吧?流動率有將新血的人數算進去,較能貼切表達"流動"的概念。
但實際上...流動率用處不大就是,知道定義就好 ^^;
二、離職率 vs 留任率
但光看離職率也有缺點,就是區分不出某一職位是單次離職或多次離職,比方說:
狀況A: A部門10人,其中9個人離職,且皆已補充 ==========> LWI=90%
狀況B: B部門10人,其中1個人離職,但該職位卻補充了九次 ==> LWI=90%
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況,但離職率卻都等於90%。
因此,此時若搭配人力穩定指數(Labor Stability Index,LSI),則較能看出差異
3.LSI(或留任率,Survival Rate)= (一定期間後仍在職人數/原在職人數)*100%
此算法只管出、不管進,
依此計算方式,A部門的留任率將是10%,而B部門留任率則是90%
LWI 與 LSI 搭配使用,好處就在這 :)
三、服務期間內分析(Length of Service Analysis)
當然,如果是全公司只算一個單一的離職率指標,那顯現出來的意涵其實不大,
所以一般還會進行層別分析(如部門別、職位別、職務別),
以人員類別為縱軸、服務期間為橫軸,計算其離職率。
範例如下(數字為離職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離職 平均 離職
人員類別 <3月 3-6月 6-12月 1-2年 3-5年 >5年 總人數 員工數 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人員 5 4 3 3 2 3 20 200 10
間接(非主管) 15 12 10 6 3 4 50 250 20
間接(主管) 20 10 5 3 1 1 40 100 40
Total 40 26 18 12 6 8 110 550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樣的情況,可以把離職率改成留任率(數字為留任人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有 年 底 仍 在 職 (原有) 員 工 數 五年留
部門或工作 人數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任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40 35 28 26 22 20 50
B 32 25 24 19 18 17 53
C 48 39 33 30 25 23 48
D 38 32 27 24 22 19 50
E 42 36 30 26 23 21 50
平均在職率 100% 83% 71% 62% 55% 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半衰期(Half-life Index)
最後一個要提到的就是半衰期,例如上表,到第五年剛好員工數剩下50%,
其半衰期就是5年。
(可以做什麼用呢???別問我....我也不知道...)
五、總結:
以上講了那麼多,其實說真的,有沒有搞清楚,不是那麼重要啦
(這樣講會不會扁...浪費諸位看倌的時間 ^^;)
只是重點是,身為一個HR,站出去一講話,就是要讓人家顯得專業嘛!
雖然沒什麼實用價值,但搞清楚後總是感覺比較專業咩 (....光速逃)
-FIN-
(以上資料參考:工作分析與企業人力資源規劃,作者:段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3.70.16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