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小組 (#IPCC) 在近日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距離2014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間隔了八年。這份長達3000頁的AR6報告,乃是由234名科學家協力撰寫,檢視了超過1萬4千份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研究文獻後所提出的。
綠盟統整這份報告以下幾個重點:
🔴 人類導致氣候危機已殆無疑義
長久以來,有許多氣候變遷懷疑論者仍然不願面對「氣候變遷是人類造成」的事實,這次IPCC的AR6報告則徹底敲醒了仍不願意面對真相的人們。
#極端氣候 的主要肇因,是人類行為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來到了200萬年以來的最高濃度,甲烷的濃度也達到80萬年新高。
AR6報告指出,從1990年代以來的冰川融化、北極海冰層減少的現象,有高達90%的可能性是來自人類行為所致。報告結論更指出,「毫無疑問,人類使大氣、海洋和陸地暖化(It is unequivocal that human influence has warmed the atmosphere, ocean and land)」。
🔴 極端氣候已經來臨,「明天過後」就是現在
自從1970年代以來,極端氣候已越來越頻繁,這50年中以來的升溫超過了過往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段,過去五年更是1850年以來最熱的五年。此刻全球均溫與跟1850年代相比,已經升溫了1.07度。海平面上升速度是3000年以來最快,科學家也在世界各地觀察到越來越頻繁的熱浪、災難性降雨、乾旱,以及海洋酸化等。
報告也指出,原本每十年才會發生1次的極端高溫事件,在升溫1度的此刻,頻率已提升到每十年發生2.8次,原本「五十年一遇」的事件,現在頻率則提高為約五十年5次。倘若升溫持續且來到4度,那麼「十年一遇」的高溫將成為「每年一遇」,此外包括旱災、水災,也都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種種證據顯示:電影《明天過後》裡的末日景象已經不再是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畫面,氣候危機下的極端氣候如野火、熱浪、旱災、水災、颶風等,早已經在世界各地造成巨大的傷害。
🔴 抑制升溫1.5度目標日益急迫,但仍然有可能
本次IPCC報告的路徑預測採用「共享經濟路徑(Share Social-economy Pathway, #SSP)」,根據未來GDP、人口成長與都市化程度的不同,IPCC報告中共列出了SSP1到SSP5的五種情境。
不論在何種情境之下,在未來20年內,地球升溫都將突破1.5C。倘若我們的經濟仍持續地以化石燃料作為主要驅力,那麼SSP5情境下的升溫甚至會在世紀末來到4.4度。
在諸多情境之中,強調教育普及、人口成長趨緩、低物質消費成長、化石燃料轉移的「永續性路徑」SSP1,是最有可能抑制升溫的路徑。SSP1-1.9情境,雖然同樣會在2040年前達到1.5升溫,但也有機會可以在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
🔴 快速大量減少排放,達成淨零碳排,是唯一出路
雖然此次IPCC報告的結論不容樂觀,五個預估情境都會在2040年前突破升溫1.5度的大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已經毫無希望,更不代表我們束手無策。
這份報告雖然沒有針對未來的能源配比有多著墨,但毫無疑義地,全世界都需要大量且快速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以及甲烷。這份報告強調,「倘若不進行立即性、快速與大規模的溫室氣體減量,那麼要守住升溫1.5度甚至是2度的目標,將困難重重」。
此刻的暖化趨勢是由過去人類活動所排放的 #溫室氣體 累積所造成,雖然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但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程度仍然決定了未來的升溫趨勢。就如同SSP1永續路徑所呈現的,一個致力於更為公平的永續發展、#淘汰化石燃料 的情境,即使仍未能阻止地球在2040年前升溫1.5度,但最終能夠幫助我們達到世紀末抑制升溫的目標。
🔴 當冬季漸暖,台灣升溫已1.6度
報告中也指出,在東南亞區域觀察到日益增多的熱浪、極端降雨及乾旱,上述這些現象,台灣的民眾也絕對不陌生,過去一年來我們除了迎來史上最高溫,更遭遇了極為嚴重的乾旱,許多水庫亮起了紅燈,嚴重衝擊農業與農民生計。此外,不下雨則已,一下雨便豪雨成災。
根據科技部、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氣象局、台師大地球科學系、國家災防中心所共同發布的資料,台灣的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之間上升了1.6度,且台灣的冬天長度已由90天縮減至20到40天,夏天長度則是延長至120天到150天。
假如升溫趨勢延續,在碳排最高的SSP5路徑下,台灣在本世紀末的升溫將來到3.8度,且增加48天的36度以上極端高溫天數,世紀末的夏天將長達210,而冬天的天數更將在2060年後歸零。此外,颱風數量將可能在世紀末減少55%,但強颱比例提升50%。
🔴 氣候危機進行式,沒有人是局外人
種種證據皆顯示,面對全球性的氣候危機,台灣毫無置身事外的本錢與藉口。
自從去年開始,各界紛紛提出修改《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呼籲,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在內的眾多環保團體,也已與立法委員洪申翰共同提出《氣候變遷行動法》的草案,幾乎所有主要在野黨也都各自提出相對應的版本,甚至連產業部門也都呼籲加速修法,蔡英文總統也在今年世界地球日時宣示「淨零排放也是台灣的目標」。這顯示「強化台灣氣候治理政策」已經是跨政黨乃至於跨公私部門的共識。
在此難得的高度社會共識之下,綠盟呼籲行政院盡速提出《#溫管法》修法草案,以利民間氣候法版本以及各黨團修法版本可以盡速在立法院審議與通過。今年年底在英國舉行的巴黎協定締約國大會 #COP26,我們希望台灣可以帶著一部具有明確 #2050淨零排放目標、完善治理架構、有效管制工具與調適策略的氣候變遷行動法共襄盛舉,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承諾與決心。
海冰英文 在 蔣志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北市 有非常多適合全家大小同遊、朋友小聚的登山步道,到了假日千萬不要攤在家裡,走出戶外除了可以吸收滿滿的芬多精吧,也放下一週工作的壓力好好放鬆、散散心。
本週的英語小教室要帶大家學英文,更要帶大家到新北最美的山林避暑去!
新北市今年夏天推出全新旅遊品牌「#微笑山線」,串聯樹林至平溪共4條平易近人的山林健行步道(hiking trail),邀請全家大小一同出遊,這是繼口碑暢銷(word-of-mouth)的青春山海線(Route 2 Taiwan)、淡蘭古道(Tamsui-Kavalan Trails)後,再次推出親近自然的低碳旅遊行程(low-carbon travel)。
沿途除了可以親近豐富的生物物種(species)、人文古蹟(historic sites),還有多種手作體驗(DIY experience)可以參加,像是:手拉坏(handmade ceramics)、鹽滷豆腐(Nigari tofu),下半年計有8場行程,由 新北旅客 觀旅局、 親子天下 和 #荒野保護協會 合作,要帶領大家歡度假日時光。
步道的英文有trail、track和path,到底要用哪個才是正確的呢?
答案是都可以!用Trail來指鄉間、山間小道最為普遍,但根據不同英語地區的命名習慣,也常見用track、path、lane替換使用。前面可以加上country(鄉間)、mountain(山間)或riverside(河岸)來描述它的位置,也可以加上hiking(健行)、horse riding(騎馬)或bike、cycling(單車)來形容它的功能。
📖 英語單字小教室
✔️【低碳旅遊】low-carbon travel
✔️【健行步道】 hiking trail
✔️【口碑暢銷】word-of-mouth
✔️【青春山海線】Route 2 Taiwan
✔️【淡蘭古道】Tamsui-Kavalan Trails
✔️【生態物種】Species
✔️【古蹟】Historic sites
✔️【手作體驗】 DIY experience
例句:
1⃣Scientists have been warning that polar bears will be listed as an endangered species because of ongoing loss of their sea ice habitat.
科學家警告,由於北極熊海冰棲地持續減少,未來將可能被列為瀕危物種。
2⃣Route 2 Taiwan is mainly located on the Provincial Highway 2.
青春山海線大致坐落於台2線上。
#新北市新聞局 #新北市秘書處
海冰英文 在 多益達人 林立英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Alaska scientists say polar bear encounters to increase
Alaska scientists say the chances of a polar bear encounter ( ) have increased after research reveals ( ) the bears are arriving on shore earlier and staying on land longer, a report said.
Scientists at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found changes in sea ice habitat ( ) have coincided ( ) with evidence ( ) that polar bears' use of land is increasing.
The polar bears come to land from the Beaufort Sea during the ice-melt ( ) season, when the sea ice breaks up ( ) in the summer and refreezes ( ) in the fall, scientists said.
The bears are arriving "a little bit ahead of ( ) schedule," said Todd Atwood, a research wildlife ( ) biologist leading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s polar bear research program.
Polar bears usually come to shore in mid-August, but residents ( ) have reported sightings ( ) as early as May in Kaktovik, a small town about 640 miles north of Anchorage, biologists said.
Resident Annie Tikluk was one of the few who encountered a bear before neighbors scared it off.
Her daughter and two nieces were playing outside when "I saw the bear and ran out," Tikluk said.
"The main issue is that bears in the southern Beaufort are now using land to an extent ( ) they haven't used it historically ( )," Atwood said.
"And increasing activities in the Arctic ( ), particularly those related to development, the main consideration ( ) going forward is probably going to be how bears and humans are sharing those spaces."
海冰棲地改變 偶遇北極熊大增
阿拉斯加科學家研究指出,北極熊比過去更早上岸,待在陸上的時間變長,與人接觸的機會也增加。
美國地質調查局科學家發現,海冰棲地改變與北極熊使用陸地漸增的證據不謀而合。
科學家說,北極熊在融冰期間從博福特海上岸;海冰往往在夏季崩裂,並於秋季再度結冰。
研究人員表示,融冰季自1990年代晚期迄今平均增加36天。
地質調查局北極熊研究計畫的野生動物生物學家艾德伍說,北極熊「比預定時間還早一點到來。」
生物學家表示,北極熊通常在8月中旬上岸,但居民早在5月就回報於安克雷奇北方640哩的卡克托維克小鎮看到北極熊的蹤影。
Annie Tikluk是少數曾碰過北極熊的當地居民之一,她的鄰居勇敢驅熊。
Tikluk說,「我看到北極熊跑出來時」,女兒和兩名姪女正在戶外玩耍。
Atwood說:「主要問題是,博福特海南部的北極熊現在利用陸地的程度堪稱史無前例。」
Atwood還指出:「(人類在)北極圈的活動增加,尤其是與發展相關的活動,未來主要的考量將是北極熊如何與人類共享這些空間。」
#高雄人 #學習英文 請找 #多益達人林立英文
#高中英文 #成人英文
#多益家教班 #商用英文
#國立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