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有感之寫給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媽媽
這兩天因為朋友的提問,讓我想起自己的育兒之路。
如果是老朋友應該都知道,汪培珽是我的育兒啟蒙老師。身為奉子成婚、對育兒婚姻沒有一點概念、幾乎像是被趕鴨子上架的我,在她的書裡看到原來還有比打罵更好的教育方式。
我奉她的書為圭臬,我期許自己要比照她書上的一切辦理。
但是很快的,我就遇到碰撞,我覺得帶小孩好痛苦,不知道在哪篇文章曾經寫過,自己每天都在倒數夫君下班回家的時間。
現在仔細回想,過去的我太糾結於書裡看到的應該和規則了,我發現這讓自己很不快樂,我對自己生氣、對小孩生氣、對另一半也生氣(有些事情我會勉強自己做,有些做不到的就讓我產生了懷疑,懷疑自己做不到別人怎麼可能做得到)。
先從最簡單的吃來說好了,只有瑪奇朵的時候,我是絕對不給他吃鹽吃糖的,我覺得給她吃這些東西,我就是不好的媽媽。
我也回想起以前夫君要出差的前一天,他一定會把房間整理乾淨。
因為我覺得房間應該就是要乾淨,一方面是整齊才不會心煩,另一方面是我覺得小孩都看在眼裡。所以如果他沒有先整理乾淨,他會擔心我照顧小孩太累,太累之後又看到房間一團亂而情緒爆炸。
又例如我以前覺得凡事應該要親力親為。
如果有家人朋友在一旁,我會覺得夫君應該還是要當個守本分的好爸爸,他應該還是要在我們身旁,不應該消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又像是某媽媽都不會對小孩大聲說話,怎麼可能?我都會大聲說話,所以我不是好媽媽。
類似這樣的感受實在太多,最後我發現自己好累又情緒暴躁,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有愛,是不是根本不適合帶小孩(所以才找上陳子蘭老師做腦跡,想確認自己到底是不是缺愛)。
就這樣跌跌撞撞、摸索了很久,直到這半年我才恍然大悟,過去的我被太多的「規則與應該」框架住,我不知道愛自己、讓自己快樂,比這些規則與應該還要重要。
如果房間乾淨會讓自己開心,那就去整理。
如果休息會讓自己開心,那就去休息。
如果滑手機會讓自己開心,那就去滑。
如果運動會讓自己開心,那就去運動。
如果孩子吃外食大家都輕鬆,那就去吃。
如果小孩看電視可以讓自己休息一下,那就讓小孩看。
我終於知道,比起房間乾不乾淨、比起擔心小孩考幾分要不要拼命幫他複習、比起小孩能看多久電視、比起到底要吃下多少青菜才是健康的,與其讓生活充滿這些烏煙瘴氣的規則與應該,現在的我認為 #如何讓自己可以留下快樂回憶才是最重要的。
也許有時候還是會有遲疑,也許當下做的這個選擇不太對,但人生不就是一邊反省一邊走,一下前進一下後退,一邊壞掉再一邊復原嗎?
昨天夫君跟我說:「人生要有彈性,如果妳抓了一個方向做到了70%,妳應該為自己有做到的那70%感到開心,而不是緊抓那沒做到的30%覺得自己很差勁。」(尬的,聽了我好想哭,我是啊,過去的我就是會為了那空白的30%而感到不滿足)
這條路走了八年,我終於在最近開始覺得自己能很享受帶孩子的生活,也開始終於開始喜歡自己,我開始練習不強迫自己應該要怎樣,我開始告訴自己,別人那樣做很好,但我覺得自己照著自己想的這樣做也可以。
我終於可以為了自己有做到的70%感到自信了。
所以雖然我自己也寫很多關於婚姻育兒的文章,但我還是一定要告訴所有的覺得自己不夠好媽媽——
#做妳能做的到的,#做不到的就先不要拿來困擾自己。妳可以拿別人寫的故事(規則教條)當成範本參考,但是不要拿別人寫的故事(規則教條)懲罰自己,因為妳可以也值得擁有自己的選擇❤️
如果硬要說婚姻育兒之路要有什麼應該的話,那我覺得只有一種——#妳應該選擇讓自己開心的那條路,#製造讓以後的妳回想起來會覺得快樂覺得溫暖的回憶❤️
ps.是說自從人生拿掉很多應該之後,房間的混亂程度跟內心的放鬆程度好像逐漸成正比了🤣🤣🤣🤣🤣
-
關於家人朋友在一起,夫君就會自動撤退甚至消失的事情⋯⋯
我們為此爭吵了很多次,直到有次他跟我說:「那麼多人在一旁幫忙照顧,小孩他們自己也玩得很開心,為什麼我還非得要在旁邊不可?」
冷靜思考後,發現夫君說的其實很對啊!
從此之後,我非常喜歡家人朋友來家裡的時光,因為我可以得到救贖,得到休息時間。
感謝他們❤️❤️❤️❤️❤️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