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旅行都只能裝在腦袋裡,很多是深刻的回憶,更多的是關於未來的萬千規劃與想像。
前兩天受邀參加了一場小小的展覽,人在信義區,卻淺淺嚐到了過往造訪世界各地的滋味。
開啟我香氛感知的重要品牌—diptyque,邁入60週年。我常常想,如果我沒有待過巴黎,如果我不曾偶遇diptyque,或許我永遠沒有機會點燃任何一顆香氛蠟燭,永遠不會愛上香氛,那麼我人生與事業的軌跡,將全然不同。
我永遠記得推開左岸的那一扇門,撲鼻接著進入靈魂的香氣;我也時常回憶起後來因為工作多次訪問diptyque的經歷;我去過左岸創始店狹小而溫馨的二樓,去過瑪德蓮教堂附近,造就這個香氛王國背後的巴黎辦公室,因緣際會認識的每一個人、每一段對話、每一段故事,都讓我愈加喜歡這個品牌,也愈加沈迷於香氛世界。
「你可以一輩子不用一顆香氛蠟燭,
但香氣能帶你遨遊的地方,
將是你永遠無從體會的自由。」
—
【diptyque 壯遊香氛特展】現在正在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11展出,展覽雖然迷你,卻跟我曾多次講述的巴黎精神一樣,微小而深刻,為的是讓你停下腳步,看見細節,然後自然帶入許多美好的想像。
diptyque開始於三個創辦人對旅遊的狂熱,它的所有香氣,都想帶著你啟程旅行;這次的展覽也一樣,從巴黎、威尼斯,再一路飛往京都,在這個我們仍無法自由飛行的時候,特別珍貴。
夜晚,輕輕點亮了2021限量巴黎香氛蠟燭,溫暖的燭光呼應著燭杯的那抹墨綠,真的有種塞納河畔古書報攤的影子;香氣由木質調交疊著青草香,尾韻再撒點辛香,突然想起了藝術橋上的日落,或許,我真的很想念巴黎吧。
—
10/10 APOTHECARY
留言區有線上展覽連結🔗
也有我之前在巴黎的採訪☟
淺 尾 沈下橋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除了高鐵T Life雜誌外,GQ Taiwan五月號中的別冊《Best Coffee》也可以看到下港的作品,整本涵括了85間全台咖啡廳,是GQ團隊與筆者群咖啡因大量攝取的亢奮之作!
開始喝咖啡的習慣是高中時期的一場頭痛,保健室阿姨說:「你回去喝一杯咖啡,就沒事了。」沒想到接下來的人生,都是咖啡。
每天早上一定先幫自己弄杯拿鐵才出門;下午思緒混沌時,不管在哪裡,絕對會變出當天的第二杯咖啡;這半年騎著摩托車代步,連晚上到朋友的店,依然從品項中挑選咖啡代酒。
這樣的日常,就像不會褪色的咖啡漬,沾得生活牢牢的。
難得一見的特輯,值得收藏,簡述自己採訪的咖啡館,更多的咖啡香醇,就請走到巷口便利商店買五月號的GQ,封面是周湯豪,跟著我們的《Best Coffee》尋求你自己的咖啡地圖,每一杯都盛載每個永遠的一天。
▪ 台南-秘氏咖啡
1960年代九龍城寨的風格,座落在永樂市場的二樓邊間,推薦有別於其他咖啡店的拿鐵,這裡是茶餐廳裡咖啡加煉乳的「啡走」。
▪ Coffee stopover black
台中Coffee Stopover的二店,二店多使用賽風和浸泡式沖煮,呈現較厚重的口感,夏天到了,來杯浸泡一整顆冷凍無籽檸檬的凍檸咖。
▪ St.1 Cafe' / Work Room 一街咖啡
藍色外皮,顯眼地座落在台南大橋一街,從帶有水果、花香淺香氣的耶加雪啡到尾韻較重的哥倫比亞皆有,然後冰拿鐵很讚。
▪ 翌莎コーヒー 水道頭店
世界盃咖啡杯測師大賽台灣區得主,在罕見精品咖啡的嘉義朴子特立獨行,推薦衣索比亞牡丹日曬處理法,是近年生豆比賽的常勝軍。
▪ 咕便所コーヒー
位在高雄旗山,店內的熱門選項「咖啡歐蕾」,有別於一般義式咖啡機的作法,使用KōNO手沖,沖煮出濃厚的咖啡與牛奶組合。
▪ Bless淺山房
隱匿在嘉義番路鄉的山村中,鵝黃色三合院,展現隨遇而安的生活美學。發哥最近得意之作是哥倫比亞的豔夏花荔。
▪ The Rising Coffee Roasters
遠在花蓮,卻靠著咖啡,把很遠的客人變成熟客,是店內兩位世界杯咖啡大師台灣選拔賽亞洲殊榮的千惠和小鍾每天努力的事。彩虹配方的美式咖啡和卡布奇諾,是認識這裡最適合的見面禮。
▪ 透南風咖啡聚場
台南永福路巷弄內的三層樓老房子,以地方雜誌起家的透南風,將他們各地發掘的故事呈現在菜單設計;招牌冰滴咖啡的多層次口感,如同他們對這份土地的厚愛。
▪ 驛前大和咖啡館
將屏東車站前沈睡已久的大和旅社建築,改造成大和咖啡館;點杯泰武鄉或是德文部落的單品咖啡,享受南台灣輕快的生活態度。
▪ 上呂丹 - LUDAN Coffee Roast
穩定的生產線品質、暗色調的寧靜空間,以及一顆顆自烘的咖啡豆,建構定位。來杯包辦藝伎日曬組、水洗組雙冠王的巴拿馬艾利達莊園藝妓,細膩的韻味如同永恆追求的職人精神。
最後感謝近日在大稻埕開間邊聽卡帶喝咖啡Sidoli Radio 小島裡的凱洛,因為這次的邀請,每推開一間咖啡店的門,總被迎面而來的咖啡香再再擄獲,咖啡館果然是個特別的地方呢。
👉懶得出門沒關係,GQ Shop都幫你上架好了:https://shop.gq.com.tw/category/magazine
淺 尾 沈下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火神的眼淚》今晚播映EP.3、4,趁此之前淺談EP.1〈日常〉、EP.2〈遺願〉。
做為全劇首集的〈日常〉,導演蔡銀娟在前 7 分鐘透過一場大火做開場,將觀眾迅速推入「火神」的世界,蔡銀娟開場毫不猶豫地選擇用這場火點燃、強化戲劇張力,再將角色一一鋪張開來,溫昇豪、林柏宏、陳庭妮、劉冠廷等人各司其職,在救災的起伏跌宕之中,就能隱約窺見人物性格。
開場戲確立的是拉出、塑造整齣劇集的主角——「消防員」以及「火神」,於是觀眾能認知到整部作品的核心內裡,開場的直接,精準且到位。
而隨著劇情推演,觀眾能看見消防員面對「火神」的形體千變萬化,它能是「酒空」;它能是「異物卡喉」;它能是「墜河自殺」;它能是「緊急休克」等等,因此,或許能更精準的說,消防員在對抗的,始終不僅止於火神,更多的是「災難」,而災難碰觸的便是「死亡」,於是《火神的眼淚》在前兩集呈現的是——「死亡的距離」,這份死亡的距離,就是消防員的「#日常」,同時是民眾的「#遺願」,從議題、形式到內容,《火神的眼淚》首兩集緊緊扣題,高度合一。
編導也積極、聰明地透過溫昇豪、林柏宏、陳庭妮、劉冠廷等角色,具象化消防員的困境。溫昇豪直面工作與家庭的兩難抉擇;林柏宏的幻象嵌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陳庭妮是職場的女性縮影,且添進母親的情緒勒索;劉冠廷則碰上政治的不公與不義,至於江宜蓉飾演的護理師,側寫、描繪了醫療體系的輪廓。從角色的故事線拆解,就能清楚明瞭地望見編導省視、延伸、挖鑿的議題。
在編導筆下角色的鮮明立體,而演員群良好、自然的化學效應,再再加深這齣劇集觀眾的「共感」,有血有肉的「同安分隊」頓時於焉成形,就此躍出螢幕,成為消防隊員的眾生相。
綜觀來看,《火神的眼淚》首兩集的起、承、轉、合是漂亮的,在〈日常〉的大火之後,〈遺願〉就迎來兼容並蓄、包藏眼淚的藍海。換句話說,蔡銀娟用「火起」再以「水收」,初始以剛猛直烈的火場,送出震天價響的險惡;最終在悠遠而深沈的大海中收束,轉化為寧靜安穩的內斂。〈日常〉與〈遺願〉首尾遙相對望,映襯出截然不同的底氣,撫慰悠悠人心。
《火神的眼淚》前兩集呈現的是「精準」二字,它意識到消防員眼中「火神」的真實意義,並關照民眾的普世情感。而在精準的背後,是來自編導團隊扎實的田野調查,功不可沒。至於製作人湯昇榮接連完成《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火神的眼淚》三部獨樹一幟的類型片,以目前成果來看,確實闢出一條職人劇的康莊大道。
但是,最後我要強調的是,《火神的眼淚》的聰明與精準,於我個人而言,相對少了些「曖昧性」,失了些「趣味性」,便稍嫌乏味。編導在職人劇的世界觀,急欲迅速拉進與觀眾的距離,於是某些臉譜化的功能性角色顯得了無新意,議員、鬧場民眾等角色的台詞與行為矯揉刻意,就此失神。
不過也能理解,劇中這些「功能台詞」的直白,或許恰恰是製作團隊對於「創作媒介」的高度解讀而作出的公式抉擇。《火神的眼淚》是 10 集規模的劇集,多數人「追劇」是「分心」的,是在通勤時透過手機追劇;是在家中掃地煮飯時追劇;是在午休時抓緊時間追劇,追劇不似電影院,少了場域的儀式性與強制性,若想秒瞬搶下觀眾眼球,就需簡化影像語言,強化某些單一情緒,於是簡潔有力的對白與角色形象,能抹去觀眾拐彎的思考、刪除多一層的轉化,便能有效擊中。若從這點解讀,《火神的眼淚》是成功、合理的。
若進一步對照公視上一檔大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火神的眼淚》的確少了些影像的曖昧性,但對於觀眾來說或許就更易入眼。於我的個人口味,楊雅喆的曖昧性替作品增添薪柴,劇集就此有了細推敲磨的空間,不易理解卻饒富趣味;蔡銀娟的火神則燒乾影像的解讀空間,直面強勢撲鼻而來,易理解卻丟失可能的韻味,而在其中就能讀取兩名導演的創作手痕,以及對創作平台、甚至是對觀眾的掌握、理解與實驗。
純粹以創作而論,兩者皆無對錯;至於若從商業檢視,就看多數觀眾最終往何處靠攏。
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