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鍵詞。
這次我問她,過了這段時間,會不會再加新什麼關鍵字。
劉教授說她會加「專家」這個關鍵詞。
為什麼?
劉紹華教授說:每天疫情指揮中心向大家提出報告,也說他們有個決策委員會。但是她問我:「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這些人到底是誰,媒體要不到資料,法律學者也要不到資料。
她說: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許多民主國家裡,這是不會發生的事。
即使在臺灣也一樣。
在這一次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政府的運作也沒有這樣。
這麼重要的一個單位在決定這麼多重大的事情,裡面有所謂的決策委員會,但其中有哪些專家、委員,卻沒人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我問劉教授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她說這就是因為一旦我們把控制疫情的數字放在一切事情之首的時候,當然其他的事情都會放到其次,不受注意。
這麼重大的事情,決定的專家卻隱形了 ,這不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李建良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他說:現在防疫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稀釋了法規上的一些正當性。
衛福部部長究竟是根據什麼法源來代行閣揆的職掌?
真正的指揮官是誰?
真正出了重大的問題,誰要來負責?
都是不清楚的。
疫苗的分配也是。到底有哪些科學基礎、價值選擇、政策衡量?
打疫苗的順序,又實際上是由誰來決定的?出了問題,如果要追究決策環節的時候,到底是誰要負責?
決策的透明度、決策的過程,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跟流程做出來的?
這些目前也都是不清楚的。
所有這些,都是當政府在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的時候,所忽略的事情。
2.
另外,當然還有公民權益的倒退。
劉紹華教授指出: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只禁止滯留湖北的臺灣人返臺;從別的地方返台的人卻沒有這種限制。
一個民主國家,把公民的基本權益做這種限制,是不該有的情況。
劉教授說:在這個過程裡,提出質疑,就會被要求團結;有不同的意見,又很容易被打成中共的同路人。
她說:從去年開始,中央的政策都在喊全島一致,一直到最近,所謂的要不要解封這樣的事情,才交由地方政府來決定。
她認為,這是因為亞洲經過威權文化洗禮的地方,都容易就以為團結就是整齊劃一。
但她說,看教宗這本書就會知道,像教宗講的團結, 就比較像是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講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不能容納多元的聲音,那到底怎麼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怎麼形成真正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呢?」她問。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也說:在一個社會裡面怎樣調節不同的意見,互相尊重,讓不同的意見可以創造出新的思考和解方,是極關重要的。
杜教授說:教宗在這本書裡面講 「不同意見 可以保留高音處的和弦」。這樣才可以使得社會的聲音更繽紛,更豐富,不落俗套。
此外,李建良教授也指出:就是疫情期間很多會議都採取網上會議的時候,視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減弱,重要的決策很容易就被輕鬆通過。
而線上型式的利弊就是,一方面有利於資訊的傳播、記錄,
但不利的一點就是公共政策會如此決定。
李建良教授也特別提醒:數位足跡的資訊掌控跟使用,事後如何還權於民,或者說是如何還私於民,這些事情也都是政府應該事先就清楚說明的。不能等到人民要求說明一點,政府才做一點。
3
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社會的課題也非常關鍵。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文源教授,這一年多來一直在密切觀察臺灣在疫情時代所發生的種種現象。
他說:就像世界經濟在疫情爆發之前重視全球化的長練,而疫情爆發之後開始注意各地區的短練,台灣對疫情的關注和因應,也有長練和短練。
林教授說:臺灣的疫情,其實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今年五月之前,很容易讓人覺得台北就是全台灣,非常中心化,也像是重視的是長練。
而今年五月之後的第二階段,才開始更注意各地當地的現象,在地化的討論和因應。
林文源教授觀察上半場的另一個現象是 :大家的討論都好像參加政論節目,而下半場則出現比較多的個人化的行動,實質考量。
假新聞很多,但是主動對抗假新聞,補資訊漏洞的人也多起來。
「臺灣跟中國的較量,從過去政府之間好像是長程飛彈的較量,改為現在民間的巷口的肉搏戰。」他說。
當萬華茶室事件爆發後,固然有很多人在污名化,但是也很多 NGO 的從業人員在關心這些弱勢者,為她們發聲。
所以他說看到民間很多人在主動論述,幫我們釐清社會的樣貎,因而可以準備未來可以做什麼事情。
因此,林文源教授說他看到很多人像是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個人的社會運動。
許多其他學者也有相同的觀察。
杜文苓教授說:如果只看主流媒體,會只看到對立立場的相互指責,看不到社會有什麼其他自主性的力量。
但事實上,杜教授說,像社會出現對萬華茶室的污名化之後,出現很多自主性的草根力量在行動,協助街友、性工作者。
她說,這是我們社會可貴而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靭性力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趙恩潔教授提醒要注意兩大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是要注意資本的不平等。
她提出所謂 COVID 難民這個概念。
她說,這一次疫情的傳播,全世界皆然,都是因為有些人可以搭飛機在空中到處旅遊 , 所以造成了快速的全球性蔓延。
然後等疫情爆發之後,以臺灣為例,很多人就因為臺灣安全,就回到了臺灣;可是等到臺灣的疫情爆發,疫苗又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又馬上又離開臺灣,
再到其他可以打疫苗,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趙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不平等。
有些人有條件一直這樣飛來飛去,不但造成了病毒的傳播,又能夠這個及早找到自己認為安全的避風港。
相對之下,社會裡比較弱勢的人,沒法像他們這樣移動的人,居於非常不利的情況。
趙教授提醒的第二點,是大規模農業和養殖動物的問題。
養殖動物從以前開始就是很多傳染病的起源,目前當然更是我們要小心的源頭。
而她看到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次疫情,已經改變自己的注意,
改為開始注重在地的生活圈,發展農業自主。
她認為這也是公民社會裡大家在實踐勇敢夢想的行動。
4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溝通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劉紹華教授說,所謂觀察問題,並不光是說「看」到問題就可以。
光是「看」,也可能會「睜眼說瞎話」。
她說:觀察問題,需要有一段距離,才能需要「景深」。有了景深,才會觀察得立體化。
劉教授說,但是臺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很貼近,所以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經常難以產生必要的「情緒距離」和「眼光距離」,也就難以產生「景深」。
她說: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如何溝通,台北醫學大學林益仁教授提出一個觀點。
林益仁教授長期觀察原住民文化,參與原住民的活動。
他說:台灣的地理很特別。從海平面上升,到亞熱帶、溫帶,甚至到高山是寒帶。 所以我們的植物生態非常多元。
林教授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人口有非常有多元的各種背景,和澳洲一樣也是墾殖社會,但是擠在一個小很多的土地上。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我們社會的對話,可以參考原住民的這個方式。
他說,泰雅族裡面有句話話叫「 sbalay」。
「balay」就是真相,「sbalay 」就是找尋真相,和解。
所以當泰雅族碰到他們族裡面出現爭議的時候,就會把大家找來,都坐在一起 ; 你把你看到的講出來,我把我看到的講出來,他把他看到的講出來 。
林教授說,通常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講出來,轉了一圈之後,
大家大致就會有一個答案出來了。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向原住民借鏡參考的一種溝通跟對話的模式。
我們談過了疫情時代為什麼不能只是關注每天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表面上、結果性的指標,卻不注意其他更根本、更原由性的課題之後,下面最後一集,我們來談一下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勇敢地夢想、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及台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所該有的準備。
謝謝大家。
我們最後一集見。
「清大寒轉」的推薦目錄: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CSR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清華大學轉學生聯誼會- Posts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如何「有計劃的」準備清大寒轉? -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精華區Transfer 文章列表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問題] 錄取了清大寒轉你要去嗎? - 看板Transfer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清大寒轉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情報] 109 清大寒轉簡章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清大推甄放榜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清大推甄放榜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心得] 清大外語寒轉正取心得shinyiw18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我為什麼要轉系 ⁉️清大轉系經驗&資料分享❗️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心情] 寒轉上了該不該去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問題] 寒轉的名次要多少去申請才比較好 的評價
- 關於清大寒轉 在 清大轉系dcard - Bhpzo 的評價
清大寒轉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我和香的因緣之八 》
方老道除了精通香道之技,本身也治法書,寫得一手美得令人讚嘆不得了的魏體字,據他所說,他自少喜歡李梅庵所書北魏碑書,原因是方老道之二叔與清道人李梅庵往從甚密,這清道人原名李瑞清,大部分書法落款多題梅庵,清道人是他晚年所用的名號,對於中國早期教育界的人士應該耳熟能詳,可說是一位知名的近代教育家,晚清時也中過進士,民國時期對中國教育提供了極大的資源,也是民國赴美留學深造諸多學子重要的推手。李梅庵做學問態度極為恢宏,獎挹年輕學子要有遠見,多往歐、美、日各國學習所長。除此之外,清道人還貢獻己長,自己鍾愛的畫藝,除了私下多有傳授,並且也在自己任教之處特別開設了國畫課程,因此為中國畫壇培塑了不少近代國際知名大師,例如張大千和胡小石便是近代名重遐邇之士。
由於他視學生如子弟,在他所創立的師範學堂中,幾乎網羅了國內外知名的教師,難怪在近代百年之內,幾乎教育界所有的學者莫不對李梅庵稱譽讚嘆。可惜的是中年早逝,活不到六十歲⋯⋯據方老道所言,清道人精通於各家書畫,特別是書法,主要原因是他特別對於六朝各類文字均有精通深研,因此成為近代著名的一代書家。
方老道介紹了李梅庵之後,要我轉頭向後方牆壁上看,有一幅風格特殊的魏碑,其內容頗吻合方老道一生所追求之境界——
「香令人幽,酒令人遠,茶令人爽,琴令人寂,棋令人閑,劍令人俠,杖令人輕,麈令人雅,月令人清,竹令人冷,花令人韻,石令人雋,雪令人曠,僧令人淡,蒲團令人野,美人令人憐,山水令人奇,書史令人博,金石鼎彝令人古。」
此帖令人耳目一新,可說是貫聚六朝、熔古鑄今之精髓,可蔚書法界之瑰寶⋯⋯原來此帖之內涵出自於明代陸紹珩書中之句,事後方老道自言他更喜歡書中另段文字,「吾齋之中,不尚虛禮,凡入此齋,均為知己。隨分款留,忘形笑語,不言是非,不侈榮利,閑談古今,靜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適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的確如此,在多年來亦師亦友往從之中,雖然一老一少,彼此年紀相去懸隔,但方老道從來未曾以長者、老者自居。初期我本以師禮尊之、謂之,但方老道儼然拒絕,說他不尚此套,只求緣分,無論南北與西東,不看膚色與年齡,只要能夠入得書齋,皆有前緣,他都視為知己一般。在他書齋內,所有老少群賢均無軒輊,一視同仁,一盞好茶、一爐老沉,談笑之間時光傾指疾逝⋯⋯。
我本身在少卜之時對於竹子便有股莫名的好感,或許來自於所讀的文字,也許從不少的尊賢口中得知,竹子在中國文人中所代表的氣節,以及它本身從來至死不屈,直至落土成灰。竹子寓意君子坦蕩若谷,並且也需懂得虛心向賢,對於一切的橫逆、詆毀不為所動,反而激發恢宏之氣節,也象徵愈是寒冷、愈在逆境,反而助長節節高升之衝勁。竹子在一片鬱鬱花叢中,反倒顯其卓然屹立之瀟灑,最重要的一點,我從許多人生閱歷豐富的長者身上,領略到人際關係成功者,多半來自於懂得君子之交,需要有平實進退有節,如同淡水一般的應對,便可以安然圓融於今世⋯⋯。
方老道的書齋中尚有吸引我之物,那便是幾件和竹相關之雅品,例如懸掛在牆的竹刻尺八,一般人總以為尺八是東洋之物,殊不知尺八之前身乃是中國唐代高貴文人陶冶心性之樂器。方老道總在道務閒暇之時,吹奏著竹身一尺八寸之尺八,伴隨著悠揚飛舞在空氣中的縷縷老沉香,有股空靈滄桑之美。老道說吹奏之技巧源自於年輕時入道一位老道長所傳,這原本也是普遍流傳於中國古代佛道寺廟中的法器之一,但後來卻普傳於扶桑之國⋯⋯。
在老道書齋中,另有一透明玻璃方櫃,四層櫃中各自有著不同形制的竹子所刻之臂擱,每一竹片上刻以花草、人物,不一而足,尺幅萬千⋯⋯巧奪之手法隆棱有致,伴以文房,便成雅佳之品。更有稀物乃名刻家周顥之作,周顥本身善於工筆,兼善刻竹,落款亦有多見周芷岩者,只見其中一件包漿極深,竹片已成棗紅色,實屬難見之物⋯⋯在其他和竹相關風雅之物,有見竹扇骨、竹筆筒,還有一件高及胸肩之竹杖,上面刻滿了密密麻麻之千字文,亦屬難得,其餘尚有兩柄不求人竹背,上面刻有風雅之詩⋯⋯(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清大寒轉 在 CSR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永續是好事,好事跟錢不一定會衝突 U20學長姐回校給你問】#明道中學
一個人一生平均會花8萬個小時在工作上,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 理事長張寒瑋一開場,就對著台下上百名中學生說,「所以我在這,回來跟大家分享這一路我怎麼思考和決定自己職涯發展。」
張寒瑋從清大生命科學系、分子醫學所畢業後,就到台灣頂尖企業台積電工作,工作滿兩年,她又給自己一年gap year、重新思考未來想做什麼。
怎麼跟永續工作掛鉤上的?張寒瑋在台上秀出一頁簡報,上面寫著李奧納多曾說過的一段話:
「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氣候變遷、真實事件不是一部電影,我們不能假裝知道結局……我們請求你保護它,否則我們和我們所珍愛的生物,終將成為歷史......」
張寒瑋說這是關心氣候變遷的起點——李奧納多監製拍攝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
2016年出品的《洪水來臨前》,揭露了地球在近代的全球暖化現象,並以科學和人性的角度來分析其影響和可能的後果,藉此望能喚起大眾意識。
#一路投入不同永續議題的社會工作
參與「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Skills for U」關注台灣技職教育發展,參與「無條件基本收入(UBI)協會」,直到現在組織起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
TWYCC是台灣第一個 #以青年為主體 的環境非盈利組織,四大核心價值包含氣候變遷、青年力量、非營利和資訊分享。
#學弟妹提問:雖然學姐說錢非萬能,可是當我們在升學和工作選擇時,都會遇上家長或是社會的質問:「做自己想做的決定,不會餓死自己嗎?」
張寒瑋直面回應:「那就去認識自己,如果偷懶都讓別人決定,那也要承擔相對應的後果。人會變是很正常的,請對自己誠實。」
她最後強調,「關心永續是好事,而好事跟錢不一定會衝突 。」她舉例 #B型企業 的興起,就是一種方法,致力使「人們的商業活動發揮對社會及環境的正面影響力(people using business as a force for good)」。
會後有快十位學生留下來,向CSR@天下記者鄭宇茹還有寒瑋提問。每個提問都被好好接下來並得到回應。
U20校園巡迴小組,倒數第二場收穫滿滿地結束!
講者/張寒瑋;活動主持/鄭宇茹;攝影、紀錄/阮怡婷
【評論】國際經驗結合在地創意,台灣青年讓氣候行動落地的六大訴求 https://bit.ly/335hJNl
U20前進校園,帶學長姐回母校後,好奇今年論壇要怎麼徵選嗎?
【先來了解】台灣青年用哪些創意逆轉氣候危機? https://bit.ly/2OSIH7C
#U20國際青年論壇 #2021搭上世界保衛號
#CSR在天下 #企業社會責任 #CSR #環境永續
#張寒瑋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氣候變遷 #SDGs #氣候行動
清大寒轉 在 如何「有計劃的」準備清大寒轉? - 考試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如何「有計劃的」準備清大寒轉? 考試. 2020年7月27日23:47. 最近許多轉學考試一一放榜,板上可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暑假轉學考試」,卻只有少數人 ... ... <看更多>
清大寒轉 在 精華區Transfer 文章列表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 清大電機系寒假轉學考心得 · ◇ [心得] 清大寒轉甄試心得(醫環系) · ◇ [心得] 清大寒轉甄試心得(數學系純數組) · ◇ [心得] 清大寒轉心得(電機系). ... <看更多>
清大寒轉 在 清華大學轉學生聯誼會- Post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萬眾期待的清大寒轉錄取名單終於公布啦!恭喜每一位上榜的同學,也歡迎大家加入我們清華轉聯的大家庭!開心之餘,記得一起來關注轉學的後續重要事宜吧!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