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人就1人轉系!頂大掀轉系潮,最多學生逃離「這2類科系」】
台灣大學109學年有634人申請轉系,人數創新高,台大、清大平均每10個大一生就有1人申請轉系。以往被認為是「鐵飯碗」的台大政治系公共行政組,109學年高達38人申請轉出,人數是全校最多;交大、成大統計,從傳統工科轉入電機系、資工系的學生也居高不下。
台、清大統計,2校經濟系分別吸引118人、30人申請轉入,居全校之冠。台大社會科學院長王泓仁表示,院內生申請轉進、轉出頻率確實較高,主因是學生考量日後就業難易度,以及被社會認定的冷門、熱門科系價值觀影響...⬇️⬇️⬇️
📲給忙碌的你》下載商周Plus,隨時掌握最實用的商業解析: https://bwnet.pse.is/SUR5H
清大 電機 交大 資工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工智慧的浪潮,早已經逐漸湧現】
剛放榜的2020年大學指考二類組前20名科系中,佔了15個志願的電機和資工於台大、清大、交大、與成大所開設的相關學系。
但是,就在台灣指考放榜的前一週,於美國時間7月29日,上述四大科技巨頭的CEO正在美國的國會,同場接受眾議院反壟斷委員會的質問,接受反壟斷法的檢視。不僅如此……
#流感 #疫情 #AI 物理雙月刊
清大 電機 交大 資工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產業發展需要人才,但台灣的教育準備好了嗎?」
如果問大家,台灣應該發展什麼樣的產業,相信許多朋友都會認同,「資通訊產業」絕對是其中之一。問題是,大家知道我們的資通訊產業發展,面臨的「人才短缺」問題相當嚴重,而且,還可能越來越糟嗎?
資通訊產業的人才短缺,主要由兩個因素所造成:人才外流、學生逐年減少。
首先,受限於台灣的勞動環境及待遇偏低,近年來頻頻受到關注的「腦力外流」問題,而資通訊產業就是重災區之一。
另外,根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今年一月出的研究報告《Assuring Taiwan’s Innovation Future》,台灣在科學及電資相關的畢業生已經越來越少,從 2007 年開始的每年 92,167 人,到 2014 年,已衰退到僅 83,394 人。短短 7 年,就減少近將一萬人。更麻煩的是,這個問題,還將隨著少子化而越來越嚴重。
對此,我們看到行政院推出了「擴增培育資通訊數位人才」政策,希望在 2020 至 2030 年,每年增加資通訊系所 10% 的招生名額。
這個方向當然很好,但實際情況上,卻面臨與既有政策的巨大矛盾。
2018年的大學校長會議,決議將大學「生師比」由 40 下修到為 35 ,並在 2020 年上路,照這個計算方式,許多資通訊系所受限於師資人數,根本無法增加 10 %的招生名額。
例如今年,台大資工只能增加 1 個招生名額 ,交大資工則無法增加。至於清大,雖依照政策增加了 11 個招生名額,但接下來,若無法依照比例增加師資,恐怕同樣會受限生師比的規定而停止增加。
原先降低生師比的美意,卻與增加人才供給的產業發展需求產生矛盾。為了化解這個問題,前幾天我也邀請了教育部高教司來辦公室說明,並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一、增加師資,需要長期解決方案
目前教育部的「高教深耕計畫補助」,由於期程過短,無法支應招聘師資的長期經費需求,大學自然欠缺對外搶教師人才的誘因及能量。如何讓深耕能夠成為長期投入,真正解決師資待遇問題,是政府必須優先思考的。
此刻全球都在搶優秀的電機資通訊教師,我建議政府,應在「矽導計畫 2.0」中挹注更多資源,讓台灣在對外招聘師資時更有競爭力。
二、生師比的規定,可因應產業發展需求給予部分彈性
除了師資增聘需要長期計畫的支援,我特別提醒教育部,包括半導體、基礎科學及資訊工程,都是重點產業,短期內必須在政策上給予彈性來解套。
對此高教司表示,已計劃於今年九月完成研修總量標準規定,針對重點領域的系所,會在確保教學品質的前提下,進行彈性放寬。
三、外籍生名額的彈性放寬
2018年大學校長會議的另一項決議,便是外籍生超過 3 %,便要採計進師生比。但這樣的限制,讓外籍生佔比較高的系所同樣無法擴充名額。受限於台灣的薪資結構,在對外招募人才時,實在難以吸引到國外的資通訊高階人才,因此必須思考從國外初階人才著手,藉此補足在少子化及人才外流的夾擊下,資通訊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力。
為此,我建議將外籍生名額的計算方式給予彈性,讓更多外籍生能來台灣接受資通訊教育,進而在台灣銜接相關產業,成為助力。
從短期彈性到長期方案,從重點產業到改善整體生活及勞動環境,我都會更努力地監督政府,提出解方,讓台灣在未來更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