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周剛播出的《北德廣播》訪談全文,在此和大家分享:
### 北德廣播:
大致來說,您對數位民主的願景是什麼?您覺得應該具備哪些元素?
### 唐鳳:
數位民主,是運用數位空間的一種民主型式,讓人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得以讓自己的意見被聽見。
廣播和電視中,讓我們可以對數百萬人開講;然而,透過網際網路,我們可以聆聽到數百萬人的聲音。
更重要的是,數百萬人也能彼此傾聽。
### 北德廣播:
像那樣的新型社會、數位社會,重點是透明還是參與?你對其有何展望?
### 唐鳳:
我認為重點是傾聽和互信。政府應該信任民眾,而非要求民眾的信任。
數位科技,是為了擴展面對面交流場景的互信感。
這種互信,在此之前,只存在於比較小規模的場域,只有少數人能參與。
運用數位科技,我們能擴增影響力,讓數百萬人共創互信,這就是我的願景。
### 北德廣播:
俄羅斯和中国的獨裁者,正在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利用網路、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
您對臺灣數位民主的展望,與中国的使用方式相比,如何區隔這其間的差異?
### 唐鳳:
當我們提到「透明」,意思是讓國家面對民眾時,保持高度透明、展現誠信。
而在中国,有時則是靠系統設計,讓人民對於國家極度地透明化,展示出某種難以言喻的「和谐」。
### 北德廣播:
這兩種方式差異很大。全世界各地都看到民粹主義、獨裁者的興起。您認為要如何修復自由民主體制?
### 唐鳳:
民粹的主要問題,其實並非因為它的普及,而是因為它把某些人排除在民主的對話之外。
民粹假如能擴充民眾的範圍──把 18 歲以下的年輕人、未來的世代、甚至河流山脈和大自然,都包容在民主進程裡──那麼我全力支持。問題是,民粹時而會激起憤怒,進而越演越烈,衍生為集體的同仇敵愾。當一個人處於氣憤的狀態下,就很難心平氣和地聆聽。
我們發現,可以將民粹式的憤慨運用幽默的方式,轉變成能包容更多人的討論,因為趣味本來就有共享的元素。
幽默若能運用得當,以開自己玩笑取代嘲諷他人,就能夠讓民主更加涵容。
### 北德廣播:
自由民主制,是否不足以為民眾代言?
### 唐鳳:
在社群媒體和 #主題標籤 出現後,人與人之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親近,也不再需要靠一位人民代表作為聯繫彼此的媒介。
有趣的是,儘管政府跟人民的距離並未改變,感覺上卻較從前遙遠許多。
因此,如果我們不在規模上擴大彼此傾聽的能力,那麼四年一次、三年一次的投票,確實讓人感到非常不足。
### 北德廣播:
正如您給自己的定位,您會說臺灣社會已經準備好迎接您所謂「持守的安那其」思想嗎?還是您在工作崗位上履行職責時,有遭遇到阻力?
### 唐鳳:
並沒有遭遇任何阻力;我自己就是抵抗勢力(The Resistance)。我每次對著鏡子,就看到抵抗勢力。(笑)
我所謂的抵抗勢力,意思並不是要改變他人、改變體制等等;而是在於創造出空間,讓新的價值能從我們各自不同的立場上湧現。
在臺灣,我不會說有人反對這件事。
### 北德廣播:
您在為政府資料設定的透明度上,有了多大的進展?
### 唐鳳:
在臺灣,無關個人隱私的政府資料,都採取一收集就發佈的策略。
許多國家都有一個概念,就是在採購資訊系統時,絕不可以歧視殘疾人士。
舉例來說,如果政府採購的網站讓盲人無法使用,那就算歧視,供應商有可能被取消資格。
而在臺灣,我們會說,如果你進行採購,卻只供人類使用,機器無法讀取,那你就是歧視機器人——當然我們字面上不那樣表達,但意思就是網站都必須運用 API,讓機器可以讀寫。
這方面我們非常先進,採用 OpenAPI 作為國家標準已經有兩年的時間。
### 北德廣播:
面對這樣的創新,為什麼臺灣社會準備得特別充分?
### 唐鳳:
我認為臺灣社會已習慣將寬頻使用視為人權之一。無論在哪裡,大家都預期能連上遍佈各地的 4G 網路,甚至在高鐵的隧道裡。
因為那樣,我們覺得數位是對民主體制的補充,而不是將部分無法使用寬頻的人排除在外。
### 北德廣播:
再來看看與中国的爭端。中国以武力威脅,要求所謂「分离的台湾省」「回归祖国」。您如何看待臺灣的未來?
### 唐鳳:
我認為中国目前也正致力於數位治理,但往往是基於監控式國家主義,包括「社会信用体系」等等。
這實際上是跟我們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因此雙方並不在同樣的軌道上競爭。
既然中国朝相反方向發展,分離是當然的趨勢。不需要任何人為的介入,就已在分離的過程中。
### 北德廣播:
「分离省份」不是您的用詞,對吧?當他們說「分离省份」時,您有其他的形容方式嗎?
### 唐鳳:
臺灣的民國政府,已經在去年取消了「省」這個用詞,不再設置省政府主席;既沒有福建省主席,也沒有臺灣省主席。對於中国仍設有所謂的「台湾省」,我們敬表理解,只是我們再也不那麼形容了。
### 北德廣播:
您如何詮釋中国以武力恫臺的目標?你認為結局會是什麼?
### 唐鳳:
結局是什麼?這您可能要去問問中国官員,或是我們負責外交的首長。
我認為,關於中国目前從事的網路作業──那是我比較熟悉的領域──是企圖建立網路空間的另類規範,使網路不再是提供自由表達的空間,倒更像臣服於網路空間下層的司法主權管轄,並利用「国家防火墙」等系統,進行全面掌控。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種類似內部網路的管理體系只在中国實行。我認為目前的中国,正試著塑造該體系成為替代規範,與歐盟及太平洋區域的規範體系,作出區別。
### 北德廣播:
臺灣也可能成為中国人民適合民主體制的實例。
### 唐鳳:
什麼?(笑)
### 北德廣播:
我的意思是這邊有臺灣,另一邊有中国,而臺灣相對於中国是活生生的實例……
### 唐鳳:
臺灣的確是很完善的實例,來證明現代智人適合實行數位民主。
### 北德廣播:
身為數位政委,您如何處理中国的不實資訊,和網路上的宣傳活動等?能不能給我一些關於他們作法上的例子?
### 唐鳳:
我認為,不實資訊的操縱者,最終是想在民主的進程裡種下分歧,讓人們不再信任彼此。如果有所謂的結局,那就是結局。
它的目的並不是想造成某人當選,或某人被罷免。相反地,它是想讓人在看了不實資訊後,自覺不再是政體的一部份,因而主動從政體的公共討論中脫離。
為制衡該現象,解決之道並不在於有人下台,或是授權部長刪修新聞工作者的報導。
在臺灣,新聞工作者的話語權總是高於部長。因此我們必須與新聞界合作,讓臺灣每個能夠使用寬頻的人,都知道新聞工作所代表的意義。
無論是事實查核、來源查驗、平衡報導、多方擷取敘述的藝術、取得多方說法來形成報導視角的觀念;這些都可能是每個公民渴望獲取的素養。
為此,從今年開始,我們已經將媒體素養納入小學教育裡,就從一年級開始。
### 北德廣播:
您如何評價社群媒體在這方面的作用,例如不實資訊宣傳、冒充新聞等等?
它使得問題更加惡化嗎?
### 唐鳳:
社群媒體確實是強大的擴音器。如果你從憤怒的想法起始,社群媒體當然可以提供場域,讓怒氣迅速匯集成憤慨,無論這個想法的真實程度如何。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以趣味和歡樂起頭,社交媒體也自有一套傳播貓照片的管道。它同時協助雙方玩家。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設計出能夠鼓勵更多共識的社群媒體。假如社群媒體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設計,就有益於社會。而如果是以另一種方式設計,就對社會有害。要成為反社會媒體或是親社會媒體,都是取決於設計。
### 北德廣播:
與年長者相比,臺灣的年輕一代對中国內地感覺較為疏遠。這對臺灣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 唐鳳:
關於台灣島嶼的未來,據說玉山因為受到兩大板塊擠壓,每年上升兩公分;我認為,這象徵著我們不斷向上、仰望星空。從南島語系到新住民,我認為臺灣作為許多血脈、各種文化的搖籃,是很完善的實驗場域。
從跨文化的相互影響中,創造出新興文化,那正是臺灣向上提昇的未來。
### 北德廣播:
相當玄妙的說法。就現實層面來看,臺灣年輕人比起長輩來說,跟中国內地越顯脫離,那是否會進一步加劇衝突?
### 唐鳳:
您是說他們……
### 北德廣播:
……不像長輩那樣跟中国內地緊密相連,畢竟他們成長於一個不同的世界,像是數位世界等等。
### 唐鳳:
在臺灣,不同的世代對所謂「內地」有不同的聯想。好比像我的祖母,會把「內地」跟日本作聯想。而我父母那一代,會把「內地」理解成中國大陸。
至於我這一代跟更年輕的世代,或許會把「內地」跟南投作聯想,那是臺灣本島唯一不靠海的區域。總之這是個可以泛政治化使用的地理措詞。
臺灣文化的精采之處就在於,多樣的文化層能夠共存、同意互相共處。我想再強調一次:這樣的世代團結,正是臺灣文化的精髓。
實際上,你在瑞士也看得到相同現象:人們同意以民主進程作為他們的國家認同,而非特定的語言、文化、聯盟或喜好,像是支持的足球隊等等。
### 北德廣播:
香港學生的抗議活動,肯定讓您想起 2014 年在臺灣的情況。對此,您作何判斷?您預期中国內地、中国政府會有什麼反應?
### 唐鳳:
我認為很有意思的是,這兩次運動後,在地方層級的選舉都有風向的轉變,顯示出運動如何強化了人民的觀念:只要充份參與代議民主制,就能夠有所作為。
兩者都是以群體的行動,來獲取主動權、脫離無助的光景。我認為那是好事。
香港和臺灣之間的不同在於,臺灣人民選出新任市長、議員後,市長及議會對於預算幾乎握有完全的控制權,不受中央閣員影響。這就使得內閣感受到壓力,他們必須邀請中介者、公民科技工作者——來自佔領方的人——成為指導者。我在當時也因此成為內閣的見習顧問。
但在香港,新當選的區議員對預算、政策等事務的實際控制權,相對於臺灣來說,就弱了一些。正因如此,我認為對中央政府所造成的壓力,不論是對香港政府層級、或是對中国政府層級,都不如太陽花運動佔領後那樣強大。這方面還有待努力。
### 北德廣播:
您為香港年輕的一代感到驕傲嗎?
### 唐鳳:
任何地方的年輕世代,若能懂得運用網際網路,協助人們克服無助感,我都替他們感到驕傲。
所謂的無助感,我指的是因為擔心鄰居反對、覺得自己是附近唯一關心社會議題的人,就無法採取行動。
人們漸漸學到,只要進入網路空間,你就可以遇到成千上萬跟你感受雷同的人,讓原本各自孤立的彼此形成一股力量,運用 #主題標籤 進入群體行動。
### 北德廣播:
我無法詢問中国政府,這裡沒有相關人士。假使中国武力介入香港,就您的看法,那對臺灣是什麼樣的信號?
### 唐鳳:
我認為那將是所謂「一国两制」被打破的信號。目前在我看來,中国仍嘗試在此論述上維持平衡,那是他們對香港的承諾,而港人卻也醒悟到新的現實是那正遭受到侵蝕。
假如中国以武力介入,則顯示對此模式有了非常快速的改變,而不再是緩慢而漸進的滲透。
### 北德廣播:
我們對未來是否都太過悲觀?
### 唐鳳:
我不知道所有人的想法,但我嘗試大範圍地傾聽大家的聲音。
在臺灣,我們發現,當人們想到未來時,儘管對未知存在著恐懼,卻也有著對未知懷抱的許多好奇心。
我認為,若非親自付諸行動、將未來帶進世界,那就難以理解未來。一旦你參與未來的創造,就不會感到恐懼,因為你很清楚將要臨到的事。假如沒有能動性,只有習得的無助感,那很自然會對未來感到恐懼。
### 北德廣播:
非常感謝您,唐鳳。
### 唐鳳:
謝謝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一件事,我答答網友建築成本的問題。當日我是看到了個圖表。其實是美聯的建築尺價,於是我便引用了。因為我看到覺得非常震驚。網友話不是的時候,我也作了一個深入的考證。 我現在便整體答一答大家真正建築成本的問題。其實在2001年前,我對建築成本非常熟悉,因為機鐵三條線的雲石都是我做的,我自己親自去傾de...
港鐵技工人工 在 Mina's makeup notes & thing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這周剛播出的《北德廣播》訪談全文,在此和大家分享:
### 北德廣播:
大致來說,您對數位民主的願景是什麼?您覺得應該具備哪些元素?
### 唐鳳:
數位民主,是運用數位空間的一種民主型式,讓人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得以讓自己的意見被聽見。
廣播和電視中,讓我們可以對數百萬人開講;然而,透過網際網路,我們可以聆聽到數百萬人的聲音。
更重要的是,數百萬人也能彼此傾聽。
### 北德廣播:
像那樣的新型社會、數位社會,重點是透明還是參與?你對其有何展望?
### 唐鳳:
我認為重點是傾聽和互信。政府應該信任民眾,而非要求民眾的信任。
數位科技,是為了擴展面對面交流場景的互信感。
這種互信,在此之前,只存在於比較小規模的場域,只有少數人能參與。
運用數位科技,我們能擴增影響力,讓數百萬人共創互信,這就是我的願景。
### 北德廣播:
俄羅斯和中国的獨裁者,正在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利用網路、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
您對臺灣數位民主的展望,與中国的使用方式相比,如何區隔這其間的差異?
### 唐鳳:
當我們提到「透明」,意思是讓國家面對民眾時,保持高度透明、展現誠信。
而在中国,有時則是靠系統設計,讓人民對於國家極度地透明化,展示出某種難以言喻的「和谐」。
### 北德廣播:
這兩種方式差異很大。全世界各地都看到民粹主義、獨裁者的興起。您認為要如何修復自由民主體制?
### 唐鳳:
民粹的主要問題,其實並非因為它的普及,而是因為它把某些人排除在民主的對話之外。
民粹假如能擴充民眾的範圍──把 18 歲以下的年輕人、未來的世代、甚至河流山脈和大自然,都包容在民主進程裡──那麼我全力支持。問題是,民粹時而會激起憤怒,進而越演越烈,衍生為集體的同仇敵愾。當一個人處於氣憤的狀態下,就很難心平氣和地聆聽。
我們發現,可以將民粹式的憤慨運用幽默的方式,轉變成能包容更多人的討論,因為趣味本來就有共享的元素。
幽默若能運用得當,以開自己玩笑取代嘲諷他人,就能夠讓民主更加涵容。
### 北德廣播:
自由民主制,是否不足以為民眾代言?
### 唐鳳:
在社群媒體和 #主題標籤 出現後,人與人之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親近,也不再需要靠一位人民代表作為聯繫彼此的媒介。
有趣的是,儘管政府跟人民的距離並未改變,感覺上卻較從前遙遠許多。
因此,如果我們不在規模上擴大彼此傾聽的能力,那麼四年一次、三年一次的投票,確實讓人感到非常不足。
### 北德廣播:
正如您給自己的定位,您會說臺灣社會已經準備好迎接您所謂「持守的安那其」思想嗎?還是您在工作崗位上履行職責時,有遭遇到阻力?
### 唐鳳:
並沒有遭遇任何阻力;我自己就是抵抗勢力(The Resistance)。我每次對著鏡子,就看到抵抗勢力。(笑)
我所謂的抵抗勢力,意思並不是要改變他人、改變體制等等;而是在於創造出空間,讓新的價值能從我們各自不同的立場上湧現。
在臺灣,我不會說有人反對這件事。
### 北德廣播:
您在為政府資料設定的透明度上,有了多大的進展?
### 唐鳳:
在臺灣,無關個人隱私的政府資料,都採取一收集就發佈的策略。
許多國家都有一個概念,就是在採購資訊系統時,絕不可以歧視殘疾人士。
舉例來說,如果政府採購的網站讓盲人無法使用,那就算歧視,供應商有可能被取消資格。
而在臺灣,我們會說,如果你進行採購,卻只供人類使用,機器無法讀取,那你就是歧視機器人——當然我們字面上不那樣表達,但意思就是網站都必須運用 API,讓機器可以讀寫。
這方面我們非常先進,採用 OpenAPI 作為國家標準已經有兩年的時間。
### 北德廣播:
面對這樣的創新,為什麼臺灣社會準備得特別充分?
### 唐鳳:
我認為臺灣社會已習慣將寬頻使用視為人權之一。無論在哪裡,大家都預期能連上遍佈各地的 4G 網路,甚至在高鐵的隧道裡。
因為那樣,我們覺得數位是對民主體制的補充,而不是將部分無法使用寬頻的人排除在外。
### 北德廣播:
再來看看與中国的爭端。中国以武力威脅,要求所謂「分离的台湾省」「回归祖国」。您如何看待臺灣的未來?
### 唐鳳:
我認為中国目前也正致力於數位治理,但往往是基於監控式國家主義,包括「社会信用体系」等等。
這實際上是跟我們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因此雙方並不在同樣的軌道上競爭。
既然中国朝相反方向發展,分離是當然的趨勢。不需要任何人為的介入,就已在分離的過程中。
### 北德廣播:
「分离省份」不是您的用詞,對吧?當他們說「分离省份」時,您有其他的形容方式嗎?
### 唐鳳:
臺灣的民國政府,已經在去年取消了「省」這個用詞,不再設置省政府主席;既沒有福建省主席,也沒有臺灣省主席。對於中国仍設有所謂的「台湾省」,我們敬表理解,只是我們再也不那麼形容了。
### 北德廣播:
您如何詮釋中国以武力恫臺的目標?你認為結局會是什麼?
### 唐鳳:
結局是什麼?這您可能要去問問中国官員,或是我們負責外交的首長。
我認為,關於中国目前從事的網路作業──那是我比較熟悉的領域──是企圖建立網路空間的另類規範,使網路不再是提供自由表達的空間,倒更像臣服於網路空間下層的司法主權管轄,並利用「国家防火墙」等系統,進行全面掌控。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種類似內部網路的管理體系只在中国實行。我認為目前的中国,正試著塑造該體系成為替代規範,與歐盟及太平洋區域的規範體系,作出區別。
### 北德廣播:
臺灣也可能成為中国人民適合民主體制的實例。
### 唐鳳:
什麼?(笑)
### 北德廣播:
我的意思是這邊有臺灣,另一邊有中国,而臺灣相對於中国是活生生的實例……
### 唐鳳:
臺灣的確是很完善的實例,來證明現代智人適合實行數位民主。
### 北德廣播:
身為數位政委,您如何處理中国的不實資訊,和網路上的宣傳活動等?能不能給我一些關於他們作法上的例子?
### 唐鳳:
我認為,不實資訊的操縱者,最終是想在民主的進程裡種下分歧,讓人們不再信任彼此。如果有所謂的結局,那就是結局。
它的目的並不是想造成某人當選,或某人被罷免。相反地,它是想讓人在看了不實資訊後,自覺不再是政體的一部份,因而主動從政體的公共討論中脫離。
為制衡該現象,解決之道並不在於有人下台,或是授權部長刪修新聞工作者的報導。
在臺灣,新聞工作者的話語權總是高於部長。因此我們必須與新聞界合作,讓臺灣每個能夠使用寬頻的人,都知道新聞工作所代表的意義。
無論是事實查核、來源查驗、平衡報導、多方擷取敘述的藝術、取得多方說法來形成報導視角的觀念;這些都可能是每個公民渴望獲取的素養。
為此,從今年開始,我們已經將媒體素養納入小學教育裡,就從一年級開始。
### 北德廣播:
您如何評價社群媒體在這方面的作用,例如不實資訊宣傳、冒充新聞等等?
它使得問題更加惡化嗎?
### 唐鳳:
社群媒體確實是強大的擴音器。如果你從憤怒的想法起始,社群媒體當然可以提供場域,讓怒氣迅速匯集成憤慨,無論這個想法的真實程度如何。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以趣味和歡樂起頭,社交媒體也自有一套傳播貓照片的管道。它同時協助雙方玩家。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設計出能夠鼓勵更多共識的社群媒體。假如社群媒體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設計,就有益於社會。而如果是以另一種方式設計,就對社會有害。要成為反社會媒體或是親社會媒體,都是取決於設計。
### 北德廣播:
與年長者相比,臺灣的年輕一代對中国內地感覺較為疏遠。這對臺灣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 唐鳳:
關於台灣島嶼的未來,據說玉山因為受到兩大板塊擠壓,每年上升兩公分;我認為,這象徵著我們不斷向上、仰望星空。從南島語系到新住民,我認為臺灣作為許多血脈、各種文化的搖籃,是很完善的實驗場域。
從跨文化的相互影響中,創造出新興文化,那正是臺灣向上提昇的未來。
### 北德廣播:
相當玄妙的說法。就現實層面來看,臺灣年輕人比起長輩來說,跟中国內地越顯脫離,那是否會進一步加劇衝突?
### 唐鳳:
您是說他們……
### 北德廣播:
……不像長輩那樣跟中国內地緊密相連,畢竟他們成長於一個不同的世界,像是數位世界等等。
### 唐鳳:
在臺灣,不同的世代對所謂「內地」有不同的聯想。好比像我的祖母,會把「內地」跟日本作聯想。而我父母那一代,會把「內地」理解成中國大陸。
至於我這一代跟更年輕的世代,或許會把「內地」跟南投作聯想,那是臺灣本島唯一不靠海的區域。總之這是個可以泛政治化使用的地理措詞。
臺灣文化的精采之處就在於,多樣的文化層能夠共存、同意互相共處。我想再強調一次:這樣的世代團結,正是臺灣文化的精髓。
實際上,你在瑞士也看得到相同現象:人們同意以民主進程作為他們的國家認同,而非特定的語言、文化、聯盟或喜好,像是支持的足球隊等等。
### 北德廣播:
香港學生的抗議活動,肯定讓您想起 2014 年在臺灣的情況。對此,您作何判斷?您預期中国內地、中国政府會有什麼反應?
### 唐鳳:
我認為很有意思的是,這兩次運動後,在地方層級的選舉都有風向的轉變,顯示出運動如何強化了人民的觀念:只要充份參與代議民主制,就能夠有所作為。
兩者都是以群體的行動,來獲取主動權、脫離無助的光景。我認為那是好事。
香港和臺灣之間的不同在於,臺灣人民選出新任市長、議員後,市長及議會對於預算幾乎握有完全的控制權,不受中央閣員影響。這就使得內閣感受到壓力,他們必須邀請中介者、公民科技工作者——來自佔領方的人——成為指導者。我在當時也因此成為內閣的見習顧問。
但在香港,新當選的區議員對預算、政策等事務的實際控制權,相對於臺灣來說,就弱了一些。正因如此,我認為對中央政府所造成的壓力,不論是對香港政府層級、或是對中国政府層級,都不如太陽花運動佔領後那樣強大。這方面還有待努力。
### 北德廣播:
您為香港年輕的一代感到驕傲嗎?
### 唐鳳:
任何地方的年輕世代,若能懂得運用網際網路,協助人們克服無助感,我都替他們感到驕傲。
所謂的無助感,我指的是因為擔心鄰居反對、覺得自己是附近唯一關心社會議題的人,就無法採取行動。
人們漸漸學到,只要進入網路空間,你就可以遇到成千上萬跟你感受雷同的人,讓原本各自孤立的彼此形成一股力量,運用 #主題標籤 進入群體行動。
### 北德廣播:
我無法詢問中国政府,這裡沒有相關人士。假使中国武力介入香港,就您的看法,那對臺灣是什麼樣的信號?
### 唐鳳:
我認為那將是所謂「一国两制」被打破的信號。目前在我看來,中国仍嘗試在此論述上維持平衡,那是他們對香港的承諾,而港人卻也醒悟到新的現實是那正遭受到侵蝕。
假如中国以武力介入,則顯示對此模式有了非常快速的改變,而不再是緩慢而漸進的滲透。
### 北德廣播:
我們對未來是否都太過悲觀?
### 唐鳳:
我不知道所有人的想法,但我嘗試大範圍地傾聽大家的聲音。
在臺灣,我們發現,當人們想到未來時,儘管對未知存在著恐懼,卻也有著對未知懷抱的許多好奇心。
我認為,若非親自付諸行動、將未來帶進世界,那就難以理解未來。一旦你參與未來的創造,就不會感到恐懼,因為你很清楚將要臨到的事。假如沒有能動性,只有習得的無助感,那很自然會對未來感到恐懼。
### 北德廣播:
非常感謝您,唐鳳。
### 唐鳳:
謝謝您。
港鐵技工人工 在 小子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日焦點新聞】照舊有 200 likes 及20 shares 明天才會繼續,多謝大家支持! 留個言都得。
1. 傳太興計劃今年上市
市場消息指,太興飲食集團已委聘交銀國際安排上市事宜,目標是今年內掛牌,初步計劃集資約7.8億港元。太興是於1989年由陳永安創辦,由西灣河的一間燒味快餐店起家,漸發展成本港知名的連鎖餐飲品牌。
據太興集團官網,太興集團至今在中港澳共有約178間分店,其中在香港有59間;集團目前還有其他品牌,包括台式餐廳「茶木」、「靠得住」、「錦麗」等。
2. 騰訊概念股創夢天地 申請來港上市
內地數碼娛樂平台創夢天地,已向港交所(0388)遞交上市申請。創夢天地初步上市文件顯示,騰訊(0700)目前透過附屬公司Tencent Mobility Limited,持創夢天地20.65%股權。
在2017年,創夢天地的收入達17.64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度利潤為1.52億元,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以收入計算,創夢天地去年在中國手遊市場中排名第五。創夢天地的收入可分為3個部分,「遊戲收益」佔87.1%或15.35億元,「信息服務收益」佔12.5%或2.21億元,「其他收益」佔餘下的0.4%或778.2萬元。創夢天地指出,「遊戲收益」要來自銷售遊戲內的虛擬物品。
3. 習近平籲科技工作者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並發表講話,強調中國要強盛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他寄望中國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勇於攻堅克難,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習近平形容形勢、挑戰及使命逼人,指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國家前途命運,他提出,中國要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中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4. LINE進軍證券界 夥野村合資組證券公司
通訊軟件LINE及旗下金融公司LINE Financial與日本券商野村宣布簽訂合資協議,計劃於下月1日在日本成立LINE Securities,集中發展證券業務。
LINE早前已宣布將為LINE用戶拓展金融科技(FinTech)相關服務,是次LINE與野村合作,將結合LINE的廣大用戶基礎及野村的專業金融服務,提供新的金融解決方案,即是LINE Securities將透過LINE平台,為有意累積資產用戶提供遠端證券經紀、及投資顧問等服務。
5. 傳中國將有條件地批准高通收購恩智浦
外電報道,中國將於未來幾日內,有條件批准高通(Qualcomm)440億美元收購荷蘭同業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的交易。
《路透》引述消息指,高通派出的一個小組上周五與內地有關部門進行了建設性的會談,本周內會再開會,交易有望在美國商務部長羅斯下周訪華前獲得通過; 另外,《華爾街日報》亦引述消息指,中國反壟斷部門本周將與高通的法律團隊舉行會晤,敲定最後細節。
6. 港元三個月拆息創近十年新高
港元拆息普遍上升,其中3個月期拆息升至1.75825厘,高於上周五的1.75214,是2008年以來最高; 2個月、6個月分別升至約1.4343厘及1.8958厘。隔夜息亦由對上一日的0.1925厘升至0.19821厘。
1個月拆息則略為回落,報0.98143厘,上周五報0.98589厘
7. 莎莎擬未來一年在港增設5 - 7間店
莎莎國際(00178)主席及行政總裁郭少明表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來港內地旅客數目將有明顯增長,又透露曾購買個人用品的男性客戶比例已達兩成,並非只攻女性客戶群,故看好零售業全年表現,應不會出現大幅度波動。
郭少明指,現時零售舖租金趨平穩,莎莎擬於年內在港住宅區及旅遊區再增設5至7間分店,但強調絕無意買入任何舖位。
#小子投資筆記
#科學技術
#太興
#莎莎國際
#零售
港鐵技工人工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一件事,我答答網友建築成本的問題。當日我是看到了個圖表。其實是美聯的建築尺價,於是我便引用了。因為我看到覺得非常震驚。網友話不是的時候,我也作了一個深入的考證。
我現在便整體答一答大家真正建築成本的問題。其實在2001年前,我對建築成本非常熟悉,因為機鐵三條線的雲石都是我做的,我自己親自去傾deals的。那時候普通樓大概是1200元左右,後來97年因為通縮便跌到800~900元左右。而近年是急升的,因為自從2001年之後,香港的建築便大幅減少,建樓數目由一年6~7萬下跌至2~3萬。於是整個行業大幅萎縮,令很多人轉行,該行的新力軍減少,但突然這一兩年又開始大興土木,搞十大基建,建樓又再增加。現在基本是不夠工人,所以令到建築成本在過去三年增加了一倍。工人的工資是怎樣,最貴的紮鐵或者釘板,表面價錢是千多元。我問過一些人,實際上如果要找到人做,應該都會炒到近三千元,這個就是實情。這是以技工來講,當然搬搬抬抬就不是這個價錢,他們一個連幾個新手來拉平價錢,但基本上熟練工人是要大約3000元的。
現在的建築價是怎樣呢?其實材料價也升了很多﹐人工價也炒貴了。公屋大約是要二千多元,有質素的私樓大約三千多近四千元,豪宅便大約六七千元。這個是現在的實況。但是我看那統計,它又不是這樣計的。因為現在賣樓是根據實用面積,所以要把建築成本攤回實用面積計算﹐那會增大三至四成。大家明白嗎?
因為現在唯一的呎數是實用面積,賣樓的呎數是用實用面積,而實用面積是細過建面積,而建樓是用建築面積來建的,但賣的是用實用面積來賣的,所以每個實用面積入面的建築成本是貴三成,真正的情況是這樣。而且還會繼續上升中,十大基建和現在開始大量建屋,人工在未來1~2年是會再升40~50%這方面我是毫不懷疑的。
另外,我平時講話。有些很淺的事,我不會經常詳細講,所以會講得較簡短。我再答多一次成本和售價的問題。經濟學會講售價只是由兩項東西決定,是供應和需求決定,和成本是沒有關係。但這是一個短期現象。舉例,如果大亞灣核電廠爆炸,香港的樓建築成本是幾多根本沒有關係,即使是跌到1元1呎都沒有人買。同樣香港建屋1元1呎,但現在這個需求之下,它仍可以賣到2萬元1呎。短期內,這是完全沒有影響,尤其是建築成本在供求不平衡的情況下,樓價上升的一刻,它是不會有成本的考量。1元1呎的樓也有權賣3元1呎,也有權賣3元1呎,也有權10萬元1呎。這是沒有直接關係。
但相反,長遠來講就一定有影響,即是建築成本非常貴,現在實用樓即使不是豪宅,只是一些初級豪宅呎價也去到1萬5千元。成本估計是8~9千元。如果樓價向下插的時候,如果威脅到建築成本的時候,長遠來講,建築成本是沒有彈性,是不是將會沒有人建屋呢?沒有人建屋的時候,便會把供應縮小。長遠來講,是不可能不把建築成本不放在樓價之上。
我希望可以詳細講一次,之後不用再講。因為每次這樣講,會太過長。於是跳過了中間的步驟,希望大家明白當中的基本原理,因為永遠都是這樣。你認識經濟學,一定要認識供求。我覺得沒有東西重要得過認應供求。然後認識貨幣供應。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 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港鐵技工人工 在 香港01 - 【轉自01深度】做港鐵技術員,起薪點好似都係唔高 的推薦與評價
【轉自01深度】做港鐵技術員,起薪點好似都係唔高,明明有一門手藝...... 全文:http://bit.ly/2zUTaov #港鐵#薦人費#加人工#香港01 #01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