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總會 的三年計畫「 #TaiwanPlus」今年連續第二年來到上野公園舉辦市集,主視覺設計同樣請到 方序中不過這次他不親自做設計,而是擔任藝術總監(Art Director)的角色,邀來廖小子、葉忠宜、吳建龍、Sydney&Zen Yun 四組設計師,分別以味覺、視覺、嗅覺、觸覺結合成一張抽象臉譜,來強調出「台灣新感覺」,現場的市集也使用這些感官來做區域分類,來到現場體驗的人們能從鮮豔的視覺旗幟快速找到自己想要去的區塊。
今年來的店家有一些是去年的熟面孔,像是我個人非常喜歡來自屏東的 福灣巧克力 Fu Wan Chocolate ,經常買他們的產品送日本朋友!他們的巧克力產品從可可豆到搭配口味的食材,甚至是包裝設計,可說是都是 Made in Taiwan,由於屏東的氣候條件很適合種植可可豆,幾乎可達到不用農藥的狀態,因此福灣巧克力使用全球少見的「Tree to Bar」模式,從種植巧克力樹一路做成巧克力產品一條龍模式,像這樣能完整保留巧克力風土味道的品牌,全球只有不到十個商家可以做到,加上他們最近又換了新的包裝設計,質感升級,金色LOGO疊印在隱隱的山脈雲峰間,似乎也象徵了屏東的好山好水。推薦兩個這次才發現的新口味:台灣鹽花白胡椒、台灣天皇咖啡。台灣鹽花白胡椒很妙,入口前聞到的是62%的巧克力芳香,但在口中融化後,鮮烈的胡椒香氣與微嗆口感衝擊嗅覺味覺,是款個性很獨特的巧克力!
甫獲得英國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雙金一銀一銅的總統認證金獎果醬女王柯亞 好食光 Keya Jam ,則是本次新加入的品牌!她也帶了極少量的雙金果醬「橙花金棗黃檸檬」來販售,結果第一天四小時便完售,真的是非常煞氣!沒買到雙金果醬,買買銀獎的威士忌柑橘醬也是不錯,它不僅是百搭醬,還可以搭配肉料理,或者抹麵包或搭配紅茶也都合適,歐洲果醬用法多元,柯亞很希望可以把果醬的應用方式推廣到一般民眾生活裡,讓果醬文化可以有更多想像的空間。
最讓我吃驚的應該是網路超人氣的 香蘭男子電棒燙 居然也來擺攤!藏身於台南水仙宮永樂市場的建築物裡,品牌創辦人黃崇堯因為很常去找原本的電棒燙老闆——香蘭爺爺聊天,理髮,聽到因為不太有新客人的關係,熟客也都年邁或離開人世,老闆打算過幾年就要結束店面營業,於是黃崇堯自己做了許多印有「純」字的T-shirt 送老闆跟他的熟客以作紀念,沒想到po上網路後居然造成設計界極大迴響,於是他繼承「香蘭」兩字,開創了香蘭男子電棒燙品牌開店,橫跨一甲子的回憶,在熱情的年輕世代上重新找到一個新的傳承方式。
推廣剪紙藝術的「 紙物/五八剪剪 」則和人氣設計師 ShiKai Tseng 推出的「#台丸咪呀」一起擺攤,兩人風格迥異,檯面上看起來一人仙氣飄飄,一人樸實接地,私底下其實是夫妻的身份頗有小姐與流氓之感。蠻喜歡紙物把紙植物懸掛在帳篷中的感覺,風吹起來在裡面拍照其實很美!曾熙凱從台灣民間搜集來許多他覺得能代表台灣庶民生活的產品,他重新梳理庶民文化,為這些產品做了包裝設計與文字說明,讓外國人能透過使用這些產品來了解台灣文化。
來自台中的 感傷唱片行 帶來許多錄音卡帶之外,還帶來Rehyphen® 新加坡設計師 J.J. 的作品,利用被市場淘汰的錄音帶磁帶編織成文字或是圖案,那些磁帶上原有的音樂與圖文洽成呼應,像照片中的雙喜,你猜得出來是用誰的錄音帶做的嗎?(點進照片有答案)在高雄港都戀惜曲創下排隊超過1公里長的超人氣台南 糯夫米糕 也騎著腳踏車....(痾...好,是箱型車)開拔到上野來!身為台南人的我其實每次都有點嗤之以鼻,想說不過是米糕是能有多好吃,所以每次看到人龍都立刻打退堂鼓,不過我發現我錯了!米糕的飯粒不黏牙外放到嘴裡就鬆軟地化開,底下鋪著炸蝦米,上頭鋪著半熟碎蛋,每咬一口就有清晰的海洋香氣與山產滋味混在一起,我只能說我要升天了!你如果今天有去上野,不要猶豫,立刻從右邊走過去排隊!right now!
而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來自霞海城隍廟出差的 #月下老人!這次文總真的是為了TaiwanPlus用盡心機,開展前記者會的時候,月下老人一出馬,連在場的布袋戲大師 #陳錫煌 的風采也要禮讓三分,搶盡媒體風頭!詢問廟方後得知,這次月下老人出差到東京,希望可以也為東京的單身男女們帶來異國姻緣的機會(畢竟月下老人手上應該有一批不錯的台灣單身男女這樣),現場可以求平安靈符、以及月下老人的御守,當然也可以參拜,蠻希望在日本的台灣朋友可以帶日本人去體驗這個有趣的台灣文化!而文總新活水雜誌的「FOUNTAIN BAR」也來到東京,販售最台味的雜誌與啤酒,現場打卡也能獲得文總特製的主視覺設計帆布袋!
還有好多好多品牌沒辦法一一介紹完!除了市集活動外,Taiwan Beat 更集結八組在台灣根本很難全員到齊的超人氣歌手!9m88、生祥樂隊、李英宏、巴賴昨天已經high翻全場,今天的DSPS、雷擎、宇宙人、Tizzy Bac 更是將帶起活動最高潮!希望今天如果剛好有在上野的大家,都可以到場支持一下這個史上最大的推廣台灣魂的文化活動!
【Taiwan Plus 2019 台灣新感覺】
活動時間:2019年9月28、29日(六、日) 10:00 - 18:00
開幕式:9月28日(六) 10:00
地點:東京上野恩賜公園
活動官網:https://taiwan-plus.jp/
活動Twitter:https://twitter.com/Taiwan_Plus
港香蘭還少丸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照片為民國38年 拍攝於 台南旭町)。
大耀山居(懷耀齋),
一個懷念大耀先生的書齋,
一個大時代的故事,
一個族群融合的家庭,
一群離鄉背井在異域打拚的廣西人,
一戶落地生根在客家庄成長的台灣人,
且聽聽看,故事是怎麼說的..............
他,是我的先父,黃大耀先生。
一位隨國民政府青年軍飄洋過海來台灣的廣西人,老家位於中國與越南的邊界,以往稱為「鎮南關」目前叫做「友誼關」的附近一個縣分。
父親大半輩子在軍旅生活,民國36年(1947)的八月中秋前夕,從廣州黃埔碼頭搭船,顛沛流離航行到陌生名稱的高雄港,在中秋夜前進前鎮(高雄)營房。
軍旅生涯,除了台灣東半部,南自屏東、北到台北圓山,無論是高雄、台南、嘉義、新竹等地,幾乎西台灣多數地方都曾戍守,民國46年也移防金門水頭,1958年的金門八二三砲戰、之後多次戰役或外島艱困任務,父親與其他同鄉叔伯也都參與。
也就是這樣的革命情感與袍澤精神,父親退伍後,仍以老大哥的角色,照顧同鄉群聚在山居,一起照顧扶持,年節甚至邀其他外縣市同鄉一起來山上的簡居陋室團聚,以慰思鄉。
每年的家鄉壯族「土話」(地方民族語言)聊天,嚐嚐梅干扣肉、冬天自己風乾的臘肉,搗肉油豆腐丸子,每年一樣重複的菜色,卻是不變的話題與佳餚。
父親退伍後,轉任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處的工程司,榮工處當年肩負國家重大建設的許多項目,自然不在話下。
父親親自參與的工程,就包括台南楠西曾文水庫、高雄興達火力發電廠、國道中山南北高速公路楊梅路段、台北翡翠水庫、乃至於台東南迴鐵路,這些國家重大工程。
除了南迴鐵路以外,我都比所有的用路人、飲水人、用電人先接觸過,先踏勘過這些土地,先曬過太陽、先領教過滾滾風沙,或被隧道裡幽暗燈光的一燭電火球下的水滴,所領教過沁涼。
「大耀山居」的書房書櫃裡,現在仍有著一些傳記文學,書櫃上,有的是工程紀念獎牌、以及一頂有著榮工處菱形標誌的白色工地安全帽。
約末民國60年左右,父親還在曾文水庫工程工地時,我與母親王阿金女士、弟弟旭光、妹妹旭霞等全家,搭著遙遠漫長的普通火車,前往在台南楠西曾文水庫,榮工處工務所探訪父親。
當時,工程正在施做曾文水庫,印象中,我猶然記得乘著吉普車,跟著巡視大壩工地、隧道的身影。如今曾文水庫,是南台灣的水利與民生命脈。
父親後來在台南與母親結婚,在軍旅生涯與不斷的移防中,因為經濟狀況不佳,母親幾乎都是在營房外賃居。至今,母親回一起54年前我剛出生時,因為借不到錢就醫拯救疾病的我,仍感慨萬千,也造就她目前仍相當惜福的習慣。那是一段悲慘的歲月,不堪回首。
原來住在新竹縣新埔鎮犁頭山營區外的我與母親兩口人,加上有空回家的父親,總是覺得賃居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攢了一些微薄銀子,向當時旱坑里的地主張桂樓先生,購得這一塊不毛之地的山居,作為一家窩在一起的幸福天地。
在我約兩歲時搬上「大耀山居」山崗上,「土角厝」(客語:泥屋),就是小時候住的房子。直到民國68-69年才改善。當時,沒有磚喔。用泥和著稻穀與紅土,敷在竹籬笆當牆壁。後來,有以黃土(紅土) 夯成土磚,但也只是砌在牆基而已。
父親黃大耀先生,半生戎馬,人生上半場,多數時間奉獻給軍隊,人生下半場,又轉而為國奉獻。我與父親留下的合影照片極少,他自己留下的影像也不多。在那個大家都貧窮的大時代。
我讀小學時,父親要求我寫家書給他,無論是本島或外島,成了父子之間彼此相繫與聯繫的管道。
多半時候,春節除夕,父親不是在軍中,就是在工地的工務所。『守歲』,我試著想像或許就是守著槍械、守著推土機、守著孤伶伶的組合屋。卻鮮少是與妻子、兒女等家庭成員圍爐。
父親最後在南迴鐵路工程殉職,我留下一頂安全帽,作為紀念。這一頂有著榮工處菱形 LOGO 的工程安全帽,也是一部國家重大建設縮影的歷史見證。如今,在台鐵的新台東火車站的工程人員殉職紀念碑,有先父與其他工程人員的名字。有如,東西向橫貫公路的長春祠。
看見菱形的標籤,以及白色的安全帽,淺藍色的工作服、灰色的夾克,遙遙想起民國60幾年至民國70年間,台灣那儉樸、勤儉、刻苦、奮鬥的年代與歲月。
這是一個父親半生戎馬,為國家、為台灣西犧牲性命的大時代故事,這些當年的青年軍,在國家重大建設中,都有他們的血淚、汗水與貢獻在裡面。
在我沒有參與的父親年輕歲月中,他自己以故事的方式,以日記書寫自己的故事。如同父執輩,
這些前輩當初來台灣的時候,大多是20、30歲的青年人,然後就把自己這一生最精華的40年、50年,都奉獻給台灣的這片土地。
1987年4月2日星期四,父親在台東縣太麻里新香蘭 金崙隧道殉職,今天,是父親殉職31週年紀念日。日前,也是青年節,日前,台東榮民服務處也在台東紀念公園春祭,這些,我們都感念在心,往前看,已經沒有悲傷,只有記憶與感恩。希望,未來有時間,在「大耀山居」慢慢與大家一起分享與見證大時代的族群融合故事。
這是一個「大耀山居」所謂外省人(早已經是落地生根的台灣人)、閩南人,住在相當有人情味客家庄的大時代故事。2018.04.02 (夸父\老鷹)— 在新埔懷耀齋小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