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火器樂團力挺!陳其邁:海音中心開創流行音樂產業
.
民進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今(19)日與著名樂團滅火器共同出席「力挺高雄在地流行音樂」記者會,並發表滅火器版的陳其邁競選主題曲「咱上愛的所在」 MV。陳其邁表示,流行音樂產業的三要素是資金、人材及市場。他當選市長,會秉持在地全球化的精神,善用高雄現有與將有的全部資源與獨有的硬體,開創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
.
陳其邁指出,高雄即將完工的海洋流行音樂中心,以及已經啟用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加上特有的海空雙港交通優勢,讓高雄在地音樂進軍國際,也讓國外優秀團體來高雄交流。陳其邁並且當場跟滅火器樂團承諾,會協助舉辦火球祭,達成築巢引鳳的目標。
.
滅火器主唱大正說,去(2017)年8月19日他們在台鋁快閃推廣火球祭時,碰到陳其邁委員,當時陳其邁委員來不求曝光,只是想了解流行音樂的需要,這讓他們很感動。
.
大正強調,今天會站出來,要展現他們對高雄的熱愛;要站出來告訴大家滅火器的選擇。高雄的硬體已經領先全台灣,問題在於如何適當利用,過去以來,陳其邁委員願意積極跟他們討論流行音樂政策,所以他們也很樂意站出來跟委員進行討論。
.
陳其邁表示,滅火器的「長途夜車」是他的最愛。心情不好時會聽,想家時也會聽。尤其在國外聽到會特別想家。高雄人有滅火器,有大正,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他也稱讚318學運時,滅火器站在最前線挺反黑箱服貿。
.
陳其邁強調,流行音樂的三個要素:資金、人才及市場,高雄都有極優越的條件。有接近市中心的機場,很多表演廳,他邀請滅火器樂團攜手為高雄的音樂產業及經濟打拚。
滅火器 Fire EX.
滅火三要素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央硬推・地方亂套——時力托育政策連線回應「少子女化對策」記者會】新聞稿 2018-08-02
昨天(8/1),行政院少子化的因應對策甫上路,就遭到各界許多批評,認為政策太過倉促、缺乏在地溝通。由時代力量縣市議員參選人共同組成的托育政策連線,今日(8/2)早上召開記者會批評「中央硬推,地方亂套」,經徵詢各縣市政府承辦局處,目前均不知道要如何配合執行,一問三不知。時代力量重申托育政策的重點要從孩子的成長出發,孩子的成長並不會等待官僚的緩衝期而停滯,同時也表示,未來兩個月將在全國各地舉辦多方的巡迴座談,彙整問題來解決。
🎠 政策倉促上路 前置準備不足
首先,高雄市(三民)議員參選人林于凱表示,身為一位二歲女兒的爸爸、也是前公務員,這次準公共化上路之前,對於各界的溝通都很失敗。直到上個星期來找高雄市教育局承辦人員來談,才發現他們對細節不了解,所以無法說明。這次少子女化對策中央行政院上週四(7/26)公布說隔週三(8/1)要在各地方實施,如此倉促的決定,不僅一線的社會局處對政策細節掌握不足。林于凱也說,以「準公共化機制」的定型化契約範本及作業要點,竟然都是在政策上路前一天才公布,不僅業者和保母根本不及細看,基層公務員更是無所適從。而中央為了滅火才稱給大家兩個月的緩衝期、丟懶人包,其實這些都是在政策上路前一至二個月該做的事,林于凱也慎重呼籲,中央政府必須要跟地方政府好好說明。
彰化市議員參選人吳韋達也是兩個兒子的爸爸,小兒子今年三歲正好是適用對象。吳韋達以親自致電彰化縣社會處、教育處詢問的過程來說明,基層公務員仍未收到中央的公文,也沒有業者進行申請。此外,吳韋達以過去在荷蘭育兒的經驗,進一步指出,本次政策的初衷是要降低家長的負擔,但是家長的擔憂並非只有財務負擔,包含托育服務的品質、能夠送托的時間以及距離等等,都是考慮的要素。本次分多軌進行的補助方式,雖立意良善,卻因匆忙上路而讓家長、業者、公務員都心慌,非常可惜。他提出,政策不是只有撒錢,要到位才是重點。
高雄市(鳳山)議員參選人黃捷 鳳山捷伴同行也提醒,僅設有起薪樓地板,並不代表教保勞動條件能得到保障。目前托育服務人員面臨的困境不僅是薪資,還包含勞保高薪低報、未幫員工提撥勞退、違法超收等問題,仍需要地方政府加強查核。此外,黃捷也質疑若業者加入「準公共化機制」,未來二到三年後若選擇不再簽約,業者該如何退場?教師薪資是否將下調?
🎠 時代力量重申:落實品質把關、資訊透明公開
台中市(南屯區)議員參選人吳佩芸表示,過去時力台中黨部便開過數次記者會,要求教育局。教育局應針對都會區超收問題的幼兒園進行全面調查,並公開相關資訊。台中市接連傳出,顯然目前要求承辦單位、業者製作書面報告方式,僅是徒增業務負擔,難有實效。教育局的網頁上應有完整登錄資訊,讓家長可以在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前就可以充分了解幼兒園的情況,「全國教保資訊網」理應當作所有托育資訊的入口,但資訊不清,要求立刻改善。
台北市(大安、文山)市議員參選人林穎孟 迎夢台北大安文山則強調,今年三月時力托育政策連線成立時,便要求「品質把關、透明資訊」與「劣質服務退場機制」等配套。時力認為評鑑及調查結果,應該確實反映在政府資源投入上,避免品質不佳的幼兒園、托育機構仍照領補助。而台北市參選人的共同政見中,也提到建置私幼資訊網站,將收費、設備、師資等相關資訊透明化,讓民眾得以公開比較。可惜的是,目前行政院的少子女化對策中,僅在五月時的簡報提到「建置日常管理及退場機制」,至今仍未見具體作法。
嘉義市(東區)市議員參選人張志翔-嘉義市東區則表示,儘管目前中央對於「0-5歲全面照顧」的財務規劃細節尚未公布,中央會買單?還是地方要負擔?明年地方預算就要開始審查,面對選舉年,各地政府勢必加碼補助、津貼,並不是真正的「公共化」。張志翔呼籲地方政府注意原先私幼、私托量能不足區域,仍應佈建公共托育服務,否則在目前托育資源缺乏的地區,即便有「準公共化」現金補助,但可能仍難找到加入「準公共化」的家戶外托育服務,最後家長仍只能選擇領取「育兒津貼」,與最初各界倡議提高托育公共化比例的目標將漸行漸遠。
🎠 時力將舉辦巡迴座談、深入地方
高雄市(左營、楠梓)議員參選人林子盟 Lin Tzumeng則特別針對評鑑一項,提出質疑。他指出,無論是在醫院、學校或者是各種評鑑,到處充斥著假資訊,我們又要如何確保幼保現場的評鑑是可以信賴的呢?這是家長會更關心的問題。林子盟同時也預告了時代力量在八月至九月之間將舉辦一系列的巡迴座談,時代力量在今年三月組成托育政策連線時,便以「在地需求、在地支持」作為核心精神,因此未來兩個月,會陸續在全台各縣市舉行小型座談會,邀請家長、業者、老師、教保員和行政部門面對面溝通,了解在地的實際問題樣態。
基隆市(安樂區)議員參選人陳薇仲強調系列座談會,除了歡迎家長、幼兒園、保母一同前來,反應新政策上路後的困難與建議,也歡迎地方政府局處前來作政策說明,並傾聽家長、業者真實的顧慮。未來還有台中、桃園的場次陸續公開,請各位能夠繼續關注時代力量的官方粉絲專頁、LINE,以及各區參選人的粉絲專頁。
秘書長陳惠敏重申,時代力量肯定行政院對於少子女化的重視,但這大筆資源應該有更為妥善的運用。陳惠敏秘書長也不諱言,這次少子女化對策顯然是賴清德院長先設定了時程與現金補助的方向,要求各部會在限時內提出對策,讓最需要照顧在地家長需要的托育政策失去因地制宜的彈性,也因此擔心大筆托育資源虛擲。陳惠敏也強調,孩子成長沒有分0-2歲、2-5歲、5-12歲,各部會應該放棄本位思維增加協作,因為孩子的成長不會因為官僚權責區分而停止。
此外,「全國教保資訊網資訊」網站設計及資訊仍欠規劃,雖然上週國教署將該網站定位為政府托育服務的入口網站,但使用經驗對於熟悉網路的現代家長而言,仍非常難找到所需資訊。截至今日網站上只見2-5歲的準公共化政策簡報,但家長最關心的「我的孩子是否符合資格?」卻沒辦法清楚找到答案。
🎠 深入在地・安心托育——時代力量座談巡迴場次
🎡 8月12日(日) 14:00 高雄市鳳山區
🎡 8月12日(日) 14:00 台南市
🎡 8月18日(六) 14:00 彰化市
🎡 8月25日(六) 15:00 嘉義市
🎡 9月08日(六) 14:00 基隆市
🎠 包含新北、台中、桃園等更多場次陸續規劃中!詳細地點請鎖定時代力量粉專、LINE
滅火三要素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棒的理化課!讓孩子真正變成「科學家」】
在我的理念中,科學課程不應該是只教孩子正確的理論然後考試都會就好。而是要培養出孩子們自己觀察現象、提出解釋、被指出破綻、再提出更合理的解釋,直到最後靠自己的邏輯思考去得到最合理的理論。這才是我們該幫孩子培養的科學能力。
無界塾的中學理化(自然)課是什麼模樣?LIS 陳儷文 老師寫的這篇她在無界塾的一堂理化課的紀實,讓我非常感動。這就是我們真正想做到的理化課教室的風景。
這樣的課,讓每個孩子都成為真正的科學家。這當中 Lis線上教學平台 所培養出來孩子的邏輯思考推演能力,那是比他們有沒有科學知識、分數有沒有考得高更重要的!
好喜歡這樣的理化課,我當年如果是這樣學科學的,多好!
(歡迎分享)
本周在無界帶孩子大收斂氧化還原。叫大收斂的原因,是因為我其實只教到氧化,希望透過乾冰與鎂帶的實驗,讓孩子經由實驗結果先試著解釋。經過上學期動物電VS金屬電的歷程,我滿有信心孩子可以辦到,但因為當天一早很熱,加上前一節是體育課,在開始前突然有點焦慮是否能順利進行。
鐘聲打後,大概有10分鐘在等孩子進教室,更加深我的焦慮了~不過當學習單發下去,開始發表實驗觀察到哪些現象時,瞬間進入到很順暢的討論狀態。鐘聲甚至是很突然地打斷我跟孩子的對話,讓我訝異時間之快,收學習單時真心覺得小孩超棒!但因為嚴天浩常說小孩不管做什麼我都覺得很棒,不客觀,因此儘管我內心不斷在開小花很開心~想抱著他們學習單轉圈的狀態~但還是很鎮定地收著學習單,回想孩子們剛剛的對話,直到觀課老師來跟我讚美孩子,我才發現不是我自我感覺良好Q____Q於是決定要來記錄孩子們!!
在處理這課時,我希望保有孩子自己建模型、衝突與討論的歷程,以及最後能以上學期學的原子觀點來思考氧化,所以採取以下流程:
1. 透過燃燒實驗,觀察與紀錄鋼絲絨、棉花、石頭等各物質燃燒的實驗結果。
2. 從實驗結果進行分類,藉由討論分類,進一步思考物質為什麼可以燃燒?
3. 思考在科學界存在百年的燃素說,究竟是正確還是錯誤呢?
第2階段時,滿多孩子跟古代科學家想的一樣:「物質內有某種可以燒的元素。」於是在撥放完燃素的影片後,小孩要開始選擇是支持或反對,並提出原因。有一位小孩說實驗過程無法信服他,因為燃燒過程我們都沒有加蓋,無法知道是否遵守上學期教的質量守恆,這孩子的這句話讓我當周回去修改了我之後的課程設計!
氧化影片中的實驗,一直都有個BUG是無法完全打臉燃素說,所以我本來不打算進行這項實驗,但因為孩子從質量守恆切入,這實驗瞬間變的很~可~以~
這部分是孩子將知識「內化」的展現,質量守恆其實很好理解,但在做實驗時如何被孩子有意識的執行一直都是困難的,因此當孩子提出這個觀點時,真心覺得很棒!
於是我讓孩子各組做了影片中的實驗,接著是以下流程:
4. 根據質量守恆,試著解釋燃燒時,被燒杯分別蓋住的鋼絲絨、報紙與空氣到底發生什麼事?
5. 重新思考對燃素的支持,有沒有其他觀點?
6. 收斂完燃燒其實是與「氧結合」後,試著以原子觀點呈現。
這步驟很有趣,如果孩子有迷思很快就可以看地出來,有幾位孩子在非金屬的畫法,會是把氧從非金屬拉出來,下堂課我便將孩子的圖片投影出來,全班一起討論這些圖片哪裡可以再修正的。
這堂課的最後一塊,是進行將鎂帶與鎂粉放入乾冰內燃燒的實驗,藉由衝突孩子以下問題,讓他們透過討論,自己整理出「還原」的概念 (不一定會說出這個詞,但可以講出氧被丟出來了)。
(1) 為什麼放入由二氧化碳製造的乾冰,仍可以燃燒?
(2) 燃燒完畢的黑色物質是什麼?
也就是回到第二段說的課程狀態,針對第一點,有小孩直接說:「還是其實二氧化碳可以燒?根本不能拿來滅火?」雖然句子不夠完善,但他開始動腦了,於是有其他孩子反駁說傻了嗎?跟現實生活完全不一樣XD
於是我們各組兩軌並行,針對第二點,小孩先說有燒過的鎂帶、鎂粉、還有一塊鎂粉變成的一塊黑黑的。經討論是碳後,有小孩說「鎂變成了碳」,另一位孩子接著說鎂不會自己莫名變成碳,那碳從哪裡來?
全班愣住幾秒,引導他們繼續從質量守恆的觀點來想,每組開始有人說是乾冰!接著請孩子用完整句子敘述上述兩個問題,這時有孩子說那乾冰的洞應該要變大,我把這問題拋回給全班,其他組說有!
由於前一堂課在已經認識氧化,所以我有把活性表印在學習單上,但還沒深入討論,這時有小孩冒出一句:「是因為活性嗎?」另一位孩子接著說:「如果是這樣,那排名前面的爆炸的話要如何滅火?」
到這裡,小孩在我還沒有引導他們看學習單時,已經討論起我預設的提問。這堂課本來要以「解釋二氧化碳為什麼可以滅火」收尾,上學期我們教了二氧化碳的密度,這學期希望可以學完氧化後進一步解釋,最後才要討論二氧化碳是否可以滅所有的火源。
但此時氧化就像是排球一樣,大家開始會拋出觀點跟問題,另一個孩子會接住,突然又想到新的問題再丟出去,接著有孩子說那為什麼不用氧化鉀滅火,他最萬能了!於是就請孩子回答如果要讓鉀氧化會發生什麼事,全班答:爆炸!!!XDDDD於是有孩子提說那用水滅火呢?這邊我也只做引導,讓他們回到從國小就最孰悉的燃燒三要素思考,水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這一連串連鎖反應實在可愛,他們像是被觸發了什麼,開始用氧化在串所有對燃燒的已知。
雖然與我預期的提問順序不一樣,但我很以孩子為傲的是他們都在思考的狀態,藉由實驗現象,有了衝突後開始試著自己解釋,而非等待我的答案,真心很亮眼,也讓我想到之前偉瑩老說的:「學生會變成創造知識的人。」
觀課老師形容我當天是「很從容遊走在教室跟孩子對話」,小孩任務是要完成學習單的問題,大多的孩子都有自己跟學習單對話的脈絡,我都在做個別引導,遇到好問題就會拋出來給全班想以及徵求想法,以至於鐘聲響了才發現我沒做好時間掌控XDD使我依然沒有大收斂到還原嗚嗚嗚!
課後,有學生跑來問我臭氧可不可以燒?另一個則是跑來問氧氣呢?在他們已知裡,氧氣助燃不可燃,但是臭氧又是氧氣多一個氧,那怎麼來的?這是氧化嗎?
後來跟觀課老師承認學生在問的時候我腦中其實也在從氧化邏輯找答案,接著承認我是中文系畢業的 (自首無罪),老師說難怪觀課時覺得很多提問可以用在國文課,身為一個離開國文現場很久的人,這句話我聽得很開心嗚嗚嗚。
昨天下午備課時,我自己又順了一次學生問的問題,發現在LIS學到的氧化已經不足以解釋了嗚嗚,之前備課已經找嚴天浩問過廣義氧化還原,但開始連結時發現很多過不去的點,就上網查了一下臭氧跟其他資料,接著產生很多想問的,那時夥伴對我說:你不要想這麼多,就單純想跟氧結合就好,姚還說我懂了就可以去念化學系,我當時坐在電腦前邊查也邊怕我是不是不小心變成在補很多資料給小孩。
但過不去就是過不去,因為在查資料時,我腦中另一條線是:「小孩接著會想問什麼?他會怎麼想?他可能連結到什麼?」如果只用就是氧化感覺我那些孩子就是不會接受XDDD忍不住也想說如果懂更多,那小孩在問問題,我是不是能幫他引導跟串連更多,也因為這過程,讀到很多很有趣的資料,最後夥伴給我一個很溫暖的結論:「真心覺得學生才是我們的老師。」
希望孩子們上完本周的課是有滿足感的,我因他們這周真心很滿足,感謝小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