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熱情認真的李學長,
今天要來介紹「建中科學班」!
————————————————————
科學班考試三月多就考了,獨立招生。
📍考進科學班有什麼優點?
主科老師會是比較有經驗的,幾乎沒有地雷老師。老師還會同時兼任你的專題研究老師
🔆三年不分班,會有電神互相切磋討論。
教學資源多,可以借用科學館做實驗、借競賽資料、想考數理科免修可以直接報名(普通班要7%或是老師推薦)。
數理科目進度高二就上完,要在高三去台大修課(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普通生物四選一)。高二下須通過資格考試方能第三年取得台大修課資格,沒考過者你會拿不到科學班認證證明文件,但是不會強制將你轉班。
📍 科學班的內容會不會比較難,成績會不會不好看?
🔆 數理科的內容會比較難,老師比較少管必選修,以主題式教學為主。
某些科目段考較難,老師會調到比較高分,只要你有努力老師一定看得出來分數給的算高。文科被當在科學班會更常發生,因為我們甄選就是數理跟一階不太難的語文考試。
📍 我是一個沒有超修的國三生(注意,那是會考前),要怎麼準備考試?
🔆 初試:
語文:不用太擔心,英文國文都在會考範圍,然後T分數差距也不大。
考古題以及其相似題型有公開,建議練完,才有考過初試的機會。
同樣地,初試會有沒準備的人來考,分數的標準差較大,最後T分數大概會落在60上下,在總體人數上大約是60/350。
科學班數學考試絕大多數題都可以國中解法,但多半想不太到。不會寫不要太沮喪,其他人大部分也不會寫。如果有餘力可以學習一些高中好用的單元如三角函數,能在你想不出那些超難解法時提供一個只要花時間就可以做出來的方法。
自然科會參雜一些高中觀念,但是不太會影響到解題,計算方面則多半是國中公式在高中的延伸。可以針對考古題去對對應的高中章節進行延伸閱讀在考試時比較不會那麼慌。
🔆 複試(實驗&證明):
數學佔複試4成,數學會是好幾大題每題帶六七小題的形式,其中每題的前段基本上通過初試的人都做得出來,建議每題都先做完前幾小題,卡在一大題很久會造成大量的分數損失。建中沒有公布複試題目,但外縣市學校好像有,可以去找找,但難度低於建中。
物理和化學各佔複試的2成,都有筆試和實驗。
物理筆試會考一些較難的高二高三題型最難到達物理奧林匹亞初複試水平,運動學和力學佔大宗,物奧初選該部份可以在高中範圍念完後練習一下。光學和熱學出現了國中為提供的公式請先自行預習,高中的電磁學與國中難度差較多,考的比較少。
化學筆試範圍有點多且量也很多(四十幾頁),有英文文章的閱測,比起其他題這類題目只要英文能力強一點就能做了。其他題目需要高中大量觀念,而且有些觀念是常常連高中生都忽視的(像溶解)。
🔆 實驗的部分:
兩科都是以高中實驗改編而來,會有線索提供你研究步驟以及計算,在討論的部分最好能去閱讀一些高中的實驗手冊,了解格式以及重點句的寫法,不要玩器材,會被扣分,打破也會(手殘者在此)。數據做出來差強人意也要放然後再想辦法解釋,你如果捏造數據老師一定會發現,你的成績就不會太高。有些討論不會需要作完實驗,實驗做不出來趕緊寫那裡搶分!!
複試的實驗技巧很多難以以國中的能力去填補,如果有這個規劃,可以在初試後詢問你的國中理化老師是否有機會讓你在課餘時間自主訓練高中實驗。(我的國中老師蠻支持的)
生物和地科各佔複試一成,生物高機率動植物器官、滲透壓、細胞觀察。做好這三類的實驗考過機率較大。地科由於內容不多,推薦讀完高中內容,才能節省做題組前要看大量資料才能解決的窘境。
✅ 再來是學習歷程的部分,學習歷程會用到競賽、專題等東西,考上者你們跟數資班對比的優勢就在四月到七月了,趕緊選一科專心拼競賽。在開學後你們可以跟數資班拉開一段距離(但在一、兩年後就沒了QQ)
✅專題研究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科、資訊六科可以選,與你的競賽能力無關,建議去台大或中研院找個指導教授,他能帶給你大量的收穫。
專題研究高一下開始分組,高二上10月有國際科展初審,進度快者可以直接拼這個
高二下三月會有校內科展然後特優可至台北市科展然後特優可至全國科展,最後還是會回到台灣國際科展,台灣國際科展的目的就是篩選出一批國手前往美國比ISEF選上國手至少可以推薦本科系,得幾等獎會影響保送推薦範圍,請查教育部法規。
✅ 開學初會有能力競賽,以及各科奧林匹亞,能力競賽物理、化學、生物、地科限四選二初試,到了校隊培訓時資訊以外科目限選一科成為校隊。
然後有時候比競賽還是會吃天賦的,吃天賦的大小由左至右遞減大概是
數學>資訊>物理>化學>生物
但同樣也有人全部都行然後被迫上述能競四選二
最終能力競賽與奧林匹亞都會匯流到選訓營,然後決選營,而選訓營前半會推薦個本科系,成為國手後得金銀銅會影響保送推薦範圍,請查教育部法規。
✅ 科學班保送推薦人數僅佔三分之一,其餘的人最終還是會回流到學測指考。如果當初文科很爛考進來,沒拼到保送或推薦及特殊選才者很吃虧。可能會因此落入一些較差的志願。申請時如果有一個某科選訓營,加分會很賺。
✅ 再來就是要關注人才培育計畫,大概在8, 9月可以去考,有台大、清大、中研院等等各科的培育。這可以推廣到專題研究的部分,如果你對計畫裡的指導教授的研究主題感興趣的話,你可以毛遂自薦,指導教授get!
✅科學班的同儕實力很強大,有數物化生地免修的人、各科的奧林匹亞決選者與國手,跟他們一同考試時不要壓力太大。也因為這樣你永遠有奮鬥的目標,以及能幫你在課業跟競賽都走得更遠的人。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資優班篇
#他們認真拚數理科學
#但也沒偏廢英文的學習喔
#台大明明高手輩出
「滲透壓法公式」的推薦目錄:
- 關於滲透壓法公式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滲透壓法公式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滲透壓法公式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滲透壓法公式 在 [解題] 一題滲透壓的題目- 看板tuto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滲透壓法公式 在 選修化學(一)3-3.3依數性質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滲透壓法公式 在 國立台東高級中學第一次期中考高三化學科試卷 的評價
- 關於滲透壓法公式 在 滲透壓公式icrt的推薦,PTT、MOBILE01、DCARD和網路上有 ... 的評價
- 關於滲透壓法公式 在 滲透壓公式icrt的推薦,PTT、MOBILE01、DCARD和網路上有 ... 的評價
- 關於滲透壓法公式 在 滲透壓公式icrt的推薦,PTT、MOBILE01、DCARD和網路上有 ... 的評價
滲透壓法公式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民主不行了嗎?- 美國啟示錄
2020的美國大選是世界性的,管它誰最終做總統,世界將從此不一樣。我是這樣定性這場大選過程的:這是一場世界級的「一期肺癌與三期腦癌的決賽」。一期肺癌指的是美式的聯邦共和憲政民主,三期腦癌指的是中共式的「以人性之惡為基礎的專政統治及陰柔滲透全球」的統戰架構。
首先讓我們把邏輯搞清楚,免得誤讀了本文的要旨。倘若甲乙兩人在做生死搏鬥,甲因為自身體質和生活方式得了肺癌,與乙因為自身體質和生活方式而得了腦癌,甲的肺癌和乙的腦癌之間是沒有半毛錢關係的。最終,即使甲因肺癌而亡,並不代表乙的腦癌就會改善;反之亦然。同理,甲若治好了肺癌,不代表乙的腦癌就有治,反之亦然。
這點邏輯搞清楚了,就知道本文重點並非在論證「中共統戰美國大選」,而是在病理學的層次上,分析肺癌及腦癌的本質,以及它們各自對生命體的威脅程度。我們必須把病理學搞清楚,因為台灣正面臨著「防癌」的關鍵時刻,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體質和生活方式,才能降低得癌的機率;話說得狠一點,即使最終無法避免得癌,台灣也得清楚選擇肺癌還是腦癌才能少受罪、存活率較高。
台灣的民主還很年輕;壞處是容易受影響,好處是可塑性很大。就像對青年,我們希望把台灣塑造成一個揚善壓惡,彈性又務實的國家。在這期待下,2020美國大選教給我們許多許多東西,多到寫成一本書都不為過。但我覺得,從人類政治病理學的角度,以下這點最重要:台灣社會印象中的「三權分立就是民主」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充分的。
民主,至少得是一種「3+3」的制衡結構 – 傳統的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加上媒體、國安情報、軍隊的獨立。前三者構成民主的基本運行機制,後三者用來保障前三者的分立性不受敵意方的滲透。但是,如果連後三者都被滲透了,民主就岌岌可危了。
美式民主的肺癌,病理學上並不完全適用於台灣;因為,美式憲政是「各州憲法獨立,大憲法試圖統御州憲」的聯邦體制,兩百餘年來33次修憲(27次通過,6次未過),不斷清除美憲中的癌細胞,然而在外部環境巨變、國內生活方式跟不上變化的情況下,永存的癌細胞一次性集中大爆發,才生出了今日我們看到的荒謬劇碼。
中共式的金字塔專政體制,正是美式憲政的相反,權力固化之外,每次權力更替都必須血腥解決。所謂的「憲法」,在專政體制下是貨真價實的廁所內的花瓶,而且插的是千年不謝的塑膠花。專政的癌細胞,比起憲政的癌細胞強大多了,傳播率高,致死率也高,而且專攻生命體內的致命器官。
中共專政癌的病理學,是中國皇朝統御DNA被蘇聯共產國際病毒入侵後的異形。詳細的病理報告,在「中南海學」系列文中介紹過,此文就不贅述。此處僅補充一點:中共癌細胞歷經三次變異,首先是毛澤東大火快炒了一次,再來是鄧小平化療後變種了一次,現在則正經歷習氏烘培法。但70年來(或蘇聯扶持建黨100年來),此癌細胞的基因大序列重未改變,那就是皇朝天下、家天下、一人天下。
台灣的民主體制雖然年輕,但其實裡面癌細胞也不少。簡言之,來自「大中國」的皇朝癌細胞還深深存在台灣的「中央/地方」體制當中;「官本位」的癌細胞還存在人民腦中,多數台灣人還把自己當「老百姓」而非「公民」;「權本位」的癌細胞還在社會機制中,例如「有事找議員、立委」。以上都是腦癌細胞。
肺癌細胞,台灣也有,但和美國的有差別,那是因為美國是聯邦制而非贏者通吃,台灣還是「中央/地方」類皇朝制而贏者通吃。
腦癌細胞的蔓延,主要靠得是以暴力威脅為棒子、以利益誘因為胡蘿蔔、以陰術為通道,這對所有專制體制都是有效公式。但是對於不同文化下或有投票機制的體制,公式就必須做出因地制宜的變化,找到對方體制中的七吋,例如權力分佈的結構、物理的銜接點、電腦軟體的算法等等脆弱點,腦癌細胞才能快速增生。
肺癌細胞也是癌細胞,但蔓延的方式溫和一些、緩慢一些,其機制一般稱為「和平演變」。有意思的是,在政治病理學的場域中,腦癌細胞和肺癌細胞是天敵,但都會通過演化發展出制敵之術,因此臨床治療上,每個病例都是需要細細檢驗的個案。
發生在2020美國大選間的事,對台灣具有三重政治病理學上的意義:(一)美式民主的病理脆弱點在哪?(二)如何制止或至少減緩專制體制癌細胞的擴張蔓延對台灣的威脅;(三)台式民主如何制止腦癌細胞和減緩肺癌細胞的蔓延。
「癌細胞」在此是政治現象的比喻,懇請學術傾向的讀者勿以醫學或生物學相究,否則就龜毛或機車了。(XD)
(本文紙版刊於 蘋果日報 2020-12-27)
滲透壓法公式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沈旭暉隨緣家書】邁向「一國一制」之路:北京的「雙重底線」劇本,如何破解?
無論甚麼立場的朋友,都不會否認一個事實:香港正急速邁向「一國一制」,近日的種種荒謬「新事實」,不過剛剛開始,文革2.0正場還未上映,鬧劇陸續有來。究竟未來兩年還會發生甚麼事,香港人又能怎樣回應?
底線思維的真正目的:不是人,而是顛覆香港一切制度
按親北京陣營用詞,現在圖窮匕見,官方採取「底線思維」,凡是觸及底線,都會毫不留情的反擊,不再管任何舊制度制約,也不會再重複一直以來的「容忍」,跑步進入「全面管治」時代。
然而所謂「底線思維」,其實有雙重定義。公開表述,自然是習近平的「三條紅線論」:(1)「不允許危害國家主權和發展利益」;(2)「不允許挑戰中央權力、不允許挑戰《基本法》權威」;(3)「不允許利用香港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活動」。這三條紅線本身,用最寬鬆角度閱讀,只是形式主義;以最狹隘角度演繹,所有有獨立思考的香港人,卻都已「突破底線」。例如支持反送中運動的所有人(而這是香港主流民意),在微信都被定性「港獨」;參與反23條的所有人,都可說是「挑戰《基本法》權威」;而一條「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中學考試題目,既是傷害感情、又會傳回大陸,自然就是「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
以這樣脈絡管治,可能長久嗎?目前香港對紅線的演繹,甚至比國內某些地方更左。例如「日本對中國1900-1945年利多於弊」這類題目,在百度屬熱門搜尋;中國自由派學者擦邊球建議種種改革、藝術家借古諷今,下場因人而異,在新香港卻必批無疑。就算香港是普通城市,也不可能長期如此,何況始終是國際都會,支持政府的民意從來是少數派?
對北京而言,「三條紅線論」的真正目標,用共產黨語言,需要「從現象看本質」,是制度,不是人。批鬥人的目的,在於「暴露其背後集團」,例如曾蔭權不斷被批評不立23條,不單是針對人,而是整個公務員的程序官僚主義。在北京眼中,真正有能力「挑戰中央權力」的(共產黨對「權力」的理解並非法律、而是按「我吩咐你做你是否立刻照做」的紀律),從不是人,而是公務員制度、專業人士、新聞自由、司法獨立、公民社會等核心價值。《人民日報》的「刮骨療毒」社論,就是要香港精華一鋪清袋。
劇本的「第二底線」出現之時,真香港已死
根據馬克思主義要「改造社會結構」的理論,三條紅線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令香港有型、無型結構出現質變,並打散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讓北京得到在香港說一不二的絕對權力:例如怎樣利用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都不用管compliance;要配合全國形勢收緊或放寬控制,隨心所欲;又或需要殺一儆百時,「去到最盡」。由於北京已失去耐性,意識到多年統戰全盤失敗,未來只會採用最粗暴方式,撕破臉皮,相信依靠警察、「依法治國」、群眾批鬥、「銳實力」(不順從就失業)這公式,就能徹底控制。
根據各地共黨邏輯,全面控制後,「底線」的演繹會略為放寬,因為有威脅力的制度已摧毀,個別人士發揮不了作用,就像內地自由派那樣,那時候,是時候透一透氣,讓講人話能力未完全喪失的登場。假如大眾未被啟蒙,很可能以為「一切已經完結」,馬照跑,舞照跳,殊不知今昔星辰非昨夜,移花已不能接木。何況真普選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製造平衡,保持競爭力;在永沒有真普選的「新香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依然要平衡,北京依靠的,只能在控制大局後製造新路線鬥爭(參考毛澤東「矛盾論」),並以「民主成份」包裝,勿謂言之不預。
真香港人的考驗:如何掙脫建制綑綁?
這套手法貌似恐怖,但怎可能滴水不漏?
不要忘記,這是互聯網出現以來,中國第一次以這公式進行的實驗,並無先例可援。香港人已有過百萬散居世界各地,加上同情香港人、或與香港有過交往的全球「廣義香港人」,人數並不比「地理香港」內的香港人少,他們的下一代,普遍對北京極其反感。此刻的文革2.0,連淺藍、中藍,也不可能覺得沒有問題,他們的表態不在街上,而是移民和撤資。北京在邁向第一定義的底線過程中,正急速固化「Global Hong Kong」這個「命運共同體」的認同和向心力,而每一件香港發生的文革式樣板戲,都會全程直播到全球,成為各國自我警惕的內參。
就算北京把地理香港收到最緊,香港人依然能通過這共同體,暗渡陳倉。只要大家覺悟到可無需依靠建制生存,「唔信極權政府、唔怕」,例如被政治裁員的通過手足遙距聘請,不願接受「新香港國民教育」的繞過DSE考其他國際試,被政府改造的港台會在網上借屍還魂,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列明因「反送中」被判罪成的政治犯前往升學和工作沒有影響、並鼓勵盟國效法,使用網絡分身繞過白色恐怖是常識吧…… 結果,新香港未出現前,「真香港2.0」的潛能積土成山,在香港內部慢慢形成超脫於建制的平行結構,在全球急速固化,既能自行存續,也能回饋香港。香港人對核心價值的堅持,不會像北京想像那樣可以輕易壓下來,反而成為永不能去除的隱患。
林鄭月娥,究竟要「攬炒」多少制度於你手?
從收緊紅線這過程中,對香港真正價值的破壞,也遠超北京想像。以教育局勒令考評局取消DSE試題這「小事」為例,林鄭以為是引蛇出洞的鬥爭手法,國際社會卻看作摧毀DSE這制度的關鍵一步。當考試被公然政治凌駕專業,香港學生的DSE成績被國際社會認為只反映背誦(在AI年代背誦的作用是零)、不能有創意思維(這是未來世代唯一不被電腦取代的技能),「五星星狀元」究竟代表甚麼,人家相信IB還是DSE,就是合理疑問。
同一道理,究竟香港金融機構會否和中國政府「共享」企業資訊,香港金融制度能否杜絕中國企業的常見漏洞(例如瑞興咖啡案、華為子公司與伊朗交易案),在一國一制過程中,呼之欲出。林鄭可以自顧呻吟「信政府、唔怕」,認為就算香港變成深圳,也沒有甚麼大不了;但一來在新冷戰,中國真的複製不了另一個香港;而北京「攬炒」了舊香港,舊香港的功能只會蟬過別枝,大贏家自然是新加坡,然後就是台灣,並令美國強化台灣防衛網的意欲大大增強,「真香港2.0」也會通過這窗口往全球紮根。
特區政府這條義無反顧的攬炒路線走下去,以香港這個國際最透明的資訊中心地位,只會令整個香港成為新冷戰的whistleblower。香港人配合第四次工業革命,大力減低自身對所在地建制的依賴,這是「順民、暴民、移民」這三民之外、也是三民結合的選項,無論身在地理香港還是文化香港,也立於不敗之地,一方面在本地建構平行社會,另一方面讓全球共同體逐步化虛為實,為大黑暗時代手足提供的各種支援,慢慢就能口惠實至。參考《暴政》一書,和葉劉淑儀恩師Larry Diamond演繹「通往極權的十二個步驟」,只要保持香港人既有知識、國際網絡、專業精神和價值觀等優勢,守住崗位,不滿足於被打壓至體無完膚後得到的一粒糖果,be water自能否極泰來,終有一天,願榮光歸香港。
明報,2020年5月18日
▶️「香港文革2.0」批鬥歷史試題,與「中國文革1.0」批鬥海瑞罷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9J-zgGp0Gk
滲透壓法公式 在 選修化學(一)3-3.3依數性質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選修化學(四)1-2.1半反應平衡法(講義範例1). mental1010•3.9K views ... 化學花園- 滲透壓 與金屬鹽類. 清大普物實驗室戴明鳳NthuGplab•1.2K views. ... <看更多>
滲透壓法公式 在 國立台東高級中學第一次期中考高三化學科試卷 的推薦與評價
請列出含揮發性、非電解質溶質之溶液蒸氣壓的計算公式: ... 27 ℃ 時,含某化合物0.4 g 的100.0 mL 溶液,其滲透壓為0.3 atm,則該化合物的分子量為何? (2 分) M=328. ... <看更多>
滲透壓法公式 在 [解題] 一題滲透壓的題目- 看板tuto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1.年級:高二
2.科目:化學
3.章節:溶液
4.題目:
圖:
如圖,中間為半透性膜,水與葡萄糖可自由通過,蔗糖則否。
各物質濃度如圖上標示。滲透作用還沒進行時 左右管的液面等高
請問在滲透作用進行前,A管相對於B管而言是屬於?
A) 低張
B) 高張
C) 等張
書本答案給的是 C
5.想法:
我是從化學與生物的角度來思考
1) 從化學來看
根據曾國輝的觀念化學,溶液章節裡寫到
高張、低張或等張,是從兩者的滲透壓來進行比較。
如果A滲透壓大於B,則稱A對於B是高張,反之則稱低張。
那問題就導引到比較 A管與B管的滲透壓。
滲透壓的公式為: Π=c ×R ×T
這邊的 c,濃度,讓我有些疑惑,這濃度的計算是要怎麼決定?
我查閱曾國輝所著的化學觀念叢書,溶液這章節。
裡面對於 c,只有寫溶質莫耳數。
如果把溶液的溶質,不論它們是否能通透半透膜
蔗糖或是葡萄糖皆視為相同 那A管所計算出來的滲透壓等於B管。
請問版上老師,溶液滲透壓的判斷 是不用去管溶質是否能出穿過半透膜嗎
只要是非水的溶質一律都列入計算嗎?
2)從生物來看
從生物角度來思考的話 書本就寫的滿明確的。
我查閱 Vander 的生理學8th,cht.6 的一段話
就明白指出高低張溶液的判斷基準。
-----------------------------------------------
非穿透性的溶質濃度,決定了溶液的高張低張或等張。
穿透性溶質對溶液的張性(tonicity)是沒有貢獻的。
-----------------------------------------------
如果依此判斷法,那這題的答案應該選擇高張,而不會是等張
這下我更頭昏了 哪個答案才是正確的呢
※ 編輯: sweet15043 來自: 114.41.120.180 (09/07 20:4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