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漁業署面對黑鮪魚產量過剩情形時,提出的解方竟是補貼做「罐頭」?
東港黑鮪魚捕獲量在1999年超過11,000尾,之後便連年減少,2012年創新低只剩下505尾。
今年東港黑鮪魚捕獲量再創14年新高,東港區漁會推估可能是因為疫情關係較少人出海捕魚,環境破壞減少讓今年的漁獲量大增,今年有可能突破4,000尾。
雖然漁獲量大增,但價格因疫情嚴竣導致觀光、餐飲相關產業需求低,黑鮪魚拍賣平均價下滑3成。市場需求減少,漁業署不僅沒有藉此契機輔導漁民轉型,反而提出獎勵機制,鼓勵漁民將新鮮漁獲作為加工罐頭或保存食品食材,每罐就能得6元獎勵,若原料為黑鮪魚,獎勵加碼至15元。
太平洋黑鮪魚早在2014年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臺灣海鮮選擇指南中,黑鮪魚也因為過度捕撈、成長緩慢等原因,列入「紅燈:避免食用」的名單中。
這次疫情,意外讓海洋生態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生機的機會,但疫情結束後,漁撈活動將再恢復過往活躍狀態。
為何漁業署面對市場需求大減的情況下,仍以補助、獎勵等治標不治本的短期措施,無視海洋生態與漁民生計長期、永續的發展。
面對大海資源不斷減少、環境持續受破壞的未來,漁業署應趁此機會將補貼用於輔導漁民轉型,才能有效幫助漁民未來生計,亦逐步邁向海洋永續的全球趨勢。
疫情下漁獲大增的事實,證明限制捕撈是極為有效的保育措拖,更有助漁民增加漁獲。
我們認為,海洋委員會所推動的《海洋保育法》草案當中有「海洋庇護區」以生態系統為保護標的,即有機會拯救瀕危的黑鮪魚與復育其他魚種資源。然而草案卻已在行政院等待核定超過一年,遲遲不見政府積極保育海洋的決心。我們呼籲應儘速通過草案,創造庇護效果,改善沿近海的海洋生態系統,才能重新創造永續的漁業資源。
別讓鮪魚消失,擴大海洋保護區、通過海保法刻不容緩:https://act.gp/3veu9OD
#臺灣海洋保護區 #行動代號30X30
漁獲量減少原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餐桌上的海鮮,漁業的秘密,我們能為海洋做些什麼?
我一直深深相信,人類身為大自然的一份子,保護環境,其實就是在保護自己。最近看了紀錄片《海洋陰謀》(Seaspiracy),一個半小時的片長,我從第十分鐘開始掉眼淚,不是戲劇化的大哭,而是那種發自心底感到悲傷的啜泣。
關於環保與生態,我們已經談論過很多生活減塑的話題,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個對我來說也是很最近才開始關注到的議題:關於漁業過度捕撈對生態造成的傷害與威脅:因為巨大的商機、技術的進步,加上遠洋作業難以落實監管,許多漁船為求效率,使用底拖網等破壞性捕撈,將海洋生物無差別一網打盡,嚴重破壞生態平衡。以下是令人驚訝的海洋現況:
1. 全球 90% 的大型魚類已經在海洋絕跡。
2. 漁船是海洋上的死亡機器,任何被捕捉到的生物幾乎必死無疑。
3. 統計顯示:一年全球約有一千支海龜死於海上漂流的塑膠垃圾,然而,至少有二十五萬隻海龜因為商業漁船的意外捕撈而受傷/死亡。
4. 每年有三十萬隻海豚與鯨魚;每小時,有三十萬隻鯊魚因為人類而死亡。
5. 每一天人類放進去海裡的漁網,長度足以繞地球500次。
6. 海洋裡的垃圾有一半以上是漁業廢棄物。
7. 遠洋漁工遭到奴役、虐待的問題層出不窮。
8. 漁業對珊瑚的破壞遠遠大於暖化的威脅。
9.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儲碳場,當海中生態失去平衡,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大量增加。
10. 科學家預測現況若不作出改變,在2048年海洋資源就會被我們消耗殆盡。
我從來沒想過,漁業背後影藏著如此巨大的生態浩劫。例如目前沒有一間水產公司以海龜作為商業目標,成年海龜在大自然裡也幾乎沒有天敵,然而,世界上七種海龜有六種面臨威脅,最大的原因,即是來自於現代漁業工業化大量的混獲(Bycatch)。
這令我開始回頭關注在台灣的漁業狀況:台灣是世界漁業的強國,遠洋漁船數量與鮪魚捕撈量在全球市場中數一數二。同時,也因為非法、剝削勞工等問題被國際關注,歐盟甚至祭出黃牌警告。長期忽視海洋資源平衡的結果,就是漁獲量在達到巔峰之後逐年銳減,中研院團隊採樣發現,在北海岸的魚種近15年內,從142種銳減至37種。循線我來到了綠色和平組織的網站,原來他們早在2010年開始呼籲與監督台灣永續遠洋漁業的改革,並在2016年成功促成臺灣漁業署制定「遠洋漁業三法」,建立更好的漁業環境。這條路可能艱辛難走,可能又緩又長,但只要問題被看見了,被討論了,就是邁向成功的一大步。
綠色和平(GREENPEACE)是在1971年成立的非營利國際組織,一直以來秉持財務獨立,不接受政府跟企業名義的捐款,為的就是可以中立地為環境倡議,持續以實際行動在全球參與各項環境保護的議題。今年是綠色和平在台灣十週年,十年的時間,已經足夠小寶寶學會講話走路上國小了,以宏觀的視野看來十年不過是白駒過隙,然而近這十年來台灣近海漁獲產量已經不到三十年前的50%,就如海洋學家Sylvia Earle所說:「我們見證了海洋最偉大發現的時代,但同時也是造成了最多失去的世代。」
下一個十年,我們能不能扭轉局面?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呢?
1. 減少食用海鮮或參考中研院海鮮選擇指南採購
2. 拒絕魚翅
3. 關注行政院正在研擬的《海洋保育法》草案
4. 支持與監督政府擴大海洋保護區
5. 投票給重視環境生態議題的政黨
6.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我們正在面臨什麼樣的狀況
7. 造訪綠色和平的網站了解更多環境議題:https://act.gp/3g5MVnu
8. _________(歡迎填空)
身為島嶼的孩子,傍海而生,與海共存。
下一個十年,我想邀請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一起,做出改變,參與保育,給孕育生命萬物的海洋一個喘息與修復的機會。一起加入綠色十年挑戰,讓更多人正視海洋面臨的危機!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綠色和平 #地球重生計畫 #10yearschallnege 和 #綠色十年挑戰
Photo credit : Jim
漁獲量減少原因 在 wahaha ★ 哇哈哈的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1月初,日本兩家大型連鎖迴轉壽司店各自發表了最新一季的營收,「スシロー(壽司郎)」營收 2,049 億 5,700 萬日圓(比前年同期增加2.9%),但另一家「くら寿司(藏壽司)」的營收為 1,358 億 3,500 萬日圓(比前年同期減少 0.2%),最終虧損了 2 億 6,200 萬日圓。在新型コロナ疫情下,兩家壽司店的營運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主要在「外送外帶」和「海外戰略」兩點。
受到疫情影響,外食產業都趕緊開發內用以外的商機,スシロー在外帶和外送的動作非常快,在緊急事態宣言前的4月1日,就已經推出了外帶限定的「スシロー手巻セット」,28日再推出「スシロー特上手巻セット」,滿足外帶消費者的需求。4月15日也重整外帶商品的網路下單網頁。透過這樣的調整,原本疫情前外帶只佔總營業額只有10%,緊急事態宣言後成長為30%,收到很好的效果。
外送方面,スシロー很早就與Uber Eat和「出前館」這些外送業者合作,在2020年3月底就已經有118家店提供外送,當大眾對外送的需求變高時也就能順暢地對應。其實くら寿司的反應和動作也不算慢,只是相較之下スシロー實在快了很多。
スシロー另一個獨到的戰略的「ネタ重視」和「DX推進」。ネタ就是壽司米飯上的素材。一般來說飲食店的原價率大約在30%,スシロー壽司的原價率大約在50%(原價率簡單說就是素材成本,愈低表示賺愈多),代表的意義就是食材品質較好,也就是スシロー的賣點,能提高產品質的原因就「羽田市場」。羽田市場是以羽田空港為空運據點的鮮魚物流配送企業,スシロー在2017年就投資該公司,確保能快速配送高品質的魚貨到全日本各地的店鋪。
但50%的原價率實在很難賺錢,スシロー另一項策略就是「DX推進」,就是盡可能減少人工作業,進而提高生產力。例如「自動土産ロッカー」就是客人可以預先用網路或電話提前預約,到店後直接到指定櫃子取餐,今年六月已經有16家店導入。同時間全部店舖都已經導入自助結帳,既節省人力又避免接觸;另外還有「自動介紹系統」和「影像辨識自動結帳系統」陸續導入。其實スシロー幾年前就開始推行DX,今年正好遇上疫情而大顯身手。
相對來看,くら寿司的強項在豐富的菜單內容,除了壽司,還有拉麵、烏龍麵、饅魚丼和多樣的甜點;咖啡等飲料品項以迴轉壽司來說品質極高。讓迴轉壽司家庭化主要是因為漁獲量減少,價格上漲,這對以一盤100日圓為主流的連鎖迴轉壽司店是很大的致命傷,多樣化的菜單不僅能補貼漁獲所增加的成本,也更能吸引家庭客層。另外くら寿司也很重視娛樂性,像是吃到指定盤數就能轉扭蛋的「ビッくらポン」,近期與高人氣的《鬼滅の刃》合作更帶來了極強的集客力;而店內也導入了製造和鮮度管理系統。只是,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提高店內用餐的品質,不巧遇到了新型コロナ疫情,就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至於「海外戰略」,兩家連鎖壽司品牌近幾年都有推行海外出店,スシロー集中在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亞洲地區,受到疫情影響較小,而くら寿司除了台灣外還在美國設立子公司,但美國受到封城影響造成不小的赤字,連帶造成母企業的虧損。
漁獲量減少原因 在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台灣網站) - 當漁業署面對黑鮪魚產量 ... 的推薦與評價
今年東港黑鮪魚捕獲量再創14年新高,東港區漁會推估可能是因為疫情關係較少人出海捕魚,環境破壞減少讓今年的漁獲量大增,今年有可能突破4,000尾。 雖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