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Tambourine Man》英文小教室🗣️
韋禮安 全新演繹Bob Dylan經典英文單曲
9/13 電台首播|9/14 數位上線
⠀
聽歌學英文 選一個單字來造句
看看你有沒有學會?
⠀
當鈴鼓聲響起時
是該跟著靈感先生走的時候了….
你準備好一起出發了嗎?
⠀
POP Radio聯播網 大首播
9/13 (一) 1300、2100、2300
9/14 (二) 0900、1600、2000
9/15 (三) 0600、1500、1900
線上收聽 http://www.olis.com.tw/popradio
演繹造句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習字:以水的質地(詩集《時序在遠方》之序詩) ◎林餘佐
字彙內核是搖晃的液體
習字有如赤足涉入陌生的水域:
我吐出潮濕的音節
想要喚醒沉睡在溪谷的石子
你回應:曖昧、迂迴如狡猾的暗流。
意象在我們腳邊流轉,泡過水的偏旁顯得清澈
我們開始懂得意象的原始意義
彷彿先民收割的第一批果實
──飽滿、香甜的滋味尚未命名
只能在口中添上一橫,權宜稱之:甘。
潮汐與時序一同推移,沙灘上盡是老死的詞彙
某天有人拾起,聽:那古老的音節
細瑣如水母──靜靜漂浮在海面。
於是,有些聲響被寫下
曲折幽微的發音如招魂時的呢喃。
大雨將至,地上遍植鬼魂
它們以水的型態說:世上萬物字形、字音的由來。
字義的演變太過繁複,它們保持沉默。
土壤濕潤,雨似白馬之蹄來回踱步
踢亂了掩埋已久的屍首與部首。
每一次閃電都是詞彙的誕生
古老的字義與死者都在此輪迴
(造字如招魂:召喚已逝與未知。)
大雨過後,象徵之林茂密
新生的詞彙閃著水滴靜靜結在枝枒上
等待某人摘取、食用。
習字像進食,偏食的人會變得口拙。
味蕾是字典可供記錄、查閱
昔日國語練習簿上的造樣造句
教導我們以生硬的句式煮難吃的料理
未經馴服的舌頭翻轉了幾圈,偷偷地將水釀成酒
與戀人共飲──唇齒甘甜,微醺的肢體食髓知味。
習字如在意識裡煮水
陌生的筆順是流動的隱喻
沸騰著龐大的海洋、遙遠的樹林
然而,逝者如斯,肉身是破盆:
攝水量不足的我們,終生牙牙學語。
--
◎ 作者簡介
林餘佐,嘉義人。現為東海大學助理教授。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等獎項。出版詩集《時序在遠方》(二魚出版)、《棄之核》(九歌出版)。另有合著有評論《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
--
◎ 小編 Y 賞析
在本週主題中,我們談「自然的靈性與啟發」,而這其實是一個現代詩中非常容易被調度的元素。萬物的靈,字詞的靈,兩者之間彷彿隱約地有某種神秘而幽微的勾連,透過啟發與互動的過程,景與人得以相互映照。這首〈習字:以水的質地〉,便是以水為載體,去串連起詩人在不同生命歷程中的習字情景。與此同時也是一首結構非常完整,且意象經營十分洗鍊的詩作。除了收錄為詩人第一本詩集《時序在遠方》的序詩,也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某種意義上或許也能說:這些以抒情筆法所流瀉的自然、酒水、神性、時間意象,不僅是林餘佐新詩中極重要的寫作圖像,也是詩人自省一種。
在習字與寫字初期,寫詩者大概都會對林餘佐首段的句子多少感到心有戚戚焉:「我吐出潮濕的音節/想要喚醒沉睡在溪谷的石子/你回應:曖昧、迂迴如狡猾的暗流。/意象在我們腳邊流轉,泡過水的偏旁顯得清澈」,以及詩人如何詮釋詩之於暗流的神祕性:「曖昧、迂迴如狡猾的暗流」,與種種不確定(與可能性)的暗示:「大雨將至,地上遍植鬼魂/它們以水的型態說:世上萬物字形、字音的由來。」(造字如招魂:召喚已逝與未知。)
對詩稍有留心的讀者,大概也會知道「水」是一個極常見的意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已然氾濫成災。但如果將這個框架處理得漂亮,便能演繹出更多新奇而有趣的火花。早在〈習字:以水的質地〉這首詩的命名裡,詩名其實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亮點,也隱隱揭曉了詩人對自身作品更深一層的野心與思索:「質地」。我們能感知到寫作者帶著有意識地警覺砌字,在明瞭「沙灘上盡是老死的詞彙」的同時,詩人仍然在動用時序之推演,煮水煮字的輪迴,去拾起那些仍待反覆追索的閃現與意念:「新生的詞彙閃著水滴靜靜結在枝枒上/等待某人摘取、食用。」除了刻寫詩性(個人)與水性(萬物)的精巧對照,詩人也在結構與意象的推疊上展現嫻熟的一面。像自身的演進史,也近乎像是某種宣示。
但肉身始終保有一份原始且清明的謙卑。在萬物降生面前,每一個字,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活著。
-------------------------------------------------
美編: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18.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自然詩 #林餘佐 #自然的靈性 #時序在遠方 #棄之核
演繹造句 在 Lee388 Hi Fi 發燒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Celibidache (柴利比達慈)這位指揮家如果是資深古典樂迷應該也會認識,不過我是在他死後才認識這位指揮巨人。為何會這樣?因為他在世之年,他不願意錄音,在他去世後得到他家人同意,才可將以往的現場錄音或者是電台轉播的錄音重新發掘出來發行CD,所以在他離世後由EMI和DG陸續發行他的錄音,大眾才開始認識這位大師級指揮。
近期以交響樂團自家品牌推了一張新CD,在意想不到下竟然發行柴利比達慈在1988年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和1985年德伏扎克新世界交變曲的舊錄音重新混音發行,經細聽後發覺錄音水平絕對不差,很有現場氣氛。當然重點是柴利比達慈的演繹手法與眾不同,在相對緩慢的節奏下奏出很多樂曲中的細節,而且他的造句往往出人意表,帶來相當驚喜,而這些驚喜是使人更能投入音樂當中,好像第一次聽這些古典音樂一樣。
不過如要感受以上驚喜,樂迷在未聽此錄音前,可找其他版本相同曲目先聽聽,之後才聽此CD,愈聽得熟悉的曲目,當聽到他的指揮會更能感受得到驚喜。
註:我之前擁有的EMI柴利比達慈的CD沒有以上曲目。我也不知道此錄音之前有沒有發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