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味》到《臺味原來如此》
陳靜宜是我很崇拜的飲食記者前輩, 10 年前她就寫了《臺味》,探索一些最老派有代表性的台灣料理:菜脯蛋、煎豬肝等身世探源,其中有大量的臺菜店家與廚師的訪問整理,非常好看。
10 年後,她推出了這本《臺味原來如此》,把整個地域範圍拉大——她不只是台灣的台味一姊了,還是季風亞洲地區的台味!跟著移民的痕跡,比較 20 種台味小吃在中國東南沿海、台灣、馬來西亞版本的差異。
比如說,我特別喜歡的「麵線糊」篇。這裡面又可分成,糊多的,麵線多的,清的,稠的。地區版本涵蓋:廈門、北港、鹿港、台灣北部、福建莆田、馬祖、馬來西亞詩巫、台灣南部、泉州和漳州,嚇、一共 10 個地區版本 👀 (姊!你為了寫這篇文吃了至少 10 份麵線,搭飛機去了 3 個地方啊)很值得捧書細究不同地方滋味。
我向來覺得各地料理版本,都說明了些地方特色,或者人群文化呀、或是地方物產和氣候。
記得有一回在金門,早上起來在路邊吃早餐,點了麵線糊,除了當地鮮美石蚵像不用錢一樣、還有特別勁道的金門麵線,令人吃驚的是它調味加了咖哩粉呀!!勾芡後飄著香料味的麵線湯頭,讓我在寒風中忍不住抽著鼻子問了同行的朋友「這是否是受了峇峇娘惹文化的影響?」(金門是東南亞的重要僑鄉)
朋友那時沒有回答我,不理我把配菜吃掉了。
你家那邊的麵線,又有什麼特殊口味呢? 😚
(先舉手回答:台中第五市場好吃的麵線,不是加香菜,是加九層塔!)
漳州泉州差異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請問你吃雞ㄍㄨㄟ肉?還是吃雞ㄍㄟ肉?🐥
週末來 #WTO姐妹會 錄影,聊到城市人與鄉下人的差異,有沒有因為差異引起爭執的經驗?身為台北人代表的我,想到前陣子常跑中南部,發現台語發音大不同!
筷子🥢|我念「ㄉㄨˉ」,其他人念「ㄉㄧˉ」。
豬肉🐷|我念「ㄉㄨˉ」,其他人念「ㄉㄧˉ」。
以上大家都可以接受,但是⋯⋯⋯
雞肉🐤|我念「ㄍㄨㄟˉ」,其他人念「ㄍㄟˉ」。
明明會說台語的我,竟然被整桌一起吃飯的人質疑不會說台語!🤷🏻♂️😤
後來我查了一下資料,原來大致上來說:
北部口音例如豬ㄉㄨˉ、雞ㄍㄨㄟˉ偏「泉州腔」;
南部口音例如豬ㄉㄧˉ、雞ㄍㄟˉ偏「漳州腔」
那你是豬ㄉㄨˉ還是豬ㄉㄧˉ呢?😆
更多世界各國城市人vs鄉下人的有趣故事,
敬請鎖定節目播出!
WTO姐妹會(八大電視官方粉絲專頁)
謝謝 Roots Taiwan 的新外套!
漳州泉州差異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節錄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21furu/posts/3236232789816494
#大安信義中正為什麼沒有大型宮廟
什麼叫做超級去脈絡,這給了很好的例子
這貼文的大意就是行天宮不燒香、不拜拜 沒有吵鬧的陣頭
反觀青山宮的艋舺大拜拜吵了三天三夜
原因是行天宮的地價高、青山宮地價低,所以有這兩者個差別
大錯特錯
各位觀眾可以思考30秒,為什麼大安、信義、中正區沒有大型宮廟
如果你想到了,恭喜你,你的歷史邏輯思辯能力
已經贏了這位號稱讀很多書的粉專主
為什麼說歷史很重要,因為歷史不好就會像這樣「去脈絡」
扯到地價根本倒果為因
> 中正區、信義區、大安區沒有吵鬧的宮廟是因為地價高
錯,是因為那邊根本沒有大型宮廟
稍微了解歷史就知道,台灣廟宇分布是隨著17世紀移民而發展
所以北台灣的大廟幾乎都蓋在18世紀人多的地方
那18世紀北台灣哪裡人多? 我隨便舉幾個
#大龍峒保安宮-大龍峒是同安人的聚落 晚於艋舺、早於大稻埕
#松山慈祐宮-松山舊稱錫口,1850年達到巔峰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頂下郊拚中同安人落敗而興建的聚落
#芝山巖惠濟宮-漳州人的大本營,漳泉械鬥中漳州人的指揮中心
#艋舺龍山寺-19世紀中以前北台灣最大的商業中心,泉州三邑人的根據地(艋舺另外有三大廟)
其他較古老的聚落一定也都會有一座大廟,像是#新莊
廟這種「企業」,講求的是歷史,最好是越古老越好
當然17、18世紀信義區、中正區、大安區別說是田了
根本就是一片荒蕪,甚至國民政府來台灣時
信義區根本就還沒發展,變成安置難民的地方
所以信義區、中正區、大安區就不可能有什麼大廟
沒大廟當然就沒有陣頭活動,這是歷史的原因,跟地價毛線關係?
#行天宮為什麼不搞大拜拜
行天宮不燒香或是說不大拜拜
跟地價也沒毛關係,純粹創辦人不走傳統宮廟路線
行天宮走的是儒教路線,本來就不喜歡台灣傳統宮廟的吵吵鬧鬧
另外行天宮還有另有兩座分宮,在北投和三峽
有因為地價低就8+9嗎?
行天宮歷史不長,他成功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點是他的交通位置真的太好
加上做出了差異化,打出了口碑
以後再說好了
所以說歷史真的很有趣也很重要,可以解釋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