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
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沒提到疾病與「自我認同」的關係,我感覺很可惜,今天下午特別請出版社授權相關文章,想做文字上的補充。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66001611099283
下面有兩篇摘文,這兩篇摘文從大腦神經的角度,來談「自我」。要花一點時間看,透過閱讀這篇還有接下來的系列文章,可以幫助我們知道,我們平常在版面上所談到的,看似很抽象飄渺的說法,可以找到甚麼樣的依據。
我先從我們所熟悉的童年嫌惡經驗來複習,童年經驗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甚巨,這是我們都清楚的。而童年經驗到底如何導致疾病,從下面文章的分析,我們就能有個具體的邏輯。
祝願您,有空能在心理上回到童年,看見我們對自己的信念與認同,如何形塑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 ... ... ... ... ... ... ... ... ... ... ... ... ... ...
【文/ 傑佛瑞.雷迪格】
人生故事的重要性
我形容自癒現象是醫學界還沒有打開的黑盒子。商用飛機上的黑盒子會記錄飛行途中的資料並儲存下來,假如飛機失事墜毀,調查人員可以從黑盒子中汲取重要資訊,釐清事故原因。
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黑盒子,記錄一生中所發生的大小事。我指的特別是記憶、過去的情緒、銘刻在心靈與細胞上的古老創傷與失落、根深蒂固的壓力與焦慮,這無法透過幾分鐘的靜坐或改變生活環境而消除,像安全毯一樣被我們緊緊握住的悲傷與嫌隙;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身分、能力、應得或不應得的事物,在人格形成期逐漸確立。就像醫學界不願開啟自癒的黑盒子,我們多數人也對自己心中的黑盒子避而不談,不曾檢視這些關於自己、他人、世界的潛意識信念。
我這裡所談的黑盒子不只是譬喻,而是真有這種東西,比較科學的名稱是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基本上,DMN包含大腦幾個鬆散相關的部位,包括大腦深處較古老的結構以及大腦皮層較新的部分,當你進行特定類型的思考時,這些部位會啟動,或是亮起來。之所以說「亮起來」,因為這就是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所看到的模樣,大腦原本呈現銀灰色,而啟動的部位會像營火中餘燄未盡的木塊一樣閃現火光。
什麼事情會點亮DMN呢?做白日夢、想著自己和他人、在社群媒體上被點「讚」、想起過去所發生的事、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自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基本上,當你沒有想著外在世界的事物,而是關注內心,進入較為自省的狀態時,DMN最為活躍。DMN渴望敘述,透過連結過去、現在以及我們認知中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來協助我們譜寫關於自己的故事。
我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來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並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記錄」這些事件。我們常一再想起重要的事(尤其是負面或感受強烈的經驗),當我們腦中回想起這些事件時,我們就以同樣的模式一再啟動DMN,生成神經路徑,其上的「溝槽」會隨時間加深。你小時候在學校是否曾在書桌上寫字?我記得書桌原本是平滑的米色木頭,我在上面寫字時,鉛筆滑過光滑的桌面。不過一次又一次描著同樣的字跡之後,書桌上的凹痕愈變愈深、難以移除。不用多久,我就只能沿著原本的凹痕寫字,描著不斷加深加黑的線條。當你一再回想創傷、壓力、記憶、悲傷等各種關於自己的信念時,大腦的DMN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
DMN是神經科學領域中相對新穎的概念,因此醫界對於這個虛無縹緲又極為重要的腦部系統到底包括哪些部位還沒有明確的共識。不過醫界一般認為DMN應該包含前額葉皮質(負責計畫、決策、調節行為的中心)、扣帶皮質(屬於大腦邊緣系統,負責情緒與記憶的形成)以及下部頂葉皮質(負責解讀成形的情緒並處理語言與感官資訊),這些部位共同造就了旁觀者眼中的「你的個性」,或是你自己眼中的「我」。神經科學家為DMN取了個暱稱:我網絡(me network),這是自我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根基;這些部位造就你的本性。
這裡我得暫停一下,我要說明的是,你的本性不全來自DMN,構成身分認同的因素不只有DMN,單一神經網絡無法表現一個人的全部。特別是在徹底療癒方面,身分認同遠不僅止於此,但DMN仍是很重要的一個起點,這是「你之所以成為你」的建築藍圖,你的生命、身分認同、自我意識、處事方法都是根據這份藍圖所建造。
那如果你的自我意識(也就是你的身分認同藍圖)是構築在負面、有害、受限的想法之上,那會是什麼情況?自己加諸己身的負面或限制信念會對大腦化學、對體內的壓力循環或戰或逃狀態、對生物系統、對細胞、對你的患病機率、治療能力造成什麼影響?你的黑盒子中是否有東西阻礙你治療,甚至提高你的患病機率?
……
你的黑盒子裡有什麼?
一九八五年,一位研究人員的口誤開啟一項研究,後來進而改變了現代醫學的景貌。文森.費利帝(Vincent Felitti)是加州聖地牙哥凱薩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預防醫學部門的主任,他想知道為什麼患者一直退出他的減重門診。減重門診是預防醫學部門很成功的一項舉措,不過奇怪的是,這裡的中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參與者一開始的減重過程都很順利,穩定朝預設的減重目標邁進,不過之後卻經常突然退出,再也不來門診。到底為什麼患者總在即將實現目標時紛紛退出?
減重門診曾有一位模範患者,她在一年內減去三百磅(約一百三十六公斤),之後卻突然退出減重計畫,費利帝醫師看著預先寫下的訪談問題訪問她,卻出現口誤。費利帝醫師問(或以為自己是這麼問):「你幾歲開始有性行為?」患者回答:「四十磅(約十八公斤)的時候。」費利帝醫師對回答感到疑惑,於是又問了一遍,患者還是給出同樣的答案,然後突然放聲大哭。
費利帝醫師突然明白,他把兩個問題合併成一個句子了,他原本是要問患者開始有性行為的年紀,卻問成「體重多重的時候開始有性行為?」而患者脫口而出的答案,則透露出在別的情況中可能永遠無法說出口的真相:她小時候遭到性侵,第一次性經驗是在四歲的時候和家庭成員發生的。
這是一個真相大白的時刻。之後費利帝醫師調整訪談問題,擴大訪問範圍,很快就發現患者成功減重,正是他們退出減重門診的原因。有一位女性在短短三週內復胖近四十磅,因為有一位同事稱讚她的外表,邀她出去約會,她說:「過胖讓我受到忽視,而我需要的就是被視而不見。」因為她也曾有受虐的經歷。
由於口誤,費利帝醫師意外發現治療患者的祕訣。童年遭受性侵與肥胖之間的關聯相當深遠,而且後來發現其實也相當普遍。由於小時候經歷過創傷,這些人可說是把增胖當成生存策略。因此,醫師為患者擬定減重策略時不能只著眼於現在;這些患者必須回到自己的童年,治療當時的創傷,這樣才能減掉體重並維持不復胖,真正獲得健康。費利帝醫師與傑出流行病學家理察.安達(Richard Anda)合作規劃一項大型的縱貫研究,擴大調查童年創傷與現在健康狀況的關聯,他們發現問題遠超過性侵與肥胖,遠遠超過。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區分出十種童年壓力與創傷類形,他們稱之為童年不良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他們在兩年期間內檢視一萬七千名研究受試者,研究方法包括身體檢查與訪問受試者的過去與童年經驗。他們發現童年創傷經歷與眾多疾病類型間都存在顯著關聯。虐待及忽視、喪親、目睹家暴、與精神病患者或藥物依賴者同住,或即便只是情緒忽視所帶來的持續、少量慢性壓力,這些種種經驗都是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病等各類疾病的重要預測指標。或者,從端粒研究者布雷克本和艾波的角度來看,這會縮短你的健康年限。
那這些過去經驗到底是如何轉化為成年的疾病?
乍看之下,ACE研究結果顯示的是,童年早期的創傷與壓力容易培養出致病的行為。比方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說明,ACE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是: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我們許多選擇與習慣的根源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的經驗,這是一項大發現,而現在醫界終於開始據此改變檢查與治療疾病的方式。我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這些變化早該出現了。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於一九九八年首次發表研究結果,而國內所有醫師早在當時就該正視這項結果,重新評估自己行醫的方式,但多數人根本不屑一顧、置之不理。他們說: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他們認為童年創傷與成人時期患病只是巧合,因此不願接受研究結果。不過ACE研究的設計相當精良、一絲不苟,而且發布之後陸續獲得其他研究的印證,因此我懷疑醫界起初不願採納的真正原因是:這個問題太過龐大,假如我們認同ACE研究的結果,就必須徹底改變醫療方式,思考如何改造整個醫療業的基礎體系,這項工作規模龐大,令人不知該從何著手。
文森.費利帝描述這項開創性研究所受到的負面反應時說:「沒有人想要知道這件事,可是這是確實存在的。」
你看到CDC所闡釋的關聯途徑(童年經驗、神經發展受阻、危害健康的行為)後,很容易想說:喔,我沒有ACE的問題,因為我沒有那些不良行為。也許你做過ACE測驗,發現自己符合一或兩項描述,但你現在的習慣很健康。這樣很棒,不論是完全靠自己或生命中有他人的協助,這代表你成功培養適應力或應對策略,但不幸的是,這不代表ACE對你毫無影響。不健康的行為只能解釋半數與ACE相關的疾病,那另外一半的原因是什麼?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ACE不僅會培養出致病行為,甚至會直接帶來疾病。
那如果你做了ACE測驗後發現自己不符合任一項描述?這也是一大好消息,但仍然不代表過去壓力、創傷、悲傷等經驗並沒有刻入DMN中,不代表你目前的健康狀態或治療能力完全未受影響。ACE研究證實有十種創傷會影響健康,導致疾病,但不代表其他類型的創傷不會造成影響,只能說我們還沒加以研究。
我研究自癒到這個階段,我知道我不能只看已獲得科學充分證實的證據。ACE研究著重於童年經驗,並證明這些經驗會影響健康。不過就某方面來看,ACE研究只是初步的工具,只是起點,無法完全囊括過去經驗對目前身分認同與健康狀態影響的全部面向。我不禁想知道,那其他從未有人研究過的經驗呢?ACE研究沒有含括的經驗呢?像是生命早期我們所接收到關於自己的概念、關於自己值得(或不值得)擁有什麼、關於自己有哪些不是或過錯?關於悲傷和心碎、關於心中對曾傷害自己的人所放不下的怨恨?這些經驗又會如何影響我們?我們對這些經驗的感知和解讀埋藏在體內,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會如何形塑我們的DMN,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與定義?
我第一次讀到ACE研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黯淡。如果你的黑盒子中裝了一些晦暗的過去,後來得知防止這些經驗內化,扭轉神經發展與生理發展的最好方式是早期療癒,那你大概感到毫無希望。我知道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在心中回想自己的童年與青少年時光,想起這些很可能使我罹患各種疾病的經驗以及多年累積的有害壓力。我做ACE測驗的時候,我發現我符合其中七項描述。
七項。
看到這樣的結果,很難不覺得自己注定疾病纏身。我那時才發現,我的父母都會對小孩的身心施虐,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像是戰場,我和弟弟都會被打。父母以宗教之名逼我們過著匱乏的生活,母親要求我吃下腐壞的食物、發酸的牛奶,製造各種極端情境,藉此展現她能全面掌控我的身、心、靈。我認為她也承受著未曾妥善處理的失落經驗,也許因為如此,她和我(她最大的兒子)的關係特別惡劣。她曾說我們之間的問題始於我兩歲的時候,她週末出門返家後呼喚我時,我沒有回應她。她放不下這件事,因此我們的關係從未獲得修復。隨著我逐漸長大,她試圖灌輸我,我內心有某種劣根性。她差點成功了。很久以後,在我脫離原生家庭後才知道,如果當時有人了解我們家是什麼情況,社會機構一定會把我和弟弟妹妹帶走安置。
回想起來,我發現我是手足中受害最深的一個,不過他們現在也都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研究本書中提到的這些顯著康復者,是改變我自己生命軌跡的一大重要因素,尋求治癒心靈的正道一直是非常貼近我內心的一趟旅程。對我來說,放下童年創傷,確保自己的身體沒有陷於慢性戰或逃的循環中,同時也能脫離原來的DMN。
新的經驗是塑造新DMN的一種方式,當你脫離每日例行公事,創造新的經驗,大腦就能脫離DMN,跳出預設的行為模式,這對改變思考模式並促進健康來說都是一大良機。脫離DMN後,你就有機會創造新的神經路徑,隨著時間一再強化,之後就能覆蓋掉現存的路徑。
DMN全名預設模式網絡,聽起來雖然很機械化,不過比起我們過去常說的自我(ego),其實是更為精準的說法。自我在大眾文化中的定義很不明確,不過基本上指的就是個人的身分認同或自我意識:我們如何整合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自我、協調高等與低等衝動、判斷生命中真相的方法。不過我們提到自我時,常認為這是固定或永久的,但其實身分認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預設模式網絡這個詞的優點在於能準確表現出,身分認同其實可說是神經突觸與路徑的一種功能,可以加以編輯或重新設定,就像地圖也可以隨著地貌的改變修改或重新畫定。
.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潛意識 多重 人格 測驗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文轉貼>
中午吃飽飯後,來點有趣的吧!
如果你自認為是個心理人,歡迎看看以下47點裡中了幾招XD
如果你對心理學有些興趣,
也歡迎來檢視一下,文中運用了哪些心理學概念呢XD
要寫一篇如何分辨心理人嗎?
1. 看到電視在報導「明明很多人看見或經過,卻沒有出手相救」的新聞時,並不會對人性感到絕望。
2. 對於給越多錢,員工會越有士氣或動機的想法感到嗤之以鼻。
3. 如果有人引述佛洛伊德來說明人類的行為,他們會笑著搖搖頭。
4. 走吊橋的時候會慎選跟他一起走的對象。
5. 不會跟你辯駁內涵比外貌重要,因為人本來就是以貌取人的。
6. 誇獎你的臉長得很平均,雖然你會聽不出來這是褒獎。
7. 當你覺得沒有人陪的時候,他會叫你多洗一點熱水澡。
8. 他如果想跟你借100元時,他會先跟你借60元。
9. 他想跟陌生人要電話之前,可能會先告白。
10. 覺得所有的人的記憶都是靠不住的。
11. 能正確分辨精神分裂跟多重人格。
12. 聽到「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會很生氣。
13. 知道常玩暴力電玩不一定會造成暴力人格。
14. 聽到別人在聊奇怪的心理測驗的時候,心裡會冷笑三聲。
15. 即使新聞大肆報導飛機墜毀的新聞,還是會放心搭飛機。
16. 知道一群蟑螂跑得比一隻蟑螂還要快。
17. 看到媒體把殺人兇手跟「宅男、精神疾病、反社會人格」等詞語扯上邊會感到無奈或無力。
18. 聽到你說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忘掉某段傷心難過時,他們會立刻吐槽你說:「你太抬舉自己了!」。
19. 深覺上帝不是用.05創造這個世界的。
20. 跟他講心事的時候,他會微微點著頭回你:「嗯、嗯、嗯」或停頓一下說:「所以你的意思是......這樣嗎?」或重複剛才你講的話裡面的其中一個部分。
21. 遇到小孩會喜歡摸他的腳,觀察他的腳的反應來確認他年紀有多大。
22. 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們會勸你:「心動的,不一定是真愛」。
23. 看兩個不一樣長的線段,會直覺地說它們是一樣長的。
24. 對於一件明明極度不合理卻有人深信不疑的情況感到習以為常。
25. 聽到別人說到潛意識的時後,會主動確認講的是「潛意識」還是「前意識」;更誇張一點的話,還會問你是冷的還是熱的。
26. 會用很篤定的眼神告訴你R在單字的第三個字母的單字,比以R為開頭的單字要來的多。
27. 罵人的方式很奇怪,比如他們可能會說某某人前額葉受損。
28. 看電影或生活中,如果有出現窗簾或布幕,會不自覺地觀察它有沒有偷偷改變顏色。
29. 能夠指出除了佛洛伊德和榮格以外的心理學家。
30. 會把X²,念成 Chi-square。
31. 聽到有人說心理學不是科學,反應會很激動。
32. 會告訴你地平線上的月亮,跟天頂上的月亮是一樣大的;如果遇到行動派的話,他會直接拿尺量給你看。
33. 吃早午餐到一半,會把一杯長得比較高的水杯裡的水,倒進一杯比較胖的水杯裡,然後問小孩子哪一個杯子裡面的水比較多。
34. 老婆會問老公說:「如果我病危的話,你會不會去偷醫生的密藥來救我?」。
35. 可以確正指出段這文字有點奇怪的人。
36. 所講的因為和所以常常是同一件事,比如他們會說:「因為我要影印,所以請先讓我影印」。
37. 跟別人借錢的時候,數目的尾數不會是零或五的整數,而是零散的數值。
38. 跟心儀的對象出去,會堅持自己身上穿的服飾至少有一樣是紅色的。
39. 中毒比較深者,能夠一邊從隨便一個數字開始以遞減三的方式往下倒數,一邊將手頭的另一件事情做好。
40. 背課文或數字的時候,會先將要背的材料切割成七個為一組的單位,然後才會開始背。
41. 聽演講或論證的時候,不敢隨便點頭或搖頭。
42. 知道誰是林清山跟張春興。
43. 會把鬼壓床講成:「腦子是醒了,但身體還在睡」。
44. 要叫室友起床的時候,會先觀察室友的眼睛有沒有在快速移動來決定叫醒他的方式。
45. 覺得什麼事都可能忘記,就是忘不掉白色的熊。
46. 他說你是A型人格時,並不是在猜你的血型。
47. 說話時,會用「是什麼原因」取代「為什麼」。
48. 去電影院看喜劇怕不好笑,會嘴咬著一隻筆入場觀影。
........
潛意識 多重 人格 測驗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沒錯!(有人看得出來後面埋的梗嗎?
#好懷念以前互相罵對方前額葉受損的日子
要寫一篇如何分辨心理人嗎?
1. 看到電視在報導「明明很多人看見或經過,卻沒有出手相救」的新聞時,並不會對人性感到絕望。
2. 對於給越多錢,員工會越有士氣或動機的想法感到嗤之以鼻。
3. 如果有人引述佛洛伊德來說明人類的行為,他們會笑著搖搖頭。
4. 走吊橋的時候會慎選跟他一起走的對象。
5. 不會跟你辯駁內涵比外貌重要,因為人本來就是以貌取人的。
6. 誇獎你的臉長得很平均,雖然你會聽不出來這是褒獎。
7. 當你覺得沒有人陪的時候,他會叫你多洗一點熱水澡。
8. 他如果想跟你借100元時,他會先跟你借60元。
9. 他想跟陌生人要電話之前,可能會先告白。
10. 覺得所有的人的記憶都是靠不住的。
11. 能正確分辨精神分裂跟多重人格。
12. 聽到「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會很生氣。
13. 知道常玩暴力電玩不一定會造成暴力人格。
14. 聽到別人在聊奇怪的心理測驗的時候,心裡會冷笑三聲。
15. 即使新聞大肆報導飛機墜毀的新聞,還是會放心搭飛機。
16. 知道一群蟑螂跑得比一隻蟑螂還要快。
17. 看到媒體把殺人兇手跟「宅男、精神疾病、反社會人格」等詞語扯上邊會感到無奈或無力。
18. 聽到你說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忘掉某段傷心難過時,他們會立刻吐槽你說:「你太抬舉自己了!」。
19. 深覺上帝不是用.05創造這個世界的。
20. 跟他講心事的時候,他會微微點著頭回你:「嗯、嗯、嗯」或停頓一下說:「所以你的意思是......這樣嗎?」或重複剛才你講的話裡面的其中一個部分。
21. 遇到小孩會喜歡摸他的腳,觀察他的腳的反應來確認他年紀有多大。
22. 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們會勸你:「心動的,不一定是真愛」。
23. 看兩個不一樣長的線段,會直覺地說它們是一樣長的。
24. 對於一件明明極度不合理卻有人深信不疑的情況感到習以為常。
25. 聽到別人說到潛意識的時後,會主動確認講的是「潛意識」還是「前意識」;更誇張一點的話,還會問你是冷的還是熱的。
26. 會用很篤定的眼神告訴你R在單字的第三個字母的單字,比以R為開頭的單字要來的多。
27. 罵人的方式很奇怪,比如他們可能會說某某人前額葉受損。
28. 看電影或生活中,如果有出現窗簾或布幕,會不自覺地觀察它有沒有偷偷改變顏色。
29. 能夠指出除了佛洛伊德和榮格以外的心理學家。
30. 會把X²,念成 Chi-square。
31. 聽到有人說心理學不是科學,反應會很激動。
32. 會告訴你地平線上的月亮,跟天頂上的月亮是一樣大的;如果遇到行動派的話,他會直接拿尺量給你看。
33. 吃早午餐到一半,會把一杯長得比較高的水杯裡的水,倒進一杯比較胖的水杯裡,然後問小孩子哪一個杯子裡面的水比較多。
34. 老婆會問老公說:「如果我病危的話,你會不會去偷醫生的密藥來救我?」。
35. 可以確正指出段這文字有點奇怪的人。
36. 所講的因為和所以常常是同一件事,比如他們會說:「因為我要影印,所以請先讓我影印」。
37. 跟別人借錢的時候,數目的尾數不會是零或五的整數,而是零散的數值。
38. 跟心儀的對象出去,會堅持自己身上穿的服飾至少有一樣是紅色的。
39. 中毒比較深者,能夠一邊從隨便一個數字開始以遞減三的方式往下倒數,一邊將手頭的另一件事情做好。
40. 背課文或數字的時候,會先將要背的材料切割成七個為一組的單位,然後才會開始背。
41. 聽演講或論證的時候,不敢隨便點頭或搖頭。
42. 知道誰是林清山跟張春興。
43. 會把鬼壓床講成:「腦子是醒了,但身體還在睡」。
44. 要叫室友起床的時候,會先觀察室友的眼睛有沒有在快速移動來決定叫醒他的方式。
45. 覺得什麼事都可能忘記,就是忘不掉白色的熊。
46. 他說你是A型人格時,並不是在猜你的血型。
47. 說話時,會用「是什麼原因」取代「為什麼」。
48. 去電影院看喜劇怕不好笑,會嘴咬著一隻筆入場觀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