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紐約時報
*【東京奧運會在擔憂和爭議中開幕】
已有至少91名相關人員新冠檢測呈陽性,包括10名運動員。隨著氣溫升高,許多東京居民正在逃離這座炎熱的城市。緊張局勢沒有止步於疫情和高溫,因調侃納粹大屠殺引發公憤,開幕式導演小林賢太郎被解聘。在今晚7點舉行的開幕式上,僅有950名觀眾將出席這場開幕式,吉爾·拜登將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她作為美國第一夫人首次單獨出訪。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7/21/sports/olympics-tokyo-updates#at-least-91-people-at-the-games-have-tested-positive-for-the-coronavirus
*【當英格蘭進行“自由日”的高風險賭注時,蘇格蘭選擇謹慎】
蘇格蘭民族主義領袖Nicola Sturgeon表示,蘇格蘭還沒有準備好放棄大流行限制。如果英格蘭的冠狀病毒病例激增,這種立場可能會增加對蘇格蘭獨立的支持。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2/world/europe/covid-scotland-england.html
*【新加坡想和冠毒共存,但病例爆發又帶來了限制】
新加坡是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幾個國家,一直在鼓勵人們恢復日常生活節奏,過渡到一種新的流行病常態。現在,它面臨著如何處理重新開審可能帶來的不斷上升的案件量的艱難選擇。在卡拉OK休息室和一個漁港最近爆發疫情後,新加坡週四重新實施了幾周前剛剛取消的限制措施。在8月18日之前,禁止在餐館就餐和兩人以上的聚會,該市最著名的企業之一Marina Bay Sands casino也被關閉了兩周,以進行大消毒,並阻止冠毒集群蔓延。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2/world/singapore-wanted-to-live-normally-with-covid-an-outbreak-has-brought-back-restrictions.html
*【在義大利許多公開場合需要持疫苗接種或陰性檢測證明】
義大利將要求在室內用餐、參觀博物館和參加演出等活動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或最近的病毒檢測陰性結果。此前,法國政府也發表了類似的聲明,但西方國家在關於政府應該或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限制未接種疫苗者的生活的爭論,也在升溫。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2/world/europe/italy-covid-vaccine-proof-activities.html
*【為什麼接種疫苗的人會受到“突破性”感染】
俄克拉荷馬州的一場婚禮導致 15 名接種疫苗的客人感染了冠狀病毒。喧鬧的七月四日慶祝活動將病毒從麻州普羅溫斯敦傳播到全國數十個地方,有的是完全接種疫苗的民眾也被感染。拜登政府首席流行病顧問佛奇博士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不應將突破性感染的報告視為疫苗不起作用,他說,這絕不意味著你打的是無效的疫苗,因為疫苗的成功基於預防疾病,接種疫苗的人可能會感染,絕大多數無症狀或輕微。但這令許多接種疫苗的美國人感到驚訝,他們通常認為自己完全免受病毒感染。突破性感染增加了尚未解決的可能性,即接種疫苗的人可能會將病毒傳播給他人。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2/health/coronavirus-breakthrough-infections-delta.html
*【參加夏令營,31名兒童感染冠毒】
紐約州北部的Camp Pontiac的爆發感染,一開始是在女生宿舍,護士在替參加者檢測後發現一名陽性確診者。很快就會有更多人出現:截至週四上午,該營地的 550 名露營者中有31人的冠狀病毒檢測呈陽性,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2/nyregion/covid-outbreak-camp-pontiac-ny.html
*【冠毒疫情實時更新】
#在感染率上升的情況下,美眾議院共和黨人並不積極地推動疫苗接種。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和醫生聚集舉行新聞發佈會,表面上是為了敦促美國人在全美感染人數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接種冠狀病毒疫苗,但他們利用這一事件攻擊民主黨人,他們說,民主黨人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掩蓋了冠狀病毒的起源。
#疾控中心主任警告說,美國在這場大流行中“沒有走出困境”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主任週四警告說,美國在這場大流行上“還沒有走出困境”,並且再次處於“關鍵時刻”,因為這種高度傳染性的Delta變種正在肆虐未接種疫苗的社區。
#“pingdemic”正緊抓英國。隨著病毒病例數再次激增,一個由政府贊助的手機應用程式通知了數十萬人,要求他們自我隔離10天,因為他們與檢測呈陽性的人有接觸。在7月8日至15日的一周內,該應用程式發出了超過60萬條警報,給許多企業和公共服務帶來嚴重壓力。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7/22/world/covid-variant-vaccine-updates?type=styln-live-updates&label=coronavirus%20updates&index=0&action=click&module=Spotlight&pgtype=Homepage#republican-vaccine-push
*【美國蒙大拿州和達科他州的高溫正在向東移動】
異常高溫天氣預計將在未來幾天,從北洛磯山脈向東移動到中西部上部,而現在奧勒岡州歷史上最大的火災仍在繼續燃燒,西南部地區正為可能的雷暴引發的山洪暴發做準備。美國國家氣象局說,蒙大拿州東部和達科他州西部的氣溫將達到華氏90度以上或100度以下,週五高溫將向明尼蘇達州襲來。今年夏天的酷熱導致了奧勒岡州南部的乾旱,由閃電引起的火災已經燃燒了兩個多星期,燃燒面積達40萬英畝,通常,奧勒岡州的野火季節要到夏末才會達到高峰期。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7/22/us/climate-wildfires-heat
*【中國鄭州洪災已造成33人死亡,300萬人受災】
罕見的暴雨吞噬了道路和橋樑,淹沒了中國中部的城鎮。極端天氣已造成33人死亡,25萬人流離失所,並造成大面積破壞。官方表示,至少還有八人失蹤。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2/world/asia/china-flood.html
*【氣候危機使世界的地鐵變成了洪災區】
鄭州的致命洪水淹沒了一個甚至不到十年歷史的地鐵網路;而從倫敦到紐約,地鐵站進水的新聞也屢見不鮮。這突顯了全球各大城市面臨的風險:各地的地鐵系統都在努力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時代。它們之中有些是從一個多世紀以前開始設計和建造的,但即使是鄭州這樣最新的系統也可能不堪重負。當下一次洪水來臨,我們的城市準備好了嗎?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2/climate/subway-design-flooding-china.html
*【WHO提議再次調查武漢病毒所,中國稱“不可能接受“】
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近日提出對武漢病毒所進行新一輪新冠溯源調查,中國官員對此表示強烈反對,稱該提議“既不尊重常識,也違背科學”,中國“不可能接受”。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10722/china-wuhan-lab-who/
*【駭客攻擊新常態下,我們將迎來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與政府有關的駭客攻擊一度被認為是一種新的戰爭,但如今已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工具,被各國政府用來治國、鎮壓和獲取經濟利益,可能成為全球秩序的一個永久特徵。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10722/global-cyberattacks/
*【中情局局長稱將增派人手,應對外交官神秘聲波怪病】
中情局已成立特別工作組,旨在解決駐中國、古巴、俄羅斯等國中情局官員和其他政府官員神秘受傷事件。為明確“哈瓦那綜合症”的致病原因、找出襲擊背後元兇,該機構還將增派醫務人員,並指派曾經成功追捕本·拉登的資深情報工作者領導工作。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2/us/politics/cia-havana-syndrome.html
*【流亡中的白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積極保持自己的影響力】
流亡中的白俄羅斯反對派領導人Svetlana Tikhanovskaya正努力爭取西方領導人的支持,試圖建立一個反對盧卡申科的政治聯盟雖然她聲稱盧卡申科的獨裁統治已經“奄奄一息”,但現在她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保持在國內的影響力。西方領導人的支持可能會有所幫助,但也僅限於此。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2/world/europe/belarus-opposition-svetlana-tikhanovskaya.html
*【你是“貝佐斯”嗎?】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戴著牛仔帽、戴著定制歐米茄腕表把自己送上了太空,但在時報風尚版記者伯恩斯坦看來,他太空之旅的這套行頭可不怎麼樣。他寫道,由於擁有2000億美元的身價,加上很少有人願意告訴他真話,貝佐斯已經成為了愚蠢版本的道林·格雷,像哈哈鏡一樣照射出一個以白人男性為主、深陷“中年危機”的群體形象。
https://cn.nytimes.com/style/20210722/jeff-bezos-space-image/
*【NASA公開首張火星內部結構圖】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著陸後一直在監聽火星地震,並跟蹤它們穿越地表的地震波。根據這台探測器過去兩年收集的資料,科學家們繪製了火星的內部結構圖,包括三層外殼,和一個大而堅硬的核心。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2/science/mars-nasa-insight.html
火星塞帽蓋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格迪:我早就放下了!】
分手後卻放不下對方,在感情中是很常見的事。
而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明明放不下,卻強撐著自欺說已不在乎。
這樣迂迴輾轉的情感,在歐·亨利的這篇〈忘憂果與瓶子〉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起來看看這部短篇作品吧。
-
忘憂果與瓶子 / 歐·亨利
美國駐柯拉里奧領事威拉德·格迪,正在從容不迫地寫他的年度報告。古德溫每天都要進來閒逛,在那惹人喜愛的走廊裡抽上一支。此刻,他發現領事如此專心於工作而沒接待他,便在離去之前很委婉地數落了一番。
「我會向民政部申訴的,」古德溫說。「這算得上是一個部嗎?也許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東西。從你這兒,人們既沒享受到禮貌,也沒享受到服務。你不說話,你也不擺出任何可以喝的東西。什麼樣的方式才是代表你政府的方式?」
古德溫蹓躂出來,走到街對面的旅館,看看是否可以強迫那位檢疫醫生與他在柯拉里奧唯一的撞球桌上玩一玩。他截獲首都逃亡者的計畫已經完成,現在他要玩的遊戲只是等待罷了。
領事對自己的報告很感興趣。他才二十四歲;他在柯拉里奧待的時間還不夠長,他的熱情在熱帶的火熱天氣裡還沒有冷卻下來——這種怪事在南、北迴歸線之間是可以讓人接受的。
有這麼多的香蕉,這麼多的桔子和椰果,這麼多的砂金、橡膠、咖啡、染料和菝葜——事實上,出口佔了百分之二十,比上一年還要多!
領事心裡感到一絲得意。他想,國會在看他的介紹時,也許會注意到——想到這裡,他不禁仰身靠在椅背上,笑了。他跟其他人幹得一樣糟糕。這會兒他居然忘了柯拉里奧不過是處在一條次要航海線旁邊的、一個無關緊要的共和國中的一個無關緊要的小鎮。他想起了格里格,那位檢疫醫生,他曾訂閱倫敦的《蘭斯特》雜誌,期望發現上面登載著他寫給國內衛生部的有關黃熱病細菌的報告。領事知道自己在美國的熟人,五十人中都沒有一人曾經聽說過柯拉里奧。他知道有兩個人無論如何一定會看他的報告——國會裡的某個下屬和公文印刷處的某個排字工。或許,排字工會注意到柯拉里奧的貿易增長情況,然後,在喝酒吃飯時會向一位朋友提起。
他剛寫下「難以解釋的是,美國的大出口商們如此懈怠,竟讓法國和德國的公司實際上控制了這個富裕豐饒的國家的貿易利潤」——這時,他聽到了汽船嘶啞的鳴笛聲。
格迪放下筆,拿上他的巴拿馬帽子和傘。憑聲音他知道是英烈殿號,這是為委瑞委尤公司效力的其中的一列水果運輸船隊。若退回到五年前,柯拉里奧的每一個人都能憑鳴笛聲告訴你每一艘進港的汽船的名字。
領事通過一條迂迴的林蔭道漫步來到海灘。因為長期練習,他的步伐掌握得非常精準,當他到達沙灘邊時,海關官員們的船正從汽船那兒往回劃。他們根據安楚里的法律進行了登船檢查。
柯拉里奧沒有港位。英烈殿號吃水較深的船隊必須在離海岸一里處下錨。當它們裝水果時,要用駁船和單桅小貨船來轉運。索里塔斯有一個良港,在那兒可以看到很多種船,但在柯拉里奧海邊的錨地上,除了水果船,難得看到其他船隻停靠。偶爾,一艘不定期的沿海貿易船,或一艘神秘的西班牙方帆雙桅船,或一艘漂亮的法國三桅帆船,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會在遠處海面上擱置幾天。這時,海關的船員們會變得雙倍地警惕和小心。晚上,一兩隻單桅船會奇怪地沿著海岸時進時出。到了早晨,人們會發現柯拉里奧漢尼西三星公司的庫存貨——酒和紡織類東西——大大增多了。還有人說,海關官員們的紅杠褲子口袋裡銀幣叮噹作響,而他們的登記本上顯示出所收到的進口稅並未增加。
海關船和英烈殿號上的小艇同時到達岸邊。當它們在淺水處停下後,與乾沙灘之間仍有五碼遠的拍岸碎浪。這時,半裸著身子的加勒比人衝向水裡,背著英烈殿號事務長和穿戴著棉布襯衫、紅杠藍褲、輕便鞋帽的本地官員們上了岸。
大學時,格迪曾是一壘棒球手而備受重視。現在,他把傘收攏,直端端地插進沙裡,屈著身子,雙手放在膝上。那位事務長仿照這位棒球投手的扭曲姿勢,把那捆沉重的用繩拴著的報紙(報紙總是由這艘汽船帶來)朝領事猛然投來。格迪高高躍起,隨著「嘭」的一聲重響,報紙被接住了。海灘上的閒人們——鎮上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高興得鼓掌大笑。每個星期,他們都期望看到那捆報紙以這種方式接送,而且從沒乏味過。在柯拉里奧,不時興創新行為。
領事重新舉起傘,走回領事館。
這個來自一個大國的代表的住所,是一座有兩間屋子的木結構建築,它的三條邊都是用木棒、竹竿和棕櫚葉搭成的帶有本地風格的走廊。其中一間屋子用作官邸,陳設簡陋,只有一張平面桌子、一副吊床、三把坐著不舒服的藤條椅。駐在國的第一任也是最近這一任總統的代表性雕刻作品懸掛在牆上。另一間屋子是領事的寓所。
他從海灘上回來時已十一點了。這是早餐時間。恰恩卡,為他做飯的那個加勒比婦女,正在走廊靠海的那邊——柯拉里奧有名的最涼爽的地方——料理飯菜。早餐有魚翅湯、河蟹燉肉、麵包、鬣蜥烤肉、新鮮菠菜、紅葡萄酒和咖啡。
格迪坐下後,很安閒舒適地打開那捆報紙。在柯拉里奧這兒,他隔一兩天或更長時間總要讀讀報紙,以便知道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像我們這個世界的人讀到那些異想天開的描述火星人行為的文章,那些文章的科學性是不精確的。這些報紙他先讀完後,再送到鎮上其他說英語的居民那兒,供他們傳閱。
他首先拿在手裡的報紙,是那種內容龐雜的大報紙的一張,這種報紙是紐約一些報刊讀者在安息日上教堂時為了打瞌睡而看的。領事打開報紙,把它平放在桌上,一把椅子的靠背支撐著它的部分重量。然後,他不慌不忙地一邊用餐,一邊不停地翻動報紙,悠閒地瀏覽著上面的內容。
突然,他被一張看上去挺面熟的照片吸引住了。這是一艘船的照片,翻拍得不太好,佔了半個版面。他打起精神,傾身仔細一看,才看清照片旁邊豎著的一欄絢麗標題。
是的,他沒看錯。那幅版畫就是八百噸位的遊艇艾達麗亞號,屬於交際圈中的那位王子、金融市場上的邁達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能點物成金)、社會的完美化身,丁·沃德·托列弗。
格迪一邊慢慢品著咖啡,一邊讀著那一欄文字。首先是把托列弗先生的不動產和合同列舉出來,然後描述了該遊艇的裝置,再然後就是那條並無多大意義的新聞。托列弗先生帶著一群貴客,將於次日沿著中南美洲各海岸,和巴哈馬群島間作一次六星期的巡遊。客人中有來自諾福克的坎伯蘭·佩恩夫人及艾達·佩恩小姐。
作者考慮到讀者喜歡妄加推測的需要,便編造了一套適合他們口味的羅曼史。他把佩恩小姐和托列弗先生的名字一直相提並論,直到他們幾乎快要舉行婚禮時為止。他故作羞態而又竭力想討好似的玩弄著「有人說」、「謠言夫人」、「一隻小鳥」、「沒人會覺得驚奇的」等等這類字眼,最後以祝賀告終。
格迪用完早餐後,拿著報紙來到走廊邊上,在他特別喜愛的那把汽蒸椅裡坐下,雙腳放在竹欄杆上。他點上一支雪茄,眺望著大海。他發現自己並沒有被剛才報上那些事攪亂心理,因而感到一陣得意。他當初是帶著一種傷感心情,自願離開本國而來到這片遙遠的忘憂之鄉的。現在,他自認為已克服掉了那種傷感。當然,他永遠忘不了艾達,但每每想到她時,已不再覺得痛苦了。當他倆經過那次誤會和爭吵後,他便氣沖沖地找到領事這一差使,想通過離開她那個世界、不與她相見來報復她。在這一點上,他已徹底成功了。在柯拉里奧這十二個月期間,他倆之間從未通信,儘管他有時通過仍在斷斷續續寫信聯繫的幾位朋友那兒聽說過她的情況。當得知她還沒有嫁給托列弗或其他任何人時,他還是抑制不住一絲得意。不過很明顯的是,托列弗還沒有放棄希望。
唉,這事現在與他無關了。他已是一個知足安樂的人。他對這片永恆的土地感到幸福滿足。在美國的那段舊時光就像一場惱人的夢。他希望艾達與他一樣幸福。這兒的氣候像遙遠的阿瓦隆(亞瑟王傳說中的精靈國度)那樣溫和;這個懶散、浪漫的民族裡的生活是一種充滿音樂、鮮花和粗俗笑聲的生活;大海和高山都近在眼前;多姿多彩的愛情、魔法和佳麗盛開在熱帶的不眠之夜裡——這一切,他滿足得不能再滿足了。況且,還有波拉·布朗尼根呢。
格迪打算與波拉結婚——當然,如果她會同意的話;不過他頗自信她會同意的。由於某種原因,他一再推遲求婚。有好幾次,他差點就求婚了,但某種神秘的東西總是使他退卻下來。也許僅僅是那種無意識的直覺中的東西使他深信,這樣做會斬斷他與他的舊世界之間的那條最後的紐帶。
他同波拉一起會非常幸福的。本地女孩中很少有能與她相比的。她曾在新奧爾良一所修道院學校上過兩年的學,只要她樂意表現她的才能時,沒有人能看出她與諾福克或曼哈頓的姑娘們之間有什麼差別。但真正妙不可言的是看到她有時候在家裡的裝束:穿著本地人的服飾,雙肩裸露,雙袖飄拂……
伯納德·布朗尼根是柯拉里奧的大商人。除了店鋪外,他擁有一支載貨騾隊,與內地的村鎮進行著活躍的貿易。他娶的是一位有著卡斯蒂利亞(西班牙中部的一個省)高貴血統的本地女士,橄欖色的臉頰顯示出她略帶一點印第安人的紅棕膚色。愛爾蘭血統和西班牙血統的結合,使造就的後一代天生麗質、出類拔萃(直到今天也常常如此)。他們的確是非常優秀的人物,而且他們那座房子的上一層,只要格迪一旦下定決心說出來,他和波拉隨時都可以使用。
兩個小時的看報時間打發過去了,領事也看累了。他的周圍盡是報紙,散開在走廊裡。他斜靠在那兒,朦朧中看到了一座伊甸園。一簇香蕉樹,猶如一道屏障,橫擋在他與太陽之間。從領事館到海邊的那段緩坡地帶,被鬱鬱蔥蔥的樹葉覆蓋著,那是一片正欲含苞怒放的桔樹和檸檬樹。一塊鋸齒狀、水晶般閃著深色亮光的環礁湖伸入陸地,它的上空有一棵淡色的木棉樹,幾乎直插雲端。沙灘上的椰樹隨風搖曳,綠色的樹葉透出點點亮光,背後是那片藍灰色的幾乎靜止不動的大海。他的感官覺察到了那片綠色灌木林中夾雜的鮮紅色和赭色,覺察到了水果和花朵的芬芳,以及恰恩卡在那棵葫蘆樹下的黃泥火爐上燒飯的煙霧;他還覺察到了那些本地婦女在茅屋裡的刺耳笑聲,知更鳥的歌聲,帶有鹹味的微風,輕輕拍打海岸的漸弱的浪花聲——此外,他也覺察到了一塊白色斑點,慢慢變得模糊起來,闖入這片毫無生氣的海景中來。
他懶洋洋地觀望著那片模糊的東西逐漸擴展開來,直到它變成艾達麗亞號,沿著海岸全速駛來。他一動不動,雙眼緊盯著那艘漂亮的白色遊艇在柯拉里奧的對面快速駛近。然後,他坐直身子,看到它從眼前昂首而過,繼續向前。這遊艇離岸邊差不多有一里,但他還是看清了不斷閃著光澤的黃色銅管和甲板遮篷上的條紋——能看清的不過也就這些。艾達麗亞號像幻燈片上的一艘魔法般的輪船,穿過領事館這一彎明亮的小世界,遠去了。若不是那一小團仍留在海邊上空的煙霧,這船就好像一個非物質的東西,是他空白腦子裡的一片幻覺。
格迪走進辦公室,坐下來閒翻著他的報告。如果說讀了報上那篇文章後他心沒有為之而動的話,艾達麗亞號的平靜駛過使他更是如此。它帶來了平靜安寧的氣氛,一切不安都化為烏有。他懂得,人有時候抱有希望卻不一定能意識到希望。現在,既然這船從兩千里以外而來,經過時又沒發出任何信號,那麼他無意識中的自我也不必再依戀過去了。
吃過正餐,太陽下落到山的後邊去了。格迪到椰樹下那片小沙灘上走了一會。風朝岸上柔和地吹著,海面上蕩起鱗鱗水波。
一束小激浪發出一陣輕柔的「窸窣」聲,鋪白沙灘,隨之夾帶著一個圓而閃亮的東西。這東西隨著潮落跟著滾了回去,但當潮水再次湧來時,它被沖上了岸灘。格迪便把它撿了起來。原來,這是一個無色玻璃製成的長頸酒瓶。瓶塞被緊緊地卡在瓶口內,末端用深紅色的蠟封了一層。瓶裡只有一張看上去像紙的東西,由於在塞進去時經過了一番處理而變得皺皺巴巴的。在封蠟裡面是封印,好像是一隻圖章戒指的印記,上面有幾個綴在一起的縮寫首字母;但那印記是匆匆做成的,那幾個字母肯定是一個巧妙的字謎。艾達·佩恩總是戴著一隻圖章戒指,而不太喜歡其他手飾品。格迪認為自己能猜出「IP」(暗指艾達·佩恩這個名字的首字母縮寫)這兩個熟悉的字母;為此,他全身感到一種奇特的不安。她無疑就在他剛才看到的那艘船上,而這件勾起對她回憶的東西比看到那艘船顯得更直接、更親切。他回到屋裡,把那個瓶放在桌上。
他扔下帽子和外衣,點上燈——因為夜幕猛然間已罩住了短暫的暮色——便開始認真研究這件海上打撈品。
他把瓶拿到燈邊,仔細地把玩著。他推測,那裡面是一張雙面便箋,密密麻麻寫滿了字;此外,這紙的型號大小和色彩濃淡與艾達一貫用的是一樣的;再者,最使他放心的是,這手跡是她的。這瓶有缺陷的玻璃使反光變形得很厲害,他認不出一個字來;但某些大寫字母,他看出了全貌。他敢肯定是艾達的。
格迪把瓶放下,在桌上並排擺出三支雪茄。他的眼中流露出一絲既困惑又快樂的笑意。他把他的汽蒸椅從走廊上搬進來,舒舒服服地伸了個懶腰。他要一邊思考這個問題,一邊抽完那三支雪茄。
因為這已經成了一個問題。他真希望他沒有發現這個瓶;但瓶已經在那裡了。為什麼它竟會從海上漂來?哪來的這麼多煩心的事,打亂了他的安寧?
在這塊讓人喜歡空想的土地上,時間顯得大大過剩。他已養成了即便對芝麻小事也要作反復思考的習慣。
他開始推究與這個瓶子故事有關的種種怪論,但馬上又一條條地推翻了。
處於遇難或無法使用之危境中的船隻,有時候會拋出這類不太可靠的信使去求救。但不到三小時前,他還看到艾達麗亞號既安全又快速。設想一下船員嘩變,把下面的旅客關了起來,那資訊是來乞求援助的!但是,假定真是這樣一種不太可能的暴行的話,哪些焦慮不安的俘虜們會用上四頁篇幅、不辭辛勞地認真寫出去營救他們的依據。
這樣,通過排除法,他很快排除了那些更不可能的推論,而縮小到——儘管不大情願——那個比較能夠站得住腳的推論,即,這瓶裡裝著一份給他本人的信息。艾達知道他在柯拉里奧;她一定是在遊艇駛過、風正好向岸邊吹的時候拋下這個瓶的。
格迪一得出這個結論,便雙眉緊鎖,嘴角倔強地緊繃著。他坐著,從門道那兒望出去,只見成群的螢火蟲飛越在寂靜的街道上。
如果這是艾達傳遞給他的資訊,無非是她主動表示妥協,其它還能意味什麼?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她為什麼不使用郵遞的途徑而選擇這種不可靠的、甚至是輕率的通訊方式?空瓶裡裝一張字條,然後投進大海!這事做得有些輕薄無知,如果不是真正輕蔑無禮的話。
這一想法挑起了他的自尊心,並使他剛才因發現瓶子而產生的激情消退了。
格迪穿上外衣,戴上帽子走了出去。他順著一條街來到那個小廣場旁邊;那兒,一支車隊正在演奏,人們無憂無慮,懶洋洋地閒逛著。幾個怯生的少女,因為螢火蟲騷擾她們烏黑發亮的辮子而急得團團轉,她們用羞怯但諂媚的眼神看著他。空氣因菊花和香橙花的味道而顯得沉悶。
領事在伯納德·布朗尼根的房前停住了腳步。波拉正在走廊裡的一副吊床上盪著。聽到格迪的聲音,她站了起來,像一隻出窩的鳥,臉蛋紅撲撲的。
他被她那一身裝束迷住了——她穿了一件荷葉邊的平紋薄衣,套了一件小巧的白色法蘭絨短外衣,全都製作得勻稱得體。他提議去走一走,於是他倆走出去,走到山坡上一口印第安人的古井邊。他倆坐在井欄上,就在這裡,格迪說出了早就想說而一直未說出的話。儘管他早有信心她不會拒絕他的,但此刻看到她一往情深地徹底歸順,他仍覺得喜悅無比。這兒的這顆心無疑是充滿愛和堅定不移的。這兒沒有變卦,沒有懷疑,也沒有那套吹毛求疵的陳舊標準。
當天晚上,格迪在波拉的門邊吻了她。他以前從沒感到這樣幸福過。「在這塊空幻的安樂鄉,一旦住下來,就躺下不走了。」這種生活對他來說,正如一直對許多水手來說,既是最容易的,也是最美好的。他的未來將是美妙的。他得到了一塊沒有毒蛇的「樂園」。他的夏娃將真正是他的一個部分,未曾受到過誘惑,因而使他更覺快活。他今晚作出了這一決定,他的心充滿了安詳和愜意。
格迪一路吹著口哨,哼起那首最美好、最傷感的愛情之歌《燕子》,回到了住所。剛進門,他那隻馴服的猴子便從書架上跳下,歡快地吱吱叫著。領事走到桌邊,想取幾顆他平時放在那兒的堅果。在昏暗的房裡,他的手伸過去,恰好碰著那個瓶。他驚跳了一下,好像碰著了一條毒蛇的冰冷身子。
他忘了那個瓶還擱在那兒。
他點上燈,給猴子餵食。然後,不緊不慢地,他點上一支雪茄,手裡拿起那個瓶,沿著小路朝海灘走去。
天上有月亮,大海真是美極了。微風每到晚上便改變了方向,此刻,正一個勁地朝海上吹著。
走到水邊,格迪使勁把那個未曾打開的瓶子扔向遠處的海中。它消失了一會,接著冒了起來,好像變長了一倍。格迪一動不動地站著,觀望著它。月光非常明亮,他能看見它隨波上下起伏。慢慢地,它遠離了海岸,一邊離去一邊波動發光。風正把它帶向大海深處。很快它變成了一個小點,偶爾有間隔地模模糊糊地顯露一下;再接下去,它的神秘便被大洋更大的神秘吞沒了。格迪站在海灘上,一動不動,吸著菸,看著遠處的水面。
「西蒙!——喂,西蒙!——快醒過來,西蒙!」一個洪亮的聲音在水邊叫道。
老西蒙·克魯茲是個混血漁夫兼走私者。他就住在海灘上一個小棚屋裡。他剛剛睡著便這樣被叫醒了。
他趿上鞋子,走了出來。英烈殿號的一隻小船停在那兒,船上的三副是西蒙的一位熟人;另外還有水果船上來的三位水手。
「上岸去,西蒙,」那位三副叫道,「去找格里格醫生或古德溫先生,或任何跟格迪先生是朋友的人。把他們馬上帶到這兒來。」
「我的天啊!」西蒙還有點睡眼惺忪。「格迪先生沒出什麼事吧?」
「他在那張油布下。」三副指著那只小船說道。「他快被淹死了。我們當時從汽船上看到他在離岸將近一里的水面上發瘋似地游著,追著一個朝外海漂流的瓶子。我們放下輕便快艇,朝他駛去。他幾乎快要抓到那瓶子了,但就在那時,他精疲力竭,沉下去了。我們及時把他從水裡拖出,也許他得救了,但要看醫生的最後決斷。」
「一個瓶?」這老頭問道。他擦了擦眼睛,還沒完全醒過來。「瓶在哪裡?」
「在那遠處什麼地方繼續漂著。」三副對著大海豎起拇指說道。「快去吧,西蒙。」
火星塞帽蓋 在 阿翔 Linus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翔小說 我大便會穿越蟲洞!】
前言:
疫情至今大半年了,不能飛的日子不知還會持續多久,由一個旅遊blogger,變成健身、甜品blogger,自問兩方面都是剛起步而不是專家,不想假裝甚麼達人,只能止於「開心Share」。當然我可以繼續無限loop舊遊記、重寫以前的景點資訊,但又可以維持多久呢?寫了又不能去,對自己和讀者都是一種折磨。
任何事都需要一個契機,很久之前已經很想嘗試寫小說,現在似乎是一個轉型的好時機。花了一點時間構思這個故事,將自己的遊歷結合一點科幻、一點瘋狂、一點想像,用一個全新的方式跟讀者分享我眼中的世界。
最初的概念只是單元式的小故事,但一直寫一直寫就失控了,自己筆下的世界向未知的方向擴張,但創作就是這麼一回事,當作者賦予角色生命,故事發展就一不定是作者能完全掌控了。
當然,突然由寫真實遊記轉型寫虛構小說,無論作者或讀者都需要時間適應。這個故事算是試水溫,會不會寫下去、構思中的其他故事會不會連載,就看讀者的反應了。喜歡的話,花半秒Like、留言或Share,是對創作最大的支持。
準備好的話,請扣緊安全帶,因為我們將要穿越蟲洞,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1)為什麼要奪去我每天最享受的大便時間!
「蟲洞,又稱愛因斯坦-羅森橋,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蟲洞是191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首次提出的概念,1930年代由愛因斯坦及納森·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假設黑洞與白洞透過蟲洞連接,認為透過蟲洞可以做瞬時間的空間轉移或者做時間旅行。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觀察到蟲洞存在的證據,一般認為這是由於很難和黑洞相區別。」
一看就知道是維基百科抄出來的,這種奇形怪狀的物理理論,在我這種文科生眼中就是「如果你有四根鉛筆,我有七個蘋果,那麼屋頂上可以放幾個煎饼?答案:紫色,因為外星人不戴帽子。」──每一個字都看得懂,組合起來就變了火星文。
理論我看不懂,但在科幻穿越劇泛濫的年代,誰會不知道蟲洞是甚麼?《星際啟示錄》中人類穿越位於土星的蟲洞尋找新家園、《復仇者聯盟》中讓雷神來到地球的彩虹橋亦是蟲洞的一種。
簡單而言,就是連接空間的捷徑,省下不少交通時間和錢的隨意門。
如果現實中的蟲洞都像電影那麼帥就好了。
就算不是光芒萬丈的彩虹橋、至少也要像個連光也逃不掉的巨大黑洞!不然是穿過一道門進入別人的肛門也很有娛樂性!
為什麼!?
為什麼我穿越蟲洞要在大便的時候!
偏偏是大便的時候!
即使洗澡或打手槍都有機會讓另一半看到,就只有大便,即使房中只有最最最親密的人,都會把門關上。人生中最私密、最個人的時間,就是每天的大便!
我最享受的個人時間!
為什麼要奪去我每天最享受的大便時間!
這是我第一次穿越蟲洞的經過──
我的名字叫劉言,好啦不要笑了,每次介紹自己的名字都會被取笑,然後就會被取花名「Comment」,畢竟29年前老爸的精蟲進入老媽子宮的時候,「留言」還不是一個常用的詞、還沒有「Comment」的意思,所以我也不太介意被稱為Comment,比滿街都是的Peter和Johnny特別得多。
我是一個自由身演員,主要演舞台劇,但主角從來不是我,我演的都是一些既重要又不重要的配角,例如懸疑劇中被殺掉的第一人、愛情劇中暗戀女主角的兵、宮廷劇中替奸妃做走狗的公公等等,偶然也會接拍電影做臨時演員。那種你在街上遇見會覺得很眼熟,但說不出名字的面孔,就是我。
想紅嗎?想做主角嗎?一點都不想。這只是我的工作,讀書的時候跟朋友去玩玩,一做就十年。我清楚自己的位置,賺到錢就好。
由於是自由身,有工作時總是排得滿滿的,由早到晚都要排練、演出,如果是電影更經常要通宵拍攝,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
那是一套連續公演一星期的舞台劇演出的最後一天,我和一眾工作人員通宵慶功,所有人都醉得亂七八糟,已經忘了最後是誰把我抬上的士、我又是怎樣爬到床上。總之,我醒來的時候已是下午3點,身上還穿著昨晚的衣服,沾滿酒氣和嘔吐物的味道,噁心死了。我從床上掙扎爬起來,頭痛得要命。扶著牆壁走到廁所,雖然是一個人住,但還是習慣性地把門關上。我脫下褲子坐在馬桶上,有如滚滾長江東逝水般撒了一泡沒完沒了的尿,然後就蘊釀情緒──
開始大便。
醉酒過後的大便通常特別順暢,那種不太乾、不太濕、滑過肛門時剛剛好的軟硬度和質感,將宿醉和頭痛一併帶走,真是爽死了。
這是我每天最享受的時間。
一趟順暢的大便一般不用花太久,幸福的時間轉眼就來到尾聲,我輕輕用力,將最後一條屎推出去,那醉人的溫熱感滑出體外,忍不住輕輕呻吟了一聲。
「噗通」
屎掉進水裡。
突然,全身彷彿被電流擊中猛烈震盪,有一股強大的吸力由馬桶洞口拉扯著我⋯⋯
是沖廁的漩渦嗎?但我還未按沖廁啊!沖廁的感覺也不是這樣吧?
一切發生得太快,我還未來得及大叫,已被馬桶吸了進去!不是整個人塞進水裏,感覺比較像,突如其來的強大重力,將我整個人由屁眼開始扯碎,一直碎一直碎到指尖,再被吸進馬桶的旋渦裡⋯⋯
張開眼睛,滿額冷汗的我仍舊坐在馬桶上,頭有點暈、胃裡有東西在翻滾、有點想吐,我是宿醉到有幻覺了嗎?
等等,怎麼這裡那麼窄?
馬桶兩邊只有半尺空間,坐在馬桶上伸出手就可以碰到兩邊的牆,不,這不是牆,是木板!面前約兩尺外有一度簡陋的木門,還是上下不密封的。很熟悉的場景,卻絕不是我家裡的廁所⋯⋯
是廁格!是公廁的廁格!
我究竟是甚麼時候來了公廁?這是哪裡的公廁?我有醉得那麼厲害,完全斷了片嗎?
不!不可能,幾秒之前我絕對是在家裡的廁所中!屁眼還殘留著最後那條屎的溫熱感。
我站起來看看馬桶,那最後一條屎安然躺在水中,但就只有一條。
馬桶的外觀也跟家裡的完全不同,是黑色塑膠、好像用點力坐下去都會坐爆的那種軟膠廁板,廁板還有一邊螺絲鬆脫,我站起來一刻即歪向了一邊。
心跳很急,但我出奇地冷靜,該做的還是要做。幸好這殘破的廁格中還是有廁紙,我清潔過後沖了廁,就打開廁格的門。
一個很典型的公廁,面前就是鏡和洗手台,到處都濕濕的、但也不算太髒,只是彌漫著一陣屎味(可能是我自己製造的)和尿騷味,大概是屋邨商場廁所的感覺。三格廁格的旁邊有幾個小便斗──幸好這是男廁。
我沒有打自己、沒有問「我是不是在造夢?」,因為所有感官都太真實、太清楚,這絕對不是夢境。
我知道,這是穿越。
我是因為某種原因、被某種力量帶到這裡來。
近年穿越時空的劇集和電影太多了,《想見你》、《2月29》、還有Netflix的《Dark》,作為一個演員對這種劇情不會陌生。
鏡中的我仍然是我,仍然穿著那件有酒氣和嘔吐味的T恤和短褲。我是整個人穿越,而不是《想見你》那種意識穿越。
那,首先要搞清楚自己身在何處、在甚麼時代。
我輕按仍在猛烈跳動的心臟、深呼吸了一口屎味的空氣,冷靜下來才能好好解決問題。
我打開公厠的門到外面去。
這是一個空間頗寬闊的大廳,地上舖著土黃色的地氈,滿佈鞋印和污漬彷彿從來沒清潔過,靠牆的兩邊放著一個又一個大型玻璃箱,裡面有的是骨頭、有的是滿身長毛、既像人又像猴子的生物標本。
一看就知道──這裡是博物館。
博物館人不太多,我身處的大廳約有十多人,令我驚訝的是──他們全是黑人。
我究竟在哪裡?
我戰戰兢兢走向兩個年輕女遊人,她們正在跟一副猿人的骨骼合照。
「Hello,你好。」我用英文跟她們打招呼。
「啊!來得正好,可以幫我們拍照嗎?」她們露出雪白得發亮的牙齒,用帶口音的英文問我,同時熱情地遞上手機。
我還來不及問問題,她們已在那骨骼展品旁邊比了個V,準備好拍照姿勢。我拿起她的手機,屏幕上是其中一位女孩子的自拍照,還有日期和時間⋯⋯
2017/9/16 10:16am
我輕呼一口氣,雖然時間改變了,但至少還是同一天,我沒有穿越到莫名其妙的時代。
拍完照將手機還了給她們,她們熱情地道謝後就轉身繼續去看其他展品了。
我呆看著她們的背影,「我在哪裡?」這個蠢得要死的問題,到了唇邊還是問不出口。
看看玻璃箱裡的骨骼,是一個直立的人猿,但只有四、五歲小孩子的高度,旁邊有個牌寫著一個名字──「Lucy」。
Lucy⋯⋯?
好像突然想起了甚麼,心裡隨即毛毛的。
叫Lucy的猿人,我在維基百科中有看過。
不是吧⋯⋯?
我急步走向大廳的盡頭,轉了幾個彎,越跑越快、心跳再一次加速。拜託,這不是真的。
終於找到出口,門外有一條十幾級的階梯,我幾乎用仆的跑了下去。
我背對著博物館,深吸了一口氣,慢慢回頭看。
「National Museum of Ethiopia」
埃塞俄比亞國家博物館*
我在埃塞俄比亞!非洲的埃塞俄比亞!!!
(待續)
*翔小說世界
埃塞俄比亞國家博物館,位於埃塞俄比亞首都Addis Ababa,最著名的展品是一具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Lucy」。Lucy生活於320萬年前的非洲,腦容量和頭蓋骨均近似猿猴,卻能像人類般直立走路,被古人類學家認為是人類的遠古祖先。
**想我繼續寫故事的話,花半秒Like、留言或Share,是對創作最大的支持,謝謝!
*** *** *** *** *** *** ***
阿翔最新著作《我們都是在旅途上長大的》現已發售
簡介:https://shotravel.com/
(請注意此書不會在書局找到)
購買方法:
香港讀者:
https://forms.gle/fDbavx9KEo9r9qHy8
港九新界均有免運費自取點
海外讀者:
有意購書的海外讀者請留言或私信。
阿翔IG: linuscheng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