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玩耍對你的幼犬很重要
透過玩耍,幼犬會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也了解界線在哪裡,玩耍能讓幼犬獲得較強的社交技能。在打打鬧鬧之間,幼犬學習控制自己的力道,並且學到如何讓遊戲繼續下去,了解其他人或其他狗的反應,學到互動的規則在哪裡。
如果咬得太過粗魯,另外一隻狗會感到疼痛,並且拒絕繼續遊戲,幼犬在遊戲時學會控制嘴巴咬合力道,並且明白過分的舉止所造成的後果。
沒有機會和狗兒玩耍,幼犬沒有機會學習狗兒之間的規矩。
若幼犬沒有機會和人類玩耍,幼犬也沒有機會學習到人狗之間的規矩。
玩耍合適的對象有兩種,和幼犬相似的年紀和體型,或者還願意玩耍的穩重的成犬,相似的年紀具有相同的心智和心態,在相互玩耍之間一起成熟,避免和體型差異過大的年輕狗狗在一起玩耍,無法控制自己的年輕狗狗,過大的體型容易造成幼犬受傷,或者由玩耍變成霸凌。穩重且能力強的成犬,也能有效的教導幼犬規則,雖然體型大,但由於心智成熟,也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力道,他們也是很好的玩伴,不至於讓幼犬受傷,或做出過度粗魯的行為。
即便找到合適的玩伴,人狗之間對於疼痛感受的差異頗大,狗的皮膚具有極大彈性,能讓他們承受較粗魯的玩法,但人類的皮膚沒有多大彈性(自己試試看捏皮膚拉起來吧),狗兒能承受的力道,即便是隻幼犬也能承受相對粗魯的玩法,而人類皮膚對於狗兒來說太過脆弱,幼犬那小小的卻銳利如刀鋒的犬齒,只要輕輕劃過,人類就會因此受傷。
因此由主人來擔任玩伴的角色,就變得非常重要,鼓勵幼犬透過玩具玩耍,適時的開始遊戲和結束,避免過度鼓勵幼犬激動,相反的主人需要鼓勵幼犬保持愉悅而冷靜,避免遊戲失控激動。在特定的條件之下,用肉身親自和幼犬玩耍也是非常重要的項目,藉此教導幼犬,人類的皮膚是很脆弱的,麻煩幼犬用她的小嘴巴咬住輕拿輕放,教導幼犬用「微風輕撫」的力道含咬住人類的皮膚。一但幼犬過於粗魯,請立刻停下遊戲,讓幼犬明白,一但過於粗魯,好玩的事情就消失了。
可能有人會擔心用肉身和幼犬玩耍,是不是容易造成幼犬學到攻擊呢?
答案是相反的,狗兒本來就會攻擊,這是他們保護自己的本能,不用教導他們就會的事情,不教導幼犬拿捏力道,才是造成攻擊傷勢嚴重的主因,狗兒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在幼犬時期沒有學習到嘴勁控制的狗兒,一但攻擊,可能就是用盡全力造成嚴重傷勢,但透過玩耍和遊戲,狗兒才有機會學習到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學會控制自己的力量。
訓練師半糖媽
--------------以下為節錄--------------- https://ek21.com/news/1/109156/…
《動物玩耍的起源》(The Genesis of Animal Play) 一書的作者戈登·M·布格哈特(Gordon M.Burghardt)花了18年的時間,對動物進行了仔細觀察,進而給玩耍作了定義:重復的(動物觸碰一下某個新奇物體不能算作是玩耍)、 自願的、在輕鬆的情境下產生的行為。最關鍵的一點是,玩耍本身沒有明確目的。
動物研究認為,如果剝奪動物幼仔自由與耍的權利,它們長大後社交能力可能較差。 1999年,《行為大腦研究》(Behaviour Brain Research)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大鼠最愛玩耍的發育階段(出生後4一5周)將它們隔離,此後再與其他大鼠相遇時,它們的活躍程度明顯不如未曾隔離過的大鼠。
另一項研究顯示,玩耍能夠促進與情緒反應和社會學習有關的高級腦區的發育。2003年,科學家發表報告稱,玩耍打鬧能夠促使這些腦區釋放神經營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一種促進神經生成的蛋白質。在3天半的時間內,研究人員讓對照組的13只大鼠與同伴自由玩耍;與此同時,他們將另外14只大鼠隔離起來。研究人員觀察兩組大鼠的大腦發現,在對照組大鼠的大腦皮層、海馬區、 杏仁核和腦橋(pons)中,神經營養因子的濃度明顯高於隔離組大鼠。參與此項 研究的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神經科學家雅克·潘克賽普(Jaak Panksepp) 表示:「我認為,玩耍是讓高級腦區對社交活動作出正確反應的主要機制。」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