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論國關] 中國的大國氣勢,小國作風
洞見短評:事實上美國總統歐巴馬之前接受媒體訪問時,就直指中國在國際場域上搭便車的行為。中國一方面要求其他國家視其為大國,在各種「核心利益」前面要尊重中國,但在關鍵國際議題上面卻袖手旁觀。
這個不僅僅是因為目前中國軍事遠距離投射能力不足,更是因為北京不願任意出兵戰亂地區。何況中國一旦出兵中東,恐怕也是讓局勢更加複雜。但讓人所不齒的恐怕在於不做事也就罷了,搭便車大賺重建商機,才是為人詬病的地方。更不要說以敘利亞的情況而言,中國立場還是支持獨裁者阿薩德,也沒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儘管邏輯上只要中國坐等美俄平亂,等著收割和平紅利即可,給一帶一路創造大量商機。但未來政治制度、商業機會可能是由平亂的美俄說了算,中國想要輕鬆搭便車,恐怕也沒那麼容易。
延伸閱讀:
中國應不應該介入中東事務?
http://goo.gl/jiPACj
[#國際評論:平行時空461] 中國、「伊斯蘭國」與「便車論」
中國在國際社會高調宣傳「一帶一路」之時,往往對途徑各國的恐怖主義輕輕放下,特別是對區內一大威脅「伊斯蘭國」,始終未有最理想的對策。而中國怎樣具體回應「伊斯蘭國」(而不只是打打嘴炮),一直是西方各國饒有興趣的話題,因為那反映了中國外交的深層利益判斷。
去年英國《衛報》一篇評論文章指中國參與攻擊「伊斯蘭國」與否,將成習近平一大挑戰,文章至今為人傳頌。表面上,中國理應大有動機更積極處理中東問題。一方面,中國面對越來越大壓力,需要進一步反恐以保護國民,不但已有海外中國公民被極端份子綁架、甚至殺害,新疆恐怖份子也是中國官方常說的「三股勢力」,而他們都與「伊斯蘭國」關係千絲萬縷。阿什(Jordan Ash)在《柏克萊政治評論》的文章聲稱,已有新疆分離主義者加入「伊斯蘭國」,得到實戰經驗後潛回國內,北京不得不正面看待。另一方面,若「一帶一路」變成恐怖活動之路,中國外交也難於宣傳。
不過,當中國人質樊京輝被「伊斯蘭國」處決後,中國的態度,就出奇地審慎。《環球時報》曾刊登一篇處名研究員田文林的文章,指「伊斯蘭國到底是十惡不赦的恐怖組織,還是當前中東政治發展的必然產物,仍很難定論」,反映對不少專家學者局中人而言,「伊斯蘭國」和從前的中東反抗分子,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外交部發言人始終只說中國積極透過「政治方式」解決敘利亞問題,這和美國、俄羅斯等真的要在區內立足的強國相比,自然有天淵之別。
中國抗拒軍事參與,自然是因為軍事實力仍然有限,也不相信這樣的參與能協助境內反恐,反而可能引狼入室。當地遠離中國西北空軍基地,中國海軍亦欠缺印度洋與中東基地,遼寧號也未有作戰經驗,總之難以配合作戰。馬鼎盛評論軍事時說得直接:「連像法國那樣派軍艦參加戰鬥都做不到;沒有空軍,地面部隊肯定不行,派多少死多少。」
但與此同時,中國的「超然」態度,其實也是拒絕為美俄抬橋。特別是俄羅斯,擺明車馬要在美國重返亞太之時「重返中東」,理應對中國有戰略利益,但北京也不希望明顯偏袒,始終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影響中東的另一極。要是「一帶一路」真的能通過輸出基建,令中東被吸納進中國的經濟體系,即使無需出兵,影響力也無遠弗屆。
假如這假設真的成立,而「一帶一路」是一個「階段性藍圖」,邏輯上,中東越是戰亂,只要數年後和平,中國反而越有商機:平亂方面早晚有美俄出手,但重建方面卻是「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例如目前被「伊斯蘭國」佔據半壁江山的伊拉克,正在大搞戰後復興,中國企業早就視之為一大商機,並大舉進駐。根據純粹利益計算,搭美俄的便車,發展自己的基建外交,不得不說是相當理性的。
小詞典:遼寧號
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原為蘇聯海軍的航母,1988年下水。速來解體後,屬於烏克蘭,後來中國以「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名義、以「經營豪華商業服務」為由,於1998年成功向烏克蘭購買,並自行改裝,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然而與美國母艦相比,作戰能力成疑,亦有軍事專家認為航母已過時。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2016年6月10日
#一帶一路 #恐怖主義 #ISIS
延伸閱讀:伊斯蘭國的巴爾幹半島新血
http://bit.ly/1X7SnHu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