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老師常常告訴我,正仔對文字敏感度很高,認讀很多字,並對字詞很感興趣,很主動去學習。
老師憶述,有一課堂,她著學生聯想「手」部首的字,正仔立即回應道:「我知,學是學非個『非』字。」老師自己也一時想不到甚麼字,她寫下來發現是「排」字,這個字學校課程未教的。而「學是學非」就從電視節目學到的。
平常外出,正仔也常常留意身邊字詞並考驗我。
前幾天,我們乘港鐵,他看著車門上的車站地圖,問我:「點解讀長沙灣(音還),明明係長沙灣(音彎)?」咦,這個我竟然從來沒有想過!一直都是這樣讀嘛!然後仔細想想,除了長沙灣外,又真的全部是「彎」音,如荃灣、清水灣、小西灣、柴灣 ⋯ 會不會其實只有我一人讀錯?但車廂廣播好似是「還」音。我打開小學生習字字典 app,只標「彎」音,莫非我由小到大都讀錯?最後,我在中大的字詞庫的網頁找到有「還」的異讀字。
又幾天前,在輕鐵車廂中,司機房外貼上 danger 這個字。正仔指著,並發音 danger,然後問我:「點解 danger (a as long /a/ sound, like cane),而不是 danger (a as short /a/ sound, like can),咦,係喎,一直這樣讀,從沒有發現與字母拼音不相符。那我上網搜尋一下資料,發現 ange 這個字母組合發 long a 音,如:orange, manger, range。這個我從來沒有細想過,一直這樣發音便習慣了便沒有多想。
孩子腦袋原來最清晰。
正仔從來沒有上過坊間任何一個學術班,甚麼 phonics、Cambridge、識字、普通話班之類。小孩子本來就有對語言對文字有好奇心與觀察力,讓他發問,和他一起找尋答案,就是保存學習內驅力最好的方法吧!我就怕,太多被動的聽課,讓他較同齡的孩子辨認更多的字,卻不會發問。
提出一條讓讀語文的媽媽也一時不知如何回應的問題,就是最好的學習。
#無操學術但自我感覺良好系列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