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跑後,要花跟之前一樣的時間🤔才能恢復到以前的水準嗎?
#時間可能比你想像中還短
自從疫情停跑後,我腦中常冒出這個疑惑,剛剛順手查了一下資料,一起跟大家分享。
畢竟距離台北馬只剩下15週(如果有舉辦的話),或許可以增加大家的信心😄
❓停跑後哪些能力會下降?
通常是比較敏感的能力,研究發現停止訓練後12天...
↓7% VO2MAX
↓50% 血液中的耐力表現相關酵素
#但下降的幅度不會等比於時間
👌🏻通常下降到一個程度後即會趨緩,以VO2MAX 來說在接下來幾週只會下降18%
#有些能力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像是肌肉中的微血管量,因為之前長久訓練所累積下來的這些成果,並不會在停跑1.2個月後就馬上消失
簡單來說,即使停跑⋯
#跑者可以比之前苦練時更快恢復水準
跑者想恢復過去水平,不需花像第一次那麼長的時間
以無氧閾值來說,9週訓練可以提高70%,但是停止訓練9週還可以保留40%
所以你不需要再額外花另個9週恢復到同樣水平
所以結論就是,
🤣大家又有理由安心地繼續休息嘍(?)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800的網紅李4bunzlee ,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trava區段大致上我分成以下 五種類型的訓練區段 1. Z6-7爆發力無氧區段:史上前十名大約1-2分鐘左右騎完 訓練FTP130%-150% 2. Z5-6 VO2max 閾值區間 短區段:史上前十名大約3-6分鐘左右騎完 訓練FTP 105%-130% 3. Z5-6 VO2ma...
無氧閾值訓練 在 江晏慶 Cliff Chi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奧運中長跑雙金Hicham El Guerrouj的 #POWER_Training】
喜歡中長跑奧運紀錄史的朋友,應該對這位摩洛哥神人El Guerrouj有些印象,筆者想到他時,腦海所浮現的畫面是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轉播上,1500m決賽的最後50m以半身之差超越美裔肯亞好手Lagat;5000m最後一圈以筆者全力跑單圈都跑不到的52.93秒高速拉開與長跑國王Bekele、馬拉松王者Kipchoge的距離,雙金入袋。同時,El Guerrouj創下的1500m(3’26”00)與1mile(3’43’13)紀錄更是保持了20年以上,至今無人能破。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我想許多人都和我一樣好奇他的訓練方式吧!
筆者從Marco Veledíaz這位摩洛哥國家級中長跑教練的分享中(大部分El Guerrouj訓練相關的文章都是他寫的),特別拉出「POWER Training」這個項目跟大家分享,同時這個訓練,也在我們先前文章中提過的紐西蘭傳奇教練Arthur Lydiard所操作的「Hill Training」有異曲同工之妙,沒錯,這是利用緩上坡(坡度5~10%)進行衝刺、綜合彈跳的高強度訓練。
您可能會想,這有什麼好講的,這不是很常聽到嗎? 其實不然,以筆者長年的觀察,真正有做到此課表精隨的台灣跑者並不多,主要是因為不了解課表操作的強度設定,以及如何置入在週期當中。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就以Arthur Lydiard所設定的長跑週期為例(因為El Guerrouj畢竟是1500、5000m的選手),結合El Guerrouj的POWER Training訓練法與各位分享。
Garmin Run Club-TW 專欄連結:
https://www.garmin.com/zh-TW/blog/running/hill-resistance-training/
文章的最後,我想分享的是
間歇訓練、高強度反覆跑等跑休型的訓練模式,它們都是很好的訓練「工具」,幫助我們提升心理素質、改善跑步節奏、提升乳酸閾值等等,但它畢竟是工具,無法取代節奏跑、配速持續跑、輕鬆跑等訓練在長跑中的重要性。早期我認識很多間歇訓練跑的非常好的跑者,但他們在5K以上的比賽表現都不甚理想,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長跑比賽更多比的是能量系統,如何以強大的有氧能力提供源源不絕的續航力,是每位頂尖跑者所訓練的重要目標,而適當的在週期中安排間歇及高強度訓練,則能輔助有氧訓練的不足,將跑者能力推向頂點。了解多元、多變的訓練工具,就像得到新七龍珠的精神時光屋、鬼神童子的金剛斧、幽遊白書中幻海傳幽助的靈光玉,在在都透露著年齡,喔不是,是會讓一陳不變的訓練多了很多樂趣及意想不到的效果!
圖片來源: olympic
#最快讓你吐的課表
無氧閾值訓練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Controlholic控制狂的異想世界:D】
續「2021年100個可能不會達成但仍然要訂的目標之一:想出關於動作控制的100種說明方式」
之十二:「動作」是表象,是人體之於不同情境產生的。
之十三:「動作」背後是身體不同器官、系統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
之十四:在當代許多研究動作控制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們越傾向用「動作系統」,來更全面的闡述我們心中,當想到「動作」時,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之十五:承十三,舉例:包含神經系統、心肺循環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皮膚系統、各個內臟系統...
之十六:進行動作分析,可以微觀的對單一系統/器官、甚至個別組織進行分析研究,也需要宏觀的思考各個系統間交互作用的關係。
之十七:當動作出了問題,或身體失去某一些動作模式,跟上述各系統之間的交互影響都有關係。
之十八:承十五與十七,舉例:神經系統失能,包含真的神經結構被破壞、或是結構沒有被破壞但是過度激活/抑制,或是滑動不良...
之十九:承十五與十七,舉例:心肺失能,包含心臟/肺臟結構真的被破壞,例如心肌梗塞、肺部栓塞...,或是管道失能,例如血管堵塞、氣管堵塞...,或是氣體交換效率失能...
之二十:承十五與十七,舉例:肌肉骨骼系統失能,例如肌肉量下降、關節活動度不足、筋膜失去滑動、軟骨磨損、神經肌肉連結失能...
之二十一:十五與十七,還要考慮到情緒/心理/社會環境等的影響,一位容易焦慮緊張的人,他呈現的動作和一位心情放鬆的人會不一樣。
之二十二:承十八到二十一:看到了吧,這真的超級多狀況,寫都寫不完。
有些問題,非常直觀,例如偏解剖結構性的問題,影像學檢查比較有機會真的「看到」壞掉的部位。
有些問題就沒有那麼直接,影像學提供的資料,有可能「看不到」壞掉的部位,因此還需要像剝洋蔥一樣,靠人的評估能力去一層一層去找原因,類似像「氣體交換效率」「神經肌肉連結」「神經滑動」等問題,這些是無法用影像檢查「直接」看到的,也許會有一些線索,但仍需要更多人為的評估。
之二十三:如果反向思考,除了找出結構問題進行治療/修復,各個擊破之外,從宏觀角度,「主動」的把失去的「動作模式」訓練回來,可以起到一次調整數個系統的功效,也可以補足結構問題清理不完全的風險。
之二十四:所以,一個人「感到」「無力」、「動作做不出來」,此人的「肌肉量足否」只會是其中一個考量。
之二十五:當越清楚一個人身上的問題有哪些,那我們就可以設計出「加料」的運動練習,例如這個人這輩子「只有在搬重物」的時候,會覺得核心無力撐不住腰痛,那他會是「高負荷動作控制訓練」的適應症。
之二十六:承二十五:如果這個人除了在搬重物的時候,也在其他情境,例如開車開比較久,也覺得核心無力撐不住腰痛,那就需要加上「低負荷動作控制訓練」。
之二十七:如果一個人因為急性心臟衰竭,導致臥床而整體肌力下降,等到他急性心臟衰竭的事件治療後,需要整體的增加肌肉適能與心肺耐力,那這會是「低到中負荷有氧運動訓練」的適應症。
之二十八:如果是相對健康人,想要有效率的提升無氧閾值或最大攝氧量,那他可以考慮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
之二十九,上述所有訓練,各自強調的重點不同,當面對人體不同問題,每種訓練可以讓哪個組織/器官/系統,相比起來較有效率的獲益,也不一樣。
可以選擇的話,我個人比較偏好「精準醫療,精準訓練」,例如,如果有一種訓練,可以在1-2週內讓疼痛下降,而非需等到肌肥大(4-6週),那這會是我的選擇。
為什麼有這種差異呢?錯不在「訓練」本身,而是用的人有沒有找對問題。
之三十,因此,再強調一次「有練到」「有用到」跟「針對性」訓練不一樣,運動訓練的效益,我們看的不是0或1,而是比例問題。
之三十一,所以針對不同功能分類的肌群,也可以用「比例」概念來設計多樣化的訓練,阻力/重量訓練的效益,對於同一組協同肌中的所有成員,是co-contraction,而非比例調整。細節太多字了,留待後續:D
無氧閾值訓練 在 李4bunzle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strava區段大致上我分成以下
五種類型的訓練區段
1. Z6-7爆發力無氧區段:史上前十名大約1-2分鐘左右騎完 訓練FTP130%-150%
2. Z5-6 VO2max 閾值區間 短區段:史上前十名大約3-6分鐘左右騎完 訓練FTP 105%-130%
3. Z5-6 VO2max 閾值區間 長區段:史上前十名大約6-12分鐘左右騎完 訓練FTP105%~120%
4. Z4-5 SST 訓練:史上前十名大約20-30分鐘左右騎完 訓練FTP95% 
5. Z3-4 比賽配速訓練:史上前十名大約60分鐘騎完 甚至更長都可以
訓練FTP80%~90% 長坡比賽配速
我平日的外騎時間我會抓1:30-2:00左右
把上面所講的五種區間 路段
看自己想加強什麼 或者身體狀況
塞進你的路線
如果真的累!那就不用想太多
整路Z2-3恢復為主!
否則也完成不了自己設定的課表很悶
最後提醒各位一些小地方
比如做完一個「區段」
到下一個區段時 ⚠️
時速可以儘量28-32km
基本上還是會有Z2-3的訓練效果
這樣整個外騎訓練效率質量會提升不少
才不會有太多垃圾里程
如果這個影片對大家有幫助
不要吝嗇❤️
按讚追蹤FB粉絲團「李4瘋單車」
https://www.facebook.com/bunzlee4/
按讚訂閱分享我的YT「李4bunzlee」
https://youtube.com/channel/UCgBeeH2owg8OXSnNVv7jbHw
按讚追蹤IG
「bboybunzlee」
不錯過任何李4練肖喂內容喔!
無氧閾值訓練 在 李4bunzle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西進武嶺SUB330/310
7個重點
1:16
1.最好要有破四的經驗
能夠破四!說明你的有氧基礎程度還不錯
(破四的攻略可以看這裡)
2:00
2.週時數一樣8-12小時
一週騎車5天 休2天
用這5天去分配這8-12小時
平均1.5-2.5小時
我自己當年不管是破330 310
都掌握這個原則
週時數平均是8H 每週5天休息2天
2:50
3.增肌減脂
除了BMI22內很瘦但是沒有力量也不行
體脂肪12%內!保持頂尖的身體素質
可以去健身房做檢測
關鍵在飲食控管 與 訓練方式
低GI 無糖 低油 酒精 油炸 多吃蔬菜果
五穀雜糧 高纖維
再來要加入高強度間歇 無氧訓練
補充體重x2的蛋白質公克數來增肌
4:19
4.加強訓練VO2max閾值區間
嘗試慢慢拉長訓練時間
提升FTP (影片在這邊)
FTPx0.90 - 0.95
做10分鐘 20分鐘 30分鐘
教大家一個公式
如果你的體重x4-4.5 就是你的FTP
要330/310真的很有機會喲!
因為FTP夠高 肌肉強度夠
在做Z3區間時心率會非常穩定
5:28
5.測驗2H節奏區間是否穩定
FTPx0.8 - 0.85
推力比是否有3-3.5?
李4我全年武嶺盃
62 kg x 3.5 = 217w(武嶺306均瓦227)
觀察瓦數 與 心跳是否穩定?
瓦數是Z3 心率卻太高?
要馬有氧基礎不夠
或VO2max 不夠強
外騎基本上多個10-20w都很合理
6:53
6.人止關一定要有能力跟完全程
而且心率 瓦數最多Z4下限區間!
基本上330/310 就看自己的目標去配速了
就用3-3.5推力比配速
記得觀察心率
7:58
7.車子想辦法7kg內
按讚追蹤FB粉絲團「李4瘋單車」
https://www.facebook.com/bunzlee4/
按讚訂閱分享我的YT「李4bunzlee」
https://youtube.com/channel/UCgBeeH2owg8OXSnNVv7jbHw
按讚追蹤IG
「bboybunzlee」
無氧閾值訓練 在 SBD Taiwan 邱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SBD怪獸講堂 #何立安 #SBDTaiwan #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 #肌督教
高強度訓練?低強度疲勞?你真的有在運動嗎❓❓⚠️
延緩失能,提升肌力,本集節目內容你不得不看❗️❗️📗【SBD怪獸講堂 S1: E5】 🔥
低強度/高反覆的運動疲勞把你操得很累,但是這樣真的是有效的訓練?只是把熱量消耗掉,得到很多延遲性痠痛,就感覺良好而一直待在低強度區,如此長期看來,未必是一件好事。😱
真正好的訓練可以帶來肌肉/骨質/神經系統得向上適應,你必須得到足夠的刺激閾值,身體才能得到合成與成長的訊號,除了停止流失,還能得到更強壯的肌力與健康。
🚩本集怪獸講堂重點筆記:
➤ "在沒有經過訓練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的肌力是不足的。"
➤ "若不關注最大肌力是否進步,很容易變成無效訓練。"
➤ “有效的肌力訓練閾值,是落在高強度訓練區域。"
➤ "可重複多次的動作,大多都是低強度訓練;大重量/高強度訓練,無法重複動作多次。"
➤ "低強度訓練僅對能量消耗有幫助,無法對肌肉骨質神經系統有益。"
➤ "肌肉骨質神經系統的向上適應,僅對高強度刺激起反應。"
➤ "長期從事慢跑,成長的並非肌力,而是能量輸送的效率。"
➤ "進入長時間有氧能量消耗,脂肪、醣類、蛋白質皆會燃燒。"
➤ "高、低強度訓練並行時,身體通常會選擇流失肌肉。"
➤ "高強度訓練週期,心肺耐力不會退化;肌力訓練對於心肺功能是有益的。"
➤ "肌力提升是訓練根本。"
#影片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 SBD菁英聯盟頭號人物 ★
#SBD菁英體能教練 #SBD菁英聯盟
#大重量訓練先驅者 #何博士 #何立安
#SBDAPPAREL #SBDTaiwan #SBD台灣
.
【正式上市!全新冬季限量款 - Eclipse 日蝕黑系列】
即日起正式現貨上架👇👇👇👇👇👇👇
🚩傳送門:https://shop.sbdapparel.com.tw/
今年的冬季配色,由日蝕黑與太空白交疊環蝕而成,為訓練增添獨一無二的色彩,在對抗地心引力的時刻,為你撐腰!😎
#Eclipse #日蝕黑 #2019冬季限量款 #限量依舊殘酷
-----------
何立安,何博士
📗學歷:
2011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 PhD
2009美國春田學院肌力及體能訓練碩士, MEd
2004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科學碩士, MS
2000台大政治系畢業
📗經歷:
2012返台任教,歷任:
中國文化大學體育系專任助理教授及體能教練
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肌力及體能教練證照授證教官
台灣肌力及體能訓練協會肌力及體能教練證照授證教官
亞洲教練科學會肌力及體能教練證照授證教官
2016因反對大學評鑑和教授升等制度,辭職離開文化大學
2016起擔任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總教練
2019 SBD菁英體能教練
台灣SBD菁英聯盟之首
📗運動資歷:
跆拳道五段
巴西柔術棕帶
國術世界錦標賽搏擊項目中華代表隊選手
亞洲盃健力錦標賽長青組國手
跆拳道、武術散打、自由搏擊、巴西柔術教練
📗選手經歷:
2018亞洲盃經典健力錦標賽M1長青組臥舉第二名,蹲舉第三名,硬舉第三名,總合第三名
2011國際巴西柔術總會波士頓國際公開賽紫帶組超重量級第二名
2011美國NAGA東岸盃紫帶組超重量級第一名
2011國際巴西柔術總會紐約國際公開賽紫帶組超重量級第二名
2010美國NAGA東岸錦標賽壯年藍帶組第一名
2010美國NAGA東岸錦標賽寢技壯年中級第一名
2009台灣巴西柔術錦標賽藍帶組超重量級第二名
2009台灣巴西柔術錦標賽藍帶組無限量級第二名
2008美國新英格蘭Team Link盃寢技角力賽中級組重量級第一名
2004TFF異種格鬥賽第一名
2004國術世界錦標賽搏擊項目第一名
2004全國中正盃武術散打第二名
2003台灣省主席盃武術散打第一名
2003全國中正盃武術散打第三名
2003全國運動會武術散打第三名
2002全國武術冬季聯賽武術散打第一名
2002正心盃格鬥賽第一名
2001全國中正盃武術散打第一名
2001全國總統盃武術散打第一名
2000台北市中正盃跆拳道第一名
2000台北市青年盃跆拳道第一名
2000台灣省主席盃武術散打第二名
1999全國運動會跆拳道第四名
1999全國中正盃武術散打第一名
1998台灣區運動會國術擂臺第四名
1997全國中正盃國術擂臺第一名
📍影片版權所有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