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祂的悲願是偉大的,只要稍有機會,便用開示悟入的智慧,希望可以讓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入無生法忍的境界,但這談何容易?文中不是也有提到欲令心入無生法忍,重點就在於如何入?這個「入」,也就是要告訴菩薩們應該要怎麼樣修證,才可以真正進入獲得無生法忍的果位。實際上,這個無生法其實是每個眾生本自俱足,這個法也就是本來就不生不滅,就在於你如何去體悟到,但這不容易,一般的凡夫也都只是體會到文字相而已,看得懂,道理也明白,但是否可以悟入這種境界就不知道了。現在學習佛法的環境生態,大部分也都是停留在這般的境界中,就如同前段時間有一位老菩薩……也認識很多年,平常唸佛也唸得很精進,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希望──在他往生之年可以去受菩薩戒。後來某大寺廟正好在舉辦三壇大戒,其中就有菩薩戒,他很高興地去受戒,回來後很得意地說他終於獲得菩薩戒。同樣這個道理,你受是受,聽是聽,但能持否?能守否?能行否?很多人也都聽經無數,可是聽是聽,修是修,但有證量否?有實修否?許多人都落在光影門頭上,一晃這一生就過去,這也是我近來常常會和一些同參們互相提醒之處。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短短的一生中如果到處趕場求法,但最終莫衷一是,無所適從,這個法修修,那個法看看、試試,到了七老八十開始緊張,不知如何一門深入,這個問題比較嚴重。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必定都造作過殺、盜、淫、妄、酒等業力,很多人也許覺得自己沒有,那是因為不懂業力因果的緣故,從簡單的,從小到大幾乎人人都造過殺業,殺業不是單純的殺人,我們無意中踩到的蟑螂、螞蟻和習慣性地拍打蒼蠅、蚊子……至於為了貪圖口腹,從小到大誰敢說自己沒有造作過見殺、令殺、聞殺等殺業呢?這個一仔細追談下去那實在太多太多,只要明白和相信因果的人就知道,這五種戒行一旦有所染著犯到,你下輩子還有可能獲得人身嗎?人身無法獲得,自然三惡道有分。
那地獄道種種的現象,如果看了會心生恐懼,那還有救,問題是有些高知識分子、學科學的、學醫學的,凡事都要求證可否相信,這又是另一個問題。相信的人了解到自己是罪業凡夫,最起碼還懂得求懺、悔過,或者最起碼害怕自己墮入三惡道,還會想辦法淨化和好好地一心唸佛,此類人如果對淨土法門尚有信解心,終究還是可以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怕就是怕有些人,凡事都要看到證據,他才肯唸佛、信佛,那這類的就沒辦法。生在這五濁惡世的末法時期,最有福報、最有智慧的人,便是可以虛心接受善知識所給予的講解,同時又可以明因果、相信輪迴的痛苦,進而相信佛的慈悲和阿彌陀佛的願力,這種是最有福報的眾生,因為他知道一旦失卻了這一世的人身,再一輪迴就不知道千劫萬劫?
節錄|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 https://teacherwang.pse.is/楞嚴經蠡測三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5 般若精神—異法門說法 般若學,也稱為實相學。如何把握世界的實相呢?佛教認為般若智把握實相,它是一種觀法,佛教名之曰實相般若。實相是客體,般若是主體,假定從主體方面講,般若就叫做觀照的般若。它所把握的實相表面上是客體(事物),但是客體只是名言上的一個施設,是說法的一個方便,所以“實相一相,所...
無生法忍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按照經文上面的說法,大乘菩薩修持證入到第七地的時候,可以遠離所有的分別念想,這種境界超越四邊,如虛空一般廣大無垠,到了這個地步表示已經證得無生法忍,也獲得了進入不動地的境界。不動地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這種境界遠離一切的身、口、意造作,寂滅之境現前,不在一切儀軌形式上修持,已經修證得到無漏果的地步,隨時只要祂祈求,諸佛菩薩自然顯現於祂的面前,隨時隨地可以獲得十方諸佛、一切佛的加持。由於經常可以獲得佛力的加持,催促指引祂不要就此進入解脫,要生起利益眾生的大悲慈願,繼續修持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法門,獲得無量清淨一切光明現前……。
總而言之,當八地的菩薩獲得了不退轉、不動地的境界時,除了可以上供十方一切諸佛,依祂的智慧禪定力,也可以自在度化眾生脫離一切的障礙和苦痛,啟發眾生潛在的智慧,消除一切眾生的負面情緒與能量,依照八地菩薩的境界,當然也可以用祂法身本體的能量,使得十方百萬個不可思議如同微塵般不可見的世界之中,所有俱足信解心的眾生也因為加持的緣故,見到大乘菩薩的光明,八地菩薩便在那一剎那當下瞬間可以把眾生的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淨化,讓一切眾生心中所有的障礙和痛苦轉化為清淨。
節錄|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 https://teacherwang.pse.is/楞嚴經蠡測三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無生法忍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楞嚴經.卷一》的這段內文來看,「爾時」開始所敘述的,應該都不難理解,稍微要做個解釋的是「入無生法忍」,這幾個字的意思用現代人所能了解的先說明「無生法」,無生法是證得什麼樣的一個法?就是不生不滅的法,但這個法其實是沒有辦法說明的,現在說這個不生不滅,也只是個表法,這必須證悟的人自己知道。從佛學的角度來解釋,無生法忍也可以說叫做無生忍,這境界乃是大乘修行菩薩修證獲得解脫,進入不退轉的一種境界,如果以菩薩的品位來說明,應該要獲得了七地菩薩,才可以稱得上證得無生法忍。
而這種境界又是如何的一種境界?這是一種極為不可思議的方便智,也就是說,可以隨時隨地出入任何眾生境界中,也可以進入無窮無盡的不思議境界,如果他想要的話,隨時都可以進入一切十方諸佛國土中聽聞佛法,永遠不管是在動靜之中,了無分別地處於身心光明遍照之境,當然已經到達了無任何的煩惱可以生起。在此地的菩薩,任何一個起心動念,都不會遠離菩薩應該俱足的十種波羅蜜,也俱足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所有一切三十七道品、三種解脫,只要是菩薩所圓滿俱足的一切法門,七地菩薩通通圓滿俱足。
七地菩薩殊勝之處在於從以往所修證獲得的空性智慧中,體會到了可以在念念之中出入滅盡定的境界,此種境界可以消除過去世一切從身、口、意所帶來任何不清淨的業力,所以俱足無相清淨之品位,獲得無生法忍。到達此一境相的菩薩,離佛不遠,於一切時、一切地,都可以用祂的方便善巧協助眾生、利益眾生。雖然境界已經如此地不可言說,離八地菩薩的無功用行尚差一著。
節錄|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 https://teacherwang.pse.is/楞嚴經蠡測三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無生法忍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5 般若精神—異法門說法
般若學,也稱為實相學。如何把握世界的實相呢?佛教認為般若智把握實相,它是一種觀法,佛教名之曰實相般若。實相是客體,般若是主體,假定從主體方面講,般若就叫做觀照的般若。它所把握的實相表面上是客體(事物),但是客體只是名言上的一個施設,是說法的一個方便,所以“實相一相,所謂無相,即是如相”。實相沒有相,沒有相就是如相,如相不是一個東西,是法存在的實況。
故《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此即為“無生法忍”。生滅都是一種執著。因此,生滅、常斷、一異、來去都是執相,都可以說是“無自性”的相。
般若精神是佛教義理的精粹,比較難把握,願觀眾花精神耐心領悟。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kuRuTE4Ro8/hqdefault.jpg)
無生法忍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85 大話西遊式的緣起觀—我為身處於「此」?
「四緣」與「無生法忍」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1C2u1zvauY/hqdefault.jpg)
無生法忍 在 [轉錄] 無生法忍相關經論- 精華區Buddhism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與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大智度論),讓我對無生法忍有更好的認識
。
可與《大寶積經》 善住意天子會 中對無生法忍的說法對照。
我在以下先作注解
1.瑜伽師地論 說: 耽與著是愛的異名
2.六情即是六根。舊譯經論多譯六根為六情。
拿來對照的 大寶積經─善住意天子會 如下:
《大寶積經》善住意天子會 卷第一百四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爾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所謂忍者。云何為忍。乃至不為境界所壞。故名
為忍。時彼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言。大士何等不為境界所壞。文殊師利言。天子
。所謂眼。何法壞眼。謂彼善色惡色是能壞眼如色壞眼。彼聲壞耳。乃至法壞意亦如
是。天子。若菩薩眼見色。不取相不耽好。不分別不思惟。不愛不厭。知本性空。無
有念想。不為眾色之所傷敗。乃至意法亦如是。天子。若其六情。無著無縛無壞無傷
。如是菩薩住於法忍。住法忍故。於一切法無所分別。無生不生。無漏不漏。無善不
善。無為不為。不念世法及出世法。不分別不思惟。是則名為無生法忍。說此法時。
有六萬三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
論如下:
大智度論釋遍學品第七十四(卷八十六)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無生忍」者,佛後品中自說:「乃至作佛,常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
大智度論釋四念處品第十九(卷四十八)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即是菩薩無生法忍。如佛後品自說:「須陀
洹若智、若果,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
經如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三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二忍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何等二忍?生忍、法忍。
「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若一切眾生來罵詈、麁惡語,或以瓦石、
刀杖加是菩薩,是菩薩欲具足羼提波羅蜜故,乃至不生一念惡。是菩薩如是思惟:『
罵我者誰?害我者誰?以惡言加我,以瓦石刀杖害我者誰?』何以故?是菩薩於一切
法得無相忍故,云何作是念:『是人罵我、害我!』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能具足羼
提波羅蜜;以是羼提波羅蜜具足故,得無生法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為無生法忍?是忍何所斷?何所知?」
佛告須菩提:「得法忍,乃至不生少許不善法,是故名無生法忍。一切菩薩所斷
煩惱盡,是名斷;用智慧知一切法不生,是名知。」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二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須菩提!
是八人若智若斷,
是菩薩無生法忍。
須陀洹若智若斷、
斯陀含若智若斷、
阿那含若智若斷、
阿羅漢若智若斷、
辟支佛若智若斷,
皆是菩薩無生忍。
菩薩學如是聲聞、辟支佛道,以道種智入菩薩位。
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得佛道。
如是,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具足,
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
以果饒益眾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4.250.103
... <看更多>